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拾遺卷三

關燈
」條引廣記未著出處,文係刪節。

    ] 唐若山,魯郡人也。

    唐〔睿宗〕先天中[「睿宗」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五補。

    ],歷官尚書郎,連典劇郡。

    開元中,出〔鎮〕(為)潤州,頗為惠政,遠近稱之。

    若山嘗好長生之道,弟若水,為衡嶽道士,得胎元谷神之要,嘗徵入內殿,尋懇求歸山,詔許之。

    若山素好方術所至之處,必會鑪鼎之客,雖術用無取者,皆禮而接之,家財迨盡,俸祿所入,未嘗有餘,金石所費,不知紀極,晚歲尤篤志焉,〔甚〕(潤)之府庫官錢[「甚」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亦以市藥。

    賓佐骨肉,每加切諫,若山俱不聽納。

    一日,有老叟形容羸瘠,狀貌枯槁,詣〔門〕●謁[「門」據體道通鑑補。

    ],自言有長生之道。

    見者皆笑其衰邁,若山見之,盡禮加敬,留止月餘,所論皆非丹石之要。

    若山博採方訣,歌頌圖記,無不研究,問叟所長,皆蔑如也。

    復好肥鮮美酒,珍饌品膳,雖瘦削老〔弱〕(叟)[「弱」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體道通鑑作「劣」。

    ],而所食敵三四人。

    若山敬奉承事,曾無倦色。

    一夕,從容謂若山曰:「君家百口,所給常若不足,貴為方伯,力尚方闕,一旦居閑,何以為贍?況帑藏錢帛,頗有侵用,誠為君憂之」!若山驚曰:「某理此且久,將有交代,亦常為憂,而計無所出,若緣此受譴,固所甘心。

    但〔慮〕一家有凍餒之苦耳」[「慮」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叟曰:「無多慮也」。

    促命酒,連舉數盃,若山飲酒素少,是日亦挹三四爵,殊不覺醉,心甚異之。

    〔洎〕(是)夜月甚明朗[「洎」據體道通鑑正。

    ],〔撤觴〕徐步庭下[「撤觴」據體道通鑑補。

    ]。

    良久,〔叟〕謂若山曰[「叟」據體道通鑑補。

    ]:「可命一僕,運鐺釜鐵器〔輩〕數事於藥室間[「鐵器輩數事」,體道通鑑作「鐵器十數事」,孫校鈔宋本廣記作「鐵器輩數十事」。

    ],使僕布〔炭〕(席)壘鑪〔臼〕(曰)鼎鐺之屬為二聚[「炭」「臼」據體道通鑑正。

    ],熾炭加之,烘然如●,不可向視。

    叟於腰間解小瓠,出二丹丸,各投其一,闔扉而出。

    謂若山曰:「子有道骨,法當度世,加以篤尚正直,性無忿恚,仙家尤重此行。

    吾太上真人也,遊觀人間,以度有心之士,憫子勤志,故來相度耳。

    吾所化黃白之物,一以留遺子孫,旁濟貧乏;一以支納帑藏,吾貽後憂。

    便可命棹遊江,為去世之計,翌日相待於中流也」。

    言訖,失其所在。

    若山淩晨開閱,所化之物,爛然照屋,復扃閉之。

    即與〔寮吏〕賓客三五人[「寮吏」據孫校鈔宋本廣記及體道通鑑補。

    三洞群仙錄作「寮友」。

    ],整棹浮江,將遊金山寺,既及中流,江霧晦冥咫尺不辨,若山獨見老叟棹漁舟,直抵舫側,揖若山入漁舟中,超然而去。

    久之,風波稍定,昏霧開霽,已失若山矣。

    郡中幾案間,得若山訣別之書指揮家事,又得遺表,因以奏聞,其大旨。

    以世祿暫榮,浮生難保,惟登真脫屣,可以後天為期。

    昔範丞相泛舟五湖,是知其主不堪同樂也。

    張留侯去師〔赤松〕(四皓)[「赤松」據體道通鑑正。

    ],是畏其〔生〕(主)不可久存也[「生」據孫校鈔宋本廣記及體道通鑑正。

    ]。

    二子之去,與臣不同,臣運屬休明,累叼榮爵,早悟昇沉之理,深知止足之規[「規」孫校鈔宋本廣記作「幾」。

    ]。

    棲心玄關,偶得丹訣黃金可作[「偶得丹訣」三洞群仙錄作「早得真訣」。

    ],信淮王之昔言。

    〔白〕(病)日可延[「病日」三洞群仙錄作「白日」。

    ],察真經之妙用。

    既得之矣,餘復何求?是用揮手紅塵,騰神碧海,扶桑在望,蓬島非遙,遐瞻帝閽[「閽」三洞群仙錄作「闕」。

    ],不勝犬馬戀主之至。

    唐玄宗省表異之,遽命優恤其家,促召唐若水,與內臣齎詔,于江表海濱尋訪,杳無音塵矣。

    其後二十年,有若山舊吏自浙西奉使淮南,於魚市中見若山鬻魚於肆,混同常人,睨其吏而延之入陋巷中,縈迴數百步,乃及華第,止吏與食,哀其久貧,命市鐵二十〔鋌〕(挺)[「鋌」據體道通鑑正。

    ],明日復與相遇,已化金矣,盡以遺之。

    吏姓劉,今劉子孫世居金陵,亦有修道者,又相國李紳,字公垂,常習業於華山。

    山齋糧盡,徒步出谷,求糧于遠方,迨暮方還,忽暴雨至,避於巨巖之下,雨之所沾若●焉。

    既及巖下,見一道士,艤舟於石上,一村童擁●而立,與之揖,道士笑曰:「公垂在此耶」?言語若深交,而素未相識。

    因問紳曰:「頗知唐若山乎」?對曰:「常覽國史見若山得道之事,每景仰焉」。

    道士曰:「餘即若山也,將遊蓬萊,偶值江霧,維舟於此,與公垂●昔坐,得暫相遇,詎忘之耶」?乃攜紳登舟,江霧已霽,山●如畫,月光皎然,其舟淩空泛泛而行,俄頃已達蓬島,金樓玉堂森列天表,神仙數人,皆舊友也。

    將留連之,其中有一人 曰:「公垂方欲佐國理務,數畢乃還耳」。

    紳亦務經濟之志,未欲棲止,眾仙復命若山送歸華山。

    後果入相,連秉旌●。

    去世之後,亦將復登仙品矣。

     羅公遠[太平廣記卷二十二著錄。

    注:「出神仙感遇及仙傳拾遺逸史等書」。

    全文甚長,當係輯集成篇,所記凡七事:一、記公遠幼時命守江龍事。

    二、玄宗與張果葉法善奕碁事。

    三、劍南進日熟子果事。

    四、入蜀導玄宗遊月宮事。

    五、與金剛三藏試法事。

    六、玄宗欲學隱遯術不成,怒斬公遠事。

    七中使輔仙玉見公遠事。

    今檢道藏洞玄部記傳類恭字下五卷本神仙感遇傳,未載羅公遠其人,惟雲笈七籤本卷一百一十三神仙感遇傳有之,已分作羅公遠、羅方遠二人。

    公遠條記(四)遊月宮及(六)玄宗學隱形術][(七)中使自蜀迴奏見公遠凡三事。

    惟(六)(七)兩事係節錄,且與廣記所記不盡相同。

    其方遠條記(一)公達幼時命守江龍及(二)玄宗與張果老葉法善奕碁事。

    逸史原書久佚,新唐志著廬子逸史三卷,宋志作一卷。

    說郛卷二十四所錄逸史,亦稱三卷,並有大中元年八月廬子自序雲][「凡紀四十五條」。

    然說郛僅錄五條,其第三條即為羅公遠,][紀玄宗學隱形術事,文與廣記及神仙感遇傳不同,而與宋曾慥類說所輯逸史][「射羅公遠」條無異。

    類說尚有「明皇遊月宮」條,亦與廣記及神仙感遇傳所記有詳略之殊。

    據此而論,則廣記所載七事中,其(三)(五)兩事不見於神仙感遇傳及逸史兩書,而(六)(七)兩事亦與兩書不同再檢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九羅公遠條,其敘事次第與廣記適合,惟中缺][(二)玄宗與張果老葉法善奕碁,(四)導玄宗遊月宮兩事,正是神仙感遇傳及逸史之文。

    可證通鑑所記即為仙傳拾遺也。

    惟通鑑較廣記亦有刪削,而「上必悟焉」後,通鑑有脫佚,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