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現:精神分裂性和精神分裂症
關燈
小
中
大
悉精神病院入院率的人都知道,嚴重人格障礙通常都發生在延遲了的前青年期或青年期。
一般情況下,出現分裂之人格的重要方面不會得到重新整合、除非在極其幸運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重新整合,這些幸運的情況,其中之一便出現在前青年期,正如我在前面說過的那樣,對親密關系之需要的發展,可能會導緻人格之非我成分與其他成分之間能量分配的極大改善。
同時,這種新的整合傾向随着成熟而出現,某些偶然事件也有可能發生,它們可能在重新整合分裂323的傾向系統方面産生有利的影響。
在前青年期和青年期發生的這些偶然事件中,有一種我稱之為&ldquo故意神遊&rdquo(deliberatefugue)的重新整合、&ldquo好似通過睡眠時的不幸遭遇&rdquo而産生的重新整合,以及通過&ldquo對不可思議之情緒的調節&rdquo而産生的重新整合。
現在,我或許應該對神遊一詞的含義作些解釋。
所謂神遊,從我運用這一術語的意義上說,實際上指的是一種相對較長的醒着做夢的(dreaming-while-awake)的狀态&mdash&mdash一個人在做夢時确信自己是醒着的,而且在旁觀者看來,他也确實是醒着的。
有時候,神遊很可能會發生在部分機體的癫痫狀态之中(如果不是全部機體的話),盡管從我目前正在讨論的意義上說,神遊絕不限于癫痫患者。
神遊是某些十分嚴重的精神障礙的發作狀态,盡管有時候出現神遊狀态不是避免某些十分嚴重的精神障礙發作所必不可少的。
但是,無論如何,正如我試圖描述的那樣,當一個人處于神遊狀态時,他通常相信自己是醒着的。
在許多重要的特例中,他的行為表現就好像是醒着的,而其他人也認為這個人是醒着的。
不過,與周圍現實的關系,以及與那些和個人過往相聯系之事物的意義之間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處于完全、絕對的暫停狀态,就像一個人睡着時那樣。
此外,要回憶的話,還存在一些絕對的障礙,這種情況隻有在持久睡眠狀态的微觀指标基礎上才可以理解。
在前青年期和青年期,有時候會出現我稱之為故意神遊的情況,也就是說,一個人用這樣一種态度來讓自己振作起來,即&ldquo媽的,我們不該錯失任何一次機會&rdquo。
于是,他便讓自己陷入某種情境,在某種程度上對一切事情都嚴格要求,而且眼睛常常盯着某些無關的東西&mdash&mdash滿腦子想的都是與自己所追求之物完全無關的東西。
這種情況與積極主動的神遊狀态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雖然與真正的神遊表現相比,它還沒有完全割斷與往事的聯系。
在這種狀态中,個體所産生的經驗在其他情況下往往會被當作精神病。
通過某種減弱的過程,整件事情慢慢地附加到了有意識的經驗之中,個體也就挺過來了,并且覺得好受了一些。
324我在前面曾經提到過,分裂傾向的重新整合似乎可以從不幸的或災難性的事件開始,尤其在與安全操作之相對中止相聯系的情況下(就像一個人睡着時一樣)開始重新整合。
這就是說,個體進入該情境主要由分裂系統所激發,就好像一個人進入睡眠那樣。
這又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如果因為一個人在這種情境中錯誤地聲稱自己睡着了而譴責他,也許是個錯誤。
在這個頗具風險的領域裡,我們密切研究各種人格的時間越長,便越能認識到我們還沒有關于睡眠的絕對标準,而且,睡眠也毫無疑問存在若幹水平。
例如,真正的神遊具有睡眠的本質,但是,沒有一種我們通常使用的标準能表明它與我們所認為的睡眠相似。
因此,人們可能聽說過一個少年發現自己處于某種十分不安的體驗中,因為雖然他知道所有的一切,但他卻真的睡着了;人們可能認為這件事有點兒奇怪,并且傾向于對它持懷疑态度,但我們應該謹慎地做進一步的探索。
這個人說的是不是真話,我沒有把握。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睡着時(或者沒有睡着時),這些不幸的事件也許是介于&ldquo故意神遊&rdquo(所謂故意神遊,指一個人費力地搜索,借此得到結果)和&ldquo真正神遊&rdquo(所謂&ldquo真正神遊&rdquo,指一個人猶如深睡一般,無法澄清發生在他身上的任何事情)之間的一種現象。
分裂系統得以重新整合的最後一種方法&mdash&mdash我很難用言語來表達這種方法&mdash&mdash也就是我所說的&ldquo對不可思議之情緒的調節&rdquo。
它在某些方面很可能是神話的一種功能,這種神話已經并入了個體的早期經驗之中。
換言之,從某種程度上說,個體在一部相對盛大的戲劇中扮演了一個角色&mdash&mdash他真的邁出了現實的世界,進入了某個神話系統的世界,并在其中暫時性地扮演了某個角色。
一旦處于分裂失敗後所産生的某些十分嚴重的障礙中,人們往往會在盛大的人生戲劇中耗費極大的能量,以搏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例如,我有一位患者,曾經在與修女和神父的糾纏中搞得筋疲力盡。
所謂&ldquo對不可思議之情緒的調節&rdquo,主要是指帶着這樣一種感覺,即是你在做事,而不是先驗力量把它強加到你的頭上。
有些人在他們的發展歲月中已經獲得了經驗,他們真正遭遇過一些具有極其令人不安和格外令325人難堪的不可思議之情緒特征的情境,他們一度的行為表現就好像他們是半人半神或半人半魔,經過了這種經曆,他們從此就從另一個側面對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注96 精神分裂症的生活方式和可能的結果 所有與分裂系統相關的事物都是要擔風險的。
分裂的活動很可能是人格中最為複雜的表現,它在處理生活中的主要動機方面顯然是最具風險的方式。
甚至在青年期和前青年期&mdash&mdash這些時期具有很高的精神分裂症發病率&mdash&mdash風險也絕不是有名無實的。
而且,在個體經過了這些發展階段之後,風險依然存在&mdash&mdash如果存在分裂的主要系統的話&mdash&mdash而且,這種風險實際上是不好的預兆。
現在,讓我來讨論一下風險的顯著表現&mdash&mdash源自分裂中主要系統的災難,或者說源自分裂中動機系統之主要成分的災難。
這些災難性的失敗最有可能發生在14~27歲的年齡段内。
在可能發生的風險事物中間,災難性最小的很可能是用與分裂模式有關的行為模式等去替代慣常的人格化自我,這種&ldquo替代&rdquo(displacement)會導緻嚴重的意識障礙。
這是真正的神遊。
人們可能會以一種非常悲傷的狀态從神遊中走出來;或者在一年半載後,神遊可能會突然得到處理,個體随之看起來完全正常。
在青年期發生的神遊,通常不像某些所謂的癔症神遊(hystericalfugues)那樣成功,處于癔症神遊狀态中的個體,并非真的用欺詐手段盜用大額公款,一覺醒
一般情況下,出現分裂之人格的重要方面不會得到重新整合、除非在極其幸運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重新整合,這些幸運的情況,其中之一便出現在前青年期,正如我在前面說過的那樣,對親密關系之需要的發展,可能會導緻人格之非我成分與其他成分之間能量分配的極大改善。
同時,這種新的整合傾向随着成熟而出現,某些偶然事件也有可能發生,它們可能在重新整合分裂323的傾向系統方面産生有利的影響。
在前青年期和青年期發生的這些偶然事件中,有一種我稱之為&ldquo故意神遊&rdquo(deliberatefugue)的重新整合、&ldquo好似通過睡眠時的不幸遭遇&rdquo而産生的重新整合,以及通過&ldquo對不可思議之情緒的調節&rdquo而産生的重新整合。
現在,我或許應該對神遊一詞的含義作些解釋。
所謂神遊,從我運用這一術語的意義上說,實際上指的是一種相對較長的醒着做夢的(dreaming-while-awake)的狀态&mdash&mdash一個人在做夢時确信自己是醒着的,而且在旁觀者看來,他也确實是醒着的。
有時候,神遊很可能會發生在部分機體的癫痫狀态之中(如果不是全部機體的話),盡管從我目前正在讨論的意義上說,神遊絕不限于癫痫患者。
神遊是某些十分嚴重的精神障礙的發作狀态,盡管有時候出現神遊狀态不是避免某些十分嚴重的精神障礙發作所必不可少的。
但是,無論如何,正如我試圖描述的那樣,當一個人處于神遊狀态時,他通常相信自己是醒着的。
在許多重要的特例中,他的行為表現就好像是醒着的,而其他人也認為這個人是醒着的。
不過,與周圍現實的關系,以及與那些和個人過往相聯系之事物的意義之間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處于完全、絕對的暫停狀态,就像一個人睡着時那樣。
此外,要回憶的話,還存在一些絕對的障礙,這種情況隻有在持久睡眠狀态的微觀指标基礎上才可以理解。
在前青年期和青年期,有時候會出現我稱之為故意神遊的情況,也就是說,一個人用這樣一種态度來讓自己振作起來,即&ldquo媽的,我們不該錯失任何一次機會&rdquo。
于是,他便讓自己陷入某種情境,在某種程度上對一切事情都嚴格要求,而且眼睛常常盯着某些無關的東西&mdash&mdash滿腦子想的都是與自己所追求之物完全無關的東西。
這種情況與積極主動的神遊狀态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雖然與真正的神遊表現相比,它還沒有完全割斷與往事的聯系。
在這種狀态中,個體所産生的經驗在其他情況下往往會被當作精神病。
通過某種減弱的過程,整件事情慢慢地附加到了有意識的經驗之中,個體也就挺過來了,并且覺得好受了一些。
324我在前面曾經提到過,分裂傾向的重新整合似乎可以從不幸的或災難性的事件開始,尤其在與安全操作之相對中止相聯系的情況下(就像一個人睡着時一樣)開始重新整合。
這就是說,個體進入該情境主要由分裂系統所激發,就好像一個人進入睡眠那樣。
這又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如果因為一個人在這種情境中錯誤地聲稱自己睡着了而譴責他,也許是個錯誤。
在這個頗具風險的領域裡,我們密切研究各種人格的時間越長,便越能認識到我們還沒有關于睡眠的絕對标準,而且,睡眠也毫無疑問存在若幹水平。
例如,真正的神遊具有睡眠的本質,但是,沒有一種我們通常使用的标準能表明它與我們所認為的睡眠相似。
因此,人們可能聽說過一個少年發現自己處于某種十分不安的體驗中,因為雖然他知道所有的一切,但他卻真的睡着了;人們可能認為這件事有點兒奇怪,并且傾向于對它持懷疑态度,但我們應該謹慎地做進一步的探索。
這個人說的是不是真話,我沒有把握。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睡着時(或者沒有睡着時),這些不幸的事件也許是介于&ldquo故意神遊&rdquo(所謂故意神遊,指一個人費力地搜索,借此得到結果)和&ldquo真正神遊&rdquo(所謂&ldquo真正神遊&rdquo,指一個人猶如深睡一般,無法澄清發生在他身上的任何事情)之間的一種現象。
分裂系統得以重新整合的最後一種方法&mdash&mdash我很難用言語來表達這種方法&mdash&mdash也就是我所說的&ldquo對不可思議之情緒的調節&rdquo。
它在某些方面很可能是神話的一種功能,這種神話已經并入了個體的早期經驗之中。
換言之,從某種程度上說,個體在一部相對盛大的戲劇中扮演了一個角色&mdash&mdash他真的邁出了現實的世界,進入了某個神話系統的世界,并在其中暫時性地扮演了某個角色。
一旦處于分裂失敗後所産生的某些十分嚴重的障礙中,人們往往會在盛大的人生戲劇中耗費極大的能量,以搏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例如,我有一位患者,曾經在與修女和神父的糾纏中搞得筋疲力盡。
所謂&ldquo對不可思議之情緒的調節&rdquo,主要是指帶着這樣一種感覺,即是你在做事,而不是先驗力量把它強加到你的頭上。
有些人在他們的發展歲月中已經獲得了經驗,他們真正遭遇過一些具有極其令人不安和格外令325人難堪的不可思議之情緒特征的情境,他們一度的行為表現就好像他們是半人半神或半人半魔,經過了這種經曆,他們從此就從另一個側面對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注96 精神分裂症的生活方式和可能的結果 所有與分裂系統相關的事物都是要擔風險的。
分裂的活動很可能是人格中最為複雜的表現,它在處理生活中的主要動機方面顯然是最具風險的方式。
甚至在青年期和前青年期&mdash&mdash這些時期具有很高的精神分裂症發病率&mdash&mdash風險也絕不是有名無實的。
而且,在個體經過了這些發展階段之後,風險依然存在&mdash&mdash如果存在分裂的主要系統的話&mdash&mdash而且,這種風險實際上是不好的預兆。
現在,讓我來讨論一下風險的顯著表現&mdash&mdash源自分裂中主要系統的災難,或者說源自分裂中動機系統之主要成分的災難。
這些災難性的失敗最有可能發生在14~27歲的年齡段内。
在可能發生的風險事物中間,災難性最小的很可能是用與分裂模式有關的行為模式等去替代慣常的人格化自我,這種&ldquo替代&rdquo(displacement)會導緻嚴重的意識障礙。
這是真正的神遊。
人們可能會以一種非常悲傷的狀态從神遊中走出來;或者在一年半載後,神遊可能會突然得到處理,個體随之看起來完全正常。
在青年期發生的神遊,通常不像某些所謂的癔症神遊(hystericalfugues)那樣成功,處于癔症神遊狀态中的個體,并非真的用欺詐手段盜用大額公款,一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