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 譯者前記
關燈
小
中
大
譯者前記
法捷耶夫(1901一1956)是蘇聯優秀的革命作家。
他一生的活動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作家、文學批評家,而且是文藝工作的組織者,長期領導蘇聯作家協會的工作。
他的重要著作除《毀滅》、《青年近衛軍》以及沒有寫完的《最後一個烏兌格人》,還有收在《三十年間》裡的大量有關文藝理論問題的著作、報告、演說和讀書劄記。
《毀滅》是蘇聯革命文學中最優秀作品之一,寫于1925一1926年,1927年出版後,立刻引起蘇聯文學界普遍的注意。
當時的《真理報》評論道:“這部描寫西伯利亞遊擊隊的潰滅的小說,是我國無産階級文學陣線上的勝利”。
高爾基認為作者“非常有才華地提供了國内戰争的廣闊的、真實的畫面”①。
不但在蘇聯國内,就是在全世界,《毀滅》也起了巨大的影響。
在我國,早在一九三○年,在******白色恐怖的難以想象的困難條件下,魯迅先生就把《毀滅》翻譯過來,他認為,對于當時的中國,更緊要的是如《鐵甲列車》、《毀滅》、《鐵流》等這樣戰鬥的作品。
②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裡,對《毀滅》給予高度的評價,指出:“法捷耶夫的《毀滅》隻寫了一支很小的遊擊隊,它并沒有想去投合舊世界讀者的口味,但是卻産生了全世界的影響,至少在中國,象大家所知道的,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 【①高爾基三十卷集第二十五卷,第二五三頁。
】 【②魯迅:《答國際文學社問》(《魯迅全集》第六卷,第十四頁)。
】 在蘇聯,在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之後,開始了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内戰争。
蘇聯的工人、農民和革命的知識分子,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奮不顧身地起來保衛蘇維埃政權。
這是一場最激烈的、同時是國際範圍的階級鬥争,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群衆革命運動,也是蘇聯人民生活中具有曆史意義的大事件。
因此,國内戰争的題材就成為二十年代蘇聯文學的最重要題材之一。
《毀滅》描述的就是國内戰争時期一九一九年夏秋之間遠東地區一支遊擊隊的命運:萊奮生的部隊受到日本幹涉軍和白軍的追擊,一面奮不顧身地戰鬥,一面突破敵人的包圍,雖然損失了許多戰士,但仍準備迎接新的戰鬥。
然而不能說,《毀滅》隻是表現濱海地區一個特定遊擊隊的戰鬥曆程,萊奮生的遊擊隊的狹小世界是巨大曆史規模的真實畫面的縮影,裡面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當時革命的基本社會力量:起領導作用的布爾什維克,作為革命運動基本力量的工人、各階層的農民和知識分子。
作者根據這個材料,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重大的問題,表現了深刻的、重要的思想。
作者曾在一篇文章裡扼要地闡述了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在國内戰争中進行着人材的精選,一切敵對的都彼革命掃除掉,一切不能從事真正的革命鬥争的,偶然落到革命陣營裡來的,都要被淘汰,而一切從真正的革命根基裡,從千百萬人民群衆裡生長起來的,都要在這個鬥争中得到鍛煉,成長和發展。
人的最巨大的改造正在進行着。
”① 【①法捷耶夫:《和初學寫作者談談我的文學經驗》,見《三十年問》第九○八頁。
】 列甯指出,無産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同時也是人民群衆巨大的改造過程。
法捷耶夫在這次革命中看到”了“人的最巨大的改造”。
在《毀滅》裡,作者的主要目的不是描繪戰争,他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表現廣大人民群衆在革命鬥争中精神變化的過程,他們在這場鬥争中的作用,他們的受鍛煉和成長。
因此,性格形成的過程就成了情節發展的基礎。
小說的整個結構都服從于逐漸地、深入地描寫性格的任務。
新的時代、新的文學,必須有它自己新的英雄人物。
在二十年代,創造新的英雄人物的任務,非常尖銳地擺在蘇聯作家的面前。
法捷耶夫認為:“應該到工人階級和農民的先進分子中”去尋找“我們時代的英雄人物”,“現在最有意義的事是表現我們革命的先鋒隊--共産黨員,布爾什維克”②。
《毀滅》所以産生全世界的影響,因為它的主人公是嶄新的英雄人物,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産黨員,是工人和農民。
【②法捷耶夫:《我們處在什麼階段》,見《在文學崗哨上》,一九二七年,第十一、十二期。
】 遊擊隊隊長萊奮生是書中的中心人物。
他的形象體現了共産黨人在人的改造和遊擊運動中的領導作用。
他通過對莫羅茲卡偷瓜事件的處理,來培養遊擊隊員們的紀律性,讓他們懂得,一支真正的革命隊伍必須有鐵的紀律,同時也向農民強調指出,遊擊隊不同于到處搶劫的白匪。
萊奮生首先是一個革命者,在他身上始終充滿了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
自從他接至(命令叫他設法“保全戰鬥單位,作為将來的核心”以後,他就堅定不移地要使它實現,盡管他清楚地估計到前面将有示)利
他一生的活動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作家、文學批評家,而且是文藝工作的組織者,長期領導蘇聯作家協會的工作。
他的重要著作除《毀滅》、《青年近衛軍》以及沒有寫完的《最後一個烏兌格人》,還有收在《三十年間》裡的大量有關文藝理論問題的著作、報告、演說和讀書劄記。
《毀滅》是蘇聯革命文學中最優秀作品之一,寫于1925一1926年,1927年出版後,立刻引起蘇聯文學界普遍的注意。
當時的《真理報》評論道:“這部描寫西伯利亞遊擊隊的潰滅的小說,是我國無産階級文學陣線上的勝利”。
高爾基認為作者“非常有才華地提供了國内戰争的廣闊的、真實的畫面”①。
不但在蘇聯國内,就是在全世界,《毀滅》也起了巨大的影響。
在我國,早在一九三○年,在******白色恐怖的難以想象的困難條件下,魯迅先生就把《毀滅》翻譯過來,他認為,對于當時的中國,更緊要的是如《鐵甲列車》、《毀滅》、《鐵流》等這樣戰鬥的作品。
②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裡,對《毀滅》給予高度的評價,指出:“法捷耶夫的《毀滅》隻寫了一支很小的遊擊隊,它并沒有想去投合舊世界讀者的口味,但是卻産生了全世界的影響,至少在中國,象大家所知道的,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 【①高爾基三十卷集第二十五卷,第二五三頁。
】 【②魯迅:《答國際文學社問》(《魯迅全集》第六卷,第十四頁)。
】 在蘇聯,在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之後,開始了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内戰争。
蘇聯的工人、農民和革命的知識分子,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奮不顧身地起來保衛蘇維埃政權。
這是一場最激烈的、同時是國際範圍的階級鬥争,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群衆革命運動,也是蘇聯人民生活中具有曆史意義的大事件。
因此,國内戰争的題材就成為二十年代蘇聯文學的最重要題材之一。
《毀滅》描述的就是國内戰争時期一九一九年夏秋之間遠東地區一支遊擊隊的命運:萊奮生的部隊受到日本幹涉軍和白軍的追擊,一面奮不顧身地戰鬥,一面突破敵人的包圍,雖然損失了許多戰士,但仍準備迎接新的戰鬥。
然而不能說,《毀滅》隻是表現濱海地區一個特定遊擊隊的戰鬥曆程,萊奮生的遊擊隊的狹小世界是巨大曆史規模的真實畫面的縮影,裡面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當時革命的基本社會力量:起領導作用的布爾什維克,作為革命運動基本力量的工人、各階層的農民和知識分子。
作者根據這個材料,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重大的問題,表現了深刻的、重要的思想。
作者曾在一篇文章裡扼要地闡述了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在國内戰争中進行着人材的精選,一切敵對的都彼革命掃除掉,一切不能從事真正的革命鬥争的,偶然落到革命陣營裡來的,都要被淘汰,而一切從真正的革命根基裡,從千百萬人民群衆裡生長起來的,都要在這個鬥争中得到鍛煉,成長和發展。
人的最巨大的改造正在進行着。
”① 【①法捷耶夫:《和初學寫作者談談我的文學經驗》,見《三十年問》第九○八頁。
】 列甯指出,無産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同時也是人民群衆巨大的改造過程。
法捷耶夫在這次革命中看到”了“人的最巨大的改造”。
在《毀滅》裡,作者的主要目的不是描繪戰争,他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表現廣大人民群衆在革命鬥争中精神變化的過程,他們在這場鬥争中的作用,他們的受鍛煉和成長。
因此,性格形成的過程就成了情節發展的基礎。
小說的整個結構都服從于逐漸地、深入地描寫性格的任務。
新的時代、新的文學,必須有它自己新的英雄人物。
在二十年代,創造新的英雄人物的任務,非常尖銳地擺在蘇聯作家的面前。
法捷耶夫認為:“應該到工人階級和農民的先進分子中”去尋找“我們時代的英雄人物”,“現在最有意義的事是表現我們革命的先鋒隊--共産黨員,布爾什維克”②。
《毀滅》所以産生全世界的影響,因為它的主人公是嶄新的英雄人物,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産黨員,是工人和農民。
【②法捷耶夫:《我們處在什麼階段》,見《在文學崗哨上》,一九二七年,第十一、十二期。
】 遊擊隊隊長萊奮生是書中的中心人物。
他的形象體現了共産黨人在人的改造和遊擊運動中的領導作用。
他通過對莫羅茲卡偷瓜事件的處理,來培養遊擊隊員們的紀律性,讓他們懂得,一支真正的革命隊伍必須有鐵的紀律,同時也向農民強調指出,遊擊隊不同于到處搶劫的白匪。
萊奮生首先是一個革命者,在他身上始終充滿了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
自從他接至(命令叫他設法“保全戰鬥單位,作為将來的核心”以後,他就堅定不移地要使它實現,盡管他清楚地估計到前面将有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