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關燈
小
中
大
①路易十一(LouisXI,1461&mdash1483在位),法王查理七世之子。1477年擊敗以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為首的貴族叛亂。到1483年,将法國領土,除布列塔尼外,幾乎全部統一起來,從而奠定了法國君主專制制度的基礎。
②黎塞留(RiChelieu,1585&mdash1642),法國國務活動家,紅衣主教,路易十三(1610&mdash1643在位)的首相,1624年起成為法國的實際執政者。他大大鞏固了君權,加強了國家的中央集權制。在他的統治下,法國專制制度的主要特征完全形成。
③路易十四(LouisXIV,1643&mdash1715在位),他統治的時期是法國專制制度的全盛時代,由于窮兵黩武和揮霍無度,使法國陷于民窮财盡的地步。
④裁判區(district)系舊制度下一種司法地域區劃,法官不得越出本區執法。大法官(bailli)代國王或領主行司法枚,其所轄區劃即大法官轄區(bailliage)。
⑤讷韋爾(Nevers)的主教先生系指讷韋爾的主教皮埃爾·德·塞吉朗(PierredeSeguiran)。他曾出席顯貴會議,在會上提出這一觀點。
⑥美男子菲利普(PhilippeleBe1,1285&mdash1314在位),法王菲利普三世(1270&mdash1285在位)之子。他在位期間大大增強王權,貶抑封建權力,同教皇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VIII,1294&mdash1303在位)在教士納稅問題上沖突,1302年他首次召集三級會議,他的反教皇立場受到支持。經過鬥争,終于勝利地選舉法國人克萊門五世(ClémentV,1305&mdash1314在位)為教皇,并将教廷遷往法國阿維尼翁。在他治下,法國領土進一步擴大。
⑦1614年以來法國合并的新省份分别為阿爾薩斯(根據1648年威斯特伐裡亞條約)、魯西榮、阿圖瓦(根據1659年比利牛斯條約)、弗朗什&mdash孔泰(根據1678&mdash1679年尼姆維根條約)。
⑧哥特時代(k5si6c1esgothiques)在這裡是指中世紀。
⑨卡倫(Ca1onne,1734&mdash1802),1783年繼内克(Necker,1732&mdash1804)任财政總監,提出整頓法國财政實行納稅平等的政策。1787年召開的顯貴會議反對他的改革方案,并指控他舞弊。卡倫解職逃往英國。大革命時期成為流亡貢族首領,執政府時期方回法國。
⑩馬耳他相傳曾為聖保羅之落難島,在曆史上曾為許多國家争奪不休。15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CharlesQuint,1519&mdash1556在位)将馬耳他賜與耶路撒冷聖約翰慈善團修士作為封邑,這些人後成為馬耳他教派騎士。
(11)色呂蒂(Cerutti),作家,在三級會議召開前夕,曾發表抨擊貴族階級的政論性小冊子,文鋒犀利。
(12)1787年2月至5月,召開首次顯貴會議,會上顯貴們反對卡倫的改革方案,向國王提出召集三級會議建議。
(13)1788年11月至12月,召開第二次顯貴會議。
(14)内克(Necker,1732&mdash1801),法國政治活動家,十八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多次被任命為财政總監,大革命爆發前夕曾試圖進行某些财政改革。
(15)人頭稅(taille)為平民向國王或農奴向領主繳納的直接稅。獲得貴族封地的農民向國王繳納的稅,即自由封地稅(franc-fief)。軍隊過境時無償使用居民的家具器皿叫做器皿使用權(ustensile)。以上這些均為大革命以前法國存在的封建特權。
(16)指英國十七世紀革命。
(17)1688年,英國發生政變。國會中的輝格黨人和托利黨人推翻詹姆士二世(1685&mdash1688在位)的專制統治,從荷蘭迎立威廉和瑪麗為英國國王和女王。這次事件在英國曆史上稱為&ldquo光榮革命&rdquo,君主立憲制從此确立。
②黎塞留(RiChelieu,1585&mdash1642),法國國務活動家,紅衣主教,路易十三(1610&mdash1643在位)的首相,1624年起成為法國的實際執政者。他大大鞏固了君權,加強了國家的中央集權制。在他的統治下,法國專制制度的主要特征完全形成。
③路易十四(LouisXIV,1643&mdash1715在位),他統治的時期是法國專制制度的全盛時代,由于窮兵黩武和揮霍無度,使法國陷于民窮财盡的地步。
④裁判區(district)系舊制度下一種司法地域區劃,法官不得越出本區執法。大法官(bailli)代國王或領主行司法枚,其所轄區劃即大法官轄區(bailliage)。
⑤讷韋爾(Nevers)的主教先生系指讷韋爾的主教皮埃爾·德·塞吉朗(PierredeSeguiran)。他曾出席顯貴會議,在會上提出這一觀點。
⑥美男子菲利普(PhilippeleBe1,1285&mdash1314在位),法王菲利普三世(1270&mdash1285在位)之子。他在位期間大大增強王權,貶抑封建權力,同教皇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VIII,1294&mdash1303在位)在教士納稅問題上沖突,1302年他首次召集三級會議,他的反教皇立場受到支持。經過鬥争,終于勝利地選舉法國人克萊門五世(ClémentV,1305&mdash1314在位)為教皇,并将教廷遷往法國阿維尼翁。在他治下,法國領土進一步擴大。
⑦1614年以來法國合并的新省份分别為阿爾薩斯(根據1648年威斯特伐裡亞條約)、魯西榮、阿圖瓦(根據1659年比利牛斯條約)、弗朗什&mdash孔泰(根據1678&mdash1679年尼姆維根條約)。
⑧哥特時代(k5si6c1esgothiques)在這裡是指中世紀。
⑨卡倫(Ca1onne,1734&mdash1802),1783年繼内克(Necker,1732&mdash1804)任财政總監,提出整頓法國财政實行納稅平等的政策。1787年召開的顯貴會議反對他的改革方案,并指控他舞弊。卡倫解職逃往英國。大革命時期成為流亡貢族首領,執政府時期方回法國。
⑩馬耳他相傳曾為聖保羅之落難島,在曆史上曾為許多國家争奪不休。15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CharlesQuint,1519&mdash1556在位)将馬耳他賜與耶路撒冷聖約翰慈善團修士作為封邑,這些人後成為馬耳他教派騎士。
(11)色呂蒂(Cerutti),作家,在三級會議召開前夕,曾發表抨擊貴族階級的政論性小冊子,文鋒犀利。
(12)1787年2月至5月,召開首次顯貴會議,會上顯貴們反對卡倫的改革方案,向國王提出召集三級會議建議。
(13)1788年11月至12月,召開第二次顯貴會議。
(14)内克(Necker,1732&mdash1801),法國政治活動家,十八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多次被任命為财政總監,大革命爆發前夕曾試圖進行某些财政改革。
(15)人頭稅(taille)為平民向國王或農奴向領主繳納的直接稅。獲得貴族封地的農民向國王繳納的稅,即自由封地稅(franc-fief)。軍隊過境時無償使用居民的家具器皿叫做器皿使用權(ustensile)。以上這些均為大革命以前法國存在的封建特權。
(16)指英國十七世紀革命。
(17)1688年,英國發生政變。國會中的輝格黨人和托利黨人推翻詹姆士二世(1685&mdash1688在位)的專制統治,從荷蘭迎立威廉和瑪麗為英國國王和女王。這次事件在英國曆史上稱為&ldquo光榮革命&rdquo,君主立憲制從此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