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缜傳
關燈
小
中
大
的實體,人的實體不等于木頭的實體,木頭的實體也不等于人的實體。
哪能說人既有和木頭一樣的實體而又有木頭所沒有的知覺呢?” 有人問:“人的實體所以不同于木頭的實體,不過因為人有知覺罷了。
人如果沒有知覺,那和木頭有什麼兩樣呢?”回答說:“人不存在沒有知覺的實體,就和木頭不存在有知覺的形體一樣。
” 有人問:“死人的形骸,難道不就是沒有知覺的實體嗎?”回答說:“那(死人)是沒有知覺的實體。
” 有人問:“假如這樣,那人果然是既有相同于木頭的實體,又有不同于木頭的知覺了。
”回答說:“死人就像木頭一樣,并沒有不同于木頭的知覺;活人雖有不同于木頭的知覺,卻沒有和木頭一樣的實體。
” 有人問:“死人的骨骸,不就是活人的形骸嗎?”回答說:“活人的形骸不等于死人的形骸,死人的形骸不等于活人的形骸,區别是很明白的,怎麼可能有活人的形骸卻具有死人的骨骼呢?” 有人問:“如果活人的形骸不是死人的骨骼,那麼死人的骨骼就不應該是活人的形骸而來的了,既然不是由活人的形骸而來,那這死人的骨骼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回答說:“是活人的形骸變成了死人的骨骼。
” 有人問:“活人的形骸變成了死人的骨骼,難道不是因為有生才有死,由此可知死人的形體就是活人的形體。
”回答說:“這就像從活樹變成枯樹一樣,枯樹的實體怎麼能說就是活樹的實體呢?” 有人問:“活樹能變成枯樹,可見枯樹也就是活樹;好像絲體變成了線體,線體也就是絲體,有什麼區别呢?”回答說:“如果枯樹就是活樹,活樹就是枯樹,那就應當在樹活着的時候凋零,樹枯萎的時候結果實了。
而活樹不應當變為枯樹,因為活樹就是枯樹,再沒有什麼可以改變的了。
活樹枯樹全都一樣,為什麼不先從枯樹變成活樹,一定要先從活樹變成枯樹,又是為什麼呢?絲和線的說法,也跟此一樣不攻自破。
” 有人問:“活的形體衰亡時,就應一下子死去,為什麼總是拖拖拉拉的呢?”回答說:“這是因為一切形體的生滅都要經曆一定的過程,忽然發生的,也忽然消滅,逐漸發生的,也必逐漸消滅。
忽然發生的如暴風驟雨,逐漸發生的如動植物。
有的忽然發生,有的逐漸發生,這是事物的一定規律。
” 有人問:“形體和精神是結合的,手這樣的器官也有精神嗎?”回答說:“都有精神的一些因素。
” 有人問:“如果都有精神的因素,而精神能思維,那手這類器官也應當能思維了?”回答說:“手這類器官有痛癢的感覺,但沒有辨别是非的思維能力。
” 有人問:“感覺和思維是同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回答說:“感覺是思維的起點,粗淺的叫感覺,深刻的就是思維。
”問:“如果這樣,就應當有兩種思維了,思維既然有兩種,那麼精神也有兩種嗎?”回答說:“人的形體隻有一個,精神怎能有兩種呢?” 問:“如果不是兩種精神,怎麼會既有感知痛癢的感覺,又有辨别是非的思維呢?”答:“比方手和足雖有區别,但總歸為一個人的肢體,辨别是非和感知痛癢雖然不同,總歸還是一個人的精神。
” 問:“辨别是非的思維,如果同手足無關,那同什麼有關呢?”答:“辨别是非的思維是由心器官主管的。
” 問:“心器官是指五髒之一的心,是不是?”答:“是的。
” 問:“五髒有何差别,難道隻有心器官才具有辨别是非的思維?”答:“七竅又有什麼差别,它們的職司和作用各不相同。
” 問:“思維是不受限制的,怎樣知道它是心器官所主管呢?”答:“五髒各有職司,(除心器官外)沒有哪一個可以思維的,所以知道心器官是思維的大本營。
” 問:“思維為什麼不寄托在眼睛之類的器官上呢?”答:“如果思維可以寄托在眼睛之類的器官上,眼睛為什麼又不長在耳朵上呢?” 問:“思維本身沒有一定基礎,所以可寄托在眼睛這類器官;眼睛自有基礎,當然就不用寄托于其他器官了。
”答:“為什麼眼睛有基礎而思維沒有基礎呢?假如思維在我身上沒有一定的基礎,而能寄托在任何地方,那麼張三的情感可以寄在王二身上,李四的性格可以寄托在趙五的身上。
真是這樣嗎?不是的。
” 問:“聖人的形體和普通人的形體一樣,但有聖人和普通人的差别,所以知道形體和精神是可以分離的。
”答:“不是這樣的。
純金能發光亮
哪能說人既有和木頭一樣的實體而又有木頭所沒有的知覺呢?” 有人問:“人的實體所以不同于木頭的實體,不過因為人有知覺罷了。
人如果沒有知覺,那和木頭有什麼兩樣呢?”回答說:“人不存在沒有知覺的實體,就和木頭不存在有知覺的形體一樣。
” 有人問:“死人的形骸,難道不就是沒有知覺的實體嗎?”回答說:“那(死人)是沒有知覺的實體。
” 有人問:“假如這樣,那人果然是既有相同于木頭的實體,又有不同于木頭的知覺了。
”回答說:“死人就像木頭一樣,并沒有不同于木頭的知覺;活人雖有不同于木頭的知覺,卻沒有和木頭一樣的實體。
” 有人問:“死人的骨骸,不就是活人的形骸嗎?”回答說:“活人的形骸不等于死人的形骸,死人的形骸不等于活人的形骸,區别是很明白的,怎麼可能有活人的形骸卻具有死人的骨骼呢?” 有人問:“如果活人的形骸不是死人的骨骼,那麼死人的骨骼就不應該是活人的形骸而來的了,既然不是由活人的形骸而來,那這死人的骨骼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回答說:“是活人的形骸變成了死人的骨骼。
” 有人問:“活人的形骸變成了死人的骨骼,難道不是因為有生才有死,由此可知死人的形體就是活人的形體。
”回答說:“這就像從活樹變成枯樹一樣,枯樹的實體怎麼能說就是活樹的實體呢?” 有人問:“活樹能變成枯樹,可見枯樹也就是活樹;好像絲體變成了線體,線體也就是絲體,有什麼區别呢?”回答說:“如果枯樹就是活樹,活樹就是枯樹,那就應當在樹活着的時候凋零,樹枯萎的時候結果實了。
而活樹不應當變為枯樹,因為活樹就是枯樹,再沒有什麼可以改變的了。
活樹枯樹全都一樣,為什麼不先從枯樹變成活樹,一定要先從活樹變成枯樹,又是為什麼呢?絲和線的說法,也跟此一樣不攻自破。
” 有人問:“活的形體衰亡時,就應一下子死去,為什麼總是拖拖拉拉的呢?”回答說:“這是因為一切形體的生滅都要經曆一定的過程,忽然發生的,也忽然消滅,逐漸發生的,也必逐漸消滅。
忽然發生的如暴風驟雨,逐漸發生的如動植物。
有的忽然發生,有的逐漸發生,這是事物的一定規律。
” 有人問:“形體和精神是結合的,手這樣的器官也有精神嗎?”回答說:“都有精神的一些因素。
” 有人問:“如果都有精神的因素,而精神能思維,那手這類器官也應當能思維了?”回答說:“手這類器官有痛癢的感覺,但沒有辨别是非的思維能力。
” 有人問:“感覺和思維是同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回答說:“感覺是思維的起點,粗淺的叫感覺,深刻的就是思維。
”問:“如果這樣,就應當有兩種思維了,思維既然有兩種,那麼精神也有兩種嗎?”回答說:“人的形體隻有一個,精神怎能有兩種呢?” 問:“如果不是兩種精神,怎麼會既有感知痛癢的感覺,又有辨别是非的思維呢?”答:“比方手和足雖有區别,但總歸為一個人的肢體,辨别是非和感知痛癢雖然不同,總歸還是一個人的精神。
” 問:“辨别是非的思維,如果同手足無關,那同什麼有關呢?”答:“辨别是非的思維是由心器官主管的。
” 問:“心器官是指五髒之一的心,是不是?”答:“是的。
” 問:“五髒有何差别,難道隻有心器官才具有辨别是非的思維?”答:“七竅又有什麼差别,它們的職司和作用各不相同。
” 問:“思維是不受限制的,怎樣知道它是心器官所主管呢?”答:“五髒各有職司,(除心器官外)沒有哪一個可以思維的,所以知道心器官是思維的大本營。
” 問:“思維為什麼不寄托在眼睛之類的器官上呢?”答:“如果思維可以寄托在眼睛之類的器官上,眼睛為什麼又不長在耳朵上呢?” 問:“思維本身沒有一定基礎,所以可寄托在眼睛這類器官;眼睛自有基礎,當然就不用寄托于其他器官了。
”答:“為什麼眼睛有基礎而思維沒有基礎呢?假如思維在我身上沒有一定的基礎,而能寄托在任何地方,那麼張三的情感可以寄在王二身上,李四的性格可以寄托在趙五的身上。
真是這樣嗎?不是的。
” 問:“聖人的形體和普通人的形體一樣,但有聖人和普通人的差别,所以知道形體和精神是可以分離的。
”答:“不是這樣的。
純金能發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