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嬰兒期:動力機制的概念—第二部分

關燈
成與滿足任何需要之指向性成分完全相反。

    我想提醒你們注意矢量的概念,我們可以把它界定為數量加方向(magnitudeplusdirection)。

    方向這一要素在矢量概念中非常重要。

    我之所以要在此時談論矢量的概念,是因為人際情境不能被視為某種靜止的東西,例如,視作我面前那張桌子上的物體。

    靜力學與生活沒有多大的關系。

     把嬰兒的饑餓與母親想要表現溫柔的需要整合起來的人際情境,有如下特征:其方向朝着滿足嬰兒饑餓的目标,而情境也通過這樣一個事實而表現出了這個朝向目标的方向,即活動顯然朝着實現目标的方向繼續進行。

    現在,這個方向要素适用于關于需要的思考,這意味着把需要描述成一種整合傾向&mdash&mdash也就是說,一種産生并維持某一情境的傾向,而這進而又意味着朝向該情境的分解改變,從另一個視角看,這又碰巧與需要的滿足(它是所有一切的起點)相一緻。

     如果你還記得這個朝着某一目标的活動方向(這是需要的緊張中所蘊含的),你或許就能想起,焦慮與需要的矢量特性完全相反,也就是相距180度。

    如果你根據矢量加法(vectoraddition)來思考,就像物理理論中常用的那樣,那麼,你将會記得,在力的平行四邊形中,一個矢量朝着一個方向出發,而另一個矢量又朝着另一個方向前進,由此而導緻的矢量便可以被确切地描繪成這個完整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

    如果你從這些方面來思考,那麼,你将會認識到,焦慮&mdash&mdash它在某個特定的方向上表現為與整合傾向完全相反,并因而變得複雜&mdash&mdash可能僅僅意味着該情境中與活動有關的能量轉化的減弱(reduction)或逆轉(reversal);也就是說,焦慮會導緻朝向滿足這一目标的活動減少,或者導緻活動偏離該目标的實現。

    當比如說,在哺育情境中,焦慮與饑餓結合在一起,并不意味着因此會産生某種新的東西,隻不過在這兩個事物中間會産生一條對角線而已。

    最後結果要麼是盡管哺育繼續進行,但活動會明顯減少,要麼是發生了某些與哺育(即對饑餓需要的滿足)完全相反的事情。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我們在日後的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許多情境,在這些情境中,兩種相反的矢量确實會結合到一起,産生第三種矢量&mdash&mdash隻要存在着與某種特定活動相反的活動,存在着與力之平行四邊形的物理模式相一緻的某種東西,該活動便會導緻一種新的活動方向。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這種新矢量象征了兩種整合傾向的解除,不過,這種解除是由于一種不同情境(在此情境中,朝向分解和某一目标之實現的活動,也非常明顯)的整合而發生的。

    但是,在非常早期的情境裡,至少就我們讨論的目的内,嬰兒的活動是由單一的需要而激發的&mdash&mdash如對食物的需要&mdash&mdash焦慮的出現并不會導緻新的活動方向,而是導緻哺乳活動的減弱,或适合于哺乳之情境的完全瓦解以及對該情境的回避。

    而且,正如我前面曾說過的,我們可以通過畫出兩個相距180度的矢量特質,而從物理學上表現上述情況,其結果要麼是先前呈現之動作的逆轉,要麼是該動作加速的顯著減弱。

    從這一視角看,盡管一種需要(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種整合傾向)與焦慮的沖突,有可能産生兩種結果&mdash&mdash速度的快速下降,或者你可以說是方向的逆轉&mdash&mdash同時,此時所涉及的緊張比僅有需要時所涉及的緊張要多一些。

    換句話說,用關于矢量的考慮來解釋活動,是完全可取的;但是,另一個複雜得多的領域,即有關張量(tensor)的考慮,也适用于欣快失調(不用說,相比于隻有一種緊張存在,當兩種相反的緊張發生沖突時,失調要大得多)。

     我現在開始用物理學家所熟悉的術語來進行讨論&mdash&mdash在讨論功和能這些術語時,我将更進一步地追随這條思路。

    你們也許還記得&ldquo能&rdquo(energy)有時候會被界定為做功的能力;或者,更确切地說,做功時,能量會減弱,其減弱的量與做功的量相等。

    你們也許正在納悶:我是否馬上就會考慮某種類似特殊&ldquo心理&rdquo能量的東西?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這樣的:當我提到能量時,指的是物理學中所構想的能量,而且它有兩種基本的形式&mdash&mdash勢能和動能(potentialandkinetic)。

    至于功,正如我一直以來對這個術語的使用那樣,是以物理學的含義來構想的,它不是你所憎惡的某種東西,而是生活中必須做的事情。

    我認為,在這一點上,提及一下物理學領域中區分勢能和動能的最為簡單的例證也許很有益,因為我在這裡的所有這些讨論中,對勢能這一術語的使用,與該術語的物理學含義相當接近。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簡單的鐘擺,比如,你可以把一把鉛錘、一塊手表或者其他什麼東西,系在一根繩上,然後将繩子的另一端固定在釘子上,這樣手表、鉛錘或其他什麼東西便處在了自由空間之中。

    接下來,如果你使之呈鐘擺擺動形式,就會發現:在鐘擺向一側運動到極限時,它是停止的;在那瞬間,它處于靜止的狀态。

    它朝一個方向擺動,瞬間停止,然後開始擺回來。

    在它向一側方向運動到極限的那一刻,鐘擺的能量是潛在的,此時它處于靜止狀态;但是,如果你願意讓這樣一個鐘擺擊中你的頭,那麼,你會認識到,此時的鐘擺裡存在着大量的勢能。

    所以,勢能并不意味着虛構,也不意味着某種超越電力勢能(electricalpotential)&mdash&mdash這是同一個詞的另一種用法&mdash&mdash的想象之物,當你将手指放在33000伏的線路上時,其結果将會清楚地讓你知道你想了解的某些東西。

     概念本身:精神病學的背景與含義 對附屬概念的回顧 綜合我至此業已讨論過的各種考慮,我已能夠構建&mdash&mdash我希望可以清楚地構建&mdash&mdash精神病學理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這個概念就是動力機制的概念,我認為它對于古老的心理機制(mentalmechanisms)等觀念來說是一大改進。

     首先,我想回顧一下我已讨論過的一些概念,這些概念在我的動力機制概念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一直以來,我們都堅持認為,任何有機體都可以根據以下三個終極因素來考慮:有機體與必要環境的共存(communalexistence)、有機體的結構(organization),以及有機體的功能活動。

    我們已經說過,人可以被視為一種有機體,他在其必要環境中需要他人的合作(功能活動便是在這種與他人的合作中産生的),他還需要文化世界的某個部分(這種文化是人格中所固有的,它會被組織進這個有機體的内心)。

     迄今為止,我們在分析中已經介紹了一些基本的術語,如經驗、欣快、兩種反複出現的緊張(即需要的緊張和焦慮的緊張)等概念,此外,我們稍微提到了第三種緊張(我們将在後面對此作詳細的讨論)&mdash&mdash睡眠的緊張(tensionsofsleep)。

    我們已經讨論過的這些反複出現的緊張,它們在意識中表現為可以感覺到的成分,而且,在與環境的關系中,它們則表現為關于情境的整合傾向或分離傾向(在這些情境中,緻力于滿足需要的活動,也就是行為有可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