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寶物 地下寶藏

關燈
ref=/biji/253>西京雜記》中記錄了其中的十幾例。

    據說,魏襄王的陵墓建成隻約兩百年就已被盜掘。

    哀王的陵墓被盜掘時,盜墓者花了三天時間,用鐵水灌入墓中才将墓撬開。

    因棺柩是油漆混合兕角(野牛角)的棺材,用幾寸厚的材料十幾層重疊在一起制成,盜墓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打開。

     劉去為廣川王,在金錢上并不拮據。

    他帶領一群年輕無業遊民盜墓,隻為沉浸在獵奇虛幻的世界裡。

    劉去的性格确實異常,嗜虐成性,後來漢朝廷廢除他的王位,将他流放上庸地,劉去在流放途中自殺。

     盜墓不隻是暗中進行,據陳琳的檄文記載,《三國志》中的曹操在軍事資金拮據時就用盜墓進行補充,甚至軍中連盜墓的官職都有,例如發丘中郎将(盜墓師團長)、摸金校尉(尋金部隊長)。

     據說,為自己修建大規模陵墓的秦始皇,生前也因想得到吳王阖闾埋在墓中的3000支名劍而盜掘了他的墓。

    傳說盜墓遺址成為水窪,這就是蘇州虎丘的“劍池”。

    自己的陵墓建成不久就遭項羽糟蹋的秦始皇,也挖掘過他人的陵墓,真是有趣的事。

     進入20世紀後,軍閥動用過軍隊盜墓,他們動員的是工兵。

    這樣明目張膽地公開進行,已不能說“盜”了,這是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事情。

    與有目的的挖掘相比,最近因建設工程偶然發現的陵墓遺址居多。

    半坡遺址是在發電所的基礎工程建設中發現的。

     那個兵馬俑也是農民在挖水井時,發現一些陶片後開始挖掘的。

    滿城漢墓由演習中的士兵發現。

     馬王堆是在醫院建築工地中挖掘地面時偶然發現的墓坑。

    傳說那是五代時期被稱為“楚”的小國首領馬殷的墓,因此被命名為馬王堆。

    但在1950年被斷定為漢代陵墓,并指定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如果說馬王是馬殷(930年殁)之墓,應屬10世紀的墓,但實際上是公元前2世紀的古墓。

    一般來說,稱為古老的東西,實際上新的實例居多,而馬王堆則屬于相反的例子。

     馬王堆出土的帛畫描繪了神仙世界。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或者說“述而不作”,這種儒教體制成為主流後,總使人覺得在中國缺乏想象力。

    儒教被國教化以前,中國人能表現出充滿想象力的活靈活現的神仙世界,就這一點來說,馬王堆是有價值的發現。

     那麼喜歡記錄的中國人,關于兵馬俑卻沒留下一個字的記述,這不僅不可思議,而且還令人深思。

     有史以來,地上的寶物當然被有權者占有,一般人極少有目睹的機會,這同寶物被埋藏在地下是相同的事。

    唐太宗将王羲之的書法真迹帶進自己的墳墓,被人們說為愚蠢之舉。

    可東西即便留在地上能否傳到我們手裡,也存在很大疑問。

     戰亂是另一種愚蠢之舉,還有無法避免的天災人禍,地上寶物的遺失率不是反而更高嗎? 寶物落入王侯貴族和富豪之手,他們的權勢究竟能持續多久也是未知數。

    所以人們希望收藏家能有效地将所搜集的一部分寶物公開。

    在書畫方面,沒有照相和複印技術的時代,觀賞真迹和臨摹書畫珍本是繪畫人的職業訓練。

    清代揚州的收藏家将自己的收藏品借出,因此揚州成為當時中國的書畫中心,可以令人聯想到稱為揚州八怪的畫家層出不窮的盛況。

     在寺廟中,供人們欣賞的書畫類作品,不知培養了多少人的藝術欣賞能力,這種作用不可估量。

     每當參觀這種精選國寶展覽會時,不禁想起先輩們的艱辛。

    過去的人用“眼福”來形容欣賞這些寶物時的興奮心情,我想不僅是大飽眼福,還應視其為心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