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嬰兒期:動力機制的概念—第二部分

關燈
情境的整合、分解和瓦解 現在,我們來考慮一下嬰兒在引出與需要滿足相關的好母親的出現、靠近和合作方面的成功與不幸。

    讓我們再次從受緊張幹擾之欣快的概念開始,顯然,一種物理化學需要&mdash&mdash比如,所感覺到的對食物的需要&mdash&mdash一再引起的緊張,可以被看做是一種将好的、令人滿足的乳頭與嬰兒嘴唇相聯結的傾向,而這種聯結又是哺乳行為和滿足饑餓所必不可少的一種情境(situation)。

    由于乳頭隻是偶爾出現的一種東西,因此,我将把這一論述倒過來說:最初由于饑餓時啼哭而引起的&ldquo唇間乳頭&rdquo情境,是一連串的事件,它要求開始或繼續哺乳行為,直到饑渴得到滿足為止。

     功(work)&mdash&mdash從物理用語的角度,而不是從通俗的或個人的意義上講&mdash&mdash的作用表現在影響&ldquo唇間乳頭&rdquo情境,維持這種情境,以及矯正&ldquo唇間乳頭&rdquo情境所受到的多少有些意外的幹擾,直到饑餓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随之而來的構成這種功的能量轉化停止為止。

    現在,功(或者說能量轉化)實際上是一種功能活動(functionalactivity),它是一切生命的三個基本的重要方面之一。

    我們可以說,被感覺為饑餓的緊張傾向于整合(integrate)&ldquo唇間乳頭&rdquo的情境,而且,隻要緊張本身繼續,乳頭和嘴巴之間的這種整合就會持續下去。

    現在,考慮一下嬰兒的饑餓和其他一些需要,如對溫柔的一般需要,隻要這些需要的滿足需要某位年長之人的合作,我們就可以說,潛在于這種溫柔需要之下的各種緊張,通常情況下會傾向于整合各種人際的母嬰情境(這些情境顯然是嬰兒的生存所必需的),并維持這種整合。

    從這一觀點出發,對某種需要的滿足,乃是某種用&ldquo功&rdquo來表現其自身的整合傾向的中止。

     現在,我将從一個不同的視角來回顧一下我已觸及過的所有要素、觀念和事實&mdash&mdash需要及其滿足、符号及其意義,以及嬰兒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的早期行為的整個經曆,也就是說,從嬰兒的角度看,通過饑餓時啼哭所産生的&ldquo唇間乳頭&rdquo的情境&mdash&mdash目的是為了使我正在呈現的論點更加清楚地顯示出來。

    所以我說,根據這種人際情境的視角,我們必須考慮一種緊張,它包括感受到的某種需要緊張,即覺得這種需要緊張是将某一必需的、适當的情境整合進需要之滿足的傾向;而且,由于嬰兒在剛出生的頭幾個月,如果沒有一個撫育者,那他幾乎完全不能生活,因此,甚至在他剛出生時的活動中,他的需要也會表現為将特定類型的必需情境與撫育者整合起來的傾向。

    根據這種有關需要滿足的觀點,我們可以說,潛在于某種需要可以感覺到的方面之下的緊張的緩解,代表了一種整合傾向的中止、結束和暫停(這種整合傾向是用維持人際情境的&ldquo功&rdquo來表現的)。

    整合傾向所形成的情境,會随着維持過程中功的終止而消逝;由于該情境對于需要的滿足來說是必要且合适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對這種潛在需要的滿足已經分解了相關的人際情境。

    現在,你們馬上就會看到,為什麼我會說當維持這些情境的整合傾向不再存在時,就意味着情境被分解了。

     我已經根據其整合傾向(integratingtendencies)的觀點讨論了需要的緊張,而所謂整合傾向,指的是整合适當且必要的人際情境。

    現在,讓我們來考慮一下一位焦慮或正變得焦慮的母親的情形,她的焦慮會在嬰兒&ldquo身上&rdquo引發相應的焦慮。

    顯然,焦慮常常傾向于幹擾人際情境的整合(這種整合對某種需要的滿足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如果焦慮在情境走向分解的過程中出現,它就會瓦解這樣的情境。

    現在,我将對人際情境的分解(resolution)這個術語作仔細的區分。

    它确實與該情境的瓦解(disintegrating)迥然不同。

    當某個情境分解時,它便暫時地中止&mdash&mdash實際上,它便不再存在,因為當同樣的需要再度整合與此十分相似的東西時,它就成了一種新的情境。

    人際情境的這種分解或結束,是由于需要緊張的減弱,即需要的滿足得以實現而引起的,反之,情境的整合可能會被阻止,或者可能會瓦解&mdash&mdash原因在于焦慮的出現。

    如果焦慮出現,它就會使得整合某種合适的情境(而不是某個合适的整合對象)成為&ldquo不可能的&rdquo的事情。

     例如,我們可以假設,當有什麼事情使得母親變得十分焦慮時,她馬上就不能愉快地照顧嬰兒。

    正如我一直以來所提到的,這種焦慮很快就會以某種方式引發嬰兒的焦慮。

    接着,各種困難就會随之發生,例如,嬰兒會放開乳頭,不再尋找乳頭,如果将乳頭放到嬰兒嘴邊,他竟然會排斥乳頭,嬰兒甚至會出現吐奶現象,而不是咽下乳汁。

    這時,嬰兒身上會出現一種與哺育相聯系的重要行為,這種行為是我以前從未提及的;我将以下列說法來闡釋這種行為,即在某些情境裡,當嬰兒處于焦慮的不測事件之中時,如果把他抱到乳房附近讓他可以吸到乳頭,他的行為表現反倒好像他收到了約束一樣。

    這種現象可能會導緻混雜的活動(我們可以認為這種活動是以某種模糊的方式而在種系發生上得到發展的),嬰兒憑借這種活動而避開缺氧的危險情境。

     現在,如果我們考慮一下母親在哺乳時發生的焦慮,那麼,我們便可以更好地了解某一人際情境的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沒有任何可能的理由讓其繼續時,該情境便會分解)與該情境的瓦解(盡管還有很多理由讓該情境繼續)之間的差異了。

    事實上,焦慮的母親的乳頭仍然可以提供乳汁,即使焦慮出現在哺乳的過程中,嬰兒對食物的需要也依然存在;換句話說,盡管有大量的緊張使哺乳行為繼續下去,但人際情境已經被摧毀了&mdash&mdash它被瓦解了。

    這就是人際情境瓦解與分解(暫時沒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和理由)之間的區别。

     我已經把需要作為整合傾向進行了讨論。

    現在,我請大家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即焦慮是人際關系中的一種分離傾向(disjunctivetendency)或分裂傾向,它與創造及維持人際情境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整合傾向相反;焦慮改變了構成嬰兒功能活動的能量轉化,緻使嬰兒不得不做功(workisdone)以逃避或回避與重要需要相對應的人際情境。

    焦慮所對抗的便是那種反應整合傾向之活動的功;焦慮所對抗的是那些能量轉化,這些能量轉化表現在尋找和緊緊含住乳頭、吮吸活動、吞咽動作,以及我馬上就要探讨的各種附屬活動中。

    所有這些東西,在我看來,都是與分離傾向相對立的(其中,焦慮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顯著例子)。

    在後面我們将會看到,就人際關系而言,焦慮幾乎一直是(但并非一直是)瓦解人際情境的一個重要成分,在滿足當事人需要的過程中,這種人際情境非常有用。

    顯然,焦慮的不測事件絲毫不能減弱需要的緊張,反而隻會加劇這種緊張。

     如果我們把某種特定需要視作整合某一情境(在此情境中,活動指向分解情境這個令人滿意的目标)的傾向,那麼,我們所考慮的便是整合傾向概念中的一個矢量特質(vectorquality)。

    因此,我們可以把焦慮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