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純文學作家給讀者的挑戰書

關燈
,并且對抗過去的權威、秩序、體制,一洗日本文學過往私小說般的張揚作勢,因此便成為了相當重要的中介風潮。

    而這風潮之中,坂口安吾功不可沒。

     然而這樣一位反抗體制的坂口安吾,卻對推理小說有着深切愛好,他認為推理小說“以推理的過程為樂”,是“解謎的遊戲”,而最好的推理作者則是阿加莎·克裡斯蒂。

    不過,據他的朋友大井廣介的回想,坂口安吾總是無法猜對真兇,而他的解謎過程更常常呈現出不可思議的跳躍性思考。

     日本純文學作家因喜歡推理而嘗試創作者不勝枚舉,譬如芥川龍之介《開化的殺人》、佐藤春夫《指紋》、谷崎潤一郎《途中》,都是讀來興味盎然的推理小說。

    坂口安吾同樣如此,而他的《不連續殺人事件》,更有着一段隻要是推理迷就一定會知道的逸事。

     “二戰”期間,大概是從1939年開始,日本政府頒布了一項命令,将推理小說視同“敵性文學”,因其具有傳播敵國思想、弘揚敵國價值觀的可能,所以要全面禁絕推理小說的創作、翻譯、引進、出版和販賣。

    在這種狀況下,許多推理迷隻好私下聚會。

    尤其是《近代文學》雜志的作者群體,常常會聚集到評論家大井廣介的家裡讨論推理小說,而且他們都很喜歡輪流朗誦推理小說,讀到快要解謎的時候便停止下來,以便提出各自的推理或猜測。

    在這些人當中,坂口安吾大概是最具熱忱又最難猜中的一個,而他的性格又往往使他撂下大話。

    履遭文友讪笑之後,他最終惱羞成怒,宣稱早晚要寫出一部大家都猜不出兇手的推理小說。

     後來“二戰”結束,1947年間,他真的實踐諾言,給《日本小說》連載《不連續殺人事件》。

    該著共分七回,每次連載結束,都會帶着“附記”,這大概也創下了史上“給讀者的挑戰信”的紀錄,從第一回就表明要向讀者挑戰,并願意将解謎篇的稿費當做獎金雙手奉上。

    爾後,他幾乎每篇“附記”都會對自己的小說予以提點,并再度向讀者發出挑戰,有時甚至會讪笑讀者,讀來頗有些小說之外的樂趣。

     《不連續殺人事件》自标題以降,都很啟人疑窦。

    既然一本書裡連續描寫殺人事件,那這些事件應該是有連帶關系的,作者卻又明言是“不連續”,讓人尚未閱讀之際,就先在腦中展開許多猜想。

    實際上,雖然書中沒有什麼明顯的詭計,但最後的轉折仍舊精彩,盡管現在看來有點陳舊,但當時則是那種讓人大呼過瘾的解謎。

     雖然坂口安吾有着反權威、反制度的信念,但他的推理小說卻一絲不苟地照着前人所奠定的基礎來創作。

    不過,閱讀第一章時,敏感的讀者肯定會察覺到這個作者非同尋常。

    因為短短不到二十頁的篇幅中,他竟交代了二十餘人的恩怨情仇和人際糾葛,乍看是一團混亂,但仔細梳理之後,卻又有着奇特的秩序和韻律感。

    在我看來,這似乎是坂口安吾既喜歡服用興奮劑又擅長圍棋的結果,整體的文筆壓抑在一種高漲的氣氛中,讀來有種特别的緊張感,仿佛再多一點點,都會導緻整部小說文體的崩壞碎裂。

    而排除往常的血緣順序來描述人際關系,更好像是從高處俯瞰棋盤一般,高屋建瓴,透出了作者的筆力之深。

    (但也正因如此,建議讀者讀第一章時拿紙筆畫圖記錄一下,或許會對随後的閱讀有所幫助。

    ) 這部小說1948年連載結束,同年就出了單行本,旋因嚴謹的布局和出色的人物設計,榮獲1949年第二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之後更在各種票選和曆史排行榜屢屢出現,堪稱一部經典異常、讓人無法忘卻的推理傑作。

     (曲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