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劉邦
關燈
小
中
大
在談論中國曆史時,有必須留意的地方,即中國曆史是由*後新建王朝為極力主張自己正當性所做的記錄。
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也應如此。
距今約2200年前,在秦始皇滅亡後的中國,項羽和劉邦兩雄争霸天下。
經過四年左右的較量後,公元前202年,楚王項羽在烏江戰死,漢王劉邦打下江山登上皇帝寶座。
記錄兩人興亡的曆史是進入漢代以後的事情,而且漢朝經過前漢和後漢,統治中國長達400多年,因此記載的内容多為贊美漢帝國始祖劉邦,這是理所當然的。
另一方的項家随着秦末*,開始出現在曆史舞台上,又随着項羽的戰死而消失。
這段時間隻有十幾年,不僅沒有留下記錄的充裕時間,也沒能将這段隐晦的曆史留給後世。
對漢朝一方來說,可不受任何約束地書寫這段曆史。
因而在讨論兩位真實曆史人物時,我認為有必要降低一點對劉邦的贊譽,提高一些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和劉邦,在秦朝末期兩人氣宇軒昂地登上曆史舞台,作為分割天下的兩雄争奪霸權,最終劉邦取得勝利,項羽以失敗告終,這是不容置疑的史實。
而且在中國4000年的曆史中,再也沒有這麼精彩的争霸場面可以對照描寫出的時代了,即使這麼說也不過分。
項羽出生在曆代任楚國将軍的名門家庭。
楚國是戰國七雄中的一國,雖然楚國被同為七雄之一的秦國所滅,但楚國是在中原長期争霸中的強國。
因是曆任将軍的世家,項羽的身份屬于貴族。
似乎為了證明項羽的家世,留下這樣的傳說:在幼年時期,項羽家人想讓他學習文字,項羽說“以字記姓名足以(文字之類會寫姓名足夠)”,說後他扔掉書本。
當讓他學習劍術時,也沒能堅持下去。
當教他兵法時,項羽則高興地學起來。
當時的将軍通常讓秘書代寫文字,自己隻要蓋上印章就行。
項羽輕視學習寫字,這表明他是在武将名門家庭中長大的。
另一方面,從完善的教育環境來看,使人聯想到項羽是在優越環境中成長的青年,很早就受過當将軍的帝王之術的正統教育。
另一方,劉邦作為地方沛縣的俠客登場。
作為俠客,劉邦從一開始就是擁有衆多部下的人物。
劉邦不務正業,他到30歲終于當上地方亭長的小官。
所謂亭長為村公所主任級别的官職,比如說像土地管理員似的工作。
其任務是監督被征用的勞工,負責将他們送往首都鹹陽和骊山。
劉邦特别在說大話方面,不同于其他官吏,最能顯示這一特點的是他主持葬禮的方法。
一聽到什麼地方有葬禮,劉邦就會迅速趕到,例如他會說“我出30萬元的香奠,由我來主持葬禮”。
劉邦會任意安排出席者的座位,盡管自己僅是地方小官,他也毫不猶豫地早早坐在最上座。
本來他沒有錢,當然也不會真付香奠。
不僅如此,他還會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坐在上座,而坐在旁邊的人也不感到奇怪。
這是因為他的巧妙主持,使葬禮順利地進行,可見劉邦的吹牛有相當的魅力。
被劉邦這種魅力所吸引的人物,有一位叫蕭何,他作為事務官有卓越的才能。
他左右不離劉邦,為把劉邦說出的大話付諸實施而到處奔走。
例如劉邦說:給你100袋大米。
蕭何就想盡辦法,哪怕隻有一半也要籌集到。
當人們聽劉邦說大話感到半信半疑時,蕭何就能拿着米趕到說:“看,這是50袋。
”這時大家會說:“真的?拼命籌集來了。
”大家對劉邦更佩服了。
龍鳳之國諸如此類的事反複出現,對劉邦刮目相看的人逐漸多起來。
然而,劉邦屬于地位低下的小官,也不能隻靠說大話。
有一次,劉邦帶着去骊山陵工程的勞工從沛縣出發,遇大雨耽擱,途中許多人逃跑。
按當時的規定如不能按期到達,或者出現逃跑者,不管原因如何上司都免不了死罪。
所以劉邦也跟着勞工們一起逃跑,加入到遊俠的行列中。
在秦始皇鼎盛時期,對逃跑者的搜查十分嚴厲,但那時始皇帝已不在人世,秦朝的威嚴也在減弱,搜查也隻拘于形式而已,因而劉邦可能過着比較悠閑的逃亡生活。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他們在趕赴兵役的途中,因大雨阻斷道路不能按期到達,如同劉邦逃跑一樣,陳勝、吳廣也被迫發動了叛亂。
以此為導火索,在整個中國反秦起義迅速高漲起來。
不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認為時機已到,高喊着“拼吧”相繼發動了叛亂。
項羽跟随叔父項梁舉兵,劉邦也被周圍的人擁戴為頭領。
項羽一方是以項家優秀集團第二代、第三代的形式登場。
另一方的劉邦卻是拼湊的叛亂軍。
而且項羽曾被傳授過成為将軍的帝王之術,與此相比,劉邦除了能吹牛以外什麼也沒有。
不出所料,舉兵後項羽軍所向披靡,百戰百勝。
而劉邦軍卻節節敗退,打敗了就逃,逃後集結起來再打,然後又敗,連續重複着失敗。
毫無疑問,項羽這
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也應如此。
距今約2200年前,在秦始皇滅亡後的中國,項羽和劉邦兩雄争霸天下。
經過四年左右的較量後,公元前202年,楚王項羽在烏江戰死,漢王劉邦打下江山登上皇帝寶座。
記錄兩人興亡的曆史是進入漢代以後的事情,而且漢朝經過前漢和後漢,統治中國長達400多年,因此記載的内容多為贊美漢帝國始祖劉邦,這是理所當然的。
另一方的項家随着秦末*,開始出現在曆史舞台上,又随着項羽的戰死而消失。
這段時間隻有十幾年,不僅沒有留下記錄的充裕時間,也沒能将這段隐晦的曆史留給後世。
對漢朝一方來說,可不受任何約束地書寫這段曆史。
因而在讨論兩位真實曆史人物時,我認為有必要降低一點對劉邦的贊譽,提高一些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和劉邦,在秦朝末期兩人氣宇軒昂地登上曆史舞台,作為分割天下的兩雄争奪霸權,最終劉邦取得勝利,項羽以失敗告終,這是不容置疑的史實。
而且在中國4000年的曆史中,再也沒有這麼精彩的争霸場面可以對照描寫出的時代了,即使這麼說也不過分。
項羽出生在曆代任楚國将軍的名門家庭。
楚國是戰國七雄中的一國,雖然楚國被同為七雄之一的秦國所滅,但楚國是在中原長期争霸中的強國。
因是曆任将軍的世家,項羽的身份屬于貴族。
似乎為了證明項羽的家世,留下這樣的傳說:在幼年時期,項羽家人想讓他學習文字,項羽說“以字記姓名足以(文字之類會寫姓名足夠)”,說後他扔掉書本。
當讓他學習劍術時,也沒能堅持下去。
當教他兵法時,項羽則高興地學起來。
當時的将軍通常讓秘書代寫文字,自己隻要蓋上印章就行。
項羽輕視學習寫字,這表明他是在武将名門家庭中長大的。
另一方面,從完善的教育環境來看,使人聯想到項羽是在優越環境中成長的青年,很早就受過當将軍的帝王之術的正統教育。
另一方,劉邦作為地方沛縣的俠客登場。
作為俠客,劉邦從一開始就是擁有衆多部下的人物。
劉邦不務正業,他到30歲終于當上地方亭長的小官。
所謂亭長為村公所主任級别的官職,比如說像土地管理員似的工作。
其任務是監督被征用的勞工,負責将他們送往首都鹹陽和骊山。
劉邦特别在說大話方面,不同于其他官吏,最能顯示這一特點的是他主持葬禮的方法。
一聽到什麼地方有葬禮,劉邦就會迅速趕到,例如他會說“我出30萬元的香奠,由我來主持葬禮”。
劉邦會任意安排出席者的座位,盡管自己僅是地方小官,他也毫不猶豫地早早坐在最上座。
本來他沒有錢,當然也不會真付香奠。
不僅如此,他還會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坐在上座,而坐在旁邊的人也不感到奇怪。
這是因為他的巧妙主持,使葬禮順利地進行,可見劉邦的吹牛有相當的魅力。
被劉邦這種魅力所吸引的人物,有一位叫蕭何,他作為事務官有卓越的才能。
他左右不離劉邦,為把劉邦說出的大話付諸實施而到處奔走。
例如劉邦說:給你100袋大米。
蕭何就想盡辦法,哪怕隻有一半也要籌集到。
當人們聽劉邦說大話感到半信半疑時,蕭何就能拿着米趕到說:“看,這是50袋。
”這時大家會說:“真的?拼命籌集來了。
”大家對劉邦更佩服了。
龍鳳之國諸如此類的事反複出現,對劉邦刮目相看的人逐漸多起來。
然而,劉邦屬于地位低下的小官,也不能隻靠說大話。
有一次,劉邦帶着去骊山陵工程的勞工從沛縣出發,遇大雨耽擱,途中許多人逃跑。
按當時的規定如不能按期到達,或者出現逃跑者,不管原因如何上司都免不了死罪。
所以劉邦也跟着勞工們一起逃跑,加入到遊俠的行列中。
在秦始皇鼎盛時期,對逃跑者的搜查十分嚴厲,但那時始皇帝已不在人世,秦朝的威嚴也在減弱,搜查也隻拘于形式而已,因而劉邦可能過着比較悠閑的逃亡生活。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他們在趕赴兵役的途中,因大雨阻斷道路不能按期到達,如同劉邦逃跑一樣,陳勝、吳廣也被迫發動了叛亂。
以此為導火索,在整個中國反秦起義迅速高漲起來。
不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認為時機已到,高喊着“拼吧”相繼發動了叛亂。
項羽跟随叔父項梁舉兵,劉邦也被周圍的人擁戴為頭領。
項羽一方是以項家優秀集團第二代、第三代的形式登場。
另一方的劉邦卻是拼湊的叛亂軍。
而且項羽曾被傳授過成為将軍的帝王之術,與此相比,劉邦除了能吹牛以外什麼也沒有。
不出所料,舉兵後項羽軍所向披靡,百戰百勝。
而劉邦軍卻節節敗退,打敗了就逃,逃後集結起來再打,然後又敗,連續重複着失敗。
毫無疑問,項羽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