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拾遺卷四

關燈
吳筠[三洞群仙錄卷六][「芝耕雲臥」條著錄。

    ] 吳筠,自號洞陽子。

    年十五。

    篤志於道。

    善屬文,攻楷隸,舉進士。

    三教九流,靡不周覽。

    隱居南陽,倚帝山芝耕雲臥[「帝」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七吳筠條作「常」。

    ],聲利不入。

     薛昌[三洞群仙錄卷七][「薛昌甕臥」條著錄。

    ] 薛昌,幽薊人。

    好道訪奇。

    天寶七年於洞天觀棲止累月,忽有山翁攜大章陸一根,形如巨龜,文甲頭足,一一周備,與觀中道士曰:「此藥可切細令乾,用米以麵蘗醞酒,熟半年外,飲者登仙」。

    道士如其言醞造。

    一日,道士皆赴齋醮,唯昌不出,越三日,道士歸,見昌臥甕側,耳鼻血流,數日乃甦。

    身輕目明,勢欲飛舉,雖山川巖壁,不能隔礙。

    後入大面山,不知所之。

     王法進[太平廣記卷五十三著錄,與雲笈七籤卷一百十五墉成集仙錄所記大同小]  [異,而集仙錄為詳。

    今據廣記輯錄。

    ] 王法進者,●州臨津人也。

    幼而好道,家近古觀,雖無道士居之,其嬉戲未嘗輕侮於像設也。

    十餘歲,有女冠●州歷外邑,過其家,父母以其慕道,託女冠以保護之,與授正一延生小籙,名曰法進。

    而專勤香火,齋戒護持,亦茹●絕粒,時有感降。

    時三川饑儉,斛●翔貴,死者十五六,多採野葛山芋以充饑。

    忽三青童降於其庭,謂法進曰:「上帝以汝夙稟僊骨,歸心精誠,不忘於道,敕我迎汝受事於上京也」。

    不覺騰〔身淩〕空[「身淩」據孫校鈔宋本廣記及雲笈七籤墉城集仙錄補。

    ],逕達大帝之所,命以玉盃霞漿賜之。

    徐謂〔之〕曰「人處三才之大[「之」據孫校鈔宋本廣記及墉城集仙錄補。

    ],體天地之和,得人形,生中土,甚不易也。

    天運四時之氣,地稟五行之秀,生五穀百果,以養於人,而人不知天地養育之恩,輕棄五穀,厭捨絲麻,使耕農之夫紡績之婦,身勤而不得飽,力竭而不禦寒,徒施其勞,曾無愛惜者,斯固神明所責,天地不祐矣。

    近者,地司嶽瀆所奏,以世人厭擲五穀,不貴衣食之本,我已敕太華之府,收五穀之神,所種不成,下民饑餓因示罰則,以懲其心,然旋奉太上慈旨,以大道好生,務先救物,雖天地神明責之,愚民不知其過所自,固無懺請首原之路。

    汝當為上宮侍童,入侍天府,今且令汝下歸於世,告喻下民,使其悔罪,寶愛農桑,此亦汝之陰功也」。

    命侍女以寶靈清齋告謝天地儀一軸付之,使傳行於世,曰:「令世人相率於幽山高靜之所,至齋悔謝,一年再為之,則宿醉可除,穀父蠶母之神,為緻豐衍〔也〕(矣)[「也」據墉城集仙錄正。

    ]。

    龍虎之年,復當召汝〔矣〕[「矣」據孫校鈔宋本廣記及墉城集仙錄補。

    ]。

    即今清齋天公告謝之法是也。

    法進以天寶十二年壬辰,遂復昇天。

     楊通幽[說郛作][「適幽」。

    太平廣記卷二十著錄,三洞群仙錄卷十八「太真金釵」條,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十三楊通幽條,說郛卷七諸傳摘玄所引,均係節錄。

    ] 楊通幽,本名什伍,廣漢十邠人。

    幼遇道士,教以檄召之術,受三皇天文,役命鬼神,無不立應。

    驅毒厲,剪氛邪,禳水旱,緻風雨,是皆能之,而木訥●傲,不拘於俗,其術數變異,遠近稱之。

    玄宗幸蜀,自馬嵬之後,屬念貴妃,●●輟食忘寐。

    近侍之臣,密令求訪方士,冀少安聖慮。

    或雲:「楊什伍有考召之法」。

    徵至行朝,上問其事,對曰:「雖天上地下,冥冥之中,鬼神之內,皆可歷而求之」。

    上大悅,於內置場,以行其術。

    是夕奏曰:「已於九地之下,鬼神之中,遍加搜訪,不知其所」。

    上曰:「妃子當不墜于鬼神之伍矣」。

    二日夜又奏曰:「九天之上,星辰日月之間,虛空杳冥之際,亦遍尋訪而不知其處」。

    上悄然不懌曰:「未歸天,復何之矣」?炷香冥燭,彌加懇至。

    三日夜,又奏曰:「於人寰之中,山川嶽瀆祠廟之內,十洲三島江海之間,亦遍求訪,莫知其所」。

    後於東海之上,蓬萊之頂,南宮西廡,有群僊所居,上元女太真者,即貴妃也。

    謂什伍曰:「我太上侍女,隸上元宮。

    聖上〔即〕太陽朱宮真人[「即」據三洞群仙錄補。

    ]。

    偶以宿緣世念,其願頗重。

    聖上降居於世,我謫於人間以為侍衛耳。

    此後一紀,自當相見,願善保聖體,無復意念也」。

    乃取開元中所賜金釵鈿合各半,玉龜子一,寄以為信。

    曰:「聖上見此,自當〔省〕(醒)憶矣」[「省」據三洞群仙錄正。

    ]。

    言訖流涕而別。

    什伍以此物進之,上●然良久。

    乃曰:「師昇天入地,通幽達冥,真得道神僊之士也」。

    手筆賜名通幽,賜物千段,金銀各千兩,良田五千畝,紫霞帔、白玉簡,特加禮異。

    暇日問其所受之道?曰:「臣師乃西城王君青城真人[「西城」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作「南極」。

    ]。

    昔於後城山中,教以召命之術。

    曰:可以輔贊太平之君,然後方得飛昇之道。

    戒以護氣希言,目不妄視,絕聲利,遠囂塵,則可以淩三界,登太清矣」。

    又問:「昇天入地,何門而●?何所為礙」[「昇」據孫校鈔宋本廣記及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正。

    ]?曰:「得道之人。

    入火不〔灼〕(熱)。

    入水不濡,躡虛如履實,觸實如蹈虛。

    雖〔九地之厚,巨海之廣,八極之遠,萬天之大,應念倏忽,何所拘滯乎〕[「九地]......[」一段據孫校鈔宋本廣記及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補。

    ]?所以然者,形與道合,道無不在,毫芒之細,萬物之眾,道皆居之」。

    上善其對。

    居數載,乃登後城山,葺靜室於其頂,時還其家。

    門人言天真累降於靜室,一旦與群真俱去。

     司命君[太平廣記卷二十七著錄三洞群仙錄卷六][「司命寶爵」條係刪節。

    ] 司命君者,常在於民間[「常生於民間」,三洞群仙錄作「常在於民門」。

    ]。

    幼小之時,與唐元●同學。

    (元●雲)[「元●雲」三字,與上下文不接,當係衍文。

    ]君家世奉道,晨夕香燭,持高上消災經、老君枕中經,累有祥異,奇香瑞雲,生於庭宇。

    母因夢天人滿空,皆長丈餘,麾●旌蓋,蔭其居宅,有黃光照其身,若金色,因孕之而生,生即張目,開口若笑之容。

    幼而穎悟,誦習詩書,元●所不及。

    十五歲,忽不知所之,蓋遊天下尋師訪道矣。

    不知師何人,得神仙之訣。

    寶應二年,元●為禦史,充河南道採訪使,至鄭州郊外,忽與君相見。

    君衣服藍縷,容貌憔悴,元●深憫之,與語敘舊,問其所學?曰:「相別之後,但修真而已」。

    邀元●過其家,留騎從於旅次相侯。

    君與元●同●,引入市側,門巷低小,從者一兩人。

    纔入,外門便閉,從者不得入。

    第二門稍寬廣,又入一門,屋宇甚大。

    揖元●於門下,先入為席,良久出迎。

    元●見其容狀偉爍,可年二十許,雲冠霞衣,左右玉童侍女三五十輩,皆非世所有,元●莫之測。

    相引昇堂,所設饌食珍美,器皿瑰異,雖王者宴賜,亦所不及。

    徹饌命酒,君與妻同坐,乃曰:「不可令侍禦獨坐」。

    即召一人,坐於元●之側,元●視之,其妻也。

    奏樂酣飲,既醉各散,終不及相問言情。

    遲明告別,君贈元●金尺玉鞭。

    出門行數裡,因使人訪其處,無復蹤跡矣。

    及還京,問其妻曾有異事乎?具言:「某日●然思睡,有黑衣人來,稱司命君,某便隨去。

    既至司命宮中,見與君同飲」。

    所見歷然皆不同謬。

    後十年,元●奉使江嶺,又於江西泊舟,見君在岸上,邀入一草堂,又到仙境,留連飲饌,但音樂侍衛,稍多餘前,皆非舊人矣。

    及散,贈元●一飲器,如玉非玉,不言其名。

    自此敘別,不復再見。

    亦不知司命所主何事,所修何道,品味仙秩,定何高卑,復何姓字耳。

    一日,有商胡詣東都所居謂元●曰[「商胡」原作「胡商」,據孫校鈔宋本廣記及三洞群仙錄正。

    ]:「宅中有奇寶之氣,願得一見」。

    元●以〔他〕(家)物示之[「他」據孫校鈔宋本廣記及三洞群仙錄正。

    ],皆非也。

    乃出司命所〔與〕(贈飲)器,(與)商〔胡〕起敬而後跪接之[「與」「胡」據孫校鈔宋本廣記及三洞群仙錄正。

    ],捧而頓首曰:「此天帝流華寶爵耳。

    緻於日中,則白氣連天。

    承以玉盤,則紅光照室」。

    即與元●就日試之,白氣如雲,鬱勃徑上,與天相連,日夜更試之,此不謬矣。

    「此寶太上西北庫中鎮中華二十四寶也,頃年已旋降。

    今此第二十二寶,亦不久留於人間,即當飛去。

    得此寶者,受福七世。

    敬之哉」!元●以玉盤承之,夜〔現〕(視)紅光滿室[「現」據三洞群仙錄正。

    ]。

     張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