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孫丙說戲

關燈
練過刀劈頭。

    天下有叫花子享不住的福,但沒有叫花子受不了的罪,我勸師傅還是自認不是孫丙,讓他們給你來個痛快的,讓徒弟代你去受刑。

    徒弟代你去受檀香刑,成就的還是師傅的英名。

    " 既然你已經鐵了心,俺說,就讓咱們兄弟并肩去闖那鬼門關,死出個樣子給他們看看。

    讓那些洋鬼子奸黨看看咱們高密人的血性! "師傅,離天亮還有一段時間,趁着這個機會,您就把貓腔的由來給俺講講吧。

    "小山子說。

     好吧,小山子,好徒弟,俗話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師傅就把這貓腔的曆史從頭到尾講給你聽。

     三 話說雍正年間,咱們高密東北鄉出了一個名叫常茂的怪才。

    他無妻無子,光棍一人,與一隻黑貓相依為命。

    常茂是一個銅鍋匠,整日走街穿巷,挑着他的家什和他的貓,為人家锔鍋锔盆。

    他的手藝很好,人品端正,在鄉裡很有人緣。

    偶然的一個機會,他去參加了一個朋友的葬禮。

    在朋友的墳墓前,他想起了這個朋友生前待自己的好處,不由地悲從中來,靈感發動,一番哭訴,聲情并茂,竟然讓死者的親屬忘記了哭泣,看熱鬧的人們停止了喧嘩。

    一個個側耳恭聽,都受到了深深的感動。

    人們想不到,锔鍋匠常茂竟然還有那樣的一副好嗓子。

     這是咱們貓腔曆史上一個莊嚴的時刻,常茂發自内心的歌唱和訴說,比起女人們呼天搶地的哭訴和男人們沒有眼淚的瞎咧咧,分明是高出了一根竹竿。

    它給予悲痛者以安慰,給予無關痛癢者以享受,是對哭哭啼啼的傳統葬禮的一次革命,别開了一個局面,令人耳朵和眼睛都新鮮。

    就好像信佛的看到了西天的極樂世界,天花亂墜;又好像滿身塵土的人進了澡堂子,洗去了滿身的灰塵,又喝下去一壺熱茶,汗水從每個毛孔裡冒出來。

    于是衆口相傳,都知道锔鍋匠常茂除了有一手锔鍋鎬盆的好手藝,還有一副銅鐘一樣的好嗓子,還有一個過目不忘的好腦子,還有一副好口才。

    漸漸地,就有那些死了人的人家,請他去參加葬禮,讓他在墳墓前說唱一番,借以安慰死者的靈魂,緩解親人的痛苦。

    起初,他自g然是推辭不去的;到一個毫不相幹的死人墓前去哭訴,這算怎麼一回事嘛。

    但人家一次兩次地來請,還是不去,三次來請就難以拒絕了,劉玄德請諸葛亮也不過是三顧茅廬嘛。

    何況都在一個鄉裡居住,都是要緊的鄉親,擡頭不見低頭見,往前追根一百年,都能攀上親戚。

    不看活人的面子,也要看死人的面子。

    人死如虎,虎死如羊。

    死人貴,活人賤。

    于是就去。

    一次兩次三次……每次都被視為上賓,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樹怕屎尿澆根,人怕酒肉灌心。

    一個锔鍋匠得到如此的厚待,感激不盡,自然就賣命地為人家出力。

    刀越磨越利,藝越習越精。

    反複鍛煉之後,他的說唱技藝又往上拔了好幾竹竿。

    為了能唱出新花樣,他拜了鄉裡最有學問的馬大關先生為師,經常地請他講說古往今來的故事。

    每天早晨,他都要到河堤上去拔嗓子。

     請常茂去墓前演唱的,起初隻是一些小戶人家,名聲遠播之後,大戶人家也開始來請。

    在那些年頭裡,凡是有他參加的葬禮,幾乎就是高密東北鄉的盛大節日。

    人們扶老攜幼,不惜跑上幾十裡路前來觀看;而沒有他參加的葬禮,無論儀仗是多麼豪華,祭禮是多麼豐厚——哪怕你幡幢蔽日,哪怕你肉林酒池——觀衆總是寥寥。

    終于有一天,常茂扔掉了锔鍋锔盆的挑子,成了專業的哭喪大師。

     據說孔府裡也有專門的哭喪人,那都是一些嗓門很好的女人。

    但她們的哭喪就是僞裝成死者的親人,作出悲痛欲絕的姿态,哭天嚎地。

    她們的哭喪與常茂根本不是一碼事。

    師傅為什麼要将那孔府裡的哭喪人跟我們的祖師爺比較呢?因為幾十年前就有人放出謠言,說祖師爺是受了孔府裡的哭喪人啟發才開始了他的職業哭喪生涯。

    為此師傅專門去曲阜考察過,那裡至今還有一些專門哭喪的女人。

    她們嘴裡就是那麼幾句詞兒,什麼天啊地呀的,與我們祖師爺的靈前演唱絕不是一碼事。

    把她們與我們的祖師爺爺相比,可以說是将天比地,将鳳凰比野雞。

     祖師爺爺在死者的靈前即興演唱,詞兒都是他根據死者的生平現編的。

    他有急才,出口成章,合轍押韻,既通俗易懂,又文采飛揚。

    他的哭喪詞實際上就是一篇唱出來的悼詞。

    發展到了後來,為了滿足聽衆的心理,祖師爺的說唱詞兒就不再局限在對死者生平的叙說和贊揚上,而是大量地添加了世态生活内容。

    實際上,這已經就是咱們的貓腔了。

     說到此處,俺看到囚牢外的知縣歪着腦袋,好像在側耳恭聽。

    要聽你就聽吧,你聽聽也好。

    你不聽貓腔,就不了解俺高密東北鄉;你不知道貓腔的曆史,就不可能理解俺們高密東北鄉人民的心靈。

    俺有意識地提高了嗓門,盡管俺的喉嚨裡仿佛出火,舌頭生痛。

     前面說過了,祖師爺養了一隻獵,這是隻靈貓,就像關老爺座下的赤兔馬。

    祖師爺特别愛他的貓,貓也特别愛他。

    他走到哪裡貓就跟到哪裡。

    祖師爺在人家墓前說唱時,貓就坐在他的面前認真聆聽。

    聽到悲情處,貓就和着他的腔調一聲聲哀鳴。

    祖師爺的嗓子出類拔萃,貓的嗓子也是天下難有其匹。

    因為祖師爺和貓的親密關系,當時的人們就把他叫成"常貓"。

    直到如今,還有這樣的順口溜在高密東北鄉流傳—— "聽大老爺說教,不如聽常茂的貓叫。

    "小山子深情地說。

     後來,貓死了。

    貓是如何死的,有幾種說法:有人說貓是老死的,有人說貓是讓一個嫉妒祖師爺才華的外縣戲子毒死的,有人說是讓一個想嫁給祖師爺但遭到了祖師爺拒絕的女人給打死了。

    反正是貓死了。

    貓死了,祖師爺悲痛萬分,抱着貓的屍體,哭了三天三夜。

    不是一般地哭,是邊哭邊唱,一直哭唱到眼睛裡流出了鮮血。

     巨大的悲痛過後,祖師爺用獸皮精心制作了兩件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