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殺手和他的主子
關燈
小
中
大
甚至參與管理,然後再把猶太人殺害的嗎?
相隔一千八百六十多年,曆史在同一民族、不同地點,上演着同樣的悲劇。
跟羅馬的鬥獸場和奧茲維斯集中營比起來,我這小小的"馬戲班",是無足道的。
但是當我把七個小家夥放進去的時候,也效法偉大的羅馬帝國,立了一個慈悲的法律——你們可以選擇作奴隸、服苦役和在國家競技場搏鬥,後者可能血灑黃沙,但如果赢了,也可能從此得到自由。
我告訴這七隻黃蜂,現在競技開始了,如果你們團結,七支銳利的毒針,對付螳螂的兩隻鉗子,你們很可能赢,如果赢了,就放你們回家。
如同西元一世紀的羅馬,我家的名媛淑女也都到了。
大家一起來欣賞這"世紀之對決"。
"世紀之對決"是我由二十多年前,美國的世界重量級拳王阿裡對日本摔角大王豬木,在東京武道館比賽時學到的。
那天我特别由台北趕去,卻隻看到豬木從頭到尾躺在地上,用腳對付阿裡的畫面。
豬木很聰明,與其在億萬觀衆面前被阿裡一拳打倒,不如自己先倒下來,用腳踢,來得風光。
那不是比賽,是"雞同鴨講"。
一個出拳,一個出腳,誰也沒打倒誰,誰也沒踢倒誰,卻弄了不少錢。
日本人很聰明,吃軟怕硬,卻總能不輸,總能大賺。
現在,我的"世紀之對決"登場了。
"七武士"對"大天馬"。
我新賜派蒂"天馬"這個封号,是根據《禮記》注"螳螂一名父,一句天馬,言其飛捷如馬也。
" 不過在小小的玻璃罐裡,派蒂這隻天馬是不能飛的,正因此,那七隻會飛的小家夥,才能占盡優勢。
看!多像二次大戰,太平洋上的美國航空母艦,面對四方飛來的日本自殺機。
平常一隻黃蜂進來,派蒂殺手幾乎是毫不猶豫,就會沖上去獵殺。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它第一隻還沒抓到,第二隻已經飛進去。
愈飛愈多,成了七隻。
每一隻都在拼命沖,面且是瞎沖。
就像"自殺機",連續幾隻,都直直地沖向派蒂,有的撞到她的肚子。
肚子是派蒂最弱的地方,隻見她突然跳起來,猛甩身子,才掙脫那隻黃蜂的攻擊。
派蒂的頭,上下左右前後不斷地轉動。
一隻飛到眼前,她出手,撞到玻璃發出叮的一聲,居然落空了。
好像人,想同時接到迎面飛來的七個球,結果一個也沒接到。
不知在昆蟲的腦海裡有沒有優先程序,譬如兩個或三個選一個的時候,應該先挑大的,還是甜的。
與生俱來的"殺的技巧"已經不适用于今天。
螳螂在大自然環境裡,總愛倒挂在葉子或枝子上。
看到獵物就開始輕輕搖擺,使自己看來像一片迎風擺動的葉子,所以古書上才會說它是"陰殺之蟲"。
但是現在,它不能"陰殺",隻能"陽殺"。
更無暇搖擺,因為面對群敵,已經手忙腳亂了。
她開始退,由面對瓶子的一邊,倒退到瓶子的中央。
中間有一根曼陀羅的樹枝斜斜伸上去。
她繼續退,退到枝子上。
她還是成為了倒吊着的姿勢。
退到中央,有個好處,是她可以看清楚四周的情勢。
也有個缺點,是她不再能借着玻璃瓶的瓶壁,把對手逼到角落,再獵殺。
她居然又開始搖擺了。
頭不再轉動,望着前方,仿佛是位"盲劍客",舉着劍,輕輕地吟。
她不再用眼睛看,隻是用心去聽。
因為眼睛看太多的敵人,會造成心亂。
隻有心靜,才能明察秋毫。
黃蜂還在飛,有兩隻飛到樹枝上,還有一隻攀在她的後腿上,她隻是舉起那條腿,讓黃蜂自己滑開。
突然一閃,還沒看清,她的手上已經多了一隻黃蜂。
而且立刻開始咬,咬斷了黃蜂的頸子,讓頭掉在了瓶底。
剩下的六隻還在飛,她歪了歪頭,好像是在思考。
接着一閃,她的手上又多了一隻黃蜂。
她把原來那半隻黃蜂用右手拿着,騰出左手又抓了一隻。
我相信她出手的速度應該不到十分之一秒。
隻有這麼快,才能把掠過身邊的黃蜂抓住。
也隻有這麼快,我才會看不清。
她左手抓着那隻"新來"的黃蜂,居然不吃,任那黃蜂又抓又叮又咬,而逞自先吃右手那半隻,她還是那麼從容,一點一點咬,一絲一絲咀嚼,全然不顧左手的獵物。
她的鉗子一定非常堅固有力,那黃蜂拼命掙紮,鉗子居然文風不動。
她是《孫子兵法》裡說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以迅雷的速度突然出擊,以從容的态度,一點點品嘗;以尖尖的刺針插進黃蜂的身體,再不動如山——把手伸着,任那黃蜂作死前的掙紮。
吃完右手、吃左手的。
右手又迎空一揮,像魔術師手上變出一隻鴿子,它的手上也又多了一隻黃蜂,第三隻黃蜂。
我甚至懷疑這些小家夥,非但沒有聯合起來攻擊殺手,而且似乎自知必死,而主動地投入殺手的懷抱,如同那些在戰場上不可一世的英雄,和在廟堂上毫不退縮的直臣,當他們被俘、被捉,自知必死的時候。
反而安安靜靜地"束手就縛",或"引刀成一快"。
被屠殺的百姓也是如此,一排排走到江邊、走到"坑"邊,等着背後的機槍響。
或乖乖地跪下來,等着脖子上"一涼",然後是人頭落地。
他們不反抗,如果真反抗,一起沖向"劊子手"。
說不定還能報些仇,或逃掉幾個人。
但不知為什麼,千百年來,悲劇人物注定就是悲劇人物。
無論名主或名将,一生功業換來的,不僅是死在自己刀下的冤魂,也是在這些殺戮中,領悟的人生。
他們漸漸發現殺人是"命",被殺也是"命"。
所以當悲劇有一天降臨他們自己的身上,也就能泰然處之了。
看!七隻黃蜂,像排着隊,一一飛到殺手的面前"領死"。
這殺手派蒂高高地挂着、輕輕地搖着,仿佛一個偉大的政治領導者,在紛亂的世局中,靜靜地觀察、等待,理出頭緒、分出敵我,再個個擊破。
她的肚子愈來愈大。
愈大反而站得愈穩,也愈有帝王之相。
喧鬧的玻璃罐裡愈來愈安靜了。
她齧食最後一隻黃蜂的聲音,因為安靜,而聽得更清晰。
如同一個劇場,在連續七場戰演完,謝完幕,掌聲不再,帷幕垂下又拉起。
開始有人打掃,那掃帚的聲音是清晰而孤寂的。
有一種戰争結果,憑吊古戰場的落莫與荒涼。
想起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 當所有的敵人都死在自己的刀下,最寂寞的竟然是那位袅雄。
跟羅馬的鬥獸場和奧茲維斯集中營比起來,我這小小的"馬戲班",是無足道的。
但是當我把七個小家夥放進去的時候,也效法偉大的羅馬帝國,立了一個慈悲的法律——你們可以選擇作奴隸、服苦役和在國家競技場搏鬥,後者可能血灑黃沙,但如果赢了,也可能從此得到自由。
我告訴這七隻黃蜂,現在競技開始了,如果你們團結,七支銳利的毒針,對付螳螂的兩隻鉗子,你們很可能赢,如果赢了,就放你們回家。
如同西元一世紀的羅馬,我家的名媛淑女也都到了。
大家一起來欣賞這"世紀之對決"。
"世紀之對決"是我由二十多年前,美國的世界重量級拳王阿裡對日本摔角大王豬木,在東京武道館比賽時學到的。
那天我特别由台北趕去,卻隻看到豬木從頭到尾躺在地上,用腳對付阿裡的畫面。
豬木很聰明,與其在億萬觀衆面前被阿裡一拳打倒,不如自己先倒下來,用腳踢,來得風光。
那不是比賽,是"雞同鴨講"。
一個出拳,一個出腳,誰也沒打倒誰,誰也沒踢倒誰,卻弄了不少錢。
日本人很聰明,吃軟怕硬,卻總能不輸,總能大賺。
現在,我的"世紀之對決"登場了。
"七武士"對"大天馬"。
我新賜派蒂"天馬"這個封号,是根據《禮記》注"螳螂一名父,一句天馬,言其飛捷如馬也。
" 不過在小小的玻璃罐裡,派蒂這隻天馬是不能飛的,正因此,那七隻會飛的小家夥,才能占盡優勢。
看!多像二次大戰,太平洋上的美國航空母艦,面對四方飛來的日本自殺機。
平常一隻黃蜂進來,派蒂殺手幾乎是毫不猶豫,就會沖上去獵殺。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它第一隻還沒抓到,第二隻已經飛進去。
愈飛愈多,成了七隻。
每一隻都在拼命沖,面且是瞎沖。
就像"自殺機",連續幾隻,都直直地沖向派蒂,有的撞到她的肚子。
肚子是派蒂最弱的地方,隻見她突然跳起來,猛甩身子,才掙脫那隻黃蜂的攻擊。
派蒂的頭,上下左右前後不斷地轉動。
一隻飛到眼前,她出手,撞到玻璃發出叮的一聲,居然落空了。
好像人,想同時接到迎面飛來的七個球,結果一個也沒接到。
不知在昆蟲的腦海裡有沒有優先程序,譬如兩個或三個選一個的時候,應該先挑大的,還是甜的。
與生俱來的"殺的技巧"已經不适用于今天。
螳螂在大自然環境裡,總愛倒挂在葉子或枝子上。
看到獵物就開始輕輕搖擺,使自己看來像一片迎風擺動的葉子,所以古書上才會說它是"陰殺之蟲"。
但是現在,它不能"陰殺",隻能"陽殺"。
更無暇搖擺,因為面對群敵,已經手忙腳亂了。
她開始退,由面對瓶子的一邊,倒退到瓶子的中央。
中間有一根曼陀羅的樹枝斜斜伸上去。
她繼續退,退到枝子上。
她還是成為了倒吊着的姿勢。
退到中央,有個好處,是她可以看清楚四周的情勢。
也有個缺點,是她不再能借着玻璃瓶的瓶壁,把對手逼到角落,再獵殺。
她居然又開始搖擺了。
頭不再轉動,望着前方,仿佛是位"盲劍客",舉着劍,輕輕地吟。
她不再用眼睛看,隻是用心去聽。
因為眼睛看太多的敵人,會造成心亂。
隻有心靜,才能明察秋毫。
黃蜂還在飛,有兩隻飛到樹枝上,還有一隻攀在她的後腿上,她隻是舉起那條腿,讓黃蜂自己滑開。
突然一閃,還沒看清,她的手上已經多了一隻黃蜂。
而且立刻開始咬,咬斷了黃蜂的頸子,讓頭掉在了瓶底。
剩下的六隻還在飛,她歪了歪頭,好像是在思考。
接着一閃,她的手上又多了一隻黃蜂。
她把原來那半隻黃蜂用右手拿着,騰出左手又抓了一隻。
我相信她出手的速度應該不到十分之一秒。
隻有這麼快,才能把掠過身邊的黃蜂抓住。
也隻有這麼快,我才會看不清。
她左手抓着那隻"新來"的黃蜂,居然不吃,任那黃蜂又抓又叮又咬,而逞自先吃右手那半隻,她還是那麼從容,一點一點咬,一絲一絲咀嚼,全然不顧左手的獵物。
她的鉗子一定非常堅固有力,那黃蜂拼命掙紮,鉗子居然文風不動。
她是《
"以迅雷的速度突然出擊,以從容的态度,一點點品嘗;以尖尖的刺針插進黃蜂的身體,再不動如山——把手伸着,任那黃蜂作死前的掙紮。
吃完右手、吃左手的。
右手又迎空一揮,像魔術師手上變出一隻鴿子,它的手上也又多了一隻黃蜂,第三隻黃蜂。
我甚至懷疑這些小家夥,非但沒有聯合起來攻擊殺手,而且似乎自知必死,而主動地投入殺手的懷抱,如同那些在戰場上不可一世的英雄,和在廟堂上毫不退縮的直臣,當他們被俘、被捉,自知必死的時候。
反而安安靜靜地"束手就縛",或"引刀成一快"。
被屠殺的百姓也是如此,一排排走到江邊、走到"坑"邊,等着背後的機槍響。
或乖乖地跪下來,等着脖子上"一涼",然後是人頭落地。
他們不反抗,如果真反抗,一起沖向"劊子手"。
說不定還能報些仇,或逃掉幾個人。
但不知為什麼,千百年來,悲劇人物注定就是悲劇人物。
無論名主或名将,一生功業換來的,不僅是死在自己刀下的冤魂,也是在這些殺戮中,領悟的人生。
他們漸漸發現殺人是"命",被殺也是"命"。
所以當悲劇有一天降臨他們自己的身上,也就能泰然處之了。
看!七隻黃蜂,像排着隊,一一飛到殺手的面前"領死"。
這殺手派蒂高高地挂着、輕輕地搖着,仿佛一個偉大的政治領導者,在紛亂的世局中,靜靜地觀察、等待,理出頭緒、分出敵我,再個個擊破。
她的肚子愈來愈大。
愈大反而站得愈穩,也愈有帝王之相。
喧鬧的玻璃罐裡愈來愈安靜了。
她齧食最後一隻黃蜂的聲音,因為安靜,而聽得更清晰。
如同一個劇場,在連續七場戰演完,謝完幕,掌聲不再,帷幕垂下又拉起。
開始有人打掃,那掃帚的聲音是清晰而孤寂的。
有一種戰争結果,憑吊古戰場的落莫與荒涼。
想起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 當所有的敵人都死在自己的刀下,最寂寞的竟然是那位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