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 作品賞析

關燈
,終于把隊伍從毀滅中救了出來。

    小說末尾,隊伍隻剩下19人,萊奮生覺得他們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他雖因失去助手巴克拉諾夫和其他同志而傷心落淚,但看到遠處打麥場上的人們,就想到要很快使他們成為自己人,吸引他們參加革命。

     在小說中,菜奮生是一位威嚴、冷靜的隊長,又是一個内心充滿階級友愛的人。

    書中動人地描繪了萊奮生夜間查崗的場面。

    他“悄悄地在篝火中間穿過”,發現值班人在出神,“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在沉思,臉上露出善良的、孩子般的笑意”。

    于是,他把“腳步放得更輕”、“走起來更小心”,為的“是怕把值班人臉上的微笑掠走”。

    蘇聯作家在20年代刻畫先進人物時,誰也沒有像法捷耶夫那樣把嚴峻與溫柔巧妙地結合在一個人物身上,誰也不曾像他那樣細膩地表現共産黨員豐富的精神世界。

     萊奮生是早期蘇聯文學中最成功的共産黨員形象之一。

    法捷耶夫克服了20年代許多作家對群衆自發性的歌頌以及他們在描寫黨員形象時表現的公式化、概念化等缺點。

    他描寫了萊奮生作為領導者、教育者的作用,同時也充分揭示了萊奮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使這一形象顯得生動而豐滿。

    喧嘩與騷動 莫羅茲卡的形象鮮明地表現了人民群衆在革命鬥争中鍛煉、成長為新人的過程。

    他最初是具有濃厚農民意識的礦工,在他身上存在着不守紀律、偷東西、酗酒、胡鬧等許多缺點。

    他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

    小說最後,他擔任前哨偵察,遇到了敵人的伏兵。

    在面臨生死考驗的關頭,他絲毫沒有考慮個人的安危,隻想到應該向同志們報警。

    為了使同志們得救,他毫不猶豫地獻出了生命。

     與萊奮生和莫羅茲卡的形象相對立的,是最終叛變革命的資産階級個人主義者密契克的形象。

    這個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懷着浪漫主義的幻想參加了遊擊隊。

    他雖然置身于火熱的革命中,内心向往的卻是安逸、舒适的生活,後來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惜斷送曾搭救過他的莫羅茲卡和其他遊擊隊員。

    之後,他還打算扮演一個受難者的英雄角色,想自殺。

    不過,密契克最愛的畢竟“還是他自己”,于是他“趕快把手槍藏進衣袋”。

    在這裡,作者徹底撕下了這個叛徒的假面具。

     小說末尾,作者描繪了一幅寓意性的畫面。

    萊奮生的部隊在又一次擺脫敵人的追擊後走出森林,在他們眼前“呈現出大片高高的青天和陽光照耀着、四面都是一望無際的、收割過的、鮮明的棕黃色的田野”。

    遠處打麥場上,勞動的人群在快樂、熱鬧地忙碌着。

    這個畫面象征着革命的光明遠景。

    打麥場上的人們将是革命的生力軍。

    因此,小說沒有給人留下凄慘的形象,卻使人對革命的前途充滿信心。

     《毀滅》是早期蘇聯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它同富爾曼諾夫的《恰巴耶夫》、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一起被稱為蘇聯20年代文學中3部“裡程碑式”的作品。

     (譚得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