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當殺手與殺手相遇
關燈
小
中
大
可能"教你難以置信"。
第二,在日本那麼男尊女卑,丈夫對太太可以頤指氣使,女人對男人要卑躬屈膝的社會,使男性發展出專制和獨斷的行為模式。
不但在日常生活上要役使女性,連在"房事"上也要"強力掌控"。
第三,我猜想日本軍人在侵華戰争時的殘暴經驗,固然使很多日本老兵後來反省、慚愧,而自動在中國道歉、認罪。
但是也可能在許多人心裡留下刺激的記憶。
我相信許多那時的老兵還存有他們當年強暴中國女人,用刺刀或高梁稈插入中國女人下體的照片。
這種經驗,造成他們喜歡"性暴力"的文學和影片。
第四,是日本人的"美學"。
日本人的美,屬于"櫻花式",即開即落、及時行樂,一方面發展出鏡花水月、浮生若夢的"浮士繪"(ukIyO一E)"的美學。
一方面發展出對死亡的美感追尋。
在波士頓美術館藏了一卷日本國寶級的畫——"三條殿之火",除了騰空的烈焰、被縱火的房舍,更可怕的是畫了一群正在屠殺的軍人。
在六個人的注視下,一個血淋淋的人頭正被砍下;在長廊上,一個軍人正拿着武士刀追殺一個跌倒的人。
請問,在中國有這樣歌頌"殺之美"的作品嗎?在中國的書店,又買得到把女人五花大綁,稱之為"繩之縛戲"的書嗎? 當然,你可以想,我現在養螳螂就是在欣賞"殺之美"。
但這是生物性的殺,不是計劃性的殺。
當然,你也可以說,其實所有的殺,都是生物進化或人類曆史的一部分。
現在我的"殺之美"就要上演了。
首先,我解開橡皮筋,拿下紗布,把曼陀羅枝子,從派蒂的罐子裡拿出來。
讓新螳螂和派蒂遭遇的時候,無論相親或相殺,都能有個較大的空間。
在這麼做之前,我也經過一番考量。
想到古羅馬的鬥獸場中,加了許多山丘、樹叢,使那打鬥格外逼真,仿佛在野外遭遇一般。
于是我想,如果螳螂在外面碰到,也有許多樹枝樹葉的阻擋,必須追來追去、躲來躲去、抓來抓去。
甚至滾到樹下,弄得一身泥沙,才分出勝負,我何不也布置這麼一個"自然的場景",讓它們表演呢? 隻是,這罐子實在太小了。
為了便于觀察,也為了使它們"窄路相逢",我不能不移走各種阻礙。
我甚至想,是不是應該讓派蒂出來,進入巧克力的盒子。
那裡更小,更容易滋生愛苗,也更容易産生沖突。
這世上,無論人或是其他動物,數目增加太多,地方變得太擠,就會發瘋、就會亂性、就會打架。
連我在捉蟲的時候,都有這樣的感覺。
記得有一次,我先在塑膠袋裡捉到一隻大黃蜂,才轉頭,又發現一隻又圓又大的"紅蜘蛛",于是再把蜂蛛抓進了袋子裡。
大概是生物的默契,它們兩個一進入塑膠,就各據一方,準也不理誰。
但是當我把袋子愈縮愈小,讓它們擠在一起的時候,戰鬥就開始了。
還有一回,我同時抓了兩隻大黑蜂,把它們擠在一塊,兩個就抱着纏鬥,我試着找開袋子,把袋子扔在地上,看它們是不是就不打了。
它們還是打。
甚至我等得不耐煩,跑去看報,看完回來,它們還在裡面打。
于是,我又封起袋口,拿進屋子,把它們全放進派蒂的罐子。
這使我想起兒子有一次跟朋友到海邊捉螃蟹,回來講:一堆螃蟹,隻要拿起一隻,就能連帶捉起許多隻,因為它們會一隻鉗着一個,似乎說"我脫不了身,你們也别想逃,要死一起死。
" 據說"多苦難"的民族都有這種螃蟹的美德。
下午三點鐘,女兒放學了,也是兩隻螳螂準備遭遇的時刻。
我每天特别等女兒放學,讓小丫頭看派蒂吃蟲是有道理的。
她看到的固然是"血淋淋"的畫面,但這正是大世界的縮影。
我也不認為"看殺"會造成她殘酷的感覺,反而發現她會因此表現"愛"。
愛是很特殊的,它有時候甚至褊狹得讓人害怕。
有一次看派蒂咬一隻蝗蟲,蝗蟲的内髒被咬出來了。
小丫頭不但不覺得惡心,還高興地說:"好吃!好吃!"似乎為她的寵物能夠吃到這麼一個又大又活的蝗蟲而高興。
還有一天,看那派蒂吃完馬蜂在舔嘴,小丫頭居然贊美地說:"她好漂亮,她的嘴是紅的,是不是搽了口紅?" 她顯然覺得這隻三角頭的派蒂是個美女。
愛就是這樣,可以使正義、公理,都閃到一邊。
别人的悲劇在我們的眼裡,可以是喜劇。
别人的父母不是父母,别人的子女也不是父母生的。
别人既然跟我敵對,就該殺。
殺敵是聖戰;"射人先射馬"是聰明的戰法;誘敵先捉他的"家小",也沒什麼不義。
養老虎的喂虎吃雞;養雞的喂雞吃蟲;養蟲的喂大蟲吃小蟲。
每個人都從他的本位出發,不必往上想,也不必往下想。
如果有一隻雞,把我的派蒂吃了,那還得了?但是如果派蒂吃了别人寵愛的蟋蟀,又該怎麼說? 把新螳螂放進罐子之前,我問女兒:"如果新螳螂把派蒂咬死了,怎麼辦?" "把新螳螂殺掉,為派蒂報仇。
"小丫頭咬着牙說。
我又問:"那如果派蒂咬死了新螳螂,怎麼辦?" "那就太棒了!"小丫頭拍着手。
"為什麼不想,如果新螳螂咬死派蒂,我們可以把新螳螂看成派蒂,也叫它派蒂,我們還是有一隻螳螂呢?" "不!"小丫頭大聲喊:"派蒂是我的寵物!"殊死鬥十月九日 現在是淩晨五點半,派蒂的玻璃罐正在我前面。
昨天晚上的風暴已經結束,裡面平靜得如同外面的樹林。
過去這一天,讓我學到不少。
大約人們在面對戰争和死亡的時候,都最不能思想,也最能思想。
所以戰争常是新思想的催生者。
一次大戰時查拉(TristanTzara)的"達達主義"(Dadaism)這樣産生;二次大戰畢蔔索的"格爾尼卡(Guernica,1937)這樣産生。
張愛玲也一樣,文學評論家陳芳明說得好——"戰争毀掉了一個中國,卻誕生了一個張家玲。
" 所有的戰争,開頭都可能是和平。
也可以說所有的和平之前,都是戰争。
當我到挪威旅行的時候,導遊指着一個甯靜幽美的村莊,和四周如畫如夢的風景說,當年曾經有幾千個英國傭兵到這裡來,結果全被俘虜了,"英國人怎能對付得了維京人?"導遊笑道:"村民們開會,如何處
第二,在日本那麼男尊女卑,丈夫對太太可以頤指氣使,女人對男人要卑躬屈膝的社會,使男性發展出專制和獨斷的行為模式。
不但在日常生活上要役使女性,連在"房事"上也要"強力掌控"。
第三,我猜想日本軍人在侵華戰争時的殘暴經驗,固然使很多日本老兵後來反省、慚愧,而自動在中國道歉、認罪。
但是也可能在許多人心裡留下刺激的記憶。
我相信許多那時的老兵還存有他們當年強暴中國女人,用刺刀或高梁稈插入中國女人下體的照片。
這種經驗,造成他們喜歡"性暴力"的文學和影片。
第四,是日本人的"美學"。
日本人的美,屬于"櫻花式",即開即落、及時行樂,一方面發展出鏡花水月、浮生若夢的"浮士繪"(ukIyO一E)"的美學。
一方面發展出對死亡的美感追尋。
在波士頓美術館藏了一卷日本國寶級的畫——"三條殿之火",除了騰空的烈焰、被縱火的房舍,更可怕的是畫了一群正在屠殺的軍人。
在六個人的注視下,一個血淋淋的人頭正被砍下;在長廊上,一個軍人正拿着武士刀追殺一個跌倒的人。
請問,在中國有這樣歌頌"殺之美"的作品嗎?在中國的書店,又買得到把女人五花大綁,稱之為"繩之縛戲"的書嗎? 當然,你可以想,我現在養螳螂就是在欣賞"殺之美"。
但這是生物性的殺,不是計劃性的殺。
當然,你也可以說,其實所有的殺,都是生物進化或人類曆史的一部分。
現在我的"殺之美"就要上演了。
首先,我解開橡皮筋,拿下紗布,把曼陀羅枝子,從派蒂的罐子裡拿出來。
讓新螳螂和派蒂遭遇的時候,無論相親或相殺,都能有個較大的空間。
在這麼做之前,我也經過一番考量。
想到古羅馬的鬥獸場中,加了許多山丘、樹叢,使那打鬥格外逼真,仿佛在野外遭遇一般。
于是我想,如果螳螂在外面碰到,也有許多樹枝樹葉的阻擋,必須追來追去、躲來躲去、抓來抓去。
甚至滾到樹下,弄得一身泥沙,才分出勝負,我何不也布置這麼一個"自然的場景",讓它們表演呢? 隻是,這罐子實在太小了。
為了便于觀察,也為了使它們"窄路相逢",我不能不移走各種阻礙。
我甚至想,是不是應該讓派蒂出來,進入巧克力的盒子。
那裡更小,更容易滋生愛苗,也更容易産生沖突。
這世上,無論人或是其他動物,數目增加太多,地方變得太擠,就會發瘋、就會亂性、就會打架。
連我在捉蟲的時候,都有這樣的感覺。
記得有一次,我先在塑膠袋裡捉到一隻大黃蜂,才轉頭,又發現一隻又圓又大的"紅蜘蛛",于是再把蜂蛛抓進了袋子裡。
大概是生物的默契,它們兩個一進入塑膠,就各據一方,準也不理誰。
但是當我把袋子愈縮愈小,讓它們擠在一起的時候,戰鬥就開始了。
還有一回,我同時抓了兩隻大黑蜂,把它們擠在一塊,兩個就抱着纏鬥,我試着找開袋子,把袋子扔在地上,看它們是不是就不打了。
它們還是打。
甚至我等得不耐煩,跑去看報,看完回來,它們還在裡面打。
于是,我又封起袋口,拿進屋子,把它們全放進派蒂的罐子。
這使我想起兒子有一次跟朋友到海邊捉螃蟹,回來講:一堆螃蟹,隻要拿起一隻,就能連帶捉起許多隻,因為它們會一隻鉗着一個,似乎說"我脫不了身,你們也别想逃,要死一起死。
" 據說"多苦難"的民族都有這種螃蟹的美德。
下午三點鐘,女兒放學了,也是兩隻螳螂準備遭遇的時刻。
我每天特别等女兒放學,讓小丫頭看派蒂吃蟲是有道理的。
她看到的固然是"血淋淋"的畫面,但這正是大世界的縮影。
我也不認為"看殺"會造成她殘酷的感覺,反而發現她會因此表現"愛"。
愛是很特殊的,它有時候甚至褊狹得讓人害怕。
有一次看派蒂咬一隻蝗蟲,蝗蟲的内髒被咬出來了。
小丫頭不但不覺得惡心,還高興地說:"好吃!好吃!"似乎為她的寵物能夠吃到這麼一個又大又活的蝗蟲而高興。
還有一天,看那派蒂吃完馬蜂在舔嘴,小丫頭居然贊美地說:"她好漂亮,她的嘴是紅的,是不是搽了口紅?" 她顯然覺得這隻三角頭的派蒂是個美女。
愛就是這樣,可以使正義、公理,都閃到一邊。
别人的悲劇在我們的眼裡,可以是喜劇。
别人的父母不是父母,别人的子女也不是父母生的。
别人既然跟我敵對,就該殺。
殺敵是聖戰;"射人先射馬"是聰明的戰法;誘敵先捉他的"家小",也沒什麼不義。
養老虎的喂虎吃雞;養雞的喂雞吃蟲;養蟲的喂大蟲吃小蟲。
每個人都從他的本位出發,不必往上想,也不必往下想。
如果有一隻雞,把我的派蒂吃了,那還得了?但是如果派蒂吃了别人寵愛的蟋蟀,又該怎麼說? 把新螳螂放進罐子之前,我問女兒:"如果新螳螂把派蒂咬死了,怎麼辦?" "把新螳螂殺掉,為派蒂報仇。
"小丫頭咬着牙說。
我又問:"那如果派蒂咬死了新螳螂,怎麼辦?" "那就太棒了!"小丫頭拍着手。
"為什麼不想,如果新螳螂咬死派蒂,我們可以把新螳螂看成派蒂,也叫它派蒂,我們還是有一隻螳螂呢?" "不!"小丫頭大聲喊:"派蒂是我的寵物!"殊死鬥十月九日 現在是淩晨五點半,派蒂的玻璃罐正在我前面。
昨天晚上的風暴已經結束,裡面平靜得如同外面的樹林。
過去這一天,讓我學到不少。
大約人們在面對戰争和死亡的時候,都最不能思想,也最能思想。
所以戰争常是新思想的催生者。
一次大戰時查拉(TristanTzara)的"達達主義"(Dadaism)這樣産生;二次大戰畢蔔索的"格爾尼卡(Guernica,1937)這樣産生。
張愛玲也一樣,文學評論家陳芳明說得好——"戰争毀掉了一個中國,卻誕生了一個張家玲。
" 所有的戰争,開頭都可能是和平。
也可以說所有的和平之前,都是戰争。
當我到挪威旅行的時候,導遊指着一個甯靜幽美的村莊,和四周如畫如夢的風景說,當年曾經有幾千個英國傭兵到這裡來,結果全被俘虜了,"英國人怎能對付得了維京人?"導遊笑道:"村民們開會,如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