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當殺手走到生命的盡頭

關燈
而毫無"厮"的力量了。

     "咬"不代表一切,必須"咬住"再"扯開",才能産生大的破壞。

    無論摧毀食物,或摧毀敵人,你都要先"咬住他",再把事情"扯大"。

    但在喂派蒂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她的頸子有多麼強,我花那麼大的力量扯開蟋蟀,她竟然能咬住不放,讓我覺得幾乎會拉斷她那細細的脖子。

     一個動物,一定先要"硬頸",才能去撕裂。

    這是我的另一項新發現。

     過去派蒂是"隻要死的蟲,就不吃"。

    我原來猜想當這蟋蟀的腳不再掙紮,她也就不會吃。

    可是顯然"年老",連個性也會改,當派蒂把整隻蟋蟀吃光,我試着去罐子裡找出幹幹的蟲屍喂她,她居然也高高興興地吃掉。

    這是因為"老而貪"呢?抑或因為她自知沒有力量再去"殺生",便也甘心吃這不會動的"肉幹"? 如同見到一個昔日的英雄,窮途末路地乞食,求一碗飯,蹲在門前吃。

    她過去的英武到哪裡去了?我還清清楚楚地記得,她抓我時,那尖刺戳入手指的疼痛。

    也記得她怎樣把雙鉗向後揮,鈎住我的手,再回頭咬。

     現在,我正用拇指和食指抓住她的上身,把她懸空拿着,這是最沒安全感的情況,她為什麼不掙紮? 多麼聰明啊!大丈夫能屈能伸,她也可以算是大丈夫了。

    想起司馬遷寫伍子胥,說伍能"棄小義,雪大恥,名垂後世。

    "又說當伍子胥落難在長江邊的時候,甚至在路上乞食,但是他沒有一刻忘懷殺父之仇。

    真是"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緻此哉?" 司馬遷寫的真是伍子胥嗎?隻怕他也寫了自己吧!"一個人為了雪恥複仇和名垂後世,可以不顧義氣,而且被贊美為大丈夫。

    "這種觀念對中國讀書人造成多大的影響?司馬遷在被閹割的仇恨中,苟活下來,為什麼?是為留得一口氣,借着曆史人物,發抒他的怨氣。

     但我的派蒂為什麼要舍棄她一生的英雄形象,隻求留得這口氣呢?母愛二月一日 今天我決定帶派蒂四處逛逛。

     許多老人家都愛旅遊,一方面因為子女大了,不再需要照顧,老人有了自由;一方面因為日子不多了,錢留着也沒什麼用,可以大膽地支配;一方面因為人生不能空來這麼一道,趁着能走,就多走走,讓自己的生命更充實。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老人家希望舊地重遊,喚起一些年輕時美好的回憶。

     過去的六年間,我曾經兩次帶着八十多歲的老母,回到北平和台北的老家。

    我們走訪了每個她曾經住過的地方,聽她懷念過去的好玩伴,也聽她抱怨那些年輕時曾欺負她的親戚。

     我常想,在她眼裡的北海、頤和園、紫禁城或王府井大街,一定跟我看到的不同。

    好比台北新公園,雖然還在那兒,許多建築也未拆建,但是在我眼裡就與年輕人不一樣。

    那是記憶中的,隻有我自己能夠發出會心的笑,或幽幽的傷懷。

     把派蒂由粉紅色盒子裡拿出來,托在掌心,先去每扇窗子往外看了看,又去每個房間繞了一圈。

    直到今天,她将死,才發覺連海邊都帶她去看過了,卻沒帶她看看家裡的每個地方。

    當然或許有一天,我将死,也才會驚覺,遊了大半個世界,卻連家旁邊的許多小巷子,都不會走過。

     外面的雪還沒解凍,隻是地上陷出一個個小坑。

    因為大地的溫度并不平均,有些地方熱些,有些地方冷些,有的雪下面是小草,有的下面是土地。

    那雪地融化的速度也就不一樣。

    看看派蒂,又看看外面的雪,使我想起電影"野性的呼喚"。

    大概是二十年前的老片了吧!但我一直記得那隻忠義的野狼,為了保護主人,與其他的野狼拼鬥。

     在人的眼裡,它是一隻忠狗。

    在狼的眼裡,它可能是叛徒。

    為了跟在人的身邊,能得到好的庇護、好的食物,而背叛自己的族群。

     也使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中日大戰回憶錄"節目。

    有一位抗日英雄,指着照片裡的一個人,說"這是日本人,後來投降,加入了我們這邊,他機槍射得很準,打死不少日本鬼子。

    " 從我們的角度,這日本人是個"明是非"的義人。

    從日本人的角度呢?(打倒鬼子!!) 一隻鷹可以被訓練來抓鷹;一隻狗,可以被訓練來抓狗;一隻螳螂,可以被訓練來抓螳螂。

     不!我應該說螳螂例外,它們天生就是孤獨者,無法忍受身邊有任何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