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當殺手與殺手相遇
關燈
小
中
大
置這些俘虜,後來覺得遣送、交換都太麻煩。
于是把每個俘虜的頭都割了下來。
多幹脆!" 我一邊聽,一邊看那甯靜的小村莊,後面有白雪覆蓋的山頭,旁邊是幽谷涵岚的狹灣,尖頂的教堂從綠綠的樹叢裡伸出來,夕陽下,樹特别綠,塔尖也特别照眼。
一群綿羊迎面走來,帶頭一隻大羊的脖子上挂着鈴擋,叮當叮當地響。
我很難想像,當戰争在這裡發生時,會是怎樣的景象。
一叢叢的密林,成為最好埋伏的地方? 一棵棵白楊,當鮮血濺到那白色的樹皮上,會是怎樣的色彩?" 一個尖頂的教堂,會是多麼好的了望塔? 一顆顆割下的頭顱,是挂起來?還是扔在了什麼地方? 從萬古來看,每一片美麗的風景下面,都可能是墳場。
如同山頂洞人和尼安德塔人,在挖掘他們的洞穴時,發現地下一層又一層,千千萬萬年,留下一代又一代的骨骸和遺物。
記得電影"巴頓将軍"裡有一個鏡頭。
巴頓的車子在郊外開,他突然叫停車,一個人走下去,面對一片曠野,深呼吸,說他感覺得到,那裡是一個"古戰場"。
"古戰場",多麼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無限憑吊,又無限欷殹暗拿省H缤笆芳啤保芰钊蘇鸷常芤鹦牧榈木換*給人壯闊的感動。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 多美的電影場景!如果燃起一陣煙,拉出一片哭聲,加上褴褛的衣衫、憔悴的容顔、滾動的車輪,那氛圍有多棒! 隻是,如果你我是要出征的人,我們的妻小正牽衣頓足攔住我們的腳步,那生離死别之際,又是何等的心情? "古戰場"、"史詩"、"人間的悲劇"。
請問:我們腳下的土地,有幾個不曾是古戰場?有幾個不能把千百年來發生的事,寫成一部史詩?又有哪一寸土地,不曾上演人間的悲劇? 我面前的這個罐子,也成為了古戰場。
從一個月前,派蒂住進來之後,就日日演着殺的戲碼,留下翅膀、殘肢、斷臂和頭顱。
相信那新螳螂在昨天下午踏進來的時候,也立刻嗅出這古戰場的味道,它會不會想,自己踏入了一個鬼屋,面對了一個殺人的魔頭呢? 這一點,我看不出來,隻覺得它是出奇地鎮定。
我拉開紗布,把它的盒子對準罐口,它就從從容容地走了進去。
原以為立刻會有一番親愛或厮殺,卻出乎我意料地平靜。
罐子是橫放的,派蒂站在靠底部的位置,"新朋友"留在入口的"玄關"。
兩個家夥相對地看了看,居然轉過頭,好像互不關心,如同心理學家說的,動物過多,會産生沖突;但人不一樣,譬如在電梯裡,大家會各自把目光轉開,不要對上别人的眼睛,于是減少了緊張感。
當時這兩隻螳螂也表現了這種人的風範。
或許強者都懂這個。
最起碼"當運的人",都懂得不要跟也"正當運"的人鬥,好比鑽石不要跟鑽石互相摩擦一樣。
強者的強,不是暴虎馮河,而是識時務。
與其鹬蚌相争,讓漁翁得了利,不如劃分勢力範圍,各吃各的,各自舔自己刀上的血,誰也不要為對方的草民鳴冤。
趙滋善先生說得好—— "誤盡蒼生的,終是權利之争。
"(詩·〈宋王台畔〉) 想到權利之争,我立刻沖去院子,抓了一隻蜜蜂,又丢進去,全家的觀衆,顯然都為我的此舉叫好。
蜜蜂飛進去,先直沖罐底,派蒂匆匆忙忙出手,沒抓到。
蜜蜂朝反方向逃,進入新螳螂的勢力圈,新螳螂也出手。
天哪!它居然一把就抓到了。
全家都大叫了一聲,又立刻安靜了下來。
我想每個人都在操心,怕我家的派蒂,不是外來客的對手。
人都是這樣,"見面三分情",隻要見一面總能有三分情,覺得是一種緣。
何況相處這麼久的"寵物"。
眼看這外來客,人生地不熟,又在啦啦隊一面倒的情況下,才一出手,就是"三分球",怎不令人驚訝呢? 我突然覺得自己變成了日本的"相撲迷"。
當那來自夏威夷的"異類",居然打垮一群國産高手,而要登上"橫網"的時候。
到底該怎麼反應? 給他下藥?趕他出境?請他入籍?還是把女兒嫁給他? 才想到"相撲",罐子裡就演出了。
真像相撲,這兩個大肚皮的家夥,居然各自擡擡左腿,又擡擡右腿,再往下蹲了蹲,一副作勢欲撲的樣子。
也果然如"相撲",作完這些準備動作,又各自轉身走開了。
罐底的派蒂開始向罐口稱動,外面的新螳螂也靠着另一側,向中間移動。
兩個家夥由原來的面面相對,成為了四十五度角的側面。
如果它們是貓,這絕對是最好的攻擊時刻。
可以出一邊的爪子,用甩動的力量,攻擊對方的頭部。
但它們沒有出擊。
繼續繞着場子走,每一步都踏得很慎重。
使人想到"螳螂拳",這個據說由王朗(1644~1912)觀察螳螂所創的拳法,在步法上就非常講究。
你看!那"馬步"就該這麼蹲,腿不可直,總要留三分餘地;眼睛要看緊對方;手要舉起來,護着自己的臉。
螳螂的大肚子,真教人能一看就了解什麼是"君子不重則不威",那"重",是"厚重"。
大大沉沉的肚子,向外伸出四條腿,隐隐地成為"中心"。
上身細細小小的,又穿着厚厚的铠甲,正好能靈活地擺動。
古人稱之為"巨斧"的一對鉗子,真是既像斧、又像刀、更像鉗子和鈎子,可以砍、可以夾、可以戳、可以鈎。
螳螂是昆蟲裡最像人的。
小小的頭、細細的頸,上身有兩隻手臂。
這兩隻手連關節都像人——有上臂、有下臂、有手、有指。
也就憑着這隻強力的手臂和上面的武器,使它敢于"螳臂當車"。
提到"螳臂當車",大家都用來嘲笑不自量力的人。
其實當年齊莊公出獵的時候,看到螳螂"拳足,将搏其輪"的時候,問駕車的人:"這是什麼蟲?"禦者答道:"這是螳螂。
是隻知進,不知退,不自量力,而輕敵好戰的小蟲。
" 齊莊公當時怎麼做? 他沒有把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壓死。
而是"回車避之",表示對"勇士"的尊重。
果然天下的"勇士"聽說,就都來了。
可見螳螂的勇,固然是易折的武勇,卻也值得尊重。
尤其在今天,這種人更稀有。
話說回
于是把每個俘虜的頭都割了下來。
多幹脆!" 我一邊聽,一邊看那甯靜的小村莊,後面有白雪覆蓋的山頭,旁邊是幽谷涵岚的狹灣,尖頂的教堂從綠綠的樹叢裡伸出來,夕陽下,樹特别綠,塔尖也特别照眼。
一群綿羊迎面走來,帶頭一隻大羊的脖子上挂着鈴擋,叮當叮當地響。
我很難想像,當戰争在這裡發生時,會是怎樣的景象。
一叢叢的密林,成為最好埋伏的地方? 一棵棵白楊,當鮮血濺到那白色的樹皮上,會是怎樣的色彩?" 一個尖頂的教堂,會是多麼好的了望塔? 一顆顆割下的頭顱,是挂起來?還是扔在了什麼地方? 從萬古來看,每一片美麗的風景下面,都可能是墳場。
如同山頂洞人和尼安德塔人,在挖掘他們的洞穴時,發現地下一層又一層,千千萬萬年,留下一代又一代的骨骸和遺物。
記得電影"巴頓将軍"裡有一個鏡頭。
巴頓的車子在郊外開,他突然叫停車,一個人走下去,面對一片曠野,深呼吸,說他感覺得到,那裡是一個"古戰場"。
"古戰場",多麼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無限憑吊,又無限欷殹暗拿省H缤笆芳啤保芰钊蘇鸷常芤鹦牧榈木換*給人壯闊的感動。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 多美的電影場景!如果燃起一陣煙,拉出一片哭聲,加上褴褛的衣衫、憔悴的容顔、滾動的車輪,那氛圍有多棒! 隻是,如果你我是要出征的人,我們的妻小正牽衣頓足攔住我們的腳步,那生離死别之際,又是何等的心情? "古戰場"、"史詩"、"人間的悲劇"。
請問:我們腳下的土地,有幾個不曾是古戰場?有幾個不能把千百年來發生的事,寫成一部史詩?又有哪一寸土地,不曾上演人間的悲劇? 我面前的這個罐子,也成為了古戰場。
從一個月前,派蒂住進來之後,就日日演着殺的戲碼,留下翅膀、殘肢、斷臂和頭顱。
相信那新螳螂在昨天下午踏進來的時候,也立刻嗅出這古戰場的味道,它會不會想,自己踏入了一個鬼屋,面對了一個殺人的魔頭呢? 這一點,我看不出來,隻覺得它是出奇地鎮定。
我拉開紗布,把它的盒子對準罐口,它就從從容容地走了進去。
原以為立刻會有一番親愛或厮殺,卻出乎我意料地平靜。
罐子是橫放的,派蒂站在靠底部的位置,"新朋友"留在入口的"玄關"。
兩個家夥相對地看了看,居然轉過頭,好像互不關心,如同心理學家說的,動物過多,會産生沖突;但人不一樣,譬如在電梯裡,大家會各自把目光轉開,不要對上别人的眼睛,于是減少了緊張感。
當時這兩隻螳螂也表現了這種人的風範。
或許強者都懂這個。
最起碼"當運的人",都懂得不要跟也"正當運"的人鬥,好比鑽石不要跟鑽石互相摩擦一樣。
強者的強,不是暴虎馮河,而是識時務。
與其鹬蚌相争,讓漁翁得了利,不如劃分勢力範圍,各吃各的,各自舔自己刀上的血,誰也不要為對方的草民鳴冤。
趙滋善先生說得好—— "誤盡蒼生的,終是權利之争。
"(詩·〈宋王台畔〉) 想到權利之争,我立刻沖去院子,抓了一隻蜜蜂,又丢進去,全家的觀衆,顯然都為我的此舉叫好。
蜜蜂飛進去,先直沖罐底,派蒂匆匆忙忙出手,沒抓到。
蜜蜂朝反方向逃,進入新螳螂的勢力圈,新螳螂也出手。
天哪!它居然一把就抓到了。
全家都大叫了一聲,又立刻安靜了下來。
我想每個人都在操心,怕我家的派蒂,不是外來客的對手。
人都是這樣,"見面三分情",隻要見一面總能有三分情,覺得是一種緣。
何況相處這麼久的"寵物"。
眼看這外來客,人生地不熟,又在啦啦隊一面倒的情況下,才一出手,就是"三分球",怎不令人驚訝呢? 我突然覺得自己變成了日本的"相撲迷"。
當那來自夏威夷的"異類",居然打垮一群國産高手,而要登上"橫網"的時候。
到底該怎麼反應? 給他下藥?趕他出境?請他入籍?還是把女兒嫁給他? 才想到"相撲",罐子裡就演出了。
真像相撲,這兩個大肚皮的家夥,居然各自擡擡左腿,又擡擡右腿,再往下蹲了蹲,一副作勢欲撲的樣子。
也果然如"相撲",作完這些準備動作,又各自轉身走開了。
罐底的派蒂開始向罐口稱動,外面的新螳螂也靠着另一側,向中間移動。
兩個家夥由原來的面面相對,成為了四十五度角的側面。
如果它們是貓,這絕對是最好的攻擊時刻。
可以出一邊的爪子,用甩動的力量,攻擊對方的頭部。
但它們沒有出擊。
繼續繞着場子走,每一步都踏得很慎重。
使人想到"螳螂拳",這個據說由王朗(1644~1912)觀察螳螂所創的拳法,在步法上就非常講究。
你看!那"馬步"就該這麼蹲,腿不可直,總要留三分餘地;眼睛要看緊對方;手要舉起來,護着自己的臉。
螳螂的大肚子,真教人能一看就了解什麼是"君子不重則不威",那"重",是"厚重"。
大大沉沉的肚子,向外伸出四條腿,隐隐地成為"中心"。
上身細細小小的,又穿着厚厚的铠甲,正好能靈活地擺動。
古人稱之為"巨斧"的一對鉗子,真是既像斧、又像刀、更像鉗子和鈎子,可以砍、可以夾、可以戳、可以鈎。
螳螂是昆蟲裡最像人的。
小小的頭、細細的頸,上身有兩隻手臂。
這兩隻手連關節都像人——有上臂、有下臂、有手、有指。
也就憑着這隻強力的手臂和上面的武器,使它敢于"螳臂當車"。
提到"螳臂當車",大家都用來嘲笑不自量力的人。
其實當年齊莊公出獵的時候,看到螳螂"拳足,将搏其輪"的時候,問駕車的人:"這是什麼蟲?"禦者答道:"這是螳螂。
是隻知進,不知退,不自量力,而輕敵好戰的小蟲。
" 齊莊公當時怎麼做? 他沒有把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壓死。
而是"回車避之",表示對"勇士"的尊重。
果然天下的"勇士"聽說,就都來了。
可見螳螂的勇,固然是易折的武勇,卻也值得尊重。
尤其在今天,這種人更稀有。
話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