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滅寇成功留後勁 施金普赈贖前愆
關燈
小
中
大
百姓,仍發文令赴武昌領銀赈濟,又将賊匪所遺之銀餅充在數内。
各各領命遵辦去了。
卻說李闖并未統領全軍,隻帶得一萬四千人馬,想襄陽城内并無大兵駐守,可以不勞而得。
不料行至草溝地方,忽遇瑤華這支兵馬,殊出意外,前軍被陷,誤聽敵軍被陷,故沖上前來,人馬還未站定,被瑤華打中了一彈丸,正打在額角上,登時暈倒,幸虧衆賊救起,而隊伍錯亂,不防敵軍反來沖陣,一萬四千人馬去了一大半。
那些殘兵落荒躲避,幸而敵軍不加追趕,見已直往荊州去了,方敢聚集殘兵,暫時紮個營寨駐歇。
那李闖直到半夜才蘇醒轉來,恨如切骨,問這些手下的人,究竟是何處兵馬,是從那裡來?那手下的小賊回道:“已據探子查明來禀,是河南封藩福王同将軍李建泰,剿滅奢崇明,從四川回來,途次相遇,被他殺了一陣。
”李闖道:“我早望見有面認旗,寫的不像是福王的字樣。
”有一個道:“這是他的女兒,加封為第十四皇女,又是經略使,用彈弓打人的就是他。
”李闖道:“你們都記着,我有日得了河南省城,捉住福王,務要生啖其肉。
拿住這個丫頭,與衆人餟死,方出得這口惡氣。
”手下人齊聲答應。
又調養了十餘日才覺平複,一面發令箭,再向陝西調取兵馬,攻取襄陽。
不題。
再說瑤華令李建泰督率散赈,又耽擱了一個多月,民情安貼,然後啟行。
衆官文武同遠近百姓,都來叩送,一個個千恩萬謝,歡聲動地。
瑤華傳令,仍發報子,四下打探有無賊兵,預備抵敵。
行了十餘天,卻未遇見一賊,将近衛輝,即進城暫住。
問及各官,知賊人于三月内曾經在此焚掠一次,瑤華仍令中軍及小厮們,暫同府縣查明被殘戶口,一一赈濟,一面行文開封,解銀來軍前發赈。
又對福王說:“女兒在此還有一月耽擱,王爺何不悄回府中一看,仍即趕回,一同複旨。
”福王道:“路上賊多,萬一遇着倒不穩便。
有你在此,我甚安心,别的事我倒并不挂在心上。
”瑤華聽見福王膽寒,也就罷了。
轉眼之間,赈濟完了,遂拔寨回京。
這一路切近帝畿,賊兵究竟不敢窺探。
瑤華領着班師兵,好不體面,一路上都有文武官員迎接,驿站供應。
又行了十五六天,将近京師,就有那親王、郡王、内外勳戚遣人迎接。
到得平則門,又有内閣六部九卿,都遞手本迎接道賀,随後又有奉旨出城迎接的一班内官。
瑤華傳令,将兵紮住,攜帶經略使印信,李建泰同福王各攜印信,入朝複旨。
将及朝門,隻見有司禮監出來,口稱有旨,衆各下馬,俯伏聽宣。
那司禮監即便開讀: 奉聖旨,監軍使臣福藩王同經略使十四長公主,征讨狂寇,不一月之間,便能殲滅,實為迅速,甚屬可嘉。
行陣勞苦,各予休沐假十日,然後入宮朝見。
所有印信,即交内臣赍繳,兵将撤回歸伍,俟論功之日,再行升賞。
欽哉。
謝恩。
各拜舞起立,那司禮監對李建泰道:“李老先兒,你也有個旨意在此。
”李建泰正要起來,聽了仍舊俯伏聽宣。
隻見那司禮監又捧出一道旨意來宣道: 奉聖旨,大将軍李建泰,領兵出征,茫無擘畫,虛耗兵糧,實屬有忝厥職。
着革去兵部侍郎,賞給同知銜。
迅往川省,将所用軍饷銷算明白具奏。
如有虛靡,即着令賠充,仍收回大将軍印信,押令立刻起程。
欽哉。
謝恩。
李建泰叩頭謝恩畢,滿面羞慚。
司禮監背後走出七八個校尉來,收回印信,押着起程去了。
福王請過聖旨,同瑤華呈上印信,即時歸第。
瑤華在路付令箭與小厮們,傳知中軍,将兵撤回歸伍。
小厮們趕着去了。
路上的人又看個不了,衆口稱揚。
隻聽見一個人道:“你看衆人,沒有一個不是滿面風塵,惟獨這公主,臉色與從前出兵去的光景一樣,這又是什麼緣故?”不說他們路人閑話,父女回第。
再說崇祯皇帝為甚不即召見,原來心上欲與瑤華相一個驸馬,豈知滿朝臣宰,都曉得這位公主不比等閑,若好子弟早已名登科甲,身列宦途。
若不成材的,如何配得這位公主。
所以自奏捷後,即留心起意,欲也要個文武全材。
各大臣中子弟,有了文即欠武,有人武又少文。
有時宣谕,各官都不敢登答,隻有那些内外勳戚,都在皇後面前求親。
皇後外家就是周皇親,其幼子周君佐尚未聘室,曾經偷見過瑤華,十分心熱,要想結這頭親事,與一個門客商量。
門客道:“這又何難,現放着皇後是你的令姊,隻要……”就歇住了口,不往下說了。
周君佐再四央告,那門客才把這句話講完了。
不知所講何語?請看下回便知。
各各領命遵辦去了。
卻說李闖并未統領全軍,隻帶得一萬四千人馬,想襄陽城内并無大兵駐守,可以不勞而得。
不料行至草溝地方,忽遇瑤華這支兵馬,殊出意外,前軍被陷,誤聽敵軍被陷,故沖上前來,人馬還未站定,被瑤華打中了一彈丸,正打在額角上,登時暈倒,幸虧衆賊救起,而隊伍錯亂,不防敵軍反來沖陣,一萬四千人馬去了一大半。
那些殘兵落荒躲避,幸而敵軍不加追趕,見已直往荊州去了,方敢聚集殘兵,暫時紮個營寨駐歇。
那李闖直到半夜才蘇醒轉來,恨如切骨,問這些手下的人,究竟是何處兵馬,是從那裡來?那手下的小賊回道:“已據探子查明來禀,是河南封藩福王同将軍李建泰,剿滅奢崇明,從四川回來,途次相遇,被他殺了一陣。
”李闖道:“我早望見有面認旗,寫的不像是福王的字樣。
”有一個道:“這是他的女兒,加封為第十四皇女,又是經略使,用彈弓打人的就是他。
”李闖道:“你們都記着,我有日得了河南省城,捉住福王,務要生啖其肉。
拿住這個丫頭,與衆人餟死,方出得這口惡氣。
”手下人齊聲答應。
又調養了十餘日才覺平複,一面發令箭,再向陝西調取兵馬,攻取襄陽。
不題。
再說瑤華令李建泰督率散赈,又耽擱了一個多月,民情安貼,然後啟行。
衆官文武同遠近百姓,都來叩送,一個個千恩萬謝,歡聲動地。
瑤華傳令,仍發報子,四下打探有無賊兵,預備抵敵。
行了十餘天,卻未遇見一賊,将近衛輝,即進城暫住。
問及各官,知賊人于三月内曾經在此焚掠一次,瑤華仍令中軍及小厮們,暫同府縣查明被殘戶口,一一赈濟,一面行文開封,解銀來軍前發赈。
又對福王說:“女兒在此還有一月耽擱,王爺何不悄回府中一看,仍即趕回,一同複旨。
”福王道:“路上賊多,萬一遇着倒不穩便。
有你在此,我甚安心,别的事我倒并不挂在心上。
”瑤華聽見福王膽寒,也就罷了。
轉眼之間,赈濟完了,遂拔寨回京。
這一路切近帝畿,賊兵究竟不敢窺探。
瑤華領着班師兵,好不體面,一路上都有文武官員迎接,驿站供應。
又行了十五六天,将近京師,就有那親王、郡王、内外勳戚遣人迎接。
到得平則門,又有内閣六部九卿,都遞手本迎接道賀,随後又有奉旨出城迎接的一班内官。
瑤華傳令,将兵紮住,攜帶經略使印信,李建泰同福王各攜印信,入朝複旨。
将及朝門,隻見有司禮監出來,口稱有旨,衆各下馬,俯伏聽宣。
那司禮監即便開讀: 奉聖旨,監軍使臣福藩王同經略使十四長公主,征讨狂寇,不一月之間,便能殲滅,實為迅速,甚屬可嘉。
行陣勞苦,各予休沐假十日,然後入宮朝見。
所有印信,即交内臣赍繳,兵将撤回歸伍,俟論功之日,再行升賞。
欽哉。
謝恩。
各拜舞起立,那司禮監對李建泰道:“李老先兒,你也有個旨意在此。
”李建泰正要起來,聽了仍舊俯伏聽宣。
隻見那司禮監又捧出一道旨意來宣道: 奉聖旨,大将軍李建泰,領兵出征,茫無擘畫,虛耗兵糧,實屬有忝厥職。
着革去兵部侍郎,賞給同知銜。
迅往川省,将所用軍饷銷算明白具奏。
如有虛靡,即着令賠充,仍收回大将軍印信,押令立刻起程。
欽哉。
謝恩。
李建泰叩頭謝恩畢,滿面羞慚。
司禮監背後走出七八個校尉來,收回印信,押着起程去了。
福王請過聖旨,同瑤華呈上印信,即時歸第。
瑤華在路付令箭與小厮們,傳知中軍,将兵撤回歸伍。
小厮們趕着去了。
路上的人又看個不了,衆口稱揚。
隻聽見一個人道:“你看衆人,沒有一個不是滿面風塵,惟獨這公主,臉色與從前出兵去的光景一樣,這又是什麼緣故?”不說他們路人閑話,父女回第。
再說崇祯皇帝為甚不即召見,原來心上欲與瑤華相一個驸馬,豈知滿朝臣宰,都曉得這位公主不比等閑,若好子弟早已名登科甲,身列宦途。
若不成材的,如何配得這位公主。
所以自奏捷後,即留心起意,欲也要個文武全材。
各大臣中子弟,有了文即欠武,有人武又少文。
有時宣谕,各官都不敢登答,隻有那些内外勳戚,都在皇後面前求親。
皇後外家就是周皇親,其幼子周君佐尚未聘室,曾經偷見過瑤華,十分心熱,要想結這頭親事,與一個門客商量。
門客道:“這又何難,現放着皇後是你的令姊,隻要……”就歇住了口,不往下說了。
周君佐再四央告,那門客才把這句話講完了。
不知所講何語?請看下回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