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青年晚期
關燈
小
中
大
些責任是他們所處的文化所規定的;迄今為止,他們可能一直都在回避這些責任,但是,現在他們必須想出一些方法來至少承擔其中的一些責任。
如果他們走運的話,他們的成長會不斷持續下去;他們會觀察、闡釋并證實越來越多的東西;同時,他們的預見能力也會不斷地擴展,這樣,他們便能夠預見自己的職業生涯&mdash&mdash這種職業生涯并不必定如此,而是根據期望和可能性來做出這種預見,當然也有可能會帶來沮喪和失望。
自我和他人的不适當、不合宜的人格化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許多人在人格發展的這個階段并不會走得很遠,如果考慮一下他們生活中焦慮的作用,這一事實不難理解。
究其原因,它們涉及人格範圍内起作用的自我系統的一種方式。
很久以前我就曾提到過自我系統具有支配&ldquo有意&rdquo(witting)經驗的特定傾向,因此個體可以不顧所謂的觀察和分析、學習和變化等客觀機會,而傾向于不發生變化。
當人們開始發現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從經驗中獲益,為什麼他們在向成熟前進的漫長過程中行程太短時,就不得不首先考慮這些人的自我系統的性質及功能。
在很容易交流的水平上,焦慮的對立面、自我系統功能的對立面,往往會表現為不适當、不合宜的自我人格化。
他們已經開始持有關于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還遠遠不是有效的系統闡述,以至這些觀點最終會使他們駐足于一些不一緻和不适當的情境之中,而個體卻由此而忍受了焦慮的幹擾之苦。
正如我在前面所說,當焦慮非常嚴重時,它幾乎會産生當頭棒喝的效果。
不過,個體對于焦慮産生的确切情境實際上還不甚了然。
在人格發展的較晚階段,有一個現象要重要得多,那就是人們對微妙的焦慮線索容易做出極其敏感的反應。
我這麼說,并不意味着一個人會告誡自己說&ldquo如果你不小心,你就會焦慮&rdquo&mdash&mdash根本就不是這樣。
但是,隻要出現一點點焦慮,就會使生活脫離這一情境,就像變形蟲遇到熱水便會轉向一樣,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
由此可見,在許多處于青年晚期的青年身上,自我系統最容易理解的方面會表現出從表面上看無法理解的虛假,這主要反映在個體關于他自己的觀點方面,緻使他在這個領域不容易學到很多東西,除非有人不厭其煩地通過教育經驗使他學到大量東西。
這種經驗充滿了相對嚴重的焦慮&mdash&mdash如同我希望你們現在已經理解的那樣&mdash&mdash人們隻有在無法獲得自我幫助時才會容忍這種嚴重的焦慮。
當變化的必要性通過精神病學經驗或類似的經驗而被認識時,大多數人都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忍受焦慮,盡管我認為這種情況會因個人的過往經驗而各有不同。
說一個人能夠忍受某種程度的焦慮,其實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即這個人能夠以一種使其有關自己及生活的系統闡釋朝有利方向改變的方式,來觀察以往疏忽的和誤解的經驗。
由此,我們可以假設,任何一個相當焦慮的人,在他的發展中都應該已經取得了非凡的進步。
但是,這種猜測不過是一個笑話,因為在一些遭受大量焦慮之苦的人身上,變化的必要性是完全缺乏的(除非有特殊情況發生)。
事實上,這些人期望糊裡糊塗地生活(這是他們平常的表現);他們對于變化無能為力;當你試圖向他們表明對于這種情況可以做些什麼時,他們會變得更為焦慮不安,而且視你的建議為毒藥,從而回避你。
在這一點上,我試圖表明的是,面對焦慮(不論這種焦慮是溫和的還是嚴重的)和對付焦慮源(不論它是嚴重的還是溫和的)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區别。
現在,我不得不離開關于&ldquo對付&rdquo焦慮和&ldquo面對&rdquo焦慮的表述扯上幾句,以躲開唯意志論(voluntaristic)的陰影。
看來,如果精神病學要想依賴諸如意志之神秘力量這樣的觀點,那麼,其得益必将微乎其微。
我認為,我在前面讨論有關發展的意志學說的不良影響時,已經談及過這一點。
在一個人們常常為其意志而感到自豪并為之吵吵鬧鬧的社會裡,我想告誡一下精神病學家,他們語言中的唯意志論傾向越少,他們的思想就越不會受到意志信念的束縛,他們也就越能夠理解他們的患者,并對他們的患者産生有利的影響。
因此,當我談到&ldquo面對&rdquo焦慮的問題時,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求患者振作起來,去發揮他的意志力,以免他輕易地屈服于焦慮的威脅。
精神病醫生所要做的事情(如果他想在這個特定的方面有所成就的話),就是去培養患者對近期未來的正确預見,從而使他認識到,一個人無法逃避輕微的焦慮。
焦慮的出現與任何虛構的或真實的意志并不相關;焦慮與已經并入自我系統并已成為自我系統一個組成部分的經驗相關,而且這種經驗能夠預見與自我系統相關的不斷增多的焦慮。
精神病醫生的問題是在某種程度上給患者展示一個更大的背景;隻要這種方法獲得成功,患者就會認識到,不論焦慮與否,目前的生活方式都不能令人滿意,而且從它不能使事情向好的方面轉化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無益的;因此,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盡管存在焦慮,但自我系統仍有可能被改變。
除了不适當、不合宜的自我人格化之外,還有與之相伴随并與之相一緻的關于他人的不适當、不合宜的人格化。
這些次級人格化的不适當和不合宜性&mdash&mdash之所以說它是次級的(secondary),是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這種人格化似乎沒有個人的自我人格化那麼重要&mdash&mdash可以廣泛地适用于每一個人,或者專門适用于對某類人的定型。
一個人
如果他們走運的話,他們的成長會不斷持續下去;他們會觀察、闡釋并證實越來越多的東西;同時,他們的預見能力也會不斷地擴展,這樣,他們便能夠預見自己的職業生涯&mdash&mdash這種職業生涯并不必定如此,而是根據期望和可能性來做出這種預見,當然也有可能會帶來沮喪和失望。
自我和他人的不适當、不合宜的人格化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許多人在人格發展的這個階段并不會走得很遠,如果考慮一下他們生活中焦慮的作用,這一事實不難理解。
究其原因,它們涉及人格範圍内起作用的自我系統的一種方式。
很久以前我就曾提到過自我系統具有支配&ldquo有意&rdquo(witting)經驗的特定傾向,因此個體可以不顧所謂的觀察和分析、學習和變化等客觀機會,而傾向于不發生變化。
當人們開始發現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從經驗中獲益,為什麼他們在向成熟前進的漫長過程中行程太短時,就不得不首先考慮這些人的自我系統的性質及功能。
在很容易交流的水平上,焦慮的對立面、自我系統功能的對立面,往往會表現為不适當、不合宜的自我人格化。
他們已經開始持有關于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還遠遠不是有效的系統闡述,以至這些觀點最終會使他們駐足于一些不一緻和不适當的情境之中,而個體卻由此而忍受了焦慮的幹擾之苦。
正如我在前面所說,當焦慮非常嚴重時,它幾乎會産生當頭棒喝的效果。
不過,個體對于焦慮産生的确切情境實際上還不甚了然。
在人格發展的較晚階段,有一個現象要重要得多,那就是人們對微妙的焦慮線索容易做出極其敏感的反應。
我這麼說,并不意味着一個人會告誡自己說&ldquo如果你不小心,你就會焦慮&rdquo&mdash&mdash根本就不是這樣。
但是,隻要出現一點點焦慮,就會使生活脫離這一情境,就像變形蟲遇到熱水便會轉向一樣,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
由此可見,在許多處于青年晚期的青年身上,自我系統最容易理解的方面會表現出從表面上看無法理解的虛假,這主要反映在個體關于他自己的觀點方面,緻使他在這個領域不容易學到很多東西,除非有人不厭其煩地通過教育經驗使他學到大量東西。
這種經驗充滿了相對嚴重的焦慮&mdash&mdash如同我希望你們現在已經理解的那樣&mdash&mdash人們隻有在無法獲得自我幫助時才會容忍這種嚴重的焦慮。
當變化的必要性通過精神病學經驗或類似的經驗而被認識時,大多數人都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忍受焦慮,盡管我認為這種情況會因個人的過往經驗而各有不同。
說一個人能夠忍受某種程度的焦慮,其實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即這個人能夠以一種使其有關自己及生活的系統闡釋朝有利方向改變的方式,來觀察以往疏忽的和誤解的經驗。
由此,我們可以假設,任何一個相當焦慮的人,在他的發展中都應該已經取得了非凡的進步。
但是,這種猜測不過是一個笑話,因為在一些遭受大量焦慮之苦的人身上,變化的必要性是完全缺乏的(除非有特殊情況發生)。
事實上,這些人期望糊裡糊塗地生活(這是他們平常的表現);他們對于變化無能為力;當你試圖向他們表明對于這種情況可以做些什麼時,他們會變得更為焦慮不安,而且視你的建議為毒藥,從而回避你。
在這一點上,我試圖表明的是,面對焦慮(不論這種焦慮是溫和的還是嚴重的)和對付焦慮源(不論它是嚴重的還是溫和的)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區别。
現在,我不得不離開關于&ldquo對付&rdquo焦慮和&ldquo面對&rdquo焦慮的表述扯上幾句,以躲開唯意志論(voluntaristic)的陰影。
看來,如果精神病學要想依賴諸如意志之神秘力量這樣的觀點,那麼,其得益必将微乎其微。
我認為,我在前面讨論有關發展的意志學說的不良影響時,已經談及過這一點。
在一個人們常常為其意志而感到自豪并為之吵吵鬧鬧的社會裡,我想告誡一下精神病學家,他們語言中的唯意志論傾向越少,他們的思想就越不會受到意志信念的束縛,他們也就越能夠理解他們的患者,并對他們的患者産生有利的影響。
因此,當我談到&ldquo面對&rdquo焦慮的問題時,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求患者振作起來,去發揮他的意志力,以免他輕易地屈服于焦慮的威脅。
精神病醫生所要做的事情(如果他想在這個特定的方面有所成就的話),就是去培養患者對近期未來的正确預見,從而使他認識到,一個人無法逃避輕微的焦慮。
焦慮的出現與任何虛構的或真實的意志并不相關;焦慮與已經并入自我系統并已成為自我系統一個組成部分的經驗相關,而且這種經驗能夠預見與自我系統相關的不斷增多的焦慮。
精神病醫生的問題是在某種程度上給患者展示一個更大的背景;隻要這種方法獲得成功,患者就會認識到,不論焦慮與否,目前的生活方式都不能令人滿意,而且從它不能使事情向好的方面轉化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無益的;因此,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盡管存在焦慮,但自我系統仍有可能被改變。
除了不适當、不合宜的自我人格化之外,還有與之相伴随并與之相一緻的關于他人的不适當、不合宜的人格化。
這些次級人格化的不适當和不合宜性&mdash&mdash之所以說它是次級的(secondary),是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這種人格化似乎沒有個人的自我人格化那麼重要&mdash&mdash可以廣泛地适用于每一個人,或者專門适用于對某類人的定型。
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