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克赫士特女士
關燈
小
中
大
杜威教育學說的影響的。
學校不但為将來适應社會的預備,學校應該使環境與組織成為實際的社會。
社會不是個人能單獨生活的,多數單獨的個人不能算是社會生活。
社會所以能成立,在于個人能互相合作,互相扶助。
達爾頓制是以學校為社會生活的實驗。
所以學校中有許多集會,學生有學生的集會,教師有教師的集會,各科有各科的集會。
無論那一科,那一個學生,那一個教員,都有互相聯絡的機會:互相批評,互相研究,互相讨論。
況且沒有賞罰,升級,留級種種榮辱問題,所以學生們自然也不緻互相猜忌,互相搗亂,互相虛僞。
所以在達爾頓制底下的學生,是真能發展“協力合作”的精神。
(三)先知後行 中國的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孫中山以為“知難行易”,柏克赫士特女士教人“先知後行”。
達爾頓制教人學習功課,先由教員給他一個中心的概念,一個研究的範圍,一個學習的方法。
我們研究心理學的人,應該知道每一種思想,先有一個概念,然後分析這概念的種種事實,成就一個普通的真理。
達爾頓制教人學習,是采用這種原理的。
所以有課程指定,使學生知道應學何科,何科有何種的功用。
從前的教師隻是糊糊塗塗地教學生去學,某時學國文,某時學算術,某時學地理,卻絲毫不将某科的清楚的概念告訴學生。
這種被動的,依賴的,糊塗的,奴隸的求知識方法是不對的。
達爾頓制的使學生求知識,是自動的,獨力的,創造的;它不但使學生勇猛精幹的去行,卻先使學生先知何以去行的原因。
先知後行是達爾頓制的第三種原理。
但是達爾頓制的特長,不在它的原理而在它的方法的應用。
“自由研究”,“協力合作”,“先知後行”這些普遍的原理凡是近代的孟特梭利教學法,設計教學法,以及種種的試驗學校所同具的。
達爾頓制所以能風行世界在于它的方法的應用,——一種對于年級制的革命方法。
我們在下節且讨論達爾頓制的應用。
(三) 我們來談談柏克赫士特女士的達爾頓制的特長,達爾頓制與旁的新式教育法不同的,就是它的“實驗室”。
年級制是每一年級一個教室,達爾頓制是每一科一個教室;柏克赫士特女士不叫它做“教室”,叫它做“實驗室”。
實驗室是學生求知識的工場,是學生互助和協作精神表現的場所。
某科的實驗室,凡關于某科的參考書籍,應用儀器,全都放在裡面。
那裡也有黑闆,同舊式教室一般的。
那裡也有教員,但那裡的教員是居于指導的地位,一切功課都由學生自己實習,教員隻是站在旁邊。
學生遇有不懂的地方,自然也可問教員,教員發見學生有謬誤的地方,自然也可随時指導學生。
那裡的學生自己都是實驗者,沒有舊式制度的依賴,欺騙,敷衍等惡習慣。
那裡的學生都有完全自由,但因為有了自由,也就有了興味;有了自由,也就有了責任。
在那裡的學生都不能不用思想。
叔本華(Schopenhauer)贊美思想,反對讀書;以為思想是自己跑馬,讀書是讓旁人在自己腦裡跑馬。
叔本華的話雖然偏激,但裡面實在也有千古不滅的真理。
要學生去讀死書是不行的,要學生把老師的話牢牢地記着也是不行的。
在舊式教室内,隻許教員在堂上講話,隻要學生在堂下靜聽,真活像教員在學生腦裡跑馬。
朱熹說:“學原于思”。
他的話是很對的,達爾頓制的好處,就是能讓學生自由思想。
舊式制度有教室,有自修室,有圖書館。
大概以為教室是教員教授的地方,自修室是學生自己學習的地方,圖書館是學習參考書籍的地方。
達爾頓制的實驗室,隻有一個實驗室,便可以免去教室,自修室等種種麻煩。
所以就設備方面說,也極經濟。
從前的教室裡,學生總要每人一張桌子,一張凳子。
但在達爾頓制的實驗室裡,隻有幾張長桌,幾張長凳,便可省卻許多無用的木料家夥。
從前年級制每一級要一個教室,年級愈多,教室也愈多。
達爾頓制的實驗室,有時竟可容幾百人以至一千人。
況且性質相同的科,也可以聯絡起來,在一個實驗室裡。
在我國這樣貧窮的教育界裡,實行達爾頓制也是救窮的一種絕妙方法。
杜威女士說得好:“達爾頓制學校的學生,無論工作和遊玩,皆須自我支配(Self-direction)自我訓練(Self-dicipline),同校外獨立生活一樣。
”但是達爾頓制學校中的功課,卻由教員預先指定的。
至于功課指定的方法,是用一種綱目(Syllabus)或者指定範圍(Assignment)。
在達爾頓制的學校裡,每一“學年”(School year)上課時間,隻有四十個星期。
每一個指定範圍為四星期,因為星期六與星期日皆無功課,所以每一範圍隻有二十日,稱之為學月。
每一範圍之中,應該學什麼功課,參考什麼書籍,都由教員預先計劃出來,懸在實驗室外的“布告欄”上。
每一個學生,每四個星期學習什麼功課,應該在他的
學校不但為将來适應社會的預備,學校應該使環境與組織成為實際的社會。
社會不是個人能單獨生活的,多數單獨的個人不能算是社會生活。
社會所以能成立,在于個人能互相合作,互相扶助。
達爾頓制是以學校為社會生活的實驗。
所以學校中有許多集會,學生有學生的集會,教師有教師的集會,各科有各科的集會。
無論那一科,那一個學生,那一個教員,都有互相聯絡的機會:互相批評,互相研究,互相讨論。
況且沒有賞罰,升級,留級種種榮辱問題,所以學生們自然也不緻互相猜忌,互相搗亂,互相虛僞。
所以在達爾頓制底下的學生,是真能發展“協力合作”的精神。
(三)先知後行 中國的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孫中山以為“知難行易”,柏克赫士特女士教人“先知後行”。
達爾頓制教人學習功課,先由教員給他一個中心的概念,一個研究的範圍,一個學習的方法。
我們研究心理學的人,應該知道每一種思想,先有一個概念,然後分析這概念的種種事實,成就一個普通的真理。
達爾頓制教人學習,是采用這種原理的。
所以有課程指定,使學生知道應學何科,何科有何種的功用。
從前的教師隻是糊糊塗塗地教學生去學,某時學國文,某時學算術,某時學地理,卻絲毫不将某科的清楚的概念告訴學生。
這種被動的,依賴的,糊塗的,奴隸的求知識方法是不對的。
達爾頓制的使學生求知識,是自動的,獨力的,創造的;它不但使學生勇猛精幹的去行,卻先使學生先知何以去行的原因。
先知後行是達爾頓制的第三種原理。
但是達爾頓制的特長,不在它的原理而在它的方法的應用。
“自由研究”,“協力合作”,“先知後行”這些普遍的原理凡是近代的孟特梭利教學法,設計教學法,以及種種的試驗學校所同具的。
達爾頓制所以能風行世界在于它的方法的應用,——一種對于年級制的革命方法。
我們在下節且讨論達爾頓制的應用。
(三) 我們來談談柏克赫士特女士的達爾頓制的特長,達爾頓制與旁的新式教育法不同的,就是它的“實驗室”。
年級制是每一年級一個教室,達爾頓制是每一科一個教室;柏克赫士特女士不叫它做“教室”,叫它做“實驗室”。
實驗室是學生求知識的工場,是學生互助和協作精神表現的場所。
某科的實驗室,凡關于某科的參考書籍,應用儀器,全都放在裡面。
那裡也有黑闆,同舊式教室一般的。
那裡也有教員,但那裡的教員是居于指導的地位,一切功課都由學生自己實習,教員隻是站在旁邊。
學生遇有不懂的地方,自然也可問教員,教員發見學生有謬誤的地方,自然也可随時指導學生。
那裡的學生自己都是實驗者,沒有舊式制度的依賴,欺騙,敷衍等惡習慣。
那裡的學生都有完全自由,但因為有了自由,也就有了興味;有了自由,也就有了責任。
在那裡的學生都不能不用思想。
叔本華(Schopenhauer)贊美思想,反對讀書;以為思想是自己跑馬,讀書是讓旁人在自己腦裡跑馬。
叔本華的話雖然偏激,但裡面實在也有千古不滅的真理。
要學生去讀死書是不行的,要學生把老師的話牢牢地記着也是不行的。
在舊式教室内,隻許教員在堂上講話,隻要學生在堂下靜聽,真活像教員在學生腦裡跑馬。
朱熹說:“學原于思”。
他的話是很對的,達爾頓制的好處,就是能讓學生自由思想。
舊式制度有教室,有自修室,有圖書館。
大概以為教室是教員教授的地方,自修室是學生自己學習的地方,圖書館是學習參考書籍的地方。
達爾頓制的實驗室,隻有一個實驗室,便可以免去教室,自修室等種種麻煩。
所以就設備方面說,也極經濟。
從前的教室裡,學生總要每人一張桌子,一張凳子。
但在達爾頓制的實驗室裡,隻有幾張長桌,幾張長凳,便可省卻許多無用的木料家夥。
從前年級制每一級要一個教室,年級愈多,教室也愈多。
達爾頓制的實驗室,有時竟可容幾百人以至一千人。
況且性質相同的科,也可以聯絡起來,在一個實驗室裡。
在我國這樣貧窮的教育界裡,實行達爾頓制也是救窮的一種絕妙方法。
杜威女士說得好:“達爾頓制學校的學生,無論工作和遊玩,皆須自我支配(Self-direction)自我訓練(Self-dicipline),同校外獨立生活一樣。
”但是達爾頓制學校中的功課,卻由教員預先指定的。
至于功課指定的方法,是用一種綱目(Syllabus)或者指定範圍(Assignment)。
在達爾頓制的學校裡,每一“學年”(School year)上課時間,隻有四十個星期。
每一個指定範圍為四星期,因為星期六與星期日皆無功課,所以每一範圍隻有二十日,稱之為學月。
每一範圍之中,應該學什麼功課,參考什麼書籍,都由教員預先計劃出來,懸在實驗室外的“布告欄”上。
每一個學生,每四個星期學習什麼功課,應該在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