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钗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樂府是中國的古老民歌。
在漢代樂府中,我最喜歡《日出東南隅行》。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鈎。
頭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為下裙,紫绮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着悄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頗有餘。
使君謝羅敷,甯可共載不。
羅敷前緻辭,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骊駒。
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
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這首樂府題為《豔歌羅敷行》,或者稱《陌上桑》。
李白也做有詠歎羅敷的詩,題為《子夜吳歌》,說的是秦地羅敷女,大概秦地是筆誤吧。
根據傳說,羅敷是戰國時代趙國的女子,被趙王相中,猶如這首歌中的對歌,羅敷巧妙地避開了趙王的誘惑。
的确,這首樂府是漢代的作品。
在傳說中,與羅敷*的是專制君主趙王,但歌中的刺史大人——僅是一個地方官,可見詩中飄溢着漢代氣息。
這是來自民衆之間的古老民歌,作者不明。
因這首歌具有顯著的個性,也有人推測大概出自特定作者之筆。
歌中趙王成為被調侃的對象,作者因顧慮而沒公開真名的說法,作為漢代作品來看難以信服。
因為作者沒有必要對早已滅亡的戰國時代的趙王有所顧忌。
作為封建時代的社會理念,人們對君王和其代理人地方官的命令必須唯命是從,而且是歌頌羅敷反抗傳統的内容,故作者隐姓埋名,這種說明無論如何顯得過于牽強。
羅敷屬于采桑勞動階層的女性,但不管對方是君主還是地方官,她都沒有退卻。
她說夫郎騎白馬,随從人馬一千多,本來隻是順口說出的。
這些内容卻成為縱情的豔聞,讓刺史大人如墜雲霧之中。
富有幽默而機智的年輕女性形象,在這首健康古老的民歌中被活靈活現地描寫出來。
有關她的美貌,歌中沒有直接描寫,隻用服飾或根據打量她的男子動作表現出來。
這種表現方法對理解中國極為關鍵,有關這一點我将在後面介紹。
不采用直接描寫的方法可拓展我們想象力的空間,營造出美輪美奂的效果。
雖看起來有些漫不經心,但對手也難以對付,羅敷理應竭盡全力。
她額頭上一定會滲出汗珠吧。
璀璨的陽光映照在她那白玉般肌膚上的汗珠,顯得晶瑩閃亮。
——除令人歡快的機智、充滿活力的精神外,我們在這裡還可發現一種緊張之美。
每當誦讀這首樂府詩時,我感到牧歌般的悠閑,接着會産生振奮之感。
儒家的禮教從表面上束縛女性,起始于儒教作為定型的社會宗旨以後,這至少應是漢代中期以後的事情。
之後連漢代後期,對女性的束縛其實也沒有表面上那麼強。
漢代初期的女性像羅敷那樣悠然自得地生活,同時又有用自己的力量與自身命運抗争的勇氣。
在宮廷女性的發言權也相當強大,漢初發生的呂後篡權等事件,恐怕就是這種現象極為露骨的表現。
呂氏一族被誅滅後,代王恒被廷臣迎來并成為文帝,此事在前面已叙述過。
實際上,當時在群臣之中應該擁立高祖長孫,這種正統的主張仍占優勢,然而最終沒能擁立長孫齊王的原因是:“齊王母家驷,惡人也。
” 這是最大的理由。
娘家惡人并非指門第,而是指母親的娘家多有野心家人物的意
在漢代樂府中,我最喜歡《日出東南隅行》。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鈎。
頭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為下裙,紫绮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着悄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頗有餘。
使君謝羅敷,甯可共載不。
羅敷前緻辭,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骊駒。
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
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這首樂府題為《豔歌羅敷行》,或者稱《陌上桑》。
李白也做有詠歎羅敷的詩,題為《子夜吳歌》,說的是秦地羅敷女,大概秦地是筆誤吧。
根據傳說,羅敷是戰國時代趙國的女子,被趙王相中,猶如這首歌中的對歌,羅敷巧妙地避開了趙王的誘惑。
的确,這首樂府是漢代的作品。
在傳說中,與羅敷*的是專制君主趙王,但歌中的刺史大人——僅是一個地方官,可見詩中飄溢着漢代氣息。
這是來自民衆之間的古老民歌,作者不明。
因這首歌具有顯著的個性,也有人推測大概出自特定作者之筆。
歌中趙王成為被調侃的對象,作者因顧慮而沒公開真名的說法,作為漢代作品來看難以信服。
因為作者沒有必要對早已滅亡的戰國時代的趙王有所顧忌。
作為封建時代的社會理念,人們對君王和其代理人地方官的命令必須唯命是從,而且是歌頌羅敷反抗傳統的内容,故作者隐姓埋名,這種說明無論如何顯得過于牽強。
羅敷屬于采桑勞動階層的女性,但不管對方是君主還是地方官,她都沒有退卻。
她說夫郎騎白馬,随從人馬一千多,本來隻是順口說出的。
這些内容卻成為縱情的豔聞,讓刺史大人如墜雲霧之中。
富有幽默而機智的年輕女性形象,在這首健康古老的民歌中被活靈活現地描寫出來。
有關她的美貌,歌中沒有直接描寫,隻用服飾或根據打量她的男子動作表現出來。
這種表現方法對理解中國極為關鍵,有關這一點我将在後面介紹。
不采用直接描寫的方法可拓展我們想象力的空間,營造出美輪美奂的效果。
雖看起來有些漫不經心,但對手也難以對付,羅敷理應竭盡全力。
她額頭上一定會滲出汗珠吧。
璀璨的陽光映照在她那白玉般肌膚上的汗珠,顯得晶瑩閃亮。
——除令人歡快的機智、充滿活力的精神外,我們在這裡還可發現一種緊張之美。
每當誦讀這首樂府詩時,我感到牧歌般的悠閑,接着會産生振奮之感。
儒家的禮教從表面上束縛女性,起始于儒教作為定型的社會宗旨以後,這至少應是漢代中期以後的事情。
之後連漢代後期,對女性的束縛其實也沒有表面上那麼強。
漢代初期的女性像羅敷那樣悠然自得地生活,同時又有用自己的力量與自身命運抗争的勇氣。
在宮廷女性的發言權也相當強大,漢初發生的呂後篡權等事件,恐怕就是這種現象極為露骨的表現。
呂氏一族被誅滅後,代王恒被廷臣迎來并成為文帝,此事在前面已叙述過。
實際上,當時在群臣之中應該擁立高祖長孫,這種正統的主張仍占優勢,然而最終沒能擁立長孫齊王的原因是:“齊王母家驷,惡人也。
” 這是最大的理由。
娘家惡人并非指門第,而是指母親的娘家多有野心家人物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