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9 陳本紀上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陳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裡人。
姓陳氏。
其本甚微,自雲漢太丘長寔之後也。
寔玄孫晉太尉準。
準生匡,匡生達,永嘉中南遷,爲丞相掾,太子洗馬,出爲長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
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焉,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锺斯運。
”達生康,複爲丞相掾,鹹和中土斷,故爲長城人。
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贊。
帝以梁天監二年癸未歲生。
少俶傥有大志,長于謀略,意氣雄傑,不事生産。
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明達果斷,爲當時推服。
身長七尺五寸,日角龍顔,垂手過膝。
嘗遊義興,館于許氏,夢天開數丈,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納之帝口,及覺,腹内猶熱,帝心獨喜。
初仕鄉爲裡司,後至建邺爲油庫吏,徙爲新喻侯蕭映傳教,勤于其事,爲映所賞。
及映爲吳興太守,甚重帝,謂僚佐曰:“此人将來遠大,必勝于我。
”及映爲廣州,帝爲中直兵參軍,随之鎮,映令帝招集士馬。
先是武林侯蕭谘爲交州刺史,以嚴刻失和,土人李贲連結數州豪傑同時反,台遣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将兵擊贲。
冏等不時進,皆于廣州伏誅。
子雄弟子略與冏子侄及其主帥杜天合、杜僧明共舉兵,執南江督護沈顗,進寇廣州,晝夜苦攻,州中震恐。
帝率一精一兵救之,賊衆大潰。
僧明後有功業,遂降。
梁武帝深歎異焉,授直合将軍,封新安縣子,仍遣圖帝貌而觀之。
其年冬,蕭映卒。
明年,帝送喪還,至大庾嶺,會有诏以帝爲交州司馬,與刺史楊瞟南讨。
帝益招勇敢,器械一精一利,瞟委帝經略。
時蕭勃爲定州刺史,于西江相會,勃知軍士憚遠役,因詭說留瞟。
瞟集諸将問計,帝曰:“交址叛換,罪由宗室,節下奉辭伐罪,故當死生以之。
”于是鼓行而進。
軍至交州,瞟推帝爲前鋒,所向摧陷。
贲竄入屈獠洞中,屈獠斬贲;傳首建邺。
是歲太清元年也。
贲兄天寶遁入九真,與劫帥李紹隆收餘兵,殺德州刺史陳文戒,進圍一愛一州,帝讨平之。
除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郡諸軍事。
二年冬,侯景寇一逼一,帝将赴援,廣州刺史元景仲一陰一将圖帝。
帝知之,與成州刺史王懷明等,集兵于南海,馳檄以讨景仲。
景仲缢于合下,帝迎蕭勃鎮廣州。
時臨賀内史歐一陽一頠監衡州,蘭裕、蘭京禮扇誘始興等十郡共攻頠,頠請援于勃,勃令帝救之,悉禽裕等。
仍監始興郡事。
帝遣杜僧明、胡穎将二千人頓于嶺上,并厚結始興豪傑,同謀義舉,侯安都、張偲等率衆來附。
蕭勃聞之,遣锺休悅說停帝,帝泣謂休悅曰:“君辱臣死,誰敢一愛一命,仆行計決矣。
”時蔡路養起兵據南康,勃遣腹心譚世遠爲曲江令,與路養相結,同遏義軍。
大寶元年正月,帝發始興,次大庾嶺,大破路養軍,進頓南康。
湘東王繹承制授帝交州刺史,改封南野縣伯,于是修理崎頭古城徙居之。
劉惠骞等望見恒有紫氣冒城上,遠近驚異,故惠骞等深自結于帝。
尋改封長城縣侯,南江州刺史。
時甯都人劉藹等資高州刺史李遷仕舟艦兵仗,将襲南康,帝遣杜僧明等據白口禦。
二年,僧明禽遷仕,送南康斬之。
承制授帝江州刺史。
帝發南康,灨石舊有二十四灘,灘多巨石,行旅以爲難。
帝之發,水暴起數丈,三百裡間,巨石皆沒。
進軍頓西昌,有龍見水濱,高五丈,五采鮮曜,軍民觀者數萬人。
帝又嘗獨坐胡一床一于合下,忽有神光滿合,廊庑之間,并得相見。
趙知禮侍側,怪而問帝,帝笑不答。
時承制遣征東将軍王僧辯督衆軍讨侯景,次盆城,帝率杜僧明等合三萬人将會焉。
時西軍乏食,帝先貯軍糧五十萬石,至是分三十萬石以資之。
仍頓巴丘。
會侯景廢簡文,立豫章嗣王棟,帝遣兼長史沈衮奉表于江陵勸進。
承制授帝東揚州刺史,領會稽太守。
三年,帝帥師發自豫章。
二月,次桑落洲。
時僧辯已發盆城,會帝于白茅灣,乃登岸結壇,刑牲盟約。
進次大雷,軍人杜棱夢雷池君、周、何神,自稱征讨大将軍,乘朱航,陳甲仗,稱下征侯景,須臾便還,雲已殺景竟。
三月,帝與諸軍進克姑孰,仍次蔡洲。
侯景登石頭城,望官軍之盛,不悅,曰:“一把子人,何足可打。
”密謂左右曰:“此軍上有紫氣,不易可當。
”乃以貓琉貯石,沈塞淮口,緣淮作城,自石頭迄青溪十馀裡中,樓雉相接。
僧辯遣杜崱問計于帝,帝以諸将不敢當鋒,請先往立栅。
即于石頭西橫壟築栅。
衆軍次連八城,直出東北。
賊恐西州路斷,亦于東北果林作五城,以遏大路。
帝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使救首救尾,困而無暇。
今我師既衆,賊徒甚寡,應分賊兵力,以強制弱。
”乃命諸将分處置兵,帝與王琳、杜龛等悉力乘之,景衆大潰。
僧辯啓命帝鎮京口。
五月,齊遣将辛術圍嚴超達于秦郡,帝命徐度領兵助其固守。
齊衆起土山,穿地道,攻之甚急;帝乃自率萬人解其圍,振旅南歸。
承制授帝征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進封長城縣公。
及王僧辯征陸納于湘州,承制命帝代鎮揚州。
承聖二年,湘州平,帝旋鎮京口。
三年三月,進帝位司空。
及魏平江陵,帝與王僧辯等進啓請晉安王乙太宰承制。
十二月,晉安王至自尋一陽一,入居朝堂,給帝班劍二十人。
四年五月,齊送貞一陽一侯明還主社稷,王僧辯納之。
明即位,改元天成,以晉安王爲皇太子。
初,齊之納貞一陽一也,帝固争之,以爲不可,不見從。
帝居常憤歎曰:“嗣主高祖之孫,元皇之子,竟有何辜,坐緻廢黜?假立非次,此情可知。
”乃密具袍數千領及錦彩金銀,以爲賞賜之資。
九月壬寅,帝召徐度、侯安都、周文育,仍部列将士,水陸俱進,夜發南徐州,讨王僧辯。
甲辰,帝至石頭,前遣勇士自城北踰入。
時僧辯方視事,聞外白有兵,遽走。
帝大兵尋至,因風縱火,僧辯就禽。
是夜缢之,及其子頠。
于是廢貞一陽一侯,而奉晉安王即位,改承聖四年爲紹泰元年。
壬子,诏授帝侍中、大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将軍、揚南徐二州刺史,持節、司空、班劍、鼓吹并如故。
仍诏甲仗百人出入殿省。
震州刺史杜龛據吳興,與義興太守韋載舉兵逆命。
辛未,帝表自東讨,留高州刺史侯安都、石州刺史杜棱宿衛台省。
甲戌,軍至義興。
秦州刺史徐嗣徽,據城入齊,又要南豫州刺史任約舉兵應龛,齊人資其兵食。
嗣徽乘虛奄至阙下,侯安都出戰,嗣徽等退據石頭。
丁醜,載及龛從弟北叟來降,帝撫而釋之,仍以載兄鼎知郡事。
以嗣徽寇一逼一,卷甲還都,命周文育進讨杜龛。
十一月己卯,齊遣兵五千,度據姑孰,又遣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士榮、淮州刺史柳達摩,領兵萬人,于胡墅度米粟三萬石、馬千匹入石頭。
帝乃遣侯安都領水軍夜襲胡墅,燒齊船,周鐵武率舟師斷齊運輸,帝領鐵騎自西明門襲之。
齊人一大潰,嗣徽留達摩等守城,自率親屬腹心,往南州采石,以迎齊援。
先是,太白自十一月丙戌不見,十二月乙卯出于東方。
丙辰,帝盡命衆軍分部甲卒,對冶城立航,度兵攻其水南二栅。
柳達摩等度淮置陣,帝督兵疾戰,縱火燒栅,煙塵漲天,齊人大潰,盡收其船艦。
是日,嗣徽、約等領齊兵還據石頭,帝遣侯安都領水軍襲破之,嗣徽等單舸脫走。
丁巳,拔石頭南
姓陳氏。
其本甚微,自雲漢太丘長寔之後也。
寔玄孫晉太尉準。
準生匡,匡生達,永嘉中南遷,爲丞相掾,太子洗馬,出爲長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
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焉,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锺斯運。
”達生康,複爲丞相掾,鹹和中土斷,故爲長城人。
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
帝以梁天監二年癸未歲生。
少俶傥有大志,長于謀略,意氣雄傑,不事生産。
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明達果斷,爲當時推服。
身長七尺五寸,日角龍顔,垂手過膝。
嘗遊義興,館于許氏,夢天開數丈,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納之帝口,及覺,腹内猶熱,帝心獨喜。
初仕鄉爲裡司,後至建邺爲油庫吏,徙爲新喻侯蕭映傳教,勤于其事,爲映所賞。
及映爲吳興太守,甚重帝,謂僚佐曰:“此人将來遠大,必勝于我。
”及映爲廣州,帝爲中直兵參軍,随之鎮,映令帝招集士馬。
先是武林侯蕭谘爲交州刺史,以嚴刻失和,土人李贲連結數州豪傑同時反,台遣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将兵擊贲。
冏等不時進,皆于廣州伏誅。
子雄弟子略與冏子侄及其主帥杜天合、杜僧明共舉兵,執南江督護沈顗,進寇廣州,晝夜苦攻,州中震恐。
帝率一精一兵救之,賊衆大潰。
僧明後有功業,遂降。
梁武帝深歎異焉,授直合将軍,封新安縣子,仍遣圖帝貌而觀之。
其年冬,蕭映卒。
明年,帝送喪還,至大庾嶺,會有诏以帝爲交州司馬,與刺史楊瞟南讨。
帝益招勇敢,器械一精一利,瞟委帝經略。
時蕭勃爲定州刺史,于西江相會,勃知軍士憚遠役,因詭說留瞟。
瞟集諸将問計,帝曰:“交址叛換,罪由宗室,節下奉辭伐罪,故當死生以之。
”于是鼓行而進。
軍至交州,瞟推帝爲前鋒,所向摧陷。
贲竄入屈獠洞中,屈獠斬贲;傳首建邺。
是歲太清元年也。
贲兄天寶遁入九真,與劫帥李紹隆收餘兵,殺德州刺史陳文戒,進圍一愛一州,帝讨平之。
除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郡諸軍事。
二年冬,侯景寇一逼一,帝将赴援,廣州刺史元景仲一陰一将圖帝。
帝知之,與成州刺史王懷明等,集兵于南海,馳檄以讨景仲。
景仲缢于合下,帝迎蕭勃鎮廣州。
時臨賀内史歐一陽一頠監衡州,蘭裕、蘭京禮扇誘始興等十郡共攻頠,頠請援于勃,勃令帝救之,悉禽裕等。
仍監始興郡事。
帝遣杜僧明、胡穎将二千人頓于嶺上,并厚結始興豪傑,同謀義舉,侯安都、張偲等率衆來附。
蕭勃聞之,遣锺休悅說停帝,帝泣謂休悅曰:“君辱臣死,誰敢一愛一命,仆行計決矣。
”時蔡路養起兵據南康,勃遣腹心譚世遠爲曲江令,與路養相結,同遏義軍。
大寶元年正月,帝發始興,次大庾嶺,大破路養軍,進頓南康。
湘東王繹承制授帝交州刺史,改封南野縣伯,于是修理崎頭古城徙居之。
劉惠骞等望見恒有紫氣冒城上,遠近驚異,故惠骞等深自結于帝。
尋改封長城縣侯,南江州刺史。
時甯都人劉藹等資高州刺史李遷仕舟艦兵仗,将襲南康,帝遣杜僧明等據白口禦。
二年,僧明禽遷仕,送南康斬之。
承制授帝江州刺史。
帝發南康,灨石舊有二十四灘,灘多巨石,行旅以爲難。
帝之發,水暴起數丈,三百裡間,巨石皆沒。
進軍頓西昌,有龍見水濱,高五丈,五采鮮曜,軍民觀者數萬人。
帝又嘗獨坐胡一床一于合下,忽有神光滿合,廊庑之間,并得相見。
趙知禮侍側,怪而問帝,帝笑不答。
時承制遣征東将軍王僧辯督衆軍讨侯景,次盆城,帝率杜僧明等合三萬人将會焉。
時西軍乏食,帝先貯軍糧五十萬石,至是分三十萬石以資之。
仍頓巴丘。
會侯景廢簡文,立豫章嗣王棟,帝遣兼長史沈衮奉表于江陵勸進。
承制授帝東揚州刺史,領會稽太守。
三年,帝帥師發自豫章。
二月,次桑落洲。
時僧辯已發盆城,會帝于白茅灣,乃登岸結壇,刑牲盟約。
進次大雷,軍人杜棱夢雷池君、周、何神,自稱征讨大将軍,乘朱航,陳甲仗,稱下征侯景,須臾便還,雲已殺景竟。
三月,帝與諸軍進克姑孰,仍次蔡洲。
侯景登石頭城,望官軍之盛,不悅,曰:“一把子人,何足可打。
”密謂左右曰:“此軍上有紫氣,不易可當。
”乃以貓琉貯石,沈塞淮口,緣淮作城,自石頭迄青溪十馀裡中,樓雉相接。
僧辯遣杜崱問計于帝,帝以諸将不敢當鋒,請先往立栅。
即于石頭西橫壟築栅。
衆軍次連八城,直出東北。
賊恐西州路斷,亦于東北果林作五城,以遏大路。
帝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使救首救尾,困而無暇。
今我師既衆,賊徒甚寡,應分賊兵力,以強制弱。
”乃命諸将分處置兵,帝與王琳、杜龛等悉力乘之,景衆大潰。
僧辯啓命帝鎮京口。
五月,齊遣将辛術圍嚴超達于秦郡,帝命徐度領兵助其固守。
齊衆起土山,穿地道,攻之甚急;帝乃自率萬人解其圍,振旅南歸。
承制授帝征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進封長城縣公。
及王僧辯征陸納于湘州,承制命帝代鎮揚州。
承聖二年,湘州平,帝旋鎮京口。
三年三月,進帝位司空。
及魏平江陵,帝與王僧辯等進啓請晉安王乙太宰承制。
十二月,晉安王至自尋一陽一,入居朝堂,給帝班劍二十人。
四年五月,齊送貞一陽一侯明還主社稷,王僧辯納之。
明即位,改元天成,以晉安王爲皇太子。
初,齊之納貞一陽一也,帝固争之,以爲不可,不見從。
帝居常憤歎曰:“嗣主高祖之孫,元皇之子,竟有何辜,坐緻廢黜?假立非次,此情可知。
”乃密具袍數千領及錦彩金銀,以爲賞賜之資。
九月壬寅,帝召徐度、侯安都、周文育,仍部列将士,水陸俱進,夜發南徐州,讨王僧辯。
甲辰,帝至石頭,前遣勇士自城北踰入。
時僧辯方視事,聞外白有兵,遽走。
帝大兵尋至,因風縱火,僧辯就禽。
是夜缢之,及其子頠。
于是廢貞一陽一侯,而奉晉安王即位,改承聖四年爲紹泰元年。
壬子,诏授帝侍中、大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将軍、揚南徐二州刺史,持節、司空、班劍、鼓吹并如故。
仍诏甲仗百人出入殿省。
震州刺史杜龛據吳興,與義興太守韋載舉兵逆命。
辛未,帝表自東讨,留高州刺史侯安都、石州刺史杜棱宿衛台省。
甲戌,軍至義興。
秦州刺史徐嗣徽,據城入齊,又要南豫州刺史任約舉兵應龛,齊人資其兵食。
嗣徽乘虛奄至阙下,侯安都出戰,嗣徽等退據石頭。
丁醜,載及龛從弟北叟來降,帝撫而釋之,仍以載兄鼎知郡事。
以嗣徽寇一逼一,卷甲還都,命周文育進讨杜龛。
十一月己卯,齊遣兵五千,度據姑孰,又遣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士榮、淮州刺史柳達摩,領兵萬人,于胡墅度米粟三萬石、馬千匹入石頭。
帝乃遣侯安都領水軍夜襲胡墅,燒齊船,周鐵武率舟師斷齊運輸,帝領鐵騎自西明門襲之。
齊人一大潰,嗣徽留達摩等守城,自率親屬腹心,往南州采石,以迎齊援。
先是,太白自十一月丙戌不見,十二月乙卯出于東方。
丙辰,帝盡命衆軍分部甲卒,對冶城立航,度兵攻其水南二栅。
柳達摩等度淮置陣,帝督兵疾戰,縱火燒栅,煙塵漲天,齊人大潰,盡收其船艦。
是日,嗣徽、約等領齊兵還據石頭,帝遣侯安都領水軍襲破之,嗣徽等單舸脫走。
丁巳,拔石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