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劉邦

關燈
個人物作為将軍非常出色。

    在戰亂時代,人們願跟随有強大統帥能力的人物,項羽具有這方面的良好素質。

    但因他本人太優秀,故有不承認他人功績的缺點。

     相反在光打敗仗的劉邦周圍,卻不知為何聚集了衆多的人才。

    其代表人物有前文已介紹過的蕭何,還有看透項羽而跟随劉邦的張良。

    蕭何主管兵站,張良作為參謀、将軍執掌實際作戰。

     據留下記錄的曆史記載,項羽不承認部下戰功也聽不進他人建議,因而感到厭煩的人才離他而去,結果導緻項羽軍内部瓦解。

     這些雖屬事實,但崩潰的原因還不止這些。

    與項羽的正規軍隊相比,劉邦的軍隊基本上屬于俠客集團,他們有可能不擇手段地擾亂項羽軍,即用曆史上沒有記載的陰謀或間諜活動。

    據推測,出謀劃策的人應該是張良。

    張良出生于韓國宰相的家系,在秦朝鼎盛時代,他曾雇傭過投擲鐵球的男子大力士,企圖暗殺始皇帝。

    張良屬于策劃各種陰謀的高手,擅長施展卑劣戰術的行家。

     一方面,受過正統教育的項羽,根本看不出劉邦軍隊的真相。

    另一方面,當時戰争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敵軍大将的首級,因此項羽隻将劉邦看做任何時候都能擊潰且不屑一顧的對手,并沒有看清劉邦背後所隐匿的真相。

     結果,經過四年的激戰,項羽在烏江戰死,劉邦則成為統一中國的帝王。

     在談論項羽和劉邦的性格時,我突然想起他們在人生晚期留下的兩首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内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一首歌是被劉邦軍窮追不舍的項羽感到這是自己的最後時刻在愛妾虞的面前所唱,後一首歌是統一天下凱旋故鄉的劉邦為自己的孩子們所唱。

     從項羽歌中的“力拔山兮……”來看,他不僅炫耀自己的勇猛,在遭到巨大失敗後,還把原因歸為“時不利兮(自己沒有獲得天時)”“骓不逝(愛骓違反自己的意願不往前走)”,絲毫也沒表現出後悔和反省之意,直到最後他隻有相信自己力量的強烈自尊心。

    對名門強将項羽來說,無論如何也不能承認因自己力量不足而導緻滅亡的事實。

     另一方,劉邦唱道:“疾風(大風)起,雲飛揚,吾威蓋天下,凱旋歸故鄉。

    在勇猛将士們的守衛下來維護天下。

    ” 這首歌中的“雲”是劉邦比喻自己,意為“我被大風托起”。

    “大風”指時代風潮之意,也含有輔佐自己的部下掀起了大風之意。

     再有,劉邦沒有強調自己治理天下,隻說用得到的“猛士”守衛天下。

    劉邦認為歸根結底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部下的才能、諸侯以及民衆的支持來維持社稷。

    在這裡劉邦沒有拘泥于自己的力量,而隻贊美他人的力量。

     兩人的歌中極為明顯地表現出各自人格形成中的差異。

     實際上,項羽是具有軍人氣質的典型人物。

    也許可以說脾氣暴躁、自尊心強、自我顯示欲高、獨斷而頑固這些性格都集中在項羽身上。

     項羽這種性格,如發揮優勢能成為勢不可擋的統帥人物。

    但是項羽卻将劣勢的一面暴露無遺,令人痛惜的是他不懂百姓的疾苦。

    挑起大旗的項羽為了獲得權威,挑起大旗的項羽推出與楚國王室有血緣關系的懷王作為自己的傀儡,并讓他繼位為楚王義帝。

    義帝在楚國被秦國滅亡後,義帝裝扮成放牛人,是飽嘗艱辛的人物。

     然而項羽卻沒有這種經曆,他從小就作為優等生受到培養。

    結果義帝看透了項羽的本性,而項羽又視義帝為障礙最後将他殺害。

    如果項羽受過洞察人的心理訓練,他可能會如虎添翼,劉邦之輩一定不會成為他的對手。

     另一方的劉邦則無私而慷慨,表現出既會用人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征。

    此外,典型的樂觀主義性格也是他能統一天下的重要因素。

     就人品而論,劉邦的确屬于缺乏教養的人,好色無比、嗜酒如命,在逃亡中他一旦感到自己的性命受到威脅,就連自己的孩子都會丢棄……。

    盡管如此,還是有追随他的人。

     在曆史的記錄中,劉邦的容貌似龍顔有奪取天下的吉祥之相,所以人們跟随他,這屬于後世的謠傳。

    有關劉邦的父母,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寫着“父曰大公,母曰劉媪”,大公是“大爺”,媪是“大娘”意思的普通名詞,連名字也沒有。

     說到底,就連後世的史學家也沒能說清劉邦這位人物。

    劉邦,也許是用語言難以形容且獨具人格魅力的人物。

     最後,為了恢複劉邦的名譽我要補充一句:劉邦這個人物,不管怎麼出人頭地,到最後都沒有改變自己的人性,他是從不傲慢的人。

    這是劉邦作為人物了不起的地方。

    實際上,在周圍有許多人看透了劉邦的本質,即使他本人想改變也不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