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自我系統的起始
關燈
小
中
大
人際合作的三個方面
在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到了嬰兒後期,我們發現,這時的嬰兒越來越屈從于父母的社會責任。
當人們逐漸地認識到嬰兒是可教育且有能力學習時,育兒者便越來越減少對嬰兒表示溫柔或給予其溫柔的次數。
早期認為要無條件(unqualified)與嬰兒合作的感覺,現在則變成了這樣一種感覺,即嬰兒應該要學習一些東西,而這就意味着育兒者在某些情形下要限制其溫柔的合作。
對肛門相互作用區的機能活動所進行的成功訓練,則強調了溫柔的一個新的方面&mdash&mdash溫柔(溫柔是育兒者眼中的好行為所帶來的結果)的附加作用。
事實上&mdash&mdash不管嬰兒對此作何理解&mdash&mdash這是一種獎賞(reward)。
與排便相聯系的被認可的社會儀式一旦發揮作用,獎賞就會增加肛門區的滿足。
這就是具有獎賞性質的溫柔,而之所以獲得獎賞,是因為學會了某些東西或表現出了某種正确的行為。
因此,母親或負責同化或社會化兒童的雙親,此時以一種所謂獎賞的方式往她越來越中性的行為(neutralbehavior)中增加了溫柔的成分。
我認為,最為通常的情況下,父母在這麼做的時候,并沒有想到是在獎賞嬰兒。
非常常見的情況是,這種具有獎賞性質的溫柔隻會出現在育兒者對于嬰兒習得了某種技能而感到非常愉悅時&mdash&mdash比如,嬰兒大膽地坐上了馬桶,或者諸如此類的事情。
但是,既然溫柔通常情況下會由于父母親的訓練需要而變得越來越受限,因此,這些直接表達溫柔的偶發行為(通常伴随着諸如排便等需要的滿足),實際上就成了一種附加物&mdash&mdash由于表現出好行為而得到了額外的東西&mdash&mdash這就是一般模式的獎賞。
當我們将訓練程序妥善調節至适應嬰兒的學習能力時,這種類型的學習就會發生。
在嬰兒期的最後幾個月間,友好的反應(即母親對嬰兒很好地做出某件事情而産生的愉悅反應)越來越成為具有特殊性的東西,而在嬰兒早期,隻要母親是一位讓人感覺舒适的育兒者,當她在嬰兒身旁時,溫柔就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可以将這類學習稱作獎賞影響下的學習&mdash&mdash獎賞其實就是肩負同化或社會化責任的育兒者所表現出來的溫柔行為。
對口&mdash手行為的機能活動所進行的訓練&mdash&mdash用手把東西送入嘴裡等&mdash&mdash開始強調獲得認可之情境與帶有焦慮色彩之情境之間的分化。
在這一特殊領域裡,訓練很可能(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集中在這個方面,即焦慮梯度首次在學習中占有極大的重要性;正如我在前面已經強調過的那樣,某種未得到滿足的行為會使得焦慮不斷增強,而嬰兒通常能學會與不斷增強之焦慮相伴的活動保持一定距離,或回避它們,就像變形蟲回避高溫那樣。
通過焦慮梯度來學習,是嬰兒期和童年後期主要的學習方式,這樣,嬰兒通過育兒者溫柔的禁止姿勢,或者通過育兒者适度的擔心、關注或伴有某種程度之焦慮的不贊同,學會了描畫他自己的路線。
有人可能會說,嬰兒選擇不伴随不斷增強之焦慮的行為單元時,其實在玩一個變得越來越熱還是越來越冷(gettinghotterorcolder)這個老遊戲。
嬰兒期之後,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最為嚴重的焦慮是一種罕見的經驗,而焦慮(在一個沒有特定危機且高度文明的社區裡,焦慮是成年生活的一種功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算不上非常嚴重的事情。
不過,我們必須認識到,焦慮正是人們大部分不當、失效、過于刻闆或其他不幸的表現的原因所在;就其基本意義而言,焦慮也是精神病學家所關注的大量事情的原因所在。
唯有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認識到,一個人是否變得焦慮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決定人際關系的基本影響,也就是說,焦慮不是原動力,它并不産生人際關系,但它或多或少指導着人際關系發展的進程。
即使在嬰兒後期,也存在大量通過焦慮梯度而進行的學習,尤其是在那些育兒者沒有焦慮情緒但依然強烈地熱衷于培養正常兒童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在阻止嬰兒把不該放入嘴裡的東西放入嘴裡時,往往就會第一次出現這種學習。
這種學習适合于廣泛的行為領域。
不過,在這裡,我試圖要找到的是這些問題的起點。
手部&mdash探索機能的訓練&mdash&mdash有關手部&mdash探索機能,我在前面有關嬰兒用手接近肛區,或插入大便,或者擺弄外生殖器等方面已經探讨過&mdash&mdash幾乎總是開始于對情境的辨别,這些情境的标志是不可思議的情緒,我們到後面将會讨論這一點。
我們可以将這種不可思議的情緒描述為嚴重焦慮的突然發生,它既可能因為學習過程等受阻而引起,也可能因為對先于極不愉快事件之情境的信息記憶所引起。
在嬰兒早期,當情境接近&ldquo全或無&rdquo的特征時,誘發的焦慮易于從适度的欣快狀态突然轉向極度的嚴重焦慮狀态。
正如我前面所說,這種嚴重焦慮具有當頭棒喝般的效應,因為人們處于強烈
當人們逐漸地認識到嬰兒是可教育且有能力學習時,育兒者便越來越減少對嬰兒表示溫柔或給予其溫柔的次數。
早期認為要無條件(unqualified)與嬰兒合作的感覺,現在則變成了這樣一種感覺,即嬰兒應該要學習一些東西,而這就意味着育兒者在某些情形下要限制其溫柔的合作。
對肛門相互作用區的機能活動所進行的成功訓練,則強調了溫柔的一個新的方面&mdash&mdash溫柔(溫柔是育兒者眼中的好行為所帶來的結果)的附加作用。
事實上&mdash&mdash不管嬰兒對此作何理解&mdash&mdash這是一種獎賞(reward)。
與排便相聯系的被認可的社會儀式一旦發揮作用,獎賞就會增加肛門區的滿足。
這就是具有獎賞性質的溫柔,而之所以獲得獎賞,是因為學會了某些東西或表現出了某種正确的行為。
因此,母親或負責同化或社會化兒童的雙親,此時以一種所謂獎賞的方式往她越來越中性的行為(neutralbehavior)中增加了溫柔的成分。
我認為,最為通常的情況下,父母在這麼做的時候,并沒有想到是在獎賞嬰兒。
非常常見的情況是,這種具有獎賞性質的溫柔隻會出現在育兒者對于嬰兒習得了某種技能而感到非常愉悅時&mdash&mdash比如,嬰兒大膽地坐上了馬桶,或者諸如此類的事情。
但是,既然溫柔通常情況下會由于父母親的訓練需要而變得越來越受限,因此,這些直接表達溫柔的偶發行為(通常伴随着諸如排便等需要的滿足),實際上就成了一種附加物&mdash&mdash由于表現出好行為而得到了額外的東西&mdash&mdash這就是一般模式的獎賞。
當我們将訓練程序妥善調節至适應嬰兒的學習能力時,這種類型的學習就會發生。
在嬰兒期的最後幾個月間,友好的反應(即母親對嬰兒很好地做出某件事情而産生的愉悅反應)越來越成為具有特殊性的東西,而在嬰兒早期,隻要母親是一位讓人感覺舒适的育兒者,當她在嬰兒身旁時,溫柔就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可以将這類學習稱作獎賞影響下的學習&mdash&mdash獎賞其實就是肩負同化或社會化責任的育兒者所表現出來的溫柔行為。
對口&mdash手行為的機能活動所進行的訓練&mdash&mdash用手把東西送入嘴裡等&mdash&mdash開始強調獲得認可之情境與帶有焦慮色彩之情境之間的分化。
在這一特殊領域裡,訓練很可能(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集中在這個方面,即焦慮梯度首次在學習中占有極大的重要性;正如我在前面已經強調過的那樣,某種未得到滿足的行為會使得焦慮不斷增強,而嬰兒通常能學會與不斷增強之焦慮相伴的活動保持一定距離,或回避它們,就像變形蟲回避高溫那樣。
通過焦慮梯度來學習,是嬰兒期和童年後期主要的學習方式,這樣,嬰兒通過育兒者溫柔的禁止姿勢,或者通過育兒者适度的擔心、關注或伴有某種程度之焦慮的不贊同,學會了描畫他自己的路線。
有人可能會說,嬰兒選擇不伴随不斷增強之焦慮的行為單元時,其實在玩一個變得越來越熱還是越來越冷(gettinghotterorcolder)這個老遊戲。
嬰兒期之後,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最為嚴重的焦慮是一種罕見的經驗,而焦慮(在一個沒有特定危機且高度文明的社區裡,焦慮是成年生活的一種功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算不上非常嚴重的事情。
不過,我們必須認識到,焦慮正是人們大部分不當、失效、過于刻闆或其他不幸的表現的原因所在;就其基本意義而言,焦慮也是精神病學家所關注的大量事情的原因所在。
唯有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認識到,一個人是否變得焦慮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決定人際關系的基本影響,也就是說,焦慮不是原動力,它并不産生人際關系,但它或多或少指導着人際關系發展的進程。
即使在嬰兒後期,也存在大量通過焦慮梯度而進行的學習,尤其是在那些育兒者沒有焦慮情緒但依然強烈地熱衷于培養正常兒童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在阻止嬰兒把不該放入嘴裡的東西放入嘴裡時,往往就會第一次出現這種學習。
這種學習适合于廣泛的行為領域。
不過,在這裡,我試圖要找到的是這些問題的起點。
手部&mdash探索機能的訓練&mdash&mdash有關手部&mdash探索機能,我在前面有關嬰兒用手接近肛區,或插入大便,或者擺弄外生殖器等方面已經探讨過&mdash&mdash幾乎總是開始于對情境的辨别,這些情境的标志是不可思議的情緒,我們到後面将會讨論這一點。
我們可以将這種不可思議的情緒描述為嚴重焦慮的突然發生,它既可能因為學習過程等受阻而引起,也可能因為對先于極不愉快事件之情境的信息記憶所引起。
在嬰兒早期,當情境接近&ldquo全或無&rdquo的特征時,誘發的焦慮易于從适度的欣快狀态突然轉向極度的嚴重焦慮狀态。
正如我前面所說,這種嚴重焦慮具有當頭棒喝般的效應,因為人們處于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