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苦悲憤記
關燈
小
中
大
歲在甲寅,耿靖南據閩以叛;耿王精忠為康熙之姑丈,曾封為靖南王,竟于康熙十三年倡行叛逆。
月維孟夏,司參戎舉昆以從。
平陽一名昆,參将司名從義,[司定猷]曾開門揖盜。
師出桐山,浙、閩分水之交界。
曾都督之令牌傳示;曾養性原任參将,從而為都督,提兵出瑞,詐奉先帝而讨之。
帆揚蕭渡,蕭家渡口。
朱将軍之戰艦遙臨。
朱将軍名文煥,原為福州下南水師。
日際下弦,乃四月十六日。
舡來江面;飛雲渡口。
時當上午,寨紮河頭。
臨江河口。
火光燭天,鼓聲震地。
白幔遍野,布蓬多也。
如雪之壓青山;異[黑]旗蔽空,耿以黑旗為号。
似雲之沛驟雨。
言其密也。
兩岸之男女瓦解,分散也。
千門之衣物瓜分。
十六下午,僞兵上橫山,即于西門外沙城頭交戰。
隻道王師奉先帝而讨,以空絕[俱以空炮]來往,及兩下收兵,僞兵遂掠人家财物。
城守戒嚴,城守副将吳公名三畏,武狀元(出身)。
始于四月十九之日;僞兵屯劄四圍城外北湖山、萬松山、白塔山等處,日夜攻城。
渡江攻急,甚于五月二十之宵。
戌刻攻城,至天明城亦無恙。
中老[炮火]電光,城上兵民皆膽落;如電之光,膽因寒也。
炮聲風嘯,家中老稚悉魂銷。
炮飛如風,老幼皆懼。
守垛待雞鳴,垛,城之齒也。
喪身足憫;身在城頭,恐傷死也。
居家俟天曉,殒命堪悲。
坐以待旦,中炮死者甚多。
幸也,吳狀元堵禦多方;狀元日夜在城周圍,每垛用草薦遮上,将水澆濫,使炮子遇軟即止。
又用燈籠,每垛一盞,日安垛口,夜放半城,使賊望燈疑是垛口,照炮而攻,炮子俱打城下,垛因不壞,人皆無恙。
又用米篩一面,内挂小鏡二枚,至晚,将行[篩]扡在城上,使炮影似眼光,賊夜從遠看,恰像赤身婦人,炮因俱放不出。
賊亦以赤身立炮後破之,而炮竟連人俱壞。
賊疑神明顯異,次日遂不攻城。
又命值更人隻許打二更而止,至天明,不許連打五更。
快哉,于中軍私通洩計。
右營姓于名安邦,與平陽(司)參将為親家,相通私約五月初三開門揖盜,誰知箭書射入,被督标劉守備捉獲,守備因疑吳狀元有私。
初三日,狀元鎮守小東門,忽見北門有炮轉打小東,狀元即問“北門誰守”?佥禀“于安邦在”。
遂召安邦至水心廟,會請各官同審,守備以書獻出,遂至洩計。
幸甚!父子斬首,疇憐骨肉之非刑;安邦父子俱斬。
轉入衙門,檢出黑旗及藤牌、刀槍等物,因将家眷即行收禁。
黨羽就擒,誰謂枭淩之可惜!時獲有一兵扒城送信于賊,亦斬之。
由是守者益固,奈何援者偏遲。
祖總兵名弘勳,意欲投降,不肯救援。
而城守楊公強撥溫兵七八個禦至城下,方知救兵。
城外民屋盡成灰,狀元之血書徒急;城外民居、祠廟盡為燒毀,僅留城隍一廟。
狀元因咬指血寫書,付兵丁缪有功夜出南門,浮江涉水至郡請兵。
溫鎮祖弘勳坐視不發,孤城無計,危甚矣,而忠且苦惟狀元耳。
缪有功,瑞安西垟人。
山上浮屠忽起火,都督之謀略空施。
東門外隆山塔夜半忽燒起來,曾養性以瑞城不下,計無所施,意欲回守桐山,再作别樣計策。
相距四十餘天,枉斃百千多命。
困城四十五日,損兵折将,死者不計其數。
忽焉營移,夜半不聞金鼓之聲;竟爾師往,途中遙望旌旗之色。
當時隻知賊營援守桐山,不知祖弘勳書請至郡,賊營劄巽山等處。
降書下郡,祖總兵首倡其謀;五月廿九日,弘勳請各官至大觀亭上酌議,而降僞之意未曾少少露出。
身戮高山,陳巡憲獨全其義。
巡憲即溫處道,諱丹赤,字秉忠,議曰:“瑞安孤城,吳三畏能死守四十餘天,況郡城為五縣之首,而鎮台又為一府之帥,豈可僞一至而遂降之乎?”言未畢,總兵從者在椅後,遂刀起首落,而巡憲實全義身亡。
縣令身亡,妻兒綁縛。
永嘉知縣姓馬名琾,厲聲而言:“這反了!”即斷其手。
上轎回縣,随從趕至轎側枭首。
遂擄衙内,綁縛妻子,家奴因而解散。
夜不收之自刎,流芳百世;蔡知府之屈膝,遺臭萬年。
蔡太守名兆豐,見事不濟,屈膝祖弘勳,得免一命,後複仕僞為太守,無恥極矣。
不若陳巡憲下夜不收,名?姓?,<能>自刎而亡。
現奉旨建陳、馬二祠于大觀亭側,祭祀以彰忠烈,而夜不收亦列其内。
開城門而納款,舉國玺以投誠。
割辮更旗,去清朝之辮發,梳髻以戴網巾而冠紗帽。
且更綠旗而換黑旗。
據城報捷。
以溫郡之降城,報耿逆為速得。
緣是聲言瑞抗,言瑞之抗王師
月維孟夏,司參戎舉昆以從。
平陽一名昆,參将司名從義,[司定猷]曾開門揖盜。
師出桐山,浙、閩分水之交界。
曾都督之令牌傳示;曾養性原任參将,從而為都督,提兵出瑞,詐奉先帝而讨之。
帆揚蕭渡,蕭家渡口。
朱将軍之戰艦遙臨。
朱将軍名文煥,原為福州下南水師。
日際下弦,乃四月十六日。
舡來江面;飛雲渡口。
時當上午,寨紮河頭。
臨江河口。
火光燭天,鼓聲震地。
白幔遍野,布蓬多也。
如雪之壓青山;異[黑]旗蔽空,耿以黑旗為号。
似雲之沛驟雨。
言其密也。
兩岸之男女瓦解,分散也。
千門之衣物瓜分。
十六下午,僞兵上橫山,即于西門外沙城頭交戰。
隻道王師奉先帝而讨,以空絕[俱以空炮]來往,及兩下收兵,僞兵遂掠人家财物。
城守戒嚴,城守副将吳公名三畏,武狀元(出身)。
始于四月十九之日;僞兵屯劄四圍城外北湖山、萬松山、白塔山等處,日夜攻城。
渡江攻急,甚于五月二十之宵。
戌刻攻城,至天明城亦無恙。
中老[炮火]電光,城上兵民皆膽落;如電之光,膽因寒也。
炮聲風嘯,家中老稚悉魂銷。
炮飛如風,老幼皆懼。
守垛待雞鳴,垛,城之齒也。
喪身足憫;身在城頭,恐傷死也。
居家俟天曉,殒命堪悲。
坐以待旦,中炮死者甚多。
幸也,吳狀元堵禦多方;狀元日夜在城周圍,每垛用草薦遮上,将水澆濫,使炮子遇軟即止。
又用燈籠,每垛一盞,日安垛口,夜放半城,使賊望燈疑是垛口,照炮而攻,炮子俱打城下,垛因不壞,人皆無恙。
又用米篩一面,内挂小鏡二枚,至晚,将行[篩]扡在城上,使炮影似眼光,賊夜從遠看,恰像赤身婦人,炮因俱放不出。
賊亦以赤身立炮後破之,而炮竟連人俱壞。
賊疑神明顯異,次日遂不攻城。
又命值更人隻許打二更而止,至天明,不許連打五更。
快哉,于中軍私通洩計。
右營姓于名安邦,與平陽(司)參将為親家,相通私約五月初三開門揖盜,誰知箭書射入,被督标劉守備捉獲,守備因疑吳狀元有私。
初三日,狀元鎮守小東門,忽見北門有炮轉打小東,狀元即問“北門誰守”?佥禀“于安邦在”。
遂召安邦至水心廟,會請各官同審,守備以書獻出,遂至洩計。
幸甚!父子斬首,疇憐骨肉之非刑;安邦父子俱斬。
轉入衙門,檢出黑旗及藤牌、刀槍等物,因将家眷即行收禁。
黨羽就擒,誰謂枭淩之可惜!時獲有一兵扒城送信于賊,亦斬之。
由是守者益固,奈何援者偏遲。
祖總兵名弘勳,意欲投降,不肯救援。
而城守楊公強撥溫兵七八個禦至城下,方知救兵。
城外民屋盡成灰,狀元之血書徒急;城外民居、祠廟盡為燒毀,僅留城隍一廟。
狀元因咬指血寫書,付兵丁缪有功夜出南門,浮江涉水至郡請兵。
溫鎮祖弘勳坐視不發,孤城無計,危甚矣,而忠且苦惟狀元耳。
缪有功,瑞安西垟人。
山上浮屠忽起火,都督之謀略空施。
東門外隆山塔夜半忽燒起來,曾養性以瑞城不下,計無所施,意欲回守桐山,再作别樣計策。
相距四十餘天,枉斃百千多命。
困城四十五日,損兵折将,死者不計其數。
忽焉營移,夜半不聞金鼓之聲;竟爾師往,途中遙望旌旗之色。
當時隻知賊營援守桐山,不知祖弘勳書請至郡,賊營劄巽山等處。
降書下郡,祖總兵首倡其謀;五月廿九日,弘勳請各官至大觀亭上酌議,而降僞之意未曾少少露出。
身戮高山,陳巡憲獨全其義。
巡憲即溫處道,諱丹赤,字秉忠,議曰:“瑞安孤城,吳三畏能死守四十餘天,況郡城為五縣之首,而鎮台又為一府之帥,豈可僞一至而遂降之乎?”言未畢,總兵從者在椅後,遂刀起首落,而巡憲實全義身亡。
縣令身亡,妻兒綁縛。
永嘉知縣姓馬名琾,厲聲而言:“這反了!”即斷其手。
上轎回縣,随從趕至轎側枭首。
遂擄衙内,綁縛妻子,家奴因而解散。
夜不收之自刎,流芳百世;蔡知府之屈膝,遺臭萬年。
蔡太守名兆豐,見事不濟,屈膝祖弘勳,得免一命,後複仕僞為太守,無恥極矣。
不若陳巡憲下夜不收,名?姓?,<能>自刎而亡。
現奉旨建陳、馬二祠于大觀亭側,祭祀以彰忠烈,而夜不收亦列其内。
開城門而納款,舉國玺以投誠。
割辮更旗,去清朝之辮發,梳髻以戴網巾而冠紗帽。
且更綠旗而換黑旗。
據城報捷。
以溫郡之降城,報耿逆為速得。
緣是聲言瑞抗,言瑞之抗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