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8 列傳第六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孫權黃武五年,有大秦賈人字秦論來到交址,太守吳邈遣送詣權。
權問論方土風俗,論具以事對。
時諸葛恪讨丹一陽一,獲黝、歙短人。
論見之曰:“大秦希見此人。
”權以男一女各十人,差吏會稽劉鹹送論,鹹于道物故,乃徑還本國也。
漢和帝時,天竺數遣使貢獻,後西域反叛遂絕。
至桓帝延熹三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魏、晉世絕不複通。
唯吳時扶南王範旃遣親人蘇勿使其國,從扶南發投拘利口,循海大灣中正西北入,曆灣邊數國,可一年餘到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裡乃至焉。
天竺王驚曰:“海濱極遠,猶有此人乎!”即令觀視國内,仍差陳、宋等二人以月支馬四疋報旃,勿積四年方至。
其時吳遣中郎康泰使扶南,及見陳、宋等,具問天竺土俗,雲:“佛道所興國也。
人敦龐,土饒沃,其王号茂論。
所都城郭,水泉分流,繞于渠塹,下一注大江。
其宮殿皆雕文镌刻。
街曲市裡,屋舍樓觀,鐘鼓音樂,服飾香華,水陸通流,百賈交會,器玩珍玮,恣心所欲。
左右嘉維、舍衛、葉波等十六大國。
去天竺或二三千裡,共尊奉之,以爲在天地之中。
” 天監初,其王屈多遣長史竺羅達奉表獻琉璃唾壺、雜香、古貝等物。
天竺迦毗黎國,元嘉五年,國王月一愛一遣使奉表,獻金剛指環、摩勒金環諸寶物,赤白鹦鹉各一頭。
明帝泰始二年,又遣使貢獻,以其使主竺扶大、竺阿珍并爲建威将軍。
元嘉十八年,蘇摩黎國王那羅跋摩遣使獻方物。
孝武孝建二年,斤陀利國王釋婆羅那鄰陀遣長史竺留陀及多獻金銀寶器。
後廢帝元徽元年,婆黎國遣使貢獻。
凡此諸國皆事佛道。
佛道自後漢明帝法始東流,自此以來,其教稍廣,别爲一家之學。
元嘉十二年,丹一陽一尹蕭摹之奏曰:“佛化被于中國,已曆四代,而自頃以來,更以奢競爲重。
請自今以後有欲鑄銅像者,悉詣台自聞;興造塔寺一精一舍,皆先列言,須許報然後就功。
”诏可。
又沙汰沙門罷道者數百人。
孝武大明二年,有昙标道人與羌人高闍謀反,上因是下诏,所在一精一加沙汰,後有違犯,嚴其誅坐。
于是設諸條禁,自非戒行一精一苦,并使還俗,而諸寺尼出入宮掖,交關妃後,此制竟不能行。
先是,晉世庾冰始創議欲使沙門敬王者,後桓玄複述其義,并不果行。
大明六年,孝武使有司奏沙門接見皆盡敬,诏可。
前廢帝初複舊。
孝武一寵一姬殷貴妃薨,爲之立寺,貴妃子子鸾封新安王,故以新安爲寺号。
前廢帝殺子鸾,乃毀廢新安寺,驅斥僧徒,尋又毀中興、天寶諸寺。
明帝定亂,下令修複。
宋世名僧有道生道人,彭城人,父爲廣戚令。
道生爲沙門法大弟子,幼而聰悟。
年十五便能講經,及長有異解,立頓悟義,時人推服。
元嘉十一年,卒于廬山,沙門慧琳爲之诔。
慧琳者,秦郡秦縣人,姓劉氏。
少出家,住冶城寺。
有才章,兼内外之學,爲廬陵王義真所知。
嘗着均善論,頗貶裁佛法,雲:“有白學先生,以爲中國聖人經綸百世,其德弘矣,智周萬變,天人之理盡矣。
道無隐旨,教罔遺筌,聰叡迪哲,何負于殊論哉。
有黑學道士陋之,謂不照幽冥之塗,弗及來生之化,雖尚虛心,未能虛事,不逮西域之深也。
”爲客主酬答,其歸以爲“六度與五教并行,信順與慈悲齊立”。
論行于世。
舊僧謂其敗黜釋氏,欲加擯斥。
文帝見論賞之,元嘉中,遂參權要,朝廷大事皆與議焉。
賓客輻湊,門車常有數十兩。
四方贈賂相系,勢傾一時。
方筵七八,座上恒滿。
琳着高屐,披貂裘,置通呈書佐,權侔宰輔。
會稽孔觊嘗詣之,遇賓客填咽,暄叙而已。
觊慨然曰:“遂有黑衣宰相,可謂冠屦失所矣。
”注孝經及莊子逍遙篇文論傳于世。
又有慧嚴、慧議道人,并住東安寺。
學行一精一整,爲道俗所推。
時鬥場寺多禅僧,都下爲之語曰:“鬥場禅師窟,東安談義林。
” 孝武大明四年,于中興寺設齋,有一異僧,衆莫之識,問名,答言名明慧,從天安寺來。
忽然不見。
天下無此寺名,乃改中興曰天安寺。
大明中,外國沙門摩诃衍苦節有一精一理,于都下出新經勝鬘經,尤見重釋學。
師子國,天竺旁國也。
其地和适,無冬夏之異。
五谷随人種,不須時節。
其國舊無人,止有鬼神及龍居之。
諸國商估來共市易,鬼神不見其形,但出珍寶,顯其所堪價。
商人依價取之。
諸國人聞其土樂,因此競至,或有住者,遂成大國。
晉義熙初,始遣使獻玉像,經十載乃至。
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潔潤,形制殊特,殆非人工。
此像曆晉、宋在瓦官寺,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軀,及顧長康維摩畫圖,世人号之三絕。
至齊東昏遂毀玉像,前截臂,次取身,爲嬖妾潘貴妃作钗钏。
宋元嘉五年,其王刹利摩诃遣使奉表貢獻。
十二年,又遣使奉獻。
梁大通元年,後王迦葉伽羅诃黎邪使使奉表貢獻。
權問論方土風俗,論具以事對。
時諸葛恪讨丹一陽一,獲黝、歙短人。
論見之曰:“大秦希見此人。
”權以男一女各十人,差吏會稽劉鹹送論,鹹于道物故,乃徑還本國也。
漢和帝時,天竺數遣使貢獻,後西域反叛遂絕。
至桓帝延熹三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魏、晉世絕不複通。
唯吳時扶南王範旃遣親人蘇勿使其國,從扶南發投拘利口,循海大灣中正西北入,曆灣邊數國,可一年餘到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裡乃至焉。
天竺王驚曰:“海濱極遠,猶有此人乎!”即令觀視國内,仍差陳、宋等二人以月支馬四疋報旃,勿積四年方至。
其時吳遣中郎康泰使扶南,及見陳、宋等,具問天竺土俗,雲:“佛道所興國也。
人敦龐,土饒沃,其王号茂論。
所都城郭,水泉分流,繞于渠塹,下一注大江。
其宮殿皆雕文镌刻。
街曲市裡,屋舍樓觀,鐘鼓音樂,服飾香華,水陸通流,百賈交會,器玩珍玮,恣心所欲。
左右嘉維、舍衛、葉波等十六大國。
去天竺或二三千裡,共尊奉之,以爲在天地之中。
” 天監初,其王屈多遣長史竺羅達奉表獻琉璃唾壺、雜香、古貝等物。
天竺迦毗黎國,元嘉五年,國王月一愛一遣使奉表,獻金剛指環、摩勒金環諸寶物,赤白鹦鹉各一頭。
明帝泰始二年,又遣使貢獻,以其使主竺扶大、竺阿珍并爲建威将軍。
元嘉十八年,蘇摩黎國王那羅跋摩遣使獻方物。
孝武孝建二年,斤陀利國王釋婆羅那鄰陀遣長史竺留陀及多獻金銀寶器。
後廢帝元徽元年,婆黎國遣使貢獻。
凡此諸國皆事佛道。
佛道自後漢明帝法始東流,自此以來,其教稍廣,别爲一家之學。
元嘉十二年,丹一陽一尹蕭摹之奏曰:“佛化被于中國,已曆四代,而自頃以來,更以奢競爲重。
請自今以後有欲鑄銅像者,悉詣台自聞;興造塔寺一精一舍,皆先列言,須許報然後就功。
”诏可。
又沙汰沙門罷道者數百人。
孝武大明二年,有昙标道人與羌人高闍謀反,上因是下诏,所在一精一加沙汰,後有違犯,嚴其誅坐。
于是設諸條禁,自非戒行一精一苦,并使還俗,而諸寺尼出入宮掖,交關妃後,此制竟不能行。
先是,晉世庾冰始創議欲使沙門敬王者,後桓玄複述其義,并不果行。
大明六年,孝武使有司奏沙門接見皆盡敬,诏可。
前廢帝初複舊。
孝武一寵一姬殷貴妃薨,爲之立寺,貴妃子子鸾封新安王,故以新安爲寺号。
前廢帝殺子鸾,乃毀廢新安寺,驅斥僧徒,尋又毀中興、天寶諸寺。
明帝定亂,下令修複。
宋世名僧有道生道人,彭城人,父爲廣戚令。
道生爲沙門法大弟子,幼而聰悟。
年十五便能講經,及長有異解,立頓悟義,時人推服。
元嘉十一年,卒于廬山,沙門慧琳爲之诔。
慧琳者,秦郡秦縣人,姓劉氏。
少出家,住冶城寺。
有才章,兼内外之學,爲廬陵王義真所知。
嘗着均善論,頗貶裁佛法,雲:“有白學先生,以爲中國聖人經綸百世,其德弘矣,智周萬變,天人之理盡矣。
道無隐旨,教罔遺筌,聰叡迪哲,何負于殊論哉。
有黑學道士陋之,謂不照幽冥之塗,弗及來生之化,雖尚虛心,未能虛事,不逮西域之深也。
”爲客主酬答,其歸以爲“六度與五教并行,信順與慈悲齊立”。
論行于世。
舊僧謂其敗黜釋氏,欲加擯斥。
文帝見論賞之,元嘉中,遂參權要,朝廷大事皆與議焉。
賓客輻湊,門車常有數十兩。
四方贈賂相系,勢傾一時。
方筵七八,座上恒滿。
琳着高屐,披貂裘,置通呈書佐,權侔宰輔。
會稽孔觊嘗詣之,遇賓客填咽,暄叙而已。
觊慨然曰:“遂有黑衣宰相,可謂冠屦失所矣。
”注孝經及
又有慧嚴、慧議道人,并住東安寺。
學行一精一整,爲道俗所推。
時鬥場寺多禅僧,都下爲之語曰:“鬥場禅師窟,東安談義林。
” 孝武大明四年,于中興寺設齋,有一異僧,衆莫之識,問名,答言名明慧,從天安寺來。
忽然不見。
天下無此寺名,乃改中興曰天安寺。
大明中,外國沙門摩诃衍苦節有一精一理,于都下出新經勝鬘經,尤見重釋學。
師子國,天竺旁國也。
其地和适,無冬夏之異。
五谷随人種,不須時節。
其國舊無人,止有鬼神及龍居之。
諸國商估來共市易,鬼神不見其形,但出珍寶,顯其所堪價。
商人依價取之。
諸國人聞其土樂,因此競至,或有住者,遂成大國。
晉義熙初,始遣使獻玉像,經十載乃至。
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潔潤,形制殊特,殆非人工。
此像曆晉、宋在瓦官寺,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軀,及顧長康維摩畫圖,世人号之三絕。
至齊東昏遂毀玉像,前截臂,次取身,爲嬖妾潘貴妃作钗钏。
宋元嘉五年,其王刹利摩诃遣使奉表貢獻。
十二年,又遣使奉獻。
梁大通元年,後王迦葉伽羅诃黎邪使使奉表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