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從那一天起,“潘二嫂”三個字不胫而走,不翼而飛,幾乎傳遍整個“東方紅城”。
連“捍聯總”的許多人提起她都很佩服,不得不承認全市休想找得出一個能辯論得過“潘二嫂”的人! 據說潘複生在省“革命委員會”的常委會議上也曾講過:“象‘潘二嫂’這樣的人才,實在難得!誰能把她争取到我們這一邊來,誰就等于為我們的新政權立了一大功!隻要她肯棄暗投明,我潘複生保證給她個省‘革命委員會’常委當,即使她要當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我們也是可以考慮的!” 又據說還真有人去拉攏過她,遭她嚴詞拒絕。
她是個死硬到底的“炮轟派”。
後來她時常帶領“别動隊”在全市各處演講,為“炮轟派”募捐。
我曾遠遠地聽過一次她的募捐演講: “公民們,我是潘二嫂!我在此向你們伸出求援的雙手!正義之神在我和你們大家的上空,她此刻默默地注視着我和你們。
誰沒有妻子兒女?誰沒有父親母親?‘捍聯總’對我‘炮轟派’實行種種封鎖,妄圖将我們置于死地而後快!我‘炮轟派’戰士個個死不足惜,但我‘炮轟派’戰士的妻子兒女是無辜的,他們的父親母親是無辜的!他們無辜的妻子兒女和無辜的父親母親陷于饑寒交迫的境地,因為參加了‘炮轟派’的工人兄弟們的工資早已被停發了……” 隻要“潘二嫂”往哪一站,一開口演講,圍觀的市民,凡是身上帶着錢包的,不管你是否認為“炮轟派”有理,你都會不由自主地将手伸進衣兜掏出錢包來! “潘二嫂”就具有這等本事!她那表情,她那聲音,就是能令你感動!她仿佛具有某種魔力似的。
而在她身旁,“别動隊”員擡着一個大籮筐,人們紛紛往那籮筐裡扔錢。
連孩子也不例外。
每次她都能募捐到滿滿一籮筐錢! “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國老百姓,十分的“仗義疏财”。
他們普遍比現今要窮得多,卻普遍不如現今的人們對金錢看得那麼重。
這也是“潘二嫂”當年次次募捐成功的條件之一。
倘若今天,縱有十個“潘二嫂”,為着更加能引起人們高尚情操之目的,隻怕是十天半個月也未必能募捐到一籮筐錢!修複萬裡長城啦,中國兒童基金會啦,支援非洲災民啦,工資二百來元的人,也是隻舍得捐出一角二角的。
國庫卷如不是分配指标從工資中扣除,十有八九的人可能就不買。
一切都今非昔比了。
中國人的頭腦不再象“文化大革命”中那麼簡單了,甚至是變得過分的精明了。
因而從前那種“仗義疏财”也是今非昔比了。
我有時簡直不能不懷疑:這也算是一種“反思”麼?我很迷惑…… 當年“炮轟派”中有一說法——“範大哥”的理論,“潘二嫂”的口才,馮司令的組織能力。
馮司令者,馮昭逢也。
他們被合尊為“三傑”。
我們能不覺着是種榮幸麼? “潘二嫂”在募捐時,“捍聯總”有好幾次可以捉拿她,但據說潘複生有指示,對“炮匪三傑”,沒經省“革命委員會”下令,不得捉拿。
更不得加以傷害。
在這一點上,公正論之,潘複生還是挺愛才的。
他一直到最後,大概仍懷着幾分勸降他們的幻想。
當然隻能是幻想了。
而“潘二嫂”不許我們這些寫了血書投奔“炮轟派”大本營的中學生參加那一天大規模的營救行動,無疑是不忍我們也去冒一次出生入死的危險。
體現着女性的善良。
“文化大革命”期間,在仇恨、恐怖、無謂的似乎有理性實則無理性的種種瘋狂行動中,的确也時時有良知和人道的光環閃耀。
它說明到底畢竟是人而不是瘋子進行的運動。
是人在幹着瘋事。
那個帶我洗澡的人,又帶我們到“炮轟派”家屬們的住地,分别給我們安排睡覺的地方。
“炮轟派”的家屬們,十幾家幾十人合住在各個車間内。
各個車間都很冷。
女人們在哭,孩子們在叫——是那些被“捍聯總”抓去的人的家屬。
我身臨其境,對他們的一種巨大的同情和憐憫頓時從心底湧起,覺得是來到了受暴政壓迫者中間,産生了一股要與那暴政呐喊着挑戰的剛勇豪烈的氣概。
其實,當年受壓迫的又何止“炮轟派”及其家屬呢?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不都是在受着一種暴政的壓迫而同時又壓迫着别人麼?暴政也并不能說是“東北新曙光”,它畢竟代表着力圖安定的趨向。
暴政是“文化大革命”本身。
“捍聯總”和“炮轟派”不過都是那暴政的必然産物。
在這二者之間,是無所謂正義和非正義無所謂是與非的。
忽然響起了警報聲。
有人慌慌張張地跑來說,“捍聯總”的一支人馬,趁大本營實力空虛,發起了進攻。
揚言要一舉拿下“哈一機”這個“炮轟派”的
連“捍聯總”的許多人提起她都很佩服,不得不承認全市休想找得出一個能辯論得過“潘二嫂”的人! 據說潘複生在省“革命委員會”的常委會議上也曾講過:“象‘潘二嫂’這樣的人才,實在難得!誰能把她争取到我們這一邊來,誰就等于為我們的新政權立了一大功!隻要她肯棄暗投明,我潘複生保證給她個省‘革命委員會’常委當,即使她要當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我們也是可以考慮的!” 又據說還真有人去拉攏過她,遭她嚴詞拒絕。
她是個死硬到底的“炮轟派”。
後來她時常帶領“别動隊”在全市各處演講,為“炮轟派”募捐。
我曾遠遠地聽過一次她的募捐演講: “公民們,我是潘二嫂!我在此向你們伸出求援的雙手!正義之神在我和你們大家的上空,她此刻默默地注視着我和你們。
誰沒有妻子兒女?誰沒有父親母親?‘捍聯總’對我‘炮轟派’實行種種封鎖,妄圖将我們置于死地而後快!我‘炮轟派’戰士個個死不足惜,但我‘炮轟派’戰士的妻子兒女是無辜的,他們的父親母親是無辜的!他們無辜的妻子兒女和無辜的父親母親陷于饑寒交迫的境地,因為參加了‘炮轟派’的工人兄弟們的工資早已被停發了……” 隻要“潘二嫂”往哪一站,一開口演講,圍觀的市民,凡是身上帶着錢包的,不管你是否認為“炮轟派”有理,你都會不由自主地将手伸進衣兜掏出錢包來! “潘二嫂”就具有這等本事!她那表情,她那聲音,就是能令你感動!她仿佛具有某種魔力似的。
而在她身旁,“别動隊”員擡着一個大籮筐,人們紛紛往那籮筐裡扔錢。
連孩子也不例外。
每次她都能募捐到滿滿一籮筐錢! “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國老百姓,十分的“仗義疏财”。
他們普遍比現今要窮得多,卻普遍不如現今的人們對金錢看得那麼重。
這也是“潘二嫂”當年次次募捐成功的條件之一。
倘若今天,縱有十個“潘二嫂”,為着更加能引起人們高尚情操之目的,隻怕是十天半個月也未必能募捐到一籮筐錢!修複萬裡長城啦,中國兒童基金會啦,支援非洲災民啦,工資二百來元的人,也是隻舍得捐出一角二角的。
國庫卷如不是分配指标從工資中扣除,十有八九的人可能就不買。
一切都今非昔比了。
中國人的頭腦不再象“文化大革命”中那麼簡單了,甚至是變得過分的精明了。
因而從前那種“仗義疏财”也是今非昔比了。
我有時簡直不能不懷疑:這也算是一種“反思”麼?我很迷惑…… 當年“炮轟派”中有一說法——“範大哥”的理論,“潘二嫂”的口才,馮司令的組織能力。
馮司令者,馮昭逢也。
他們被合尊為“三傑”。
我們能不覺着是種榮幸麼? “潘二嫂”在募捐時,“捍聯總”有好幾次可以捉拿她,但據說潘複生有指示,對“炮匪三傑”,沒經省“革命委員會”下令,不得捉拿。
更不得加以傷害。
在這一點上,公正論之,潘複生還是挺愛才的。
他一直到最後,大概仍懷着幾分勸降他們的幻想。
當然隻能是幻想了。
而“潘二嫂”不許我們這些寫了血書投奔“炮轟派”大本營的中學生參加那一天大規模的營救行動,無疑是不忍我們也去冒一次出生入死的危險。
體現着女性的善良。
“文化大革命”期間,在仇恨、恐怖、無謂的似乎有理性實則無理性的種種瘋狂行動中,的确也時時有良知和人道的光環閃耀。
它說明到底畢竟是人而不是瘋子進行的運動。
是人在幹着瘋事。
那個帶我洗澡的人,又帶我們到“炮轟派”家屬們的住地,分别給我們安排睡覺的地方。
“炮轟派”的家屬們,十幾家幾十人合住在各個車間内。
各個車間都很冷。
女人們在哭,孩子們在叫——是那些被“捍聯總”抓去的人的家屬。
我身臨其境,對他們的一種巨大的同情和憐憫頓時從心底湧起,覺得是來到了受暴政壓迫者中間,産生了一股要與那暴政呐喊着挑戰的剛勇豪烈的氣概。
其實,當年受壓迫的又何止“炮轟派”及其家屬呢?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不都是在受着一種暴政的壓迫而同時又壓迫着别人麼?暴政也并不能說是“東北新曙光”,它畢竟代表着力圖安定的趨向。
暴政是“文化大革命”本身。
“捍聯總”和“炮轟派”不過都是那暴政的必然産物。
在這二者之間,是無所謂正義和非正義無所謂是與非的。
忽然響起了警報聲。
有人慌慌張張地跑來說,“捍聯總”的一支人馬,趁大本營實力空虛,發起了進攻。
揚言要一舉拿下“哈一機”這個“炮轟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