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拾遺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以人間之腑臟,葷血充積,三田未虛,六氣未潔,請俟他日以授之,以十年為限,不能守此誡約,〔因小術〕加我以丹頸之戮[「因小術」據體道通鑑補。
],一何〔虐焉〕(遑遽哉)[「虐焉」據體道通鑑正。
]!然得道之人,〔形〕(與)道氣混合[「形」據體道通鑑正。
],豈可以世俗兵刃水火,害於我哉?但念主上列丹華之籍,有玉京交契之舊,躬欲度之,眷眷之情,不能已已」!因袖中出書一緘,謂仙玉曰:「可以此上聞,雲我姓維,名晻●,靜真先生弟子也。
上必〔悟〕(寤)焉」[「悟」據體道通鑑正。
]。
言罷而去,仍以蜀當歸為寄,遂失所在。
仙玉還京師,以事及所寄之緘奏焉。
玄宗覽書,惘然不懌。
仙玉出,公遠已至,因即引謁。
玄宗曰:「先生何改名姓耶」?對曰:「陛下嘗去臣頭,固改之耳」!羅字去頭,維字也,公字去頭,晻字也,遠字去頭,●字也」。
玄宗稽首陳過,願捨其尤,公遠欣然曰:「蓋戲之耳!」夫得神仙之道者,劫運之災,陽九之術,天地淪毀,尚不能害,況兵刃之屬,那能為害也」! 異日,玄宗復以長生為請,對曰:「經有之焉:我命在我,匪由於他。
當先內求而外得也。
刳心滅智,草衣木食,非至尊所能」。
因以三峰歌八首以進焉,其大旨乃玄素黃赤之使,還嬰泝流之事。
玄宗行之逾年,而神逸氣旺,春秋愈高,而精力不憊。
歲餘,公遠去,不知所之。
天寶末,玄宗幸蜀,又於劍門奉迎鑾輅,衛至成都,拂衣而去。
及玄宗自蜀還京,方悟蜀當歸之寄矣。
[以上係廣記文。
] 鄧德誠[三洞群仙卷十三][「德誠蛇劍」條著錄。
] 鄧德誠者,撫州臨川人。
世崇於道,每焚香,常誓佐國扶教,入道於麻姑山。
親友聞其志,或謂曰:「夫佐國之功,非文武不可也。
吾子退為道士,何以遂斯志耶」?笑曰:「此志非世人所知也」。
忽一日,自山中還私第,中道逢巨蛇橫路,掬水以噀之,曰:「汝若龍也,當隨水飛騰,勿障行徑」。
蛇忽化為劍,持之以歸。
一旦,有道士見之曰:「此神劍也」。
乃教以所用之法。
明皇耽味至道,博訪道術,詔至京師,暇日因謂德誠曰:「石堡之城,頗為邊患」。
德誠曰:「臣以草野之賤,荷非次之恩,敢不效用,以安聖濾」。
乃然七燈以象鬥形,焚香冥祝,乃有一燈飛去,勢若流星,石堡之城為灰燼矣 申元之[三洞群仙錄卷十][「元之絳雪」條著路,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九申元之條,文異。
] 申元之,不知何許人。
開元中,詔至上都開元觀,恩渥愈厚,明皇與論道,動移晷刻。
嘗命趙雲容侍元之茶藥,意甚恭恪,乘閑乞藥少許,以延其生,元之曰:「我無所惜,但爾不久處世耳」。
愈切懇告,乃與絳雪丹一粒,曰:「服此丹,死必不壞,但能大其棺,廣其穴,含以珠玉,●而有風,魂不蕩空,魄不淪翳,百年外可以復生,此為太陰煉形之道」。
後雲容從幸東洛,並於蘭〔昌〕宮[「昌」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九申元之條補。
],得以此事白於貴妃,如其所〔請〕(謂)[「請」據同書正。
]。
徐福[太平廣記卷四著錄,雲「出仙傳拾遺及廣異記」,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六著錄,文同,其後半標明「仙傳拾遺雲」,今據通鑑輯入。
] 唐開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禦醫張尚〔容〕(客)等不能〔活〕(知)[「尚容」據廣記正。
「活」廣記作「知」。
]。
其人聚族言曰:「形體如是,寧可久耶(全)[「耶」據廣記正。
]?聞大海中有神僊,正常求僊方,可愈〔此〕疾[「此」據廣記補。
]。
宗族留之不可,因與侍者齎糧至登州大海側,遇空舟,乃寘所攜[「寘」廣記作「○」。
],掛帆隨風,可行十餘日,近一孤島,〔島〕上有數百人[廣記重一][「島」字作「島上」。
],如朝謁狀。
須臾至岸,岸側有婦人洗藥,因問彼皆何者?婦人指雲:「中心●坐,鬚鬢白者,徐君也」。
又問徐君是誰?婦人雲:「君知秦始皇時徐福耶」?曰:「知之」。
〔曰〕:「此則是也」。
頃之,眾各散去。
士人遂登岸緻謁[「士人」廣記皆作「某」。
],具語始末,求其醫理。
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
初以羹飯哺之[「羹」廣記作「美」。
]。
器物皆奇小,士人嫌其薄。
徐君雲:「能盡此,為〔再〕(佳)●也[「再」據廣記正。
],但恐不盡爾」。
士人連啖〔之〕[「之」據廣記補。
],如數甌物,至飽而竭[「竭」廣記作飲。
]。
復以一小器盛酒飲之至醉[「復」廣記作「亦」「至」作「緻」。
]。
翌日,以黑藥數丸與食[「與食」廣記作「令食」。
],〔食訖〕[「食訖」據廣記。
],痢黑汁數鬥[「鬥」廣記作「升」。
],其疾乃愈。
士人求住奉事,徐君雲:「爾有祿位,未宜即留,當以東風相送,毋愁歸路遠也」[「遠」廣記作「遙」。
]。
復與黃藥一袋,雲:「此藥善治一切病,還遇疾者,可以刀圭飲之」。
士人還,數日至登州,以藥奏聞,時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譚宜[太平廣記卷二十著錄。
三洞群仙錄卷六「仙流譚宜」條係刪節。
] 譚宜者,陵州民叔皮子也。
開元末年生,生而有異,墮地能言,數歲之中,身逾六尺,髭鬢風骨,不與常兒同,不飲不食,行及奔馬。
二十餘歲,忽失所在,遠近異之,也為神人也。
至是父母思念,鄉裡追立廟以祀之。
大曆元年丙午,忽然到家,即霞冠羽衣,真僊流也。
白父母曰:「兒為僊官,不當久有人世。
雖父母憶念,又不宜作此祠廟,恐物所憑,妄作威福,以害於人,請為毀之。
廟基之下,昔藏黃金甚多,撤廟之後,鑿地取金,可以分濟貧民,散遺鄉裡矣」。
言訖,騰空而去。
如其言,毀廟掘地,皆得金焉。
所掘之處,靈泉湧出,澄澈異常,積雨不加,至旱不減。
郡邑禱祝,必有靈應,因名潭子池,亦謂之天池。
進士郭周藩[「郭周藩」原作「周郭藩」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為詩以記其事曰:「澄水一百步,世名潭子池。
餘詰陵陽叟:『此池當因誰』?父老謂餘說:「本郡譚叔皮,開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
墜地便能語,九歲多鬚眉,不飲亦不食,未嘗言渴饑。
十五能行走,快馬不能追。
二十入山林,一去無還期。
父母憶念深,鄉閭為立祠。
大曆元年春,此兒忽來歸,頭冠簪鳳凰,身著霓裳衣。
普遍拯疲俗,丁寧告親知:『餘為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為妖魅假,不如早平夷。
此有黃金藏,鎮在茲廟基,發掘散生聚,可以救貧羸。
金出繼靈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無竭時』。
言訖辭沖虛,查靄上玄微。
凡情留不得,攀望眾號悲。
尋稟神僊誡,徹廟斸開窺,果獲無窮寶,均融沾困
],一何〔虐焉〕(遑遽哉)[「虐焉」據體道通鑑正。
]!然得道之人,〔形〕(與)道氣混合[「形」據體道通鑑正。
],豈可以世俗兵刃水火,害於我哉?但念主上列丹華之籍,有玉京交契之舊,躬欲度之,眷眷之情,不能已已」!因袖中出書一緘,謂仙玉曰:「可以此上聞,雲我姓維,名晻●,靜真先生弟子也。
上必〔悟〕(寤)焉」[「悟」據體道通鑑正。
]。
言罷而去,仍以蜀當歸為寄,遂失所在。
仙玉還京師,以事及所寄之緘奏焉。
玄宗覽書,惘然不懌。
仙玉出,公遠已至,因即引謁。
玄宗曰:「先生何改名姓耶」?對曰:「陛下嘗去臣頭,固改之耳」!羅字去頭,維字也,公字去頭,晻字也,遠字去頭,●字也」。
玄宗稽首陳過,願捨其尤,公遠欣然曰:「蓋戲之耳!」夫得神仙之道者,劫運之災,陽九之術,天地淪毀,尚不能害,況兵刃之屬,那能為害也」! 異日,玄宗復以長生為請,對曰:「經有之焉:我命在我,匪由於他。
當先內求而外得也。
刳心滅智,草衣木食,非至尊所能」。
因以三峰歌八首以進焉,其大旨乃玄素黃赤之使,還嬰泝流之事。
玄宗行之逾年,而神逸氣旺,春秋愈高,而精力不憊。
歲餘,公遠去,不知所之。
天寶末,玄宗幸蜀,又於劍門奉迎鑾輅,衛至成都,拂衣而去。
及玄宗自蜀還京,方悟蜀當歸之寄矣。
[以上係廣記文。
] 鄧德誠[三洞群仙卷十三][「德誠蛇劍」條著錄。
] 鄧德誠者,撫州臨川人。
世崇於道,每焚香,常誓佐國扶教,入道於麻姑山。
親友聞其志,或謂曰:「夫佐國之功,非文武不可也。
吾子退為道士,何以遂斯志耶」?笑曰:「此志非世人所知也」。
忽一日,自山中還私第,中道逢巨蛇橫路,掬水以噀之,曰:「汝若龍也,當隨水飛騰,勿障行徑」。
蛇忽化為劍,持之以歸。
一旦,有道士見之曰:「此神劍也」。
乃教以所用之法。
明皇耽味至道,博訪道術,詔至京師,暇日因謂德誠曰:「石堡之城,頗為邊患」。
德誠曰:「臣以草野之賤,荷非次之恩,敢不效用,以安聖濾」。
乃然七燈以象鬥形,焚香冥祝,乃有一燈飛去,勢若流星,石堡之城為灰燼矣 申元之[三洞群仙錄卷十][「元之絳雪」條著路,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九申元之條,文異。
] 申元之,不知何許人。
開元中,詔至上都開元觀,恩渥愈厚,明皇與論道,動移晷刻。
嘗命趙雲容侍元之茶藥,意甚恭恪,乘閑乞藥少許,以延其生,元之曰:「我無所惜,但爾不久處世耳」。
愈切懇告,乃與絳雪丹一粒,曰:「服此丹,死必不壞,但能大其棺,廣其穴,含以珠玉,●而有風,魂不蕩空,魄不淪翳,百年外可以復生,此為太陰煉形之道」。
後雲容從幸東洛,並於蘭〔昌〕宮[「昌」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九申元之條補。
],得以此事白於貴妃,如其所〔請〕(謂)[「請」據同書正。
]。
徐福[太平廣記卷四著錄,雲「出仙傳拾遺及廣異記」,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六著錄,文同,其後半標明「仙傳拾遺雲」,今據通鑑輯入。
] 唐開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禦醫張尚〔容〕(客)等不能〔活〕(知)[「尚容」據廣記正。
「活」廣記作「知」。
]。
其人聚族言曰:「形體如是,寧可久耶(全)[「耶」據廣記正。
]?聞大海中有神僊,正常求僊方,可愈〔此〕疾[「此」據廣記補。
]。
宗族留之不可,因與侍者齎糧至登州大海側,遇空舟,乃寘所攜[「寘」廣記作「○」。
],掛帆隨風,可行十餘日,近一孤島,〔島〕上有數百人[廣記重一][「島」字作「島上」。
],如朝謁狀。
須臾至岸,岸側有婦人洗藥,因問彼皆何者?婦人指雲:「中心●坐,鬚鬢白者,徐君也」。
又問徐君是誰?婦人雲:「君知秦始皇時徐福耶」?曰:「知之」。
〔曰〕:「此則是也」。
頃之,眾各散去。
士人遂登岸緻謁[「士人」廣記皆作「某」。
],具語始末,求其醫理。
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
初以羹飯哺之[「羹」廣記作「美」。
]。
器物皆奇小,士人嫌其薄。
徐君雲:「能盡此,為〔再〕(佳)●也[「再」據廣記正。
],但恐不盡爾」。
士人連啖〔之〕[「之」據廣記補。
],如數甌物,至飽而竭[「竭」廣記作飲。
]。
復以一小器盛酒飲之至醉[「復」廣記作「亦」「至」作「緻」。
]。
翌日,以黑藥數丸與食[「與食」廣記作「令食」。
],〔食訖〕[「食訖」據廣記。
],痢黑汁數鬥[「鬥」廣記作「升」。
],其疾乃愈。
士人求住奉事,徐君雲:「爾有祿位,未宜即留,當以東風相送,毋愁歸路遠也」[「遠」廣記作「遙」。
]。
復與黃藥一袋,雲:「此藥善治一切病,還遇疾者,可以刀圭飲之」。
士人還,數日至登州,以藥奏聞,時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譚宜[太平廣記卷二十著錄。
三洞群仙錄卷六「仙流譚宜」條係刪節。
] 譚宜者,陵州民叔皮子也。
開元末年生,生而有異,墮地能言,數歲之中,身逾六尺,髭鬢風骨,不與常兒同,不飲不食,行及奔馬。
二十餘歲,忽失所在,遠近異之,也為神人也。
至是父母思念,鄉裡追立廟以祀之。
大曆元年丙午,忽然到家,即霞冠羽衣,真僊流也。
白父母曰:「兒為僊官,不當久有人世。
雖父母憶念,又不宜作此祠廟,恐物所憑,妄作威福,以害於人,請為毀之。
廟基之下,昔藏黃金甚多,撤廟之後,鑿地取金,可以分濟貧民,散遺鄉裡矣」。
言訖,騰空而去。
如其言,毀廟掘地,皆得金焉。
所掘之處,靈泉湧出,澄澈異常,積雨不加,至旱不減。
郡邑禱祝,必有靈應,因名潭子池,亦謂之天池。
進士郭周藩[「郭周藩」原作「周郭藩」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為詩以記其事曰:「澄水一百步,世名潭子池。
餘詰陵陽叟:『此池當因誰』?父老謂餘說:「本郡譚叔皮,開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
墜地便能語,九歲多鬚眉,不飲亦不食,未嘗言渴饑。
十五能行走,快馬不能追。
二十入山林,一去無還期。
父母憶念深,鄉閭為立祠。
大曆元年春,此兒忽來歸,頭冠簪鳳凰,身著霓裳衣。
普遍拯疲俗,丁寧告親知:『餘為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為妖魅假,不如早平夷。
此有黃金藏,鎮在茲廟基,發掘散生聚,可以救貧羸。
金出繼靈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無竭時』。
言訖辭沖虛,查靄上玄微。
凡情留不得,攀望眾號悲。
尋稟神僊誡,徹廟斸開窺,果獲無窮寶,均融沾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