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回蕩着祈禱之聲

關燈
——天理收藏館和我 十幾年前,為了看珍藏的書籍,我來到天理圖書館時心裡竟有一種親切之感。

    這可是第一次來參觀呀,令我感到不可思議。

    然而仔細回想一下,我孩提時有可能來過這裡。

    我父親喜歡登山,他晚年盡量辭去其他公職,隻有登山會會長一職一直愉快地幹到臨終。

    登山會組織的旅行,如果沒有要緊的事兒他都會參加,那時還經常帶孩子們去。

    戰前,大概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我可能來過這裡。

    即使是小學生,一到高年級也應該能記住地名,記憶也更清楚一些。

     最近我參觀了天理收藏館,那裡有許多令我感興趣的展品,一點也沒感到累,這是很難得的事情。

    這麼巨大的博物館,按照類别展館參觀的話,大概需要幾天時間。

    不論倫敦大英博物館,還是北京曆史博物館都是如此。

    如要用一天參觀完會感到筋疲力盡,盡管看了許多東西,也不會留下深刻印象。

     幾年前,我參觀北京曆史博物館時,從一開始就放棄繞行參觀展館的方式,決定先欣賞一個展室的收藏品。

    為此當然需要辦妥一系列手續,還必須要有介紹人。

    這種參觀不隻是隔着玻璃展櫃看,還能近距離接觸,甚至可以将展品拿在手中觀賞。

    雖說展品件數極為有限,但能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當時我觀賞的都是傑作,随行的兒子小心翼翼地拍下這些展品。

     其中有四川省彭縣出土的“舂米畫像磚”,我将這張照片收入拙著《續·中國挖掘故事》中的卷首插圖中。

    這幅畫再現了農家庭院中搗米的情景,其時代為後漢。

     漢代古墳的壁面,用畫像石或者畫像磚來裝飾的例子很多。

    雕刻形象各異的石頭為畫像石,帶有雕塑的黏土燒成的方形磚為畫像磚。

    過去收藏家好像不太重視這類東西,至少沒有作為收藏的主要對象。

    畫像石不僅用于墓室内部,也用于墓外的寺廟以及宮殿,但戰前畫像石多被丢棄在荒野中,有時還将畫像石作為房屋的院牆,或築橋的材料加以利用,作為美術品人們還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所以才這麼使用。

     戰後,畫像石和畫像磚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是因為雕刻的圖案大多表現被埋葬者的生活主題,由此可了解當時的生活。

    而且表現方法既樸素又逼真,富有生活情趣。

    用一句話概括地說,它是活靈活現的生活描寫。

    在社會主義體制的藝術理念中,這種寫實主義得到了高度評價。

    例如在四川省成都近郊出土的畫像磚中,好像有農民從地主那裡借糧的畫面,這些被當做理想的教育材料。

    農民生活是怎樣的艱難,地主又是如何進行剝削的,與任何文章相比,這樣的畫像磚都更有說服力。

    這塊畫像磚被稱為“貸糧畫像磚”,出土的墓葬主一定是借貸糧食一方的地主。

    當時生活貧窮的農民用畫像磚來裝飾是不可能的。

     顯而易見,畫像磚并不能對細部做入木三分的刻畫。

    因它不是畫在紙張或絹布上,而是以黏土為材料先制成模型,然後采用扣制的方法,細微的變化基本上難于表現,因而制作者一定為如何能概括地表現而費盡心思。

    他們一定要抓住特征,以誰都能一目了然的造型為制作目标。

    在成都出土的畫像磚中,有用滑車吊着桶制鹽的場景。

    制作者一定想表現制鹽的場面,采用将幾個關鍵環節納入畫面的方法。

    由此可見,有時用近似象征的手法,多少帶有獨特的風格。

     墓室牆壁所鑲嵌的畫像磚,就像放在墓室的名器一樣,是希望被埋葬者死後也能過上與生前相同的生活。

    在畫像磚上所繪的形象生動的人物,大都是被埋葬者的仆人。

    他們為墓主搗米、造酒、制鹽、采桑,連跳舞和唱歌的人也被畫在磚上。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