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5 列傳第六十五 隐逸上
關燈
小
中
大
嶷征爲參軍,不起,測答府雲:“何爲謬傷海鳥,橫斤山木。
”母喪,身自負土,植松柏。
嶷複遣書請之,辟爲參軍。
測答曰:“一性一同鱗羽,一愛一止山壑,眷戀松雲,輕迷人路。
縱宕岩流,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
而今鬓已白,豈容課虛責有,限魚鳥慕哉。
” 永明三年,诏征太子舍人,不就。
欲遊名山,乃寫祖少文所作尚子平圖于壁上。
測長子賓宦在都,知父此旨,便求祿還爲南郡丞,測遂付以家事。
刺史安陸王子敬、長史劉寅以下皆贈送之,測無所受,齎老子,莊子二書自随。
子孫拜辭悲泣,測長嘯不視,遂往廬山,止祖少文舊宅。
魚複侯子響爲江州,厚遣贈遺。
測曰:“少有狂疾,尋山采藥,遠來至此,量腹而進松術,度形而衣薜蘿,淡然已足,豈容當此橫施。
”子響命駕造之,測不見。
後子響不告而來,奄至所住,測不得已,巾褐對之,竟不交言。
子響不悅而退。
侍中王秀之彌所欽慕,乃令陸探微畫其形與己相對,又贻書曰:“昔人有圖畫僑、劄,輕以自方耳。
”王儉亦雅重之,贈以蒲褥筍席。
頃之,測送弟喪還西,仍留舊宅永業寺,絕賓友,唯與同志庾易、劉虬、宗人尚之等往來講說。
荊州刺史随王子隆至鎮,遣别駕宗忻口緻勞問。
測笑曰:“貴賤理隔,何以及此。
”竟不答。
建武二年,征爲司徒主簿,不就,卒。
測善畫,自圖阮籍遇蘇門于行鄣上,坐卧對之。
又畫永業佛影台,皆爲妙作。
好音律,善易、老,續皇甫谧高士傳三卷。
嘗遊衡山七嶺,着衡山、廬山記。
尚之字敬文,亦好山澤,征辟一無所就,以壽終。
彧之字叔粲,少文從父弟也。
早孤,事兄恭謹。
家貧好學,雖文義不逮少文,而真澹過之。
征辟一無所就。
宋元嘉初,大使陸子真觀采風俗,三詣彧之。
每辭疾不見,告人曰:“我布衣草萊之人,少長壟畝,何宜枉軒冕之客。
”子真還,表薦之,又不就征。
卒于家。
沈道虔,吳興武康人也。
少仁一愛一,好老、易,居縣北石山下。
孫恩亂後饑荒,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廢頭裡,爲立宅臨溪,有山水之玩。
時複還石山一精一廬,與諸孤兄子共釜庾之資,困不改節。
受琴于戴逵,王敬弘深貴重之。
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
有人竊其園菜者,外還見之,乃自逃隐,待竊者去後乃出。
人又拔其屋後大筍,令人止之,曰:“惜此筍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與。
”乃令人買大筍送與之,盜者慚不取,道虔使置其門内而還。
常以捃拾自資,同捃者或争穟,道虔谏之不止,悉以其所得與之。
争者愧恧,後每争辄雲“勿令居士知”。
冬月無複衣,戴顒聞而迎之,爲作衣服,并與錢一萬。
及還,分身上衣及錢悉供諸兄弟子無衣者。
鄉裡少年相率受學,道虔常無食以立學徒。
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資給,受業者鹹得有成。
宋文帝聞之,遣使存問,賜錢三萬,米二百斛,悉供孤兄子嫁娶。
征員外散騎侍郎,不就。
累世事佛,推父祖舊宅爲寺。
至四月八日每請像,請像之日,辄舉家感恸焉。
道虔年老菜食,恒無經日之資,而琴書爲樂,孜孜不倦。
文帝敕郡縣使随時資給。
卒。
子慧鋒,修父業,不就州辟。
孔淳之字彥深,魯人也。
祖惔,尚書祠部郎。
父粲,秘書監征,不就。
淳之少有高尚,一愛一好墳籍,爲太原王恭所稱。
居會稽剡縣。
一性一好山水,每有所遊,必窮其幽峻,或旬日忘歸。
嘗遊山,遇沙門釋法崇,因留共止,遂停三載。
法崇歎曰:“緬想人外三十年矣,今乃傾蓋于茲,不覺老之将至也。
”及淳之還,乃不告以姓。
除着作佐郎、太尉參軍,并不就。
居喪至孝,廬于墓側。
服阕,與征士戴顒、王弘之及王敬弘等共爲人外之遊,又申以婚姻。
敬弘以女适淳之子尚,遂以烏羊系所乘車轅,提壺爲禮。
至則盡歡共飲,迄暮而歸。
或怪其如此,答曰:“固亦農夫田父之禮也。
” 會稽太守謝方明苦要之不能緻,使謂曰:“苟不入吾郡,何爲入吾郭?”淳之笑曰:“潛遊者不識其水,巢栖者非辯其林,飛沈所至,何問其主。
”終不肯往。
茅室蓬戶,庭草蕪徑,唯一床一上有數帙書。
元嘉初,複征爲散騎侍郎,乃逃于上虞縣界,家人莫知所在。
弟默之爲廣州刺史,出都與别,司徒王弘要淳之集冶城,即日命駕東歸,遂不顧也。
元嘉七年卒。
默之儒學,注谷梁春秋。
默之子熙先,事在範晔傳。
周續之字道祖,雁門廣武人也。
其先過江,居豫章建昌縣。
續之八歲喪母,哀戚過于成一人,奉兄如事父。
豫章太守範甯于郡立學,招集生徒,遠方至者甚衆。
續之年十二,詣甯受業。
居學數年,通五經、五緯,号曰十經,名冠同門,稱爲顔子。
既而閑居讀老、易,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
時彭城劉遺人遁迹廬山,陶深明亦不應徵命,謂之尋一陽一三隐。
劉毅鎮姑孰,命爲撫軍參軍,征太學博士,并不就。
江州刺史每相招請,續之不尚峻節,頗從之遊。
常以嵇康高士傳得出處之美,因爲之注。
武帝北讨,世子居守,迎續之館于安樂寺,延入講禮,月馀複還山。
江州刺史劉柳薦之武帝,俄辟太尉掾,不就。
武帝北伐,還鎮彭城,遣使迎之,禮賜甚厚,每曰“真高士也”。
尋複南還。
武帝踐阼,複召之。
上爲開館東郭外,招集生徒,乘輿降幸,并見諸生,問續之禮記“傲不可長”、與我九齡“射于矍圃”之義,辯析一精一奧,稱爲名通。
續之素患風痹,不複堪講,乃移病锺山。
景平元年卒。
通一毛一詩六義及禮論,注公羊傳,皆傳于世。
無子。
兄子景遠有續之風。
戴顒字仲若,谯郡銍人也。
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
顒十六遭父憂,幾于毀滅,因此長抱羸患。
以父不仕,複修其業。
父善琴書,顒并傳之。
凡諸音律,皆能揮手。
會稽剡縣多名山,故世居剡下。
顒及兄勃并受琴于父,父沒,所傳之一聲不忍複奏,各造新弄。
勃制五部,顒制十五部,顒又制長弄一部,并傳于世。
中書令王綏嘗攜客造之,勃等方進豆粥,綏曰:“聞卿善琴,試欲一聽。
”不答,綏恨而去。
桐廬縣又多名山,兄弟複共遊之,因留居止。
勃疾,患醫藥不給。
顒謂勃曰:“顒随兄得閑,非有心于語默,兄今疾笃,無可營療,顒當幹祿以自濟耳。
”乃求海虞令,事垂行而勃卒,乃止。
桐廬僻遠,難以養疾,乃出居吳下。
吳下土人共爲築室,聚石引水,植林開澗,少時繁密,有若自然。
乃述莊周大旨,着逍遙論、注禮記中庸篇。
三吳将守及郡内一衣冠,要其同遊野澤,堪行便去,不爲矯介,衆論以此多之。
宋國初建、元嘉中征,并不就。
衡一陽一王義季鎮京口,長史張邵
”母喪,身自負土,植松柏。
嶷複遣書請之,辟爲參軍。
測答曰:“一性一同鱗羽,一愛一止山壑,眷戀松雲,輕迷人路。
縱宕岩流,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
而今鬓已白,豈容課虛責有,限魚鳥慕哉。
” 永明三年,诏征太子舍人,不就。
欲遊名山,乃寫祖少文所作尚子平圖于壁上。
測長子賓宦在都,知父此旨,便求祿還爲南郡丞,測遂付以家事。
刺史安陸王子敬、長史劉寅以下皆贈送之,測無所受,齎老子,
子孫拜辭悲泣,測長嘯不視,遂往廬山,止祖少文舊宅。
魚複侯子響爲江州,厚遣贈遺。
測曰:“少有狂疾,尋山采藥,遠來至此,量腹而進松術,度形而衣薜蘿,淡然已足,豈容當此橫施。
”子響命駕造之,測不見。
後子響不告而來,奄至所住,測不得已,巾褐對之,竟不交言。
子響不悅而退。
侍中王秀之彌所欽慕,乃令陸探微畫其形與己相對,又贻書曰:“昔人有圖畫僑、劄,輕以自方耳。
”王儉亦雅重之,贈以蒲褥筍席。
頃之,測送弟喪還西,仍留舊宅永業寺,絕賓友,唯與同志庾易、劉虬、宗人尚之等往來講說。
荊州刺史随王子隆至鎮,遣别駕宗忻口緻勞問。
測笑曰:“貴賤理隔,何以及此。
”竟不答。
建武二年,征爲司徒主簿,不就,卒。
測善畫,自圖阮籍遇蘇門于行鄣上,坐卧對之。
又畫永業佛影台,皆爲妙作。
好音律,善易、老,續皇甫谧高士傳三卷。
嘗遊衡山七嶺,着衡山、廬山記。
尚之字敬文,亦好山澤,征辟一無所就,以壽終。
彧之字叔粲,少文從父弟也。
早孤,事兄恭謹。
家貧好學,雖文義不逮少文,而真澹過之。
征辟一無所就。
宋元嘉初,大使陸子真觀采風俗,三詣彧之。
每辭疾不見,告人曰:“我布衣草萊之人,少長壟畝,何宜枉軒冕之客。
”子真還,表薦之,又不就征。
卒于家。
沈道虔,吳興武康人也。
少仁一愛一,好老、易,居縣北石山下。
孫恩亂後饑荒,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廢頭裡,爲立宅臨溪,有山水之玩。
時複還石山一精一廬,與諸孤兄子共釜庾之資,困不改節。
受琴于戴逵,王敬弘深貴重之。
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
有人竊其園菜者,外還見之,乃自逃隐,待竊者去後乃出。
人又拔其屋後大筍,令人止之,曰:“惜此筍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與。
”乃令人買大筍送與之,盜者慚不取,道虔使置其門内而還。
常以捃拾自資,同捃者或争穟,道虔谏之不止,悉以其所得與之。
争者愧恧,後每争辄雲“勿令居士知”。
冬月無複衣,戴顒聞而迎之,爲作衣服,并與錢一萬。
及還,分身上衣及錢悉供諸兄弟子無衣者。
鄉裡少年相率受學,道虔常無食以立學徒。
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資給,受業者鹹得有成。
宋文帝聞之,遣使存問,賜錢三萬,米二百斛,悉供孤兄子嫁娶。
征員外散騎侍郎,不就。
累世事佛,推父祖舊宅爲寺。
至四月八日每請像,請像之日,辄舉家感恸焉。
道虔年老菜食,恒無經日之資,而琴書爲樂,孜孜不倦。
文帝敕郡縣使随時資給。
卒。
子慧鋒,修父業,不就州辟。
孔淳之字彥深,魯人也。
祖惔,
父粲,秘書監征,不就。
淳之少有高尚,一愛一好墳籍,爲太原王恭所稱。
居會稽剡縣。
一性一好山水,每有所遊,必窮其幽峻,或旬日忘歸。
嘗遊山,遇沙門釋法崇,因留共止,遂停三載。
法崇歎曰:“緬想人外三十年矣,今乃傾蓋于茲,不覺老之将至也。
”及淳之還,乃不告以姓。
除着作佐郎、太尉參軍,并不就。
居喪至孝,廬于墓側。
服阕,與征士戴顒、王弘之及王敬弘等共爲人外之遊,又申以婚姻。
敬弘以女适淳之子尚,遂以烏羊系所乘車轅,提壺爲禮。
至則盡歡共飲,迄暮而歸。
或怪其如此,答曰:“固亦農夫田父之禮也。
” 會稽太守謝方明苦要之不能緻,使謂曰:“苟不入吾郡,何爲入吾郭?”淳之笑曰:“潛遊者不識其水,巢栖者非辯其林,飛沈所至,何問其主。
”終不肯往。
茅室蓬戶,庭草蕪徑,唯一床一上有數帙書。
元嘉初,複征爲散騎侍郎,乃逃于上虞縣界,家人莫知所在。
弟默之爲廣州刺史,出都與别,司徒王弘要淳之集冶城,即日命駕東歸,遂不顧也。
元嘉七年卒。
默之儒學,注谷梁春秋。
默之子熙先,事在範晔傳。
周續之字道祖,雁門廣武人也。
其先過江,居豫章建昌縣。
續之八歲喪母,哀戚過于成一人,奉兄如事父。
豫章太守範甯于郡立學,招集生徒,遠方至者甚衆。
續之年十二,詣甯受業。
居學數年,通五經、五緯,号曰十經,名冠同門,稱爲顔子。
既而閑居讀老、易,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
時彭城劉遺人遁迹廬山,陶深明亦不應徵命,謂之尋一陽一三隐。
劉毅鎮姑孰,命爲撫軍參軍,征太學博士,并不就。
江州刺史每相招請,續之不尚峻節,頗從之遊。
常以嵇康高士傳得出處之美,因爲之注。
武帝北讨,世子居守,迎續之館于安樂寺,延入講禮,月馀複還山。
江州刺史劉柳薦之武帝,俄辟太尉掾,不就。
武帝北伐,還鎮彭城,遣使迎之,禮賜甚厚,每曰“真高士也”。
尋複南還。
武帝踐阼,複召之。
上爲開館東郭外,招集生徒,乘輿降幸,并見諸生,問續之禮記“傲不可長”、與我九齡“射于矍圃”之義,辯析一精一奧,稱爲名通。
續之素患風痹,不複堪講,乃移病锺山。
景平元年卒。
通一毛一詩六義及禮論,注公羊傳,皆傳于世。
無子。
兄子景遠有續之風。
戴顒字仲若,谯郡銍人也。
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
顒十六遭父憂,幾于毀滅,因此長抱羸患。
以父不仕,複修其業。
父善琴書,顒并傳之。
凡諸音律,皆能揮手。
會稽剡縣多名山,故世居剡下。
顒及兄勃并受琴于父,父沒,所傳之一聲不忍複奏,各造新弄。
勃制五部,顒制十五部,顒又制長弄一部,并傳于世。
中書令王綏嘗攜客造之,勃等方進豆粥,綏曰:“聞卿善琴,試欲一聽。
”不答,綏恨而去。
桐廬縣又多名山,兄弟複共遊之,因留居止。
勃疾,患醫藥不給。
顒謂勃曰:“顒随兄得閑,非有心于語默,兄今疾笃,無可營療,顒當幹祿以自濟耳。
”乃求海虞令,事垂行而勃卒,乃止。
桐廬僻遠,難以養疾,乃出居吳下。
吳下土人共爲築室,聚石引水,植林開澗,少時繁密,有若自然。
乃述莊周大旨,着逍遙論、注禮記
三吳将守及郡内一衣冠,要其同遊野澤,堪行便去,不爲矯介,衆論以此多之。
宋國初建、元嘉中征,并不就。
衡一陽一王義季鎮京口,長史張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