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拾遺卷三

關燈
他篇敘「智涼」之文。

    廣記則不誤。

    今即以通鑑羅公遠條敘事為本,據廣記之文校錄之。

    ] 道士羅公遠,鄂州人也。

    一雲:彭州九隴縣人。

    修道宇于漓沅化常往青城羅川間。

    歷周隋唐,年數百歲,乍老乍少,韜晦名●。

    唐明皇開元中,春三月,鄂州刺史燕屬吏于郡之園亭,士庶遊覽者無不至。

    有一白衣〔人〕長八九尺[「人」據廣記及雲笈七籤本神仙感遇傳補]。

    ,容儀端偉,門吏初疑之,俄有一小童見而叱之,曰:「汝何故離本處,●來此?宜速去」!白衣遂攝衣而走。

    吏乃執小童白刺史,因問其族,雲:「姓羅名公遠,幼學道術。

    適見守江龍來此,與明公遂之」。

    刺始未之信,曰:「須令我見其形」曰:「請俟後日」。

    及期,於江幹穿一小圳,僅尺餘,以引江水。

    刺史與郡人皆至,須臾有一白魚長五六寸,隨流而入,騰躍漸大,〔青〕煙如線[「青」據雲笈七籤本神仙感遇傳補。

    ],頃之,黑氣橫空,咫尺不辨。

    公遠白刺史與郡人,速上津亭,未至,雷電而雨,既少霽,見一白龍於江心頭與雲連,食頃方隱。

    時明皇好方外士,刺史見以聞。

    因召見。

    每問無不稱旨。

     劍南有●,謂之:「日熟子」。

    張果〔老〕葉法善與上以術取之[「老」據雲笈七籤本神仙感遇傳補。

    ],曰:「午後必至」。

    其日擁爐,公遠始與坐,抵暮不至,張與葉相顧曰:「莫是羅君不」?公遠笑,於爐中撥出一火莇,斯須,使者持日熟子至。

    葉詰之,曰:「到京城,烈焰●天,無路可過,〔適〕(通)稍息[「適」據廣記正。

    ],方得到此。

    諸公皆失色。

    」[以上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文。

    ] 時武惠妃尤信金剛三藏,玄宗幸功德院,忽苦背庠,公遠拆竹枝,化七寶如意以進。

    玄宗大悅,顧謂三藏曰:「上人能緻此乎」?曰:「此幻耳!臣為陛下取真物」。

    乃袖中出七寶如意以進。

    公遠所進者,即時化為竹枝耳。

    及玄宗幸東洛,武妃同行,在上陽宮麟趾殿。

    方將修殿,其庭有大方梁數丈,〔徑〕(經)六七尺[「經」據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

    時公遠、葉尊師、金剛三藏,皆侍從焉。

    玄宗謂葉尊師曰:「吾方閑悶,可試小法以為樂也。

    師試為朕舉此方木」。

    葉受詔作法,方木一頭揭數尺,而一頭不起。

    玄宗曰:「師之神力,何其失耶」?葉曰:「三藏使金剛善神眾,壓一頭,故不舉」。

    時玄宗奉道,武妃宗釋,武妃頗有悅色,三藏亦陰心自懽,惟公遠低頭微哂。

    玄宗謂三藏曰:「師神咒有功,葉不能及。

    可為朕●法善入澡瓶乎」?三藏受詔,置瓶使法善敷座而坐,遂咒法大佛頂真言。

    未終遍,葉身●●就瓶,不三二遍,葉舉至瓶嘴,遍訖,拂然而入瓶。

    玄宗不悅,良久謂三藏曰:「師之功力,當得自在,既使其入,能為出乎」?三藏曰:「是僧之本法也」。

    即咒之,誦佛頂真言數遍。

    葉都不出。

    玄宗曰:「朕之法師,今為三藏所咒而沒,不得見矣」!武妃失色,三藏大懼。

    玄宗謂公遠曰:「將若之何得法善旋矣」?公遠笑曰:「法善不遠」。

    良久,高力士奏曰:「葉尊師入」。

    玄宗大驚曰:「銅瓶在此,自何所來」?引入問之,對曰:「寧王邀臣喫飯,面奏的不放,臣適寧王家食訖而來。

    不因一咒,何以去也」?玄宗大笑,武妃三藏皆賀。

    已而使葉設法籙,於是取三藏金襴架裟摺之,以盆覆之,葉禹步叩齒,繞三匝,曰:「太上老君攝去」。

    盆下架裟之縷,隨色皆攝,各為一聚。

    三藏曰:「惜哉金襴,至毀如此」。

    玄宗曰:「可正乎」?葉曰:「可」。

    又覆之,咒曰:「太上老君正之」。

    啟之,架裟如故。

    葉又取三藏●,燒之烘赤,手捧以合三藏頭,失聲而走,玄宗大笑。

    公遠曰:「陛下以為樂,乃道之末法也,葉師何用逞之」。

    玄宗曰:「師不能為朕作一術,以懽朕耶」?公遠曰:「請更問三藏法術何如」?三藏曰:「貧道請收固架裟,試令羅公取。

    取不得則羅公輸,取得則僧輸」。

    於是令就道場院為之。

    三藏結壇焚香,自於壇上跏趺作法,取架裟貯之銀合,又安數重木函,皆有封鎖,置於壇上。

    玄宗與武妃、葉公,皆見中有一重菩薩,外有一重金甲神人,外以一重金剛圍之。

    聖賢比肩,環繞甚嚴,三藏觀守,目不暫捨。

    公遠坐繩床,言笑自若,玄宗與葉公皆〔笑〕(視)之[「笑」據孫笑鈔宋本廣記正。

    ],數食頃,玄宗曰:「何太遲遲得無勞乎」?公遠曰:「臣●力,安敢自衒其能但在陛下〔前〕使三藏啟觀耳」[「前」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

    令開函取架裟,雖封●依然,中已空矣。

    玄宗大笑。

    公遠奏曰:「請令人於臣院內,●弟子開櫃取來」。

    即令中使取之,須臾架裟至。

    玄宗問之?公遠曰:「菩薩力士,聖之中者,甲兵諸神,道之小者,皆可功參上界;至於太上至真之妙,非術士所知。

    適使玉清神女取之,則菩薩金剛不見其形,取若坦途,何礙之有」?玄宗大悅,賞●無數,而葉公、三藏,然後伏焉。

    [以上係廣記文。

    ] 上每召公遠與法善金剛三藏試法,而公遠常勝。

    凡出入禁中,或以微言規諷,或以直道獻替,馘崇驅妖,召龍緻雨,旡善自隱。

    上欲傳其術[以上係體道通鑑文。

    ],公遠曰:「陛下玉書金格,以簡於九清矣。

    真人降化,保國安人,誠宜〔襲〕(習)唐虞之無為[「襲」據體道通鑑正。

    ],繼文景之儉約。

    卻寶劍而不禦,棄名馬而不乘。

    豈可以萬乘之尊,四海之貴,宗廟之重,社稷之大,而輕●小術,為戲翫之事乎?若盡臣術,必懷璽入〔民間〕(人家)困於魚服矣」[「民間」據體道通鑑正。

    ]。

    玄宗怒,罵之,遂走入殿柱中,數玄宗之過,玄宗愈怒,〔劈〕(易)柱破之[「劈」據體道通鑑正。

    ]。

    復入玉●中,又〔擊〕(易)●[「擊」據體道通鑑正。

    ],破之為數十片,悉有公遠之形,玄宗謝之,乃如故。

    玄宗後又堅學隱形之術,強之不已,因而教焉,然〔不肯盡其術,試〕(託)身隱常有不盡[「不肯盡其術,試」據體道通鑑補正。

    ],或露裾帶,或見影跡,〔卒不得其妙〕[「卒不得其妙」。

    據體道通鑑補。

    ],玄宗怒斬之。

     其後數歲,中使輔仙玉奉使入蜀,見公遠於黑水道中,披雲霞衲帔,策杖徐行。

    仙玉策馬追之,常去十餘步,竟莫能及。

    仙玉呼曰:「天師雲水適意,豈不念內殿相識耶」?公遠方佇立顧之,仙玉下馬拜謁訖,從行數裡,官道側俯臨長溪,旁有巨石,相與渡溪據石而坐。

    謂仙玉曰:「吾棲息林泉,以修真為務。

    自晉鹹和年入蜀,訪師諸山,久晦名跡。

    聞天子好道崇玄,乃捨煙霞放曠之樂,冒塵是腥羶之路,混跡雞鶖之群,窺閱蜉蝣之境,不以為倦者,蓋欲以至道之貴,俯教於人主耳。

    聖上延我於別殿,遽以靈藥為索,我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