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拾遺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許,可緻藥否」?叟取其錢,而留藥數丸,教其所服之法,惠虛便吞之,老叟乃去。
眾僧相率來問,言:「已買得還丹,吞服之矣」。
頃間,久疾都愈,遙止眾僧曰:「勿前!覺有臭,吾疾愈矣。
但要新衣一兩事耳」。
跳身起床,勢若飛躍,眾驚歎之。
有〔取〕新衣與之者[「取」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取而著焉。
忽飛殿上,從容久之,揮手相別,冉冉昇天而去。
時太中十二年戊寅歲,是年,歸桐●觀,與道流話得道之由,雲:「今在桐●宮中,賣藥老叟,將是張老耳」。
言訖隱去。
夏侯隱者[太平廣記卷四十二著錄,三洞群仙錄卷十九][「夏侯美睡」條係刪節。
] 夏侯隱者,不知何許人也。
大中末,遊茅山天臺間,常攜布囊竹杖而已飲食同常人,而獨居一室,不雜於眾,或露宿壇中,草間樹下,人窺覘之,但見雲氣蓊鬱,不見其身。
每遊三十五十裡,登山渡水,而閉目善睡[「善」孫校鈔宋本廣記及三洞群仙錄作「美」。
]。
同行者聞其鼻鼾之聲,而步不差跌,足無蹶礙,至所止即覺。
時號作睡仙,後不知所終。
史得一[三洞群仙錄卷十九][「得一寶符」條著錄。
] 史得一者,自言鹹通中因秋雨浹旬,山水泛溢,一旦微霽,見江濱一物,隨水橫流,以杖引之,得焉,開視乃老君三部符也。
浮水中而不濕,心甚異之,收還家,其夜有光,彷彿二童隨之。
與語雲:「我侍符童子也,太上寶符,久傳人間,繕寫訛謬,迨失宗旨,文字既誤,鬼神無所稟伏,由是行之少效。
今此正文,以付得道之子,救民疾苦,無不應驗」。
後數年,童子告〔曰〕(白)[「曰」原作「白」,今正。
]:「太上降駕太白山,可●朝拜」。
因入太白不還。
王太虛[太平廣記卷四十六著錄。
] 東極真人王太虛,隱居王屋山中。
鹹通壬辰歲,王屋令王●,夙志崇道,常念黃庭經每欲自為註解,而未了深玄之理,但日誦五六千遍。
聞王屋〔山〕(小)有洞天神仙之府[「山」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求為王屋令,欲結廬於其中,冀時得遊禮耳。
罷官,乃絕粒咽氣,數月,稍覺神旺身輕。
入洞屋,誓不復返,初行三二十裡,或寬廣明朗,或幽暗泥黑,捫壁俯行,經三五日,忽坦然平闊,峭崖倚空,直拔萬仞。
下有嵌室,可坐數百人,石床案幾,儼若有人居。
岸上古經一軸,未敢遂取,稽首載拜言曰:「下土賤臣,形濁氣穢,輒慕長生之道,幸入洞天,仰窺靈府,是萬劫良會。
今●上〔仙〕(天)遺跡[「仙」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玉案玄經,不敢輒取。
願真仙鑒祐,許塵日一披篇卷,則受罔極之恩」。
良久叩頭,乞報應之兆,忽有一人坐於案側曰:「子其志乎?●氏仙裔〔幸〕(聿)能好道[「幸」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可以名列青簡矣。
吾東極真人,子之同姓也。
此黃庭寶經,吾之所註,使授於子」。
復贈以桃,〔出融●澤中〕[「出融●澤中」「器」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得數鬥〔器〕,曰:「此食之者,白日飛行。
此核磨而服之,不唯愈疾,亦可延算。
子雖有志,未可居此,二十年期於茲山矣。
勉而勤之,得道也」。
言訖,不復見。
●亦不敢久住,攜核桃與經而歸,磨服核桃,身康無疾,顏狀益少。
人間因有傳寫東極真人所註黃庭經本矣。
寒山子[太平廣記卷五十五著錄。
三洞群仙錄卷二][「寒●貧道」條係刪節,引據「廣記」,而不記出處。
]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
大曆中,隱居天臺〔山〕翠屏〔岩〕(山)[「山」「岩」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正。
],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號寒山子。
好為詩,每為詩,每得一篇一句,●題於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
桐●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於人間。
十餘年,忽不復見。
鹹通十二年,毘陵道士李褐,性褊急,好淩侮〔於〕人[「於」據孫校補。
]。
忽有貧士詣褐乞食,褐不之與,加以叱責,貧者唯唯而去。
數日,有〔騎〕白馬從白衣者〔六〕(雲)七人詣褐[「騎」以意補,「六」據孫校正。
],褐禮接之,因問褐曰:「頗相記乎」?褐視其狀貌,乃前之貧士也,逡巡欲謝之,●未發言。
忽語褐曰:「子修道未知其門,而好淩人侮俗,何道可冀?子頗知有寒山子耶」?答曰:「知」。
曰:「即吾是矣。
吾始謂汝可教,今不可也。
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嗇神抱和,所以無累也。
內抑其心,外檢其身,所以無過也。
先人後己,知柔守謙,所以安身也。
善推於人,不善歸諸身,所以積德也。
功不在大,立之無怠;過不在大,去而不貳,所以積功也。
然後內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於髣●耳。
子之三毒未剪,以冠簪為飾,可謂虎豹之●,而犬豕之質也」。
出門乘馬而去,竟不復見。
張澥[三洞群仙錄卷十二][「張澥飲水」條著錄。
] 張澥,武陵人。
幼而好學,常注念於桃源觀,願遇靈仙,以希度世,亦髣●通感,秘而不言。
乾符中,鄭洿出牧武陵,因述詞文,虔誠禱祝。
以澥牙將之中,素勤道法,令齎其詞緻齋。
法事未畢,有仙樂五雲之異。
良久,垂一●璃瓶,自空而下,澥捧接之,及一瓶水耳。
盡飲之,甘美無比,忽然騰躍昇天而去。
劉白雲[太平廣記卷二十七著錄。
] 劉白雲者,揚州江都人也。
家富好義,有財帛,多以濟人,亦不知有陰功修行之事。
忽在江都,遇一道士,自稱為樂子長,家寓海陵,曰:「子有仙籙天骨,而流浪塵土中,何也」?因出袖中兩卷書與之,白雲捧書,開視篇目,方欲緻謝,子長嘆曰:「子先得變化,而後受道,此前定也」。
乃〔一一〕指摘[「一一」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次第教之。
良久,失子長所在。
依而行之,能役緻風雨,變化萬物。
(次第教)於襄州隔江一小山上,化兵士數千人,于其中結紫雲帳幄,天人侍衛,連月不散。
節度使于●疑其妖幻,使兵馬使李西華引兵攻之,帳幄侍衛漸高,弓矢不能及。
判官竇處約曰:「此幻術也,穢之即散」。
乃取屍穢焚於其下,果然兵衛散去,白雲乘馬與從者四十餘人,走於漢水之上,蹙波起塵,如履平地,追之不得。
[原書此處有墨釘,共脫二十五字,孫校鈔宋本廣記補「次第教」三字,明鈔本廣記補一][「乃」字即接「於」字。
]謂追者曰:「我劉白雲也」。
後於江西、湖南,人多見之,彌更年少潔白。
時湖南刺史王遜好道,白雲時來郡中,忽一日別去,謂遜曰:「將●洪州,即於鐘陵相見」。
一揖而行,初不曉其旨,辰發靈川,午時巳在湘潭,人多識者,驗其所行,頃刻七百裡矣。
旬日,王遜果除洪州,到任後,白雲亦來相訪。
復於江都值樂真人,曰:「爾周遊人間,固有年矣。
金液九丹之經,太上所敕,令授於爾,可選名嶽福地,鍊而服之。
千日之外,可以登雲天矣」。
乾符中,猶在長安市賣藥,人有識之者,但不可親炙,無由師匠耳。
張定[太平廣記卷七十四著錄。
] 張定者,廣陵人也。
童幼入學,天寒月曉,起早,街中無人,獨行百餘步,有一道士行甚急,顧見之,立而言曰:「此可教也」。
因問汝何所好?答曰:「好長命耳」。
道流曰:「〔此〕不難緻「此」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
汝有仙骨,求道必成,且教汝變化之術,勿洩於人。
十年外,吾自迎汝」。
因以口訣教之。
定謹訥小心,於家甚孝,亦曾私為此術,召鬼神,化人物,無不能者。
與父母●漣水省親「漣」據孫校廣記改。
,至縣,有音樂戲劇眾皆觀之,定獨不●,父母曰:「此戲甚盛,親表皆雲,汝何獨不看耶」?對曰:「恐尊長要看,兒不得去」。
父母欲●,定曰:「此有青州大設,可亦看也」「有」據孫校廣記正。
。
即提一水瓶,可受二鬥以來,空中無物,置於庭中,禹步遶三二匝,乃傾於庭院內,見人無數,皆長六七寸,官寮將吏,士女看人,喧闐滿庭。
即見〔排〕(無)比設〔庭〕(廳)「排」「庭」據孫校廣記補正。
,戲場、局筵、隊仗、音樂、百戲、樓閣、車棚,無不精審。
如此宴設一日,父母與〔定〕看之「定」據孫校廣記補。
。
至夕,復側瓶於庭,人物車馬,千群萬隊,邐迤俱入瓶內,父母取瓶視之,亦復無一物。
又能自以刀●剪割手足,刳剔五藏,分掛四壁,良久,自復其身,晏然無苦。
每見圖障屏風,有人物音樂?
眾僧相率來問,言:「已買得還丹,吞服之矣」。
頃間,久疾都愈,遙止眾僧曰:「勿前!覺有臭,吾疾愈矣。
但要新衣一兩事耳」。
跳身起床,勢若飛躍,眾驚歎之。
有〔取〕新衣與之者[「取」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取而著焉。
忽飛殿上,從容久之,揮手相別,冉冉昇天而去。
時太中十二年戊寅歲,是年,歸桐●觀,與道流話得道之由,雲:「今在桐●宮中,賣藥老叟,將是張老耳」。
言訖隱去。
夏侯隱者[太平廣記卷四十二著錄,三洞群仙錄卷十九][「夏侯美睡」條係刪節。
] 夏侯隱者,不知何許人也。
大中末,遊茅山天臺間,常攜布囊竹杖而已飲食同常人,而獨居一室,不雜於眾,或露宿壇中,草間樹下,人窺覘之,但見雲氣蓊鬱,不見其身。
每遊三十五十裡,登山渡水,而閉目善睡[「善」孫校鈔宋本廣記及三洞群仙錄作「美」。
]。
同行者聞其鼻鼾之聲,而步不差跌,足無蹶礙,至所止即覺。
時號作睡仙,後不知所終。
史得一[三洞群仙錄卷十九][「得一寶符」條著錄。
] 史得一者,自言鹹通中因秋雨浹旬,山水泛溢,一旦微霽,見江濱一物,隨水橫流,以杖引之,得焉,開視乃老君三部符也。
浮水中而不濕,心甚異之,收還家,其夜有光,彷彿二童隨之。
與語雲:「我侍符童子也,太上寶符,久傳人間,繕寫訛謬,迨失宗旨,文字既誤,鬼神無所稟伏,由是行之少效。
今此正文,以付得道之子,救民疾苦,無不應驗」。
後數年,童子告〔曰〕(白)[「曰」原作「白」,今正。
]:「太上降駕太白山,可●朝拜」。
因入太白不還。
王太虛[太平廣記卷四十六著錄。
] 東極真人王太虛,隱居王屋山中。
鹹通壬辰歲,王屋令王●,夙志崇道,常念黃庭經每欲自為註解,而未了深玄之理,但日誦五六千遍。
聞王屋〔山〕(小)有洞天神仙之府[「山」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求為王屋令,欲結廬於其中,冀時得遊禮耳。
罷官,乃絕粒咽氣,數月,稍覺神旺身輕。
入洞屋,誓不復返,初行三二十裡,或寬廣明朗,或幽暗泥黑,捫壁俯行,經三五日,忽坦然平闊,峭崖倚空,直拔萬仞。
下有嵌室,可坐數百人,石床案幾,儼若有人居。
岸上古經一軸,未敢遂取,稽首載拜言曰:「下土賤臣,形濁氣穢,輒慕長生之道,幸入洞天,仰窺靈府,是萬劫良會。
今●上〔仙〕(天)遺跡[「仙」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玉案玄經,不敢輒取。
願真仙鑒祐,許塵日一披篇卷,則受罔極之恩」。
良久叩頭,乞報應之兆,忽有一人坐於案側曰:「子其志乎?●氏仙裔〔幸〕(聿)能好道[「幸」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可以名列青簡矣。
吾東極真人,子之同姓也。
此黃庭寶經,吾之所註,使授於子」。
復贈以桃,〔出融●澤中〕[「出融●澤中」「器」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得數鬥〔器〕,曰:「此食之者,白日飛行。
此核磨而服之,不唯愈疾,亦可延算。
子雖有志,未可居此,二十年期於茲山矣。
勉而勤之,得道也」。
言訖,不復見。
●亦不敢久住,攜核桃與經而歸,磨服核桃,身康無疾,顏狀益少。
人間因有傳寫東極真人所註黃庭經本矣。
寒山子[太平廣記卷五十五著錄。
三洞群仙錄卷二][「寒●貧道」條係刪節,引據「廣記」,而不記出處。
]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
大曆中,隱居天臺〔山〕翠屏〔岩〕(山)[「山」「岩」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正。
],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號寒山子。
好為詩,每為詩,每得一篇一句,●題於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
桐●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於人間。
十餘年,忽不復見。
鹹通十二年,毘陵道士李褐,性褊急,好淩侮〔於〕人[「於」據孫校補。
]。
忽有貧士詣褐乞食,褐不之與,加以叱責,貧者唯唯而去。
數日,有〔騎〕白馬從白衣者〔六〕(雲)七人詣褐[「騎」以意補,「六」據孫校正。
],褐禮接之,因問褐曰:「頗相記乎」?褐視其狀貌,乃前之貧士也,逡巡欲謝之,●未發言。
忽語褐曰:「子修道未知其門,而好淩人侮俗,何道可冀?子頗知有寒山子耶」?答曰:「知」。
曰:「即吾是矣。
吾始謂汝可教,今不可也。
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嗇神抱和,所以無累也。
內抑其心,外檢其身,所以無過也。
先人後己,知柔守謙,所以安身也。
善推於人,不善歸諸身,所以積德也。
功不在大,立之無怠;過不在大,去而不貳,所以積功也。
然後內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於髣●耳。
子之三毒未剪,以冠簪為飾,可謂虎豹之●,而犬豕之質也」。
出門乘馬而去,竟不復見。
張澥[三洞群仙錄卷十二][「張澥飲水」條著錄。
] 張澥,武陵人。
幼而好學,常注念於桃源觀,願遇靈仙,以希度世,亦髣●通感,秘而不言。
乾符中,鄭洿出牧武陵,因述詞文,虔誠禱祝。
以澥牙將之中,素勤道法,令齎其詞緻齋。
法事未畢,有仙樂五雲之異。
良久,垂一●璃瓶,自空而下,澥捧接之,及一瓶水耳。
盡飲之,甘美無比,忽然騰躍昇天而去。
劉白雲[太平廣記卷二十七著錄。
] 劉白雲者,揚州江都人也。
家富好義,有財帛,多以濟人,亦不知有陰功修行之事。
忽在江都,遇一道士,自稱為樂子長,家寓海陵,曰:「子有仙籙天骨,而流浪塵土中,何也」?因出袖中兩卷書與之,白雲捧書,開視篇目,方欲緻謝,子長嘆曰:「子先得變化,而後受道,此前定也」。
乃〔一一〕指摘[「一一」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次第教之。
良久,失子長所在。
依而行之,能役緻風雨,變化萬物。
(次第教)於襄州隔江一小山上,化兵士數千人,于其中結紫雲帳幄,天人侍衛,連月不散。
節度使于●疑其妖幻,使兵馬使李西華引兵攻之,帳幄侍衛漸高,弓矢不能及。
判官竇處約曰:「此幻術也,穢之即散」。
乃取屍穢焚於其下,果然兵衛散去,白雲乘馬與從者四十餘人,走於漢水之上,蹙波起塵,如履平地,追之不得。
[原書此處有墨釘,共脫二十五字,孫校鈔宋本廣記補「次第教」三字,明鈔本廣記補一][「乃」字即接「於」字。
]謂追者曰:「我劉白雲也」。
後於江西、湖南,人多見之,彌更年少潔白。
時湖南刺史王遜好道,白雲時來郡中,忽一日別去,謂遜曰:「將●洪州,即於鐘陵相見」。
一揖而行,初不曉其旨,辰發靈川,午時巳在湘潭,人多識者,驗其所行,頃刻七百裡矣。
旬日,王遜果除洪州,到任後,白雲亦來相訪。
復於江都值樂真人,曰:「爾周遊人間,固有年矣。
金液九丹之經,太上所敕,令授於爾,可選名嶽福地,鍊而服之。
千日之外,可以登雲天矣」。
乾符中,猶在長安市賣藥,人有識之者,但不可親炙,無由師匠耳。
張定[太平廣記卷七十四著錄。
] 張定者,廣陵人也。
童幼入學,天寒月曉,起早,街中無人,獨行百餘步,有一道士行甚急,顧見之,立而言曰:「此可教也」。
因問汝何所好?答曰:「好長命耳」。
道流曰:「〔此〕不難緻「此」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
汝有仙骨,求道必成,且教汝變化之術,勿洩於人。
十年外,吾自迎汝」。
因以口訣教之。
定謹訥小心,於家甚孝,亦曾私為此術,召鬼神,化人物,無不能者。
與父母●漣水省親「漣」據孫校廣記改。
,至縣,有音樂戲劇眾皆觀之,定獨不●,父母曰:「此戲甚盛,親表皆雲,汝何獨不看耶」?對曰:「恐尊長要看,兒不得去」。
父母欲●,定曰:「此有青州大設,可亦看也」「有」據孫校廣記正。
。
即提一水瓶,可受二鬥以來,空中無物,置於庭中,禹步遶三二匝,乃傾於庭院內,見人無數,皆長六七寸,官寮將吏,士女看人,喧闐滿庭。
即見〔排〕(無)比設〔庭〕(廳)「排」「庭」據孫校廣記補正。
,戲場、局筵、隊仗、音樂、百戲、樓閣、車棚,無不精審。
如此宴設一日,父母與〔定〕看之「定」據孫校廣記補。
。
至夕,復側瓶於庭,人物車馬,千群萬隊,邐迤俱入瓶內,父母取瓶視之,亦復無一物。
又能自以刀●剪割手足,刳剔五藏,分掛四壁,良久,自復其身,晏然無苦。
每見圖障屏風,有人物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