悲哀之龍
關燈
小
中
大
蕩的捕魚、狩獵部族遇到困難時,他們向捕魚、狩獵的部族提供糧食,從而使自己處于有力的地位。
由于生活經濟上的優越性,農耕部族不斷地将其他部族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使自己成為各部族的盟主。
除此以外,生活上富足的農耕部族還掌握了制造各種工具的技術。
這些制造品對未開化部族來說是令他們驚訝的寶物。
大概作為請教的酬謝,狩獵部族将堆積如山的獵物獻給農耕部族。
要領導一個生活圈,例如必須是能制作精巧工具,且具有高度文明的集團。
這就像“問鼎之輕重”所述,巨大之鼎已成為盟主的象征。
農耕部族在吞并以魚為圖騰的捕魚部族時,在自己原有蛇的圖騰上增加了對方圖騰的一部分魚鱗;在接受以馬為圖騰的部族時,則在蛇身上增加了像馬似的長臉;在接受以獸類為圖騰的部族時,又在蛇身上增加了四隻爪子。
經過這樣的衍化過程,蛇逐漸地變成龍的樣子。
龍的爪子,大概是以犬為圖騰的部族提供的;龍頭所生之角,也許是以鹿為圖騰的狩獵部族加入蛇族時的禮物吧。
不僅印度有龍,歐洲也存在着龍。
巴比倫尼亞周圍好像也是西洋龍的發祥地。
人們一提到幻想中的動物,大都會聯想到身上長滿毛的大蛇之類的東西,與之相比似乎還是中國的龍最有魄力。
可是僅憑這一點來證明中國人有豐富的想象力,未免有些牽強。
想象力,在中國反而是被人們輕視的才能。
在考察中國民族特性的研究者中,沒有一個人會忘記提到現實性這一要素。
中國人尊重能用眼看到的現實,這種精神有時會令人感到過于執著。
在記錄事實的問題上,像中國人那麼熱心的民族,恐怕在地球上從未有過。
試舉一例。
春秋時代,齊國的權勢者崔杼殺了主君的莊公。
這是襄公二十五年(前548)的事情。
齊國的史官這樣寫道:崔杼弑其君。
崔杼大怒殺了這個史官。
後來史官之弟接替其兄的公務後,又寫了同樣的内容,故崔杼又把他殺了。
史官還有一個弟弟,當時官職世襲,所以一個家族可從事相同的工作。
剩下的弟弟在政府的記錄上也寫下同樣的内容。
這次就連崔杼也死心了。
另一方面,地方上的史官聽到中央史官相繼死去的風聲,為了記錄事實,抱着記錄用的竹簡奔赴京城。
然而,當他們得知最後的史官已如實記錄時,則如釋重負地返回鄉下。
這是《春秋左氏傳》所記載的内容。
與其歪曲事實不如選擇死,這種作為有骨氣曆史學家的例子,常被當做故事引用。
被殺害的史官,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史官,以及特意從鄉下趕赴京城的史官,他們确實忠于職守。
但這些情節告訴我們的不隻是修身養性教科書式的教訓,同時還讓我們知道他們死于公職,更是為“對事實的愛”而殉職。
隻有事實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也是不可歪曲的。
不實之詞和虛構是不被重視的。
在這種精神土壤上,例如在文學方面,小說這種體裁最不易培育。
中國文學的主流是記錄自己心靈的“詩”和記錄事實的“史”。
虛構應該屬于受排斥的東西,至少不能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大庭廣衆面前。
盡管如此,中國人還是巧妙地虛構了精彩的龍形象,西洋龍像展開翅膀輕飄飄地飛舞于天空的蛇的形象或者像長脖子蜥蜴般幼稚的形象,都遠遠不及中國龍那般莊嚴。
然而,我并不以古代中國人創造龍的想象力為自豪。
如果因龍引以為自豪的話,那應是中國人具有的包容能力吧! 因享受水源的恩惠多少懂得了一些農耕作業知識,因而富裕起來的部族,将周邊未開化各部族與自己成員融合在一起的曆史,恰好表現在龍的形象中。
這種吸收不是在武力強制下進行的。
如果是征服,就不必将對方部族圖騰的一部分納入自己一方的蛇圖騰中,完全沒必要采用
由于生活經濟上的優越性,農耕部族不斷地将其他部族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使自己成為各部族的盟主。
除此以外,生活上富足的農耕部族還掌握了制造各種工具的技術。
這些制造品對未開化部族來說是令他們驚訝的寶物。
大概作為請教的酬謝,狩獵部族将堆積如山的獵物獻給農耕部族。
要領導一個生活圈,例如必須是能制作精巧工具,且具有高度文明的集團。
這就像“問鼎之輕重”所述,巨大之鼎已成為盟主的象征。
農耕部族在吞并以魚為圖騰的捕魚部族時,在自己原有蛇的圖騰上增加了對方圖騰的一部分魚鱗;在接受以馬為圖騰的部族時,則在蛇身上增加了像馬似的長臉;在接受以獸類為圖騰的部族時,又在蛇身上增加了四隻爪子。
經過這樣的衍化過程,蛇逐漸地變成龍的樣子。
龍的爪子,大概是以犬為圖騰的部族提供的;龍頭所生之角,也許是以鹿為圖騰的狩獵部族加入蛇族時的禮物吧。
不僅印度有龍,歐洲也存在着龍。
巴比倫尼亞周圍好像也是西洋龍的發祥地。
人們一提到幻想中的動物,大都會聯想到身上長滿毛的大蛇之類的東西,與之相比似乎還是中國的龍最有魄力。
可是僅憑這一點來證明中國人有豐富的想象力,未免有些牽強。
想象力,在中國反而是被人們輕視的才能。
在考察中國民族特性的研究者中,沒有一個人會忘記提到現實性這一要素。
中國人尊重能用眼看到的現實,這種精神有時會令人感到過于執著。
在記錄事實的問題上,像中國人那麼熱心的民族,恐怕在地球上從未有過。
試舉一例。
春秋時代,齊國的權勢者崔杼殺了主君的莊公。
這是襄公二十五年(前548)的事情。
齊國的史官這樣寫道:崔杼弑其君。
崔杼大怒殺了這個史官。
後來史官之弟接替其兄的公務後,又寫了同樣的内容,故崔杼又把他殺了。
史官還有一個弟弟,當時官職世襲,所以一個家族可從事相同的工作。
剩下的弟弟在政府的記錄上也寫下同樣的内容。
這次就連崔杼也死心了。
另一方面,地方上的史官聽到中央史官相繼死去的風聲,為了記錄事實,抱着記錄用的竹簡奔赴京城。
然而,當他們得知最後的史官已如實記錄時,則如釋重負地返回鄉下。
這是《春秋左氏傳》所記載的内容。
與其歪曲事實不如選擇死,這種作為有骨氣曆史學家的例子,常被當做故事引用。
被殺害的史官,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史官,以及特意從鄉下趕赴京城的史官,他們确實忠于職守。
但這些情節告訴我們的不隻是修身養性教科書式的教訓,同時還讓我們知道他們死于公職,更是為“對事實的愛”而殉職。
隻有事實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也是不可歪曲的。
不實之詞和虛構是不被重視的。
在這種精神土壤上,例如在文學方面,小說這種體裁最不易培育。
中國文學的主流是記錄自己心靈的“詩”和記錄事實的“史”。
虛構應該屬于受排斥的東西,至少不能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大庭廣衆面前。
盡管如此,中國人還是巧妙地虛構了精彩的龍形象,西洋龍像展開翅膀輕飄飄地飛舞于天空的蛇的形象或者像長脖子蜥蜴般幼稚的形象,都遠遠不及中國龍那般莊嚴。
然而,我并不以古代中國人創造龍的想象力為自豪。
如果因龍引以為自豪的話,那應是中國人具有的包容能力吧! 因享受水源的恩惠多少懂得了一些農耕作業知識,因而富裕起來的部族,将周邊未開化各部族與自己成員融合在一起的曆史,恰好表現在龍的形象中。
這種吸收不是在武力強制下進行的。
如果是征服,就不必将對方部族圖騰的一部分納入自己一方的蛇圖騰中,完全沒必要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