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上 東國歷代傳授之圖 檀君箕子傳世之圖附衛氏 附衛氏朝鮮衛滿〈漢惠戊申逐箕準僭號傳世闕〉孫右渠〈漢武癸酉亡入漢〉歷年八十六年 〈附〉四郡〈漢武帝癸酉滅衛氏置樂浪臨屯玄菟眞番四郡屬中國〉 〈附〉二郡〈後罷眞番郡倂臨屯於樂浪與玄菟爲二郡○後公孫淵分樂浪南界爲帶方郡至晉愍癸酉樂浪等地復屬東國凡四百二十一年而復〉 〈附〉辰韓〈詳地理考〉 〈附〉弁韓〈仝上〉 〈附〉濊〈仝上〉 〈附〉貊〈仝上〉 〈附〉沃沮〈仝上〉 按右諸國傳世歷年都無可攷今闕之 新羅三姓傳世之圖起漢宣甲子亡于後唐潞王乙未傳世五十五王歷年九百九十二年○女主及簒逆者墨名而陰刻樸氏十世昔氏八世之下幷同金氏三十七世 崔氏〈溥〉曰。

    始祖之生。

    異於常人。

    是蓋天命。

    匪人爲也。

    當此時。

    蕞爾三韓。

    各保一隅。

    徒事幹戈。

    互相侵伐。

    無君臣名位之分。

    始祖年方幼沖。

    爲國人推戴。

    其寬厚。

    足以有容。

    其?偉。

    足以濟民。

    建邦設都。

    築城郭營宮室。

    勸督農桑。

    不伐隣喪。

    使民敬讓。

    至於夜戶不扃。

    倭人感德而不犯。

    卞韓擧國而來降。

    樂浪服其有道。

    沃沮稱爲聖人。

    享國六十年之間。

    家給人足。

    民不見兵。

    以基一千年之業。

    其殆天授乎。

    南解。

    遺命樸昔二姓。

    以年長而立。

    新羅氏三姓相傳。

    實兆於此。

    儒理從父亂命。

    卒傳之昔氏。

    非貽謀燕翼之道也。

    脫解。

    以南解之婿。

    不當立而立。

    又惑鷄林金樻之說。

    養閼智爲子。

    使新羅重器。

    卒歸之金氏。

    惜也。

    然其終也。

    不傳於子。

    而傳於儒理之子。

    視後世貪天之位。

    欲傳己子而推刃同氣者。

    何其賢也。

    婆娑。

    節儉愛民。

    勸農桑問高年。

    廉察州郡。

    屛黜屍素。

    謹天災恤民隱。

    年穀屢登。

    可謂守成之良主也。

    秪摩逸聖。

    守而不失。

    阿達羅。

    粗保厥位。

    及薨無子。

    國人又立昔氏之後。

    伐休。

    能占天時。

    又知人邪正。

    奈解。

    睦隣恤民。

    助賁。

    臨事明斷。

    沾解。

    不能強國。

    ?於海冦。

    使大臣見殺。

    辱國甚矣。

    味鄒。

    金閼智之裔。

    繼樸昔之後。

    得有大寶。

    新羅易姓。

    今已三矣。

    其授受。

    雖未盡得宜。

    然王能留意政刑。

    訪民疾苦。

    務農桑省經費。

    有人君之德。

    金氏之興。

    其兆於此乎。

    儒禮基臨。

    皆昔氏之後。

    儒禮之委任重臣。

    基臨之威信隣敵。

    猶足可稱。

    訖解。

    忘父之讐。

    聽婚島夷。

    終受侵辱。

    昔氏之祀。

    於斯絶矣。

    奈勿。

    亦金氏也。

    能以武略自守。

    實聖。

    甞質高句麗。

    挾撼於前王。

    欲殺其子而後快於心。

    其及也宜矣。

    訥秪纂立。

    新羅氏三姓相讓之風。

    至是掃地。

    慈悲。

    救患禦冦。

    炤智。

    謙恭自守。

    然而晩年魚服。

    得免豫且之禍幸矣。

    智證。

    銳意啚理。

    定國號稱王。

    洗累朝因循之陋。

    頒喪制禁殉葬。

    有足多者。

    法興。

    始崇佛敎。

    信之旣篤。

    奉之愈謹。

    唱爲裔戎之邪說。

    聾瞽斯民。

    爲新羅基禍之主。

    又不知春秋大一統之義。

    僭行年號。

    越禮犯分甚矣。

    眞興。

    佞佛尤甚。

    創興龍黃龍二寺。

    鑄成丈六金身。

    浚民膏血。

    且屈千乘之尊。

    爲桑門之行。

    方袍圓頂。

    以終其身。

    遂使佛刹。

    半於閭閻。

    齊民盡爲緇褐。

    流禍無窮。

    眞智。

    享年不永。

    眞平。

    享國雖長而繼嗣不定。

    卒以神器。

    付之女兒之手。

    善德眞德。

    皆以陰居尊。

    牝鷄司晨。

    邦家扤捏。

    天厭穢德。

    太宗挺生。

    以不世出之資。

    奮大有爲之志。

    倚任良佐。

    言聽計從。

    至誠事大。

    衣冠文物。

    幷從唐制。

    崇奬節義。

    激勵將士。

    仗天朝之威靈。

    雪百濟世讐。

    ?視高句麗。

    如囊中之物。

    將取而有之。

    享年不永。

    功業不究。

    惜哉。

    文武。

    以英明之資。

    承先人之烈。

    請唐兵。

    滅高麗。

    始一三韓。

    克成前志。

    何功烈之盛也。

    奈何納高句麗叛衆。

    據百濟古地。

    得罪於唐。

    幾不自保乎。

    神文孝昭聖德。

    僅能守成。

    孝成。

    惑佛滋甚。

    景德。

    納忠諫定州號。

    優於孝成。

    惠恭。

    荒于聲色。

    身且不保。

    宣德。

    躬行不道。

    元聖。

    與聞于故。

    昭聖。

    短祚。

    哀莊。

    昏弱。

    憲德簒弑。

    禍亂相仍。

    興德。

    不惑左道。

    遇災知懼。

    猶可稱者。

    僖康。

    得不以正。

    竟爲金明所害。

    蓋自神文以降。

    樸散淳漓。

    亂賊接踵。

    其禍蔓延。

    至是極矣。

    神武。

    能知討賊復讐之義。

    義旗一揮而元惡授首。

    撥亂反正。

    人心痛快。

    羅之國勢。

    幾危而復振。

    文聖憲安景文憲康之時。

    中外寧謐。

    民物阜成。

    盛極而衰。

    理固然也。

    定康昏闇。

    復以大器。

    付之女弟。

    其家法所由來遠矣。

    眞聖淫恣。

    浮於唐瞾。

    斲喪邦基。

    新羅氏之亡。

    於玆決矣。

    自是羣盜蝟起。

    弓裔叛北原。

    甄萱據完山。

    生民塗炭。

    彊宇日蹙。

    孝恭昏弱。

    特寄生之君耳。

    神德景明景哀。

    又以樸氏之遠裔。

    當叔季之衰。

    僅能相繼。

    國事日非。

    爲之何哉。

    況當景哀之時。

    甄賊跋扈。

    侵逼郊畿。

    猶且荒淫遊佚。

    晏然自肆。

    鮑石之樂方酣。

    而萱兵奄至。

    君臣被戮。

    宮闈見辱。

    言之可謂於邑。

    敬順。

    亦以金氏之後。

    爲萱所立。

    天命已去。

    人心已離。

    以區區一州之地。

    生聚啚存。

    固亦難矣。

    然不能效死。

    一朝甘爲降虜。

    宗社丘墟。

    嗚呼惜哉。

     附駕洛國今金海○起漢光武建武壬寅亡于梁武壬子傳世十君歷年四百九十一年○駕洛後改號金官 按首露兄弟六人分長首露爲駕洛〈今金海〉餘稱五伽倻皆文獻無徵略記大伽倻〈今高靈〉于下餘幷闕之 附大伽倻國今高靈○起漢光武壬寅亡于陳文壬午傳世十六君歷年五百三十一年 高句麗傳世之圖起漢宣甲申亡于唐高宗戊辰傳世二十八王歷年七百五年 崔氏〈溥〉曰。

    始祖以英?之資。

    見忌於金蛙。

    諸子逃難。

    至卒本。

    披草萊建邦國。

    未遑制作。

    然威德日盛。

    歸附亦衆。

    降松壤斥靺鞨。

    取荇人滅沃沮。

    ?據一方。

    虎視三韓。

    何成功之易也。

    琉璃。

    以遺腹在他國。

    其承襲難矣。

    幸而得嗣。

    降鮮卑滅梁貊。

    闢國浸廣。

    然憤小罪而誅二臣。

    惡好勇而殺太子。

    是可歎也太武。

    英明?武。

    拔恠由於微賤。

    委豆智以軍國。

    仇都以貪鄙被斥。

    ?素以智能見褒。

    征蓋馬滅樂浪。

    扶餘奔竄而自避。

    句茶畏威而來降。

    恢拓土宇。

    國勢愈昌。

    獨惜乎信夫人之讒。

    有子如好童之賢。

    而尙不自明以至於死。

    跡其行事。

    其晉獻之流乎。

    閔中方喪。

    宴樂遊畋。

    享年不永。

    慕本。

    暴戾不仁。

    戕殺諫臣。

    其得善終難矣。

    太祖。

    享國九十餘年。

    耄荒倦勤。

    付托失人。

    禍及忠臣愛子。

    雖有闢土強國之功。

    何足道哉。

    次大。

    以寵弟。

    窺伺大器。

    積有年紀。

    及嗣位。

    尙不悛心。

    恣行誅殺。

    天道好還。

    其及宜矣。

    新大。

    逃難出亡。

    國人歸心。

    推戴立之。

    宜先明答夫弑逆之罪。

    以伸大義也。

    而德其援立之功。

    反寵任之。

    故國川。

    以英明之資。

    奮有爲之志。

    誅權姦訪遺逸。

    聘巴素於草澤。

    擢爲國相。

    推誠委任。

    又賞擧者。

    誠衰世未有之盛擧。

    然後嗣不定。

    死肉未冷。

    于妃淫濊。

    濁亂房闥。

    山上。

    烝于妃得國。

    瀆亂天倫。

    所可道也。

    言之醜也。

    東川。

    天性寬仁。

    有人君之量。

    奈何愎忠臣之諫。

    侵犯上國。

    驟勝輒驕。

    及其一敗。

    竄身狼狽。

    幾於亡國乎。

    中川。

    雖無德可稱而能辨寵姬之誣。

    殺之不疑。

    何其斷也。

    西川。

    禦肅愼拔擅盧。

    諸部震懾。

    晩年猜忌。

    推刃同氣。

    烽上。

    ?狠尤甚。

    殺叔及弟。

    愎諫自恣。

    峻宇雕墻。

    民困虐政。

    卒及於禍。

    美川。

    早遯荒野。

    備甞艱險。

    宜有德慧術智矣。

    而無德可稱。

    徒以侵犯上國爲事。

    故國原。

    値慕容之變。

    奔敗鼠竄。

    母妻見虜。

    父屍亦發。

    城郭宮室。

    焚蕩殆盡。

    旄倪珍寶。

    輸掠無遺。

    幾不保社稷。

    至於屈膝稱臣。

    納質修貢。

    是宜卧薪甞膽之時也。

    顧乃忘我仇讐。

    噬我唇齒。

    搆釁百濟。

    血染敵鋒惜哉。

    小獸林立大學敎子弟。

    似可與有爲。

    而惑於異端邪說。

    邀秦僧創佛宇。

    奉之彌謹。

    爲東韓佞佛之始主。

    故國壤。

    侵強隣擾中國。

    幹戈糜爛。

    猶且事佛求福。

    福未獲而遽夭。

    惑哉。

    廣開土。

    ?偉有奇才。

    能戰勝攻取。

    長壽。

    享年愈長。

    國富兵強。

    文咨安藏安原。

    皆中材庸王。

    陽原。

    武略不競。

    國步日蹙。

    平原。

    遇旱而懼。

    停無用之費。

    捐不急之務。

    勸農桑賑貧乏。

    有足多者。

    嬰陽。

    初卽位。

    有志安民。

    然不知畏天事大之義。

    黨靺鞨侵上國。

    隋文帝。

    命將來討。

    擧國震恐。

    宜效順悔罪之不暇。

    方且伐新羅侵百濟。

    喜兵樂禍。

    復緻煬帝討罪之擧。

    百萬之衆。

    渡遼碣涉薩水。

    擣巢覆穴。

    不朝則夕。

    不有文德之應變。

    玄感之內叛。

    則國之存亡。

    未可知也。

    榮留。

    昏愚暗弱。

    賊臣蘓文。

    有今將之心而不能辨之於早。

    馴緻堅氷之禍。

    欲以弱制強。

    幾又不察。

    禍不旋踵。

    寶藏。

    爲蘓文所立。

    權移於下。

    政不己出。

    國皆蘓文之國。

    民皆蘓文之民。

    專權自姿。

    窮兇極惡。

    違帝詔囚王人。

    罪逆貫盈。

    唐宗赫怒。

    親將六師討之。

    雖駐蹕之役。

    不得志而還。

    高麗國勢。

    亦岌岌乎殆哉。

    是雖蘓文之罪惡。

    而亦寶藏不君之爲也。

    厥後太宗之憾不釋。

    頻年命將出討。

    將欲再擧。

    此正君臣協力啚存之時也。

    而主昏於上。

    臣虐於下。

    奢侈無度。

    國事日非。

    蘓文諸子。

    自相魚肉。

    至於訴中國爲鄕導。

    雖以高宗中材之主。

    遣一老將。

    一擧滅之。

    如摧枯拉朽。

    高氏七百年之宗社。

    一朝丘墟。

    悲夫。

     附夫餘國在遼東北邊外 附渤海國遼界全地。

    及倂東北諸夷。

    ○起于唐玄宗癸醜。

    亡于後唐莊宗丙戌。

    傳世史闕。

    歷年二百一十四年。

     百濟傳世之圖 崔氏〈溥〉曰。

    始祖乃以東明之胤。

    爲太子所忌。

    懼不見容。

    〈此一節誤見考異。

    〉逃難奔竄。

    間關崎嶇。

    至河南。

    建邦設都。

    雖萬事草創。

    而尙能嚴兵固守。

    禦樂浪靺鞨。

    呑馬韓而滅之。

    又能抗高句麗。

    敵新羅。

    成鼎足之勢。

    以基七百之業。

    非豪傑之主能然乎。

    多婁。

    作稻田賑窮民。

    優禮大臣。

    有人君之度。

    然搆釁新羅。

    爭一小城。

    數十年之間。

    兵革不息。

    己婁。

    修好新羅。

    得交隣之義。

    蓋婁。

    雖史稱恭順。

    納叛臣而失隣和。

    誣小民而亂其妻。

    何足道哉。

    肖古仇首。

    歷年雖長。

    無事可稱。

    古爾。

    喜遊畋。

    未免禽荒之失。

    然賑貧乏復租調。

    定官制錮贓吏。

    交修隣好。

    是足多者。

    責稽汾西。

    以千乘之尊。

    不自愼重。

    或死於敵兵。

    或殞於賊手。

    悲夫。

    比流。

    久在民間。

    知民疾苦。

    作其卽位。

    賑窮賙乏。

    史稱寬慈愛人庶矣。

    而四十一年之間。

    災變屢見。

    飢饉薦至。

    民不聊生。

    何哉。

    契王。

    在位纔二年。

    但比流。

    代汾西而立。

    其終也。

    傳汾西之子契王。

    契王代比流。

    而立其終也。

    傳比流之子近肖古。

    尙有遜讓之風。

    近肖古。

    與高句麗失和。

    至殺其主。

    挑?速禍。

    世爲讎敵。

    兩國之間。

    幹戈爛熳而不已。

    近仇首。

    在位十年。

    粗保其國。

    枕流。

    始信佛法。

    迎胡僧創寺度僧。

    欲以邀福。

    逾年而薨。

    佛不足信明矣。

    辰斯。

    喜土木甘遊畋。

    侈宮室池沼。

    以畜珍奇。

    玩物喪志。

    田於狗原。

    或旬或月。

    卒死行宮。

    惜哉。

    阿莘。

    窮兵黷武。

    殆無虗歲。

    民困兵革。

    多奔敵國。

    輕質國本於島夷。

    幾不得嗣。

    腆支。

    久質於外。

    王薨國有內亂。

    返而得國。

    何其幸也。

    久爾辛。

    傳之毗有。

    毗有傳之蓋鹵。

    蓋鹵。

    驕奢昏暗。

    請上國欲伐強隣。

    信。

    敵間。

    親昵戱玩。

    大興功役。

    惟宮室臺榭。

    是崇是餙。

    至於烝土築城。

    緣河樹堰。

    伐石作槨。

    人力盡悴。

    倉廩告匱。

    尙不知墮於敵國之術。

    國勢魚爛而敵兵奄至。

    噬臍無及。

    身死人手。

    尙誰咎哉。

    傳曰。

    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蓋鹵之謂矣。

    文周嗣緖。

    正卧薪甞膽之秋。

    而優遊不斷。

    受制強臣。

    身且不保。

    三斤。

    以童稚之年。

    能命將討賊。

    復君父之讐。

    快神人之憤。

    是可稱也。

    而享年不長。

    惜哉。

    東城。

    當國?歉。

    民飢不救。

    起臨流閣。

    極其壯麗。

    遊衍自恣。

    閉宮門拒諫臣。

    荒于遊畋。

    久而不返。

    爲賊臣所害。

    武寧。

    誅芍加。

    得討賊之義。

    然失子民之道。

    不能勞來安集。

    爲敵國歐民。

    前史稱仁慈寬厚。

    何耶。

    聖王初立。

    能斷大事。

    國人稱聖。

    逮至末年。

    與新羅謀伐高句麗。

    不得其志。

    背舊好發忿兵。

    遂死鋒鏑。

    眞所謂一朝之忿。

    忘其身者也。

    威德。

    雖無德政。

    享國愈久。

    惠王。

    卽位二年而薨。

    法王繼緖。

    崇信佛敎。

    禁屠殺放鷹鷂。

    焚漁獵之具。

    創寺度僧。

    蓋欲延祚也。

    而踰年乃薨。

    多見其惑也。

    武王。

    恃強驕驁。

    侵掠新羅。

    殆無寧歲。

    幹戈疊侵。

    流屍蔽野。

    唐皇詔諭戢兵。

    外雖陳謝而內實不然。

    晩年穿宮南池。

    起望海樓。

    遊泗泚河。

    盤樂怠傲。

    惟日不足。

    國之不亡幸矣。

    義慈之爲太子也。

    事親以孝。

    與兄弟以友。

    及其卽位。

    慮囚原罪。

    其爲政粗足可觀。

    但其闇於大體。

    無深謀遠略。

    不知新羅唇齒之勢。

    妄興幹戈。

    謀欲呑噬。

    今年奪一城。

    明年奪一城。

    席累勝之威。

    驕氣遽溢。

    視新羅爲囊中之物。

    欲取之心。

    囂然未已。

    違帝詔無釋紛之心。

    結高麗絶朝貢之路。

    猶且淫??耽樂。

    杜絶忠諫。

    天怒於上。

    屢出災異。

    丁寧譴告而猶不省悟。

    晏然自肆。

    不能保炭峴白江之險。

    唐兵一至而社稷丘墟。

    扶餘氏不祀忽諸。

    悲夫。

     高麗傳世之圖起後梁末帝戊寅。

    亡于大明太祖壬申。

    傳世三十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