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克赫士特女士

關燈
(一) 最近幾十年來,世界上有兩個女子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的發明,在教育制度上有特别的貢獻。

    伊們的地位,在未來的教育史上也許竟和盧梭(Rousseau)福祿培爾(Frobel)一般的重要,偉大,光榮。

    這兩個女子:一個是意大利的孟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女士,一個是美利堅的柏克赫司特(HelenParkhurst)女士。

     孟特梭利教學法(TheMontessoriMethod)自美國紐約的《馬克羅雜志》(TheMeClure's Ma-gazine)于一九一一年五月号及十二月号,又一九一二年之五六月兩号陸續讨論後,已引起美國以及各國之注意。

    一九一二年AnneE. George女士複将“孟特梭利教學法”譯成英文,風靡全世界。

    我們教育不發達的中國,也已将孟特梭利的教育學說陸續的介紹了一些過來。

    “自動主義”的名詞已經在國内風行一時,我們可以不必多說。

    我現在且來談談達爾頓制的發明者柏克赫士特女士——今年受“中華教育改進社”之請将于六月間來華的柏克赫士特女士。

     柏克赫士特這番到中國來,表面上雖說是中華教育改進社請的,其實是柏克赫士特女士自己願意來的。

    我們貴國雖然是一打起仗來便花下幾百萬幾千萬,我們的軍閥雖然是有錢買炮,買炸彈,買飛機,買無煙火藥。

    然而我們的教育界是教員索薪,學校關門,自己掙飯之不暇,那裡還有什麼餘錢請歐洲,美洲的什麼男教育家,女教育家呢! 諸位留心看報的人大概總可記得,去年有一次曾說起柏克赫士特女士于四月間到日本講演,順便到中國奉天一行。

    那時在美國的王卓然君曾為此事寄了一個通信在《京報》上。

    國内教育界熱心達爾頓制的人,大家都望穿秋水了,然而柏克赫士特女士到底沒有來!無緣呀,我們寂寞的中國,去年竟請不到柏克赫士特女士。

    她到日本講演後,因為身體不舒服,所以匆匆回美了。

    這令我想起那年到日本講演的相對論發明者恩斯坦博士。

    蔡元培先生正在這裡找大房子要容下三四千人聽講演的地方,他曾問我是否我們古廟裡的正殿能容得三四千人聽講。

    然而蔡先生正在這裡興高采烈的預備講演廳,恩斯坦博士卻匆匆由日本回德去了。

    那時熱心相對論的人都十分失望,一個自命為“小恩斯坦”的朋友曾咨嗟歎息地對我說起。

    柏克赫士特女士去年不能到中國來,許多熱心達爾頓制的人們一定也十分失望吧。

    那時曾有人到處發信請大家招待柏克赫士特女士,結果是鬧了一場空忙! 然而柏克赫士特女士終于要到中國來了。

    我們中國因為天災人禍無力請她。

    她卻自己來,自己拿出來往的川資,她請了一個陪她同來的書記,這書記的薪水和盤費也是她自己出。

    她覺得中國是可愛的,中國古代的文明也曾給了西方很大的影響。

    她愛和平的中國人,愛中國古代的美術。

    她覺得達爾頓制在中國有了試驗,有了萌芽了,她總想親自來看看,我們這個達爾頓制的母親對于她的孩兒達爾頓制在中國這樣天災人禍的國家裡生長,終覺有點放心不下。

    她每年隻有暑假有點空閑時間,她便在今年抽點時間來幫助中國。

    她已經決定去年六月二十五日從Vancour動身,大約七月間到中國。

    在那荷花含笑,夏蟬迎風而鳴的時節,我們的達爾頓制的母親柏克赫士特女士要站在我們沙漠的國土裡,對着我們微笑了。

    這是怎樣可喜的事呀! 我們總說美國是一個經濟侵略的國家:他們有的是商品,商品,商品,他們要的是金錢,金錢,金錢。

    我們的同胞們正在這裡高唱打倒帝國主義,我們的同胞們正在這裡痛心疾首于留美學生之賣國賣家,我們的同胞們正在這裡反對美國在中國設立的種種教會學校。

    然而最近十餘年來,美國曾跑進中國幾個學者,美國曾輸入中國許多文明:自杜威(John Dewey)來而實驗主義在中國才占了地位;自孟祿(PaulMonroe)來而教育調查方始盛行;自麥柯(William McCall)來而心理測驗才有了基礎;自推士(George Tw-iss)來而中國才有科學的教育考察。

    我們更可以說,自柏克赫士特女士來而中國的達爾頓制才有了指導。

    我不是什麼留美學生,我也不是什麼親美主義者;但我可以說,我們的留美學生雖然隻會站在會場上,大呼“是哥侖比亞(Columbia)的,來呀!”然而最近十餘年來,美國的确也輸入了中國不少文明,不僅是電燈,電話,輪船,火車的物質文明,并且還有極純粹,極新奇的精神文明。

    我們也可以說,最近十餘年來,沒有一國有美國這樣輸入了中國許多學術,發生了這麼多的影響。

    至于這些影響是好是壞,這些學術是膚淺是高深,以及美國的學術在中國未來的學術史上,要占若何的位置,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