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現:精神分裂性和精神分裂症
關燈
小
中
大
來之後,卻發現自己已經到了異鄉。
我們可以把神遊稱作人格的巨大改變。
另一種人格障礙(相比于前326者,改變沒有那麼大)便是我所說的意識中令人厭惡的渴望(abhorrentcravings)的爆發。
在我看來,&ldquo渴望&rdquo這個詞前面原本不需要加上&ldquo令人厭惡的&rdquo這個形容詞,但我之所以加上這個形容詞,是想表明不斷增加的強烈的尚未滿足的渴望進入個體的意識,以從事某種令人厭惡的事情&mdash&mdash對從事這些事情的描繪伴随着諸如恐怖、懼怕、厭惡等不可思議的情緒。
關于這種渴望之爆發的典型例子是&ldquo同性戀&rdquo欲望的激起&mdash&mdash患者突然感覺到想要進行同性戀行為的欲望(這種感覺經典且明顯)。
我認為,我可以借我的一位患者來說明這一點,這樣才可能不至于對你們産生嚴重的誤導。
我的這個患者是家裡六個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一直過着頗受庇護的生活。
後來,二戰期間,這個男孩穿上制服當了兵之後不久,又一次在華盛頓四處巡視時,遇到了一名穿着講究且頗具魅力的牙科醫生,那個醫生把男孩帶到了自己的辦公室,然後對這個男孩實施了&ldquo口交&rdquo的行為。
我推測,這個男孩對這種神秘而又不可思議之情緒進行了适度的調節,他走出了醫生的辦公室,很可能還以某種方式感覺自己獲得了獎賞。
但到了第二天,他又心不在焉地走到了離牙科醫生辦公室很近的地方,你們看,這就是以某種不惹麻煩的神遊方式來行事&mdash&mdash他一發現自己已十分接近前一天發生事情的地方,便再也無法将這一事實排除出意識,即他想再次經曆這些經驗。
這就是&ldquo令人厭惡的渴望&rdquo的一個經典例子,這種&ldquo令人厭惡的渴望&rdquo對他來說是完全無法忍受的。
一天以前,它還是一種新的體驗,但當它以這樣一種方式發生在他身上時,随之而來的便是各種厭惡的情緒,還會産生這樣一種感覺,即覺得自己不是人,竟然有那樣的興趣。
之後不久,他便以所謂的精神分裂障礙住進了醫院。
&ldquo令人厭惡的渴望&rdquo的爆發有可能會使個體朝更壞的的方向發生變化,也可能不會使個體朝更壞的方向發生變化,但是,在許多例子中,青年期所發生的神遊或&ldquo令人厭惡的渴望&rdquo的爆發,會導緻個體陷于完全混亂的狀态,對于這種狀态,如果我們持某種保留态度的話,可以稱之為恐慌(panic)。
我認為,它與個體在極其信賴的某種東西突然坍塌時所産生的那種驚慌十分相似&mdash&mdash後者是恐怖、極度不安以至手足無措等行為的混合表現,比如有時候人們在聽到劇院起火等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态。
恐慌并不327會導緻行動;它不會導緻任何後果。
恐慌隻會使個體處于混亂不安的狀态。
恐慌之後常常會出現恐怖,而恐怖則往往包括盲目的狂亂行動,這種行動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可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
恐慌往往是神遊或令人厭惡的渴望爆發的結果,它是一種十分短暫的完全混亂不安的狀态。
在這種情況下,處于混亂狀态下的事物中最為重要的是要算個人的信仰和信念結構了,即對保障、安全以及其所生活之世界上一切可依賴的特性的信仰和信念結構。
恐慌的情況涉及的範圍很廣,從恐怖到宗教狂熱都屬于恐慌的範疇。
無論如何,人格都已經部分地偏離了它的軌道,從實際的發展水平朝向了另一種狀态,即我們所說的精神分裂症生活方式(schizophrenicwayoflife)的狀态。
在精神分裂症狀态下,參照過程的早期類型出現在清晰的意識之中,并與個體以往深刻的神秘體驗有關。
由于這些參照過程中,有許多過程從曆史的角度看與人格的非我成分相一緻,因此,它們的存在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可思議的情緒,有時候,這些不可思議的情緒強烈得令人可怕。
這些參照過程在那些不曾具有這些過程的人看來非常異乎尋常,以至他們常常把精神分裂症的生活方式描繪成非心理的(unpsychological)、完全不可理解的。
若要證明這種說法可以成立,那麼,我們所遇到的那些精神分裂的過程就必須代表患者企圖交流的過程,這些過程也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兩歲半歲時就已經不再出現在清晰的意識中的過程。
這裡,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以此種方式從内隐處冒出來的分裂系統,隻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以擺脫安全裝置(即自我系統)的殘餘部分所帶來的極大麻煩;這種可能性完整地勾畫了這樣一幅圖景,即為什麼精神分裂症會給人們這樣一種感覺:用人類思維去理解精神分裂症過程是完全徒勞的。
如果神遊事件(或者&ldquo令人厭惡的渴望&rdquo爆發所引起的事件)伴随着這樣的經驗,即它能夠結束特定動機系統之主要部分與這些不可思議之情緒間的聯系,并把它與人格328發展的主要傾向聯系起來,那麼,我們便實現了先前分裂的動機系統與人格其餘部分的整合;這樣,人們就不會認為精神分裂症的生活方式很可怕,也不會認為它可能會帶來不祥的結果了。
事實上,人們有可能會遭受精神分裂症過程的複發&mdash&mdash其複發的頻率有時候可能高達一個小時數次&mdash&mdash或者,人們也可能在持續保持精神分裂症過程達數年之後,人格突然得到重新整合,迅速康複,并以健康的心态度過餘生。
但是,大多數患有精神分裂障礙的人都會經曆這樣兩種不幸的結果。
其中一種結果我們稱之為偏執狂失調(paranoidmaladjustment),這種失調的特征在于,人格中各種譴責、内疚等因素會指向周圍的其他人,并導緻災難性的後果,既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也無法與周圍環境中的任何一個人建立一般的關系,且沒有逆轉的可能。
另一種結果是,在這種精神分裂症的恐怖力量之下,人們真的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以至他們成了發展年月中極為少見的一種人&mdash&mdash通過自行操弄而引起相互作用區的簡單愉悅,并相對滿足地全神貫注于這種簡單的愉悅,這似乎就是我們所謂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hebephrenic)變化(或人格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崩潰)的本質。
在我看來,我們不應将這些疾病視作精神分裂症的組成部分,而應當将其視作精神分裂發作導緻的十分不幸的後果;盡管它們并不十分成功,但在這些不幸結果産生後的許多年間,精神分裂症過程仍有可能發作。
當然,情況并非始終如此;有些人患上了穩定的偏執狂失調,從而擺脫了精神分裂症過程,這實際上确保他們避免了産生精神分裂症過程的可能性。
我确信,有些人雖然倍遭折磨,但他們卻很少為精神分裂症過程所困擾。
不過,也有很多人經曆了這些不幸的發展,但始終沒有解決好生活問題從而過上患有精神疾病但卻幸福的生活。
我們可以把神遊稱作人格的巨大改變。
另一種人格障礙(相比于前326者,改變沒有那麼大)便是我所說的意識中令人厭惡的渴望(abhorrentcravings)的爆發。
在我看來,&ldquo渴望&rdquo這個詞前面原本不需要加上&ldquo令人厭惡的&rdquo這個形容詞,但我之所以加上這個形容詞,是想表明不斷增加的強烈的尚未滿足的渴望進入個體的意識,以從事某種令人厭惡的事情&mdash&mdash對從事這些事情的描繪伴随着諸如恐怖、懼怕、厭惡等不可思議的情緒。
關于這種渴望之爆發的典型例子是&ldquo同性戀&rdquo欲望的激起&mdash&mdash患者突然感覺到想要進行同性戀行為的欲望(這種感覺經典且明顯)。
我認為,我可以借我的一位患者來說明這一點,這樣才可能不至于對你們産生嚴重的誤導。
我的這個患者是家裡六個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一直過着頗受庇護的生活。
後來,二戰期間,這個男孩穿上制服當了兵之後不久,又一次在華盛頓四處巡視時,遇到了一名穿着講究且頗具魅力的牙科醫生,那個醫生把男孩帶到了自己的辦公室,然後對這個男孩實施了&ldquo口交&rdquo的行為。
我推測,這個男孩對這種神秘而又不可思議之情緒進行了适度的調節,他走出了醫生的辦公室,很可能還以某種方式感覺自己獲得了獎賞。
但到了第二天,他又心不在焉地走到了離牙科醫生辦公室很近的地方,你們看,這就是以某種不惹麻煩的神遊方式來行事&mdash&mdash他一發現自己已十分接近前一天發生事情的地方,便再也無法将這一事實排除出意識,即他想再次經曆這些經驗。
這就是&ldquo令人厭惡的渴望&rdquo的一個經典例子,這種&ldquo令人厭惡的渴望&rdquo對他來說是完全無法忍受的。
一天以前,它還是一種新的體驗,但當它以這樣一種方式發生在他身上時,随之而來的便是各種厭惡的情緒,還會産生這樣一種感覺,即覺得自己不是人,竟然有那樣的興趣。
之後不久,他便以所謂的精神分裂障礙住進了醫院。
&ldquo令人厭惡的渴望&rdquo的爆發有可能會使個體朝更壞的的方向發生變化,也可能不會使個體朝更壞的方向發生變化,但是,在許多例子中,青年期所發生的神遊或&ldquo令人厭惡的渴望&rdquo的爆發,會導緻個體陷于完全混亂的狀态,對于這種狀态,如果我們持某種保留态度的話,可以稱之為恐慌(panic)。
我認為,它與個體在極其信賴的某種東西突然坍塌時所産生的那種驚慌十分相似&mdash&mdash後者是恐怖、極度不安以至手足無措等行為的混合表現,比如有時候人們在聽到劇院起火等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态。
恐慌并不327會導緻行動;它不會導緻任何後果。
恐慌隻會使個體處于混亂不安的狀态。
恐慌之後常常會出現恐怖,而恐怖則往往包括盲目的狂亂行動,這種行動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可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
恐慌往往是神遊或令人厭惡的渴望爆發的結果,它是一種十分短暫的完全混亂不安的狀态。
在這種情況下,處于混亂狀态下的事物中最為重要的是要算個人的信仰和信念結構了,即對保障、安全以及其所生活之世界上一切可依賴的特性的信仰和信念結構。
恐慌的情況涉及的範圍很廣,從恐怖到宗教狂熱都屬于恐慌的範疇。
無論如何,人格都已經部分地偏離了它的軌道,從實際的發展水平朝向了另一種狀态,即我們所說的精神分裂症生活方式(schizophrenicwayoflife)的狀态。
在精神分裂症狀态下,參照過程的早期類型出現在清晰的意識之中,并與個體以往深刻的神秘體驗有關。
由于這些參照過程中,有許多過程從曆史的角度看與人格的非我成分相一緻,因此,它們的存在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可思議的情緒,有時候,這些不可思議的情緒強烈得令人可怕。
這些參照過程在那些不曾具有這些過程的人看來非常異乎尋常,以至他們常常把精神分裂症的生活方式描繪成非心理的(unpsychological)、完全不可理解的。
若要證明這種說法可以成立,那麼,我們所遇到的那些精神分裂的過程就必須代表患者企圖交流的過程,這些過程也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兩歲半歲時就已經不再出現在清晰的意識中的過程。
這裡,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以此種方式從内隐處冒出來的分裂系統,隻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以擺脫安全裝置(即自我系統)的殘餘部分所帶來的極大麻煩;這種可能性完整地勾畫了這樣一幅圖景,即為什麼精神分裂症會給人們這樣一種感覺:用人類思維去理解精神分裂症過程是完全徒勞的。
如果神遊事件(或者&ldquo令人厭惡的渴望&rdquo爆發所引起的事件)伴随着這樣的經驗,即它能夠結束特定動機系統之主要部分與這些不可思議之情緒間的聯系,并把它與人格328發展的主要傾向聯系起來,那麼,我們便實現了先前分裂的動機系統與人格其餘部分的整合;這樣,人們就不會認為精神分裂症的生活方式很可怕,也不會認為它可能會帶來不祥的結果了。
事實上,人們有可能會遭受精神分裂症過程的複發&mdash&mdash其複發的頻率有時候可能高達一個小時數次&mdash&mdash或者,人們也可能在持續保持精神分裂症過程達數年之後,人格突然得到重新整合,迅速康複,并以健康的心态度過餘生。
但是,大多數患有精神分裂障礙的人都會經曆這樣兩種不幸的結果。
其中一種結果我們稱之為偏執狂失調(paranoidmaladjustment),這種失調的特征在于,人格中各種譴責、内疚等因素會指向周圍的其他人,并導緻災難性的後果,既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也無法與周圍環境中的任何一個人建立一般的關系,且沒有逆轉的可能。
另一種結果是,在這種精神分裂症的恐怖力量之下,人們真的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以至他們成了發展年月中極為少見的一種人&mdash&mdash通過自行操弄而引起相互作用區的簡單愉悅,并相對滿足地全神貫注于這種簡單的愉悅,這似乎就是我們所謂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hebephrenic)變化(或人格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崩潰)的本質。
在我看來,我們不應将這些疾病視作精神分裂症的組成部分,而應當将其視作精神分裂發作導緻的十分不幸的後果;盡管它們并不十分成功,但在這些不幸結果産生後的許多年間,精神分裂症過程仍有可能發作。
當然,情況并非始終如此;有些人患上了穩定的偏執狂失調,從而擺脫了精神分裂症過程,這實際上确保他們避免了産生精神分裂症過程的可能性。
我确信,有些人雖然倍遭折磨,但他們卻很少為精神分裂症過程所困擾。
不過,也有很多人經曆了這些不幸的發展,但始終沒有解決好生活問題從而過上患有精神疾病但卻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