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童年期

關燈
我系統相悖的行為模式來說,升華作用是一種無意的替代(unwittingsubstitution),它具有一種社會上更可接受的活動模式,這種活動模式部分地滿足那個導緻麻煩的動機系統。

    在更為幸運的情形裡,睡夢中所發生的符号過程會處理那些尚未滿足的需要。

     注意,這是我第一次特别強調無意(unwitting)這個詞。

    我希望,通過讨論我們所有人的外顯生活,我已為其準備好了途徑。

    在嬰兒身上,那些可予推理的外顯過程當然不能被認為處于嬰兒的覺知範圍之内,即不處于他清晰的認識或理解的範圍之内。

    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出的,我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最後一步&mdash&mdash或者除了最後幾步&mdash&mdash我們每個人,無論表現是多麼不同或多麼相同,通常都用十分外顯的行為來表示所謂意識或覺知的内容。

    因此,我所謂的無意(unwitting)或沒有注意(unnoted),指的是那些确實已發生的大量外顯的參照過程,但是,當事人對它們的出現卻完全不知,隻能根據他确知的或确實注意到的東西來進行推導,換句話說,根據其所謂的意識領域中出現的東西來進行推導。

    要在我所指的意義上使用升華這一術語,大家必須看清這樣的事實,即它出現于意識内容領域之外;其原因雖然錯綜複雜,但頗為重要,而且,到我們讨論所謂心理障礙的特殊模式時,該原因很可能就會變得明晰起來。

    現在,我想描述一下這種升華作用中所發生的事情:升華中發生的事情是一種與社會監護人或适應文化者所施加的焦慮相悖的需要;一個顯著的例子&mdash&mdash當然,沒有哪個例子是完美無缺的&mdash&mdash便是年幼的兒童把沾有糞便的大拇指放入嘴裡。

    當我們發現這個年幼的兒童在以這種特定的方式玷污手指時,總是或經常挑出某個特定的玩具并吮吸它,于是我們便可以确定存在一種對吮吸玩具之經驗的&ldquo替代&rdquo,即以吮吸玩具來替代把沾有糞便的大拇指放進嘴裡的經驗,在嬰兒後期,每當有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幾乎不可能假定這是嬰兒深思熟慮的結果,而且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它似乎成了一個特别好的例證,用來喚起人們注意一生中升華作用得以發生的方式。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永遠不會明白升華雖然時而發生,并得以繼續,但卻是無意的。

    至于發生什麼以及什麼東西得以繼續,是一種對需要的部分滿足;這種部分滿足替代了與焦慮相悖之需要的滿足,即替代了被周圍重要他人的禁止姿勢所禁止之需要的滿足。

    至于什麼東西被替代,也就是說,在對這種特定的滿足需要的行為的替代中所出現的東西,并不是那些得不到贊許的東西,或者說并不是非常不贊許的東西&mdash&mdash并非作為自我系統活動之目标的東西,不管這種活動有多原始。

     這種升華作用,或者對目标的特定替代,按其在滿足需要方面所占比例而言,可以說(而且事實也是如此)幾乎完全能夠滿足,因此,隻有很小一部分剩餘的需要未能滿足。

    在我的例子中,手指沾染糞便并不意味着嘴邊都是糞便,一個玩具的替代并不能滿足有關的需要,因為這種需要包括吮吸滿足和被吮吸滿足的結合,而玩具卻是沒有感覺的。

    那麼,未為這些長期被社會贊成的技術所滿足的過剩的需要是什麼呢?在許多例子中,這種過剩的需要可以通過外顯操作來解除。

    對生活繁忙的成年人來說,從事這種外顯操作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睡眠期間;盡管并非必定如此,但通常都是這樣。

    在童年期,這種外顯滿足并不一定被推至睡眠狀态,而到了童年後期,在需要滿足的過程中,某個遭禁活動的未滿足成分,可能會如實地反映在幻想的活動中。

    問題是,這個未被升華作用所滿足的過剩需要,會由于那些外顯的或内隐的符号操作而得以滿足,而這些符号操作并不特别與社會審查相沖突,也就是說,它們與焦慮沒有特别的關系。

    不用說,在追求那些很少隸屬于外顯過程的滿足時,存在着某些行為或外顯過程的模式。

    我們在讨論青年期時,會發現這是真正的欲望(lust),至少我是這麼看的。

    某些構成欲望模式的區域需要可以得到升華,但如果個體依賴于這些過程來解決整件事情,那麼麻煩即使不在眼前,也會離他不遠了。

     大量所謂的學習,都是由行為的改進和外顯參照過程的變化所構成的,而行為的改變和外顯參照過程的變化則通過相對簡單的升華過程來實現&mdash&mdash通過将需要部分滿足的活動與其他活動的模式相結合&mdash&mdash很可能純粹在于追求安全感,也可能有一部分在于追求其他的滿足&mdash&mdash這樣就能成功地避免焦慮。

    但是,當這類事情構成學習的重要部分時,人們不能指望正在從事這種學習的人會知道自己是如何學會這些内容的。

    當所謂的替代明确在意識領域運作時,教育過程幾乎不能有效地起作用(如果它确有作用的話)。

    我不時地聽說,我們應該給幼兒機會去理解為什麼需要某些事情的原因。

    如果這一點十分必要的話,那我們也許要到60~140歲才能成熟,我懷疑有多少人能受得了這種冗長而又乏味的等待。

    因此,正是在這類行為改進和發生在意識之外的外顯過程中,人們才可以發現對一個生活在完全無理性之文化中的人實施教育的重要内容,這種外顯過程雖然發生在意識之外,但它既具有放棄即時的、直接的和完全的、社會上贊許的模式,即在睡眠中或用某種其他方式解除任何過剩需要的模式。

     行為模式的瓦解 在那些不太成功的兒童培養方案中&mdash&mdash在那些難以評估技能、獨創性和理解(父母試圖借此來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