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上
〈起丁巳高麗明宗二十七年。
盡庚戌高麗高宗三十七年。
〉凡五十四年。
丁巳二十七年春正月。
虎入穆淸殿。
○二月乙巳朔。
日食。
○圖畫崔忠獻像于功臣閣。
○秋八月。
熒惑入太微。
○九月。
大雷電。
○崔忠獻廢王。
幽于昌樂宮。
放太子于江華。
立平涼公旼爲王。
流中書令杜景升等。
崔忠粹與樸晉材。
謀于忠獻曰。
上老而倦勤。
諸小君亂國政。
上又寵愛羣小。
多賜金帛。
府庫虛竭。
不可以主臣民。
太子璹闇弱。
不宜爲儲副。
司空縝。
博通經史。
聰明有度。
若立爲王。
國可中興矣。
縝婢爲忠粹所嬖。
故欲立之。
忠獻欲立平涼公旼。
議未決。
晉材曰。
二人皆可爲君。
然金人不知有縝。
若立縝。
彼必以爲纂。
不如立旼。
依毅宗故事。
以弟及告之。
則無患矣。
議乃定。
縝。
平壤公基之五世孫也。
忠獻兄弟設醮。
告天以廢立事。
卽九月甲寅也。
是夕。
大雷電雨雹。
暴風拔木。
墻屋多頹。
後七日庚申。
又大雷電。
癸亥。
忠獻,忠粹。
與晉材及其族金躍珍,盧碩崇等。
勒兵市街。
爲中軍。
分諸衛兵。
爲前後左右軍。
屯四街。
閉諸城門。
召杜景升。
流紫燕島。
〈在今仁川海中。
〉又流樞密副使柳得義等十二人及諸小君洪機等十餘人于嶺南及海島。
遣人入闕。
逼王以單騎出向成門。
幽于昌樂宮。
以兵守之。
時。
太子在北宮。
使人督出。
太子與妃。
步出宮門。
冐雨乘驛騎。
放于江華。
迎平涼公旼。
卽位于大觀殿。
是爲神宗。
忠獻兄弟。
擁兵入樞密院。
令諸衛將軍。
屯毬庭。
王遜位。
五年薨。
在位二十七年。
壽七十三。
諡曰光孝。
廟號明宗。
〈輿地勝覽。
竹山凝石寺。
高麗明宗潛邸時。
燒香至此寺。
寺僧夢太祖賜明宗一牙笏。
並有詩。
曰授爾一牙笏。
法師不離侍。
居年九九九。
享位七七二。
明宗未解其意。
後卽祚二十八年。
其應不差。
〉史臣曰。
自鄭仲夫,李義方,李義旼等弑毅宗。
竊弄國柄。
爲明宗計。
當誓心自強。
必欲討賊而後已。
若曰力不足。
則慶大升憤王室之微弱。
疾強臣之跋扈。
一朝擧義。
誅仲夫父子。
如獵狐兎。
而義旼奉首鼠竄。
假息鄕閭。
此正任用賢良。
修明紀綱。
復張王室之秋也。
王不能然。
溺於宴安。
其所施爲。
殊如平康無事之時。
若義旼者。
特一匹夫耳。
遣一介使。
數其弑君之罪。
誅而族之。
可也。
反加招緻。
驟登爵位。
使之淩轢王室。
殺害朝臣。
賣官鬻獄。
濁亂朝政。
其??慘矣。
崔忠獻乘時而起。
王反見逐。
子孫不保。
自是。
權臣相繼執命。
王室之不亡。
若綴旒者幾百年。
痛哉。
立宗室女爲妃。
稱金氏。
江陵公溫之女。
後冊爲宮主。
是爲宣靖太後。
崔忠獻黜內侍閔湜等七十餘人。
炟艾井爲禦水。
俗雲。
王飮此井。
?者用事。
忠獻毀之。
乃以廣明寺井爲禦水。
俚語。
藤梨謂之炟艾。
〈醫書。
名獮猴桃。
卽?桃也。
〉 崔忠獻自爲三韓大匡上將軍柱國。
以崔忠粹爲大將軍。
樸晉材爲刑部侍郞。
○冬十月。
王改名晫。
令避嫌名。
諸姓卓者從外姓。
內外姓同。
從內外祖母之姓。
遣使如金。
告遜位。
讓位請命。
一如鄭仲夫等立明宗故事。
遣考工員外郞趙通。
如金。
崔忠獻殺崔忠粹。
初。
太子娶昌化伯祐女爲妃。
祐。
帶方公俌之曾孫。
尙明宗女生妃。
忠粹欲以女配太子。
固請王。
王不悅。
忠粹脅之。
王不得已出太子妃。
妃嗚咽不自勝。
王亦出涕。
宮中莫不痛慽。
妃遂微服出外。
忠粹定期。
聚工大備粧具。
忠獻聞之。
攜酒饋忠粹。
酒酣。
譬曉之曰。
今我兄弟。
雖勢傾一國。
系本寒微。
若以女配東宮。
得無譏乎。
且太子配耦有年。
一朝離之。
於人情何。
向者。
李義方以女配太子。
卒死人手。
今欲踵其覆轍。
可乎。
忠粹然之。
旣而復悔。
其母復以忠獻之言止之。
忠粹怒曰。
非婦人所知。
以手推之仆地。
忠獻聞之曰。
罪莫大於不孝。
此不可以言語開諭。
明朝。
當令吾衆。
候廣化門。
拒其女不納。
人告忠粹。
忠粹曰。
兄之欲制我者。
恃其有衆也。
詰朝。
吾當掃除其徒爾。
忠獻遂與樸晉材,盧碩崇,金躍珍等。
率兵千餘。
乘夜至廣化門。
告門者曰。
忠粹朝將作亂。
吾將衛社。
門者以聞。
王大驚。
卽命開門納之。
使屯於毬庭。
又發武庫兵仗。
授禁軍以備之。
黎明。
忠粹與其徒千餘人。
屯十字街。
與忠獻軍遇。
戰於興國寺南。
晉材,碩崇等。
首尾相應。
腹背夾攻。
忠獻以禦庫大角弩縱射之。
忠粹之徒大潰。
忠粹曰。
今日之敗。
天也。
馳至保定門。
斬關而出。
渡長湍至坡平。
欲據臨津以南。
以抗忠獻。
追者斬之。
傳首于京。
自此。
內外大權。
一歸忠獻矣。
十一月。
前中書令杜景升。
卒于紫燕島。
景升性質直寬厚。
少文有勇力。
在諸武臣中。
多所匡救。
久掌吏銓。
雖內寵。
莫敢撓之。
爲中書令。
舊制。
三品以上每遷級。
例上讓表。
不允然後表謝上官。
景升獨曰。
內不欲讓。
而假人筆。
外爲禮文。
吾不忍爲也。
其樸直類此。
景升在島。
憂憤嘔血卒。
以趙永仁爲門下侍郞。
奇洪壽,任濡,崔讜。
爲中書侍郞同平章事。
崔詵知樞密院事。
永仁。
橫川〈今橫城〉人。
博學善屬文。
有宰相器度。
廢王立。
命輔導太子。
及爲承宣。
多所匡救。
物論歸重。
洪壽。
幸州〈今屬高陽〉人。
少善書工文。
及壯。
以武班用。
濡。
元厚之子。
讜,詵。
惟淸之子。
俱有時望。
戊午神宗靖孝王〈諱旼。
字至華。
後改名晫。
仁宗第五子。
明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己亥朔。
日食。
○置山川裨補都監。
崔忠獻議。
國內山川。
裨補延基。
遂置都監。
三月。
分遣中使。
省州縣寃獄。
○王幸王輪寺。
自是。
常幸寺院。
夏五月。
公私奴隷謀亂。
捕誅之。
私奴萬積等六人。
樵于北山。
招集公私奴隷。
謀曰。
庚癸以來。
朱紫多起於賤隷。
將相寧有種乎。
吾輩安能勞筋骨於箠楚之下。
諸奴皆然之。
翦黃紙數千。
皆鈒丁字爲識。
約聚興國寺。
趣毬庭。
先殺崔忠獻等。
仍各格殺其主。
焚賤籍。
使三韓無賤人。
則公卿將相。
皆可得矣。
及期。
衆不滿數百。
恐不濟事。
更約會普濟寺。
律學博士韓忠愈奴順貞。
告于忠愈。
忠愈告之忠獻。
遂捕萬積等百餘人。
投之江。
六月。
金遣使問傳授之故。
金遣宣問使孫俁。
詰前王遜位事。
欲面見前王。
親授詔書。
門下侍郞趙永仁曰。
前王養疾南州。
計程三十日乃至。
必欲親授詔。
請留待二三月然後可。
俁曰。
苟如是。
不必親授。
遂傳詔于王而還。
〈按。
金使若曰。
雖遲累月。
必面見王傳詔雲。
則亦何以防之耶。
〉 秋七月。
遣使如金。
請冊命。
○八月。
太白經天。
己未二年春二月。
東京賊金順。
蔚珍賊今草等來降。
時。
權姦專國。
朝廷屢革。
綱紀不明。
州郡盜賊數起。
有盜起于溟州。
陷三陟,蔚珍。
又起東京。
二賊合勢。
侵掠郡邑。
遣祗候宋公綽于溟州。
少監趙通于東京。
招降。
東京賊魁金順。
蔚珍賊魁今草等來降。
王賜酒食衣服遣還。
夏四月。
金遣使冊王。
冊爲開府儀同三司。
賜車服印章鞍馬等物。
遣使謝之。
自是以後。
廢立相繼。
而上國亦不深詰。
因而冊之而已。
五月。
南部北井水赤沸。
聲如牛鳴十餘日。
占曰賤人將貴。
六月。
崔忠獻逐兩府宰臣二十人。
平章事崔讜,于述儒等。
皆舊臣。
故崔忠獻惡之。
皆令緻仕。
凡不請而仍令緻仕者二十人。
於是。
王之左右。
無非忠獻之腹心矣。
崔忠獻自爲兵部尙書知吏部事。
忠獻朝往兵部。
晝入吏部。
注擬文武官。
又出入禁闥。
以兵自衛。
秋八月。
黃州牧守金俊琚。
謀討崔忠獻。
不克死之。
俊琚。
平章事永存之子。
忠獻疑俊琚兄弟有異志。
出俊琚爲黃州牧守。
弟俊光爲尙州牧守。
俊琚之任。
不恤民事。
召募勇士。
與樸晉材門客神騎指諭李勣中同謀。
會。
俊光移安邊。
遂與通謀。
乃率黃州民驍勇者。
潛入京。
俊琚妻父郞將金純永。
告忠獻。
忠獻捕俊琚殺之。
其黨或殺或流。
悉籍妻子爲奴婢。
遣人殺俊光。
永存以老免。
純永以功拜將軍。
蝗。
○冬十月。
大雷有黑祲。
大雷。
俄而有怪氣赤黑。
從鵠嶺出。
漸大彌滿京都。
遂雨雹。
黑氣下地。
咫尺不見人。
庚申三年春二月。
太白經天。
○夏四月。
立子悳。
爲王太子。
太子。
元妃之子。
性聰明。
常開經筵。
謂僚友曰。
人皆不知其過。
吾亦安能自知。
請卿輩悉陳無隱。
朝野嘉歎。
封子恕。
爲德陽侯。
○五月。
晉州吏鄭方義。
作亂。
先是。
方義以罪見囚。
其弟昌大。
突入脫枷鎖出之。
嘯聚不逞之徒。
縱橫州裡。
殺素所仇?者。
至六千四百餘人。
牧使李淳中等。
懼閉閤不出。
方義脅令視事。
多斂邑內銀甁。
賂遺權貴。
以規免。
按察副使孫公禮。
行部至晉。
按問之。
吏民畏方義。
皆曰無罪。
淳中竟坐流。
遣少府監趙通等。
安撫之。
通等畏其虐焰。
但拱手而已。
時。
陜州賊光明計勃等豪橫。
亦爲一方巨害。
晉人有與方義爲仇者投之。
方義擊破之。
盡殺陜賊。
秋八月。
金州人作亂。
副使李廸儒。
討平之。
金州襍族。
聚衆謀殺豪家。
來圍副使衙。
廸儒登屋。
射首謀者。
應弦而倒。
其黨曰。
欲除強暴以淸我邑。
何故射我。
廸儒陽驚曰。
吾未料此。
誤謂外賊耳。
乃緩其勢。
密諭城外豪族。
來擊盡殺之。
時。
郡縣處處盜起。
南原有賊屯山自固。
守倅不能制。
廉察使尹威。
以單騎入府。
諭以??福。
賊感泣聽命。
於是。
誅首謀者二三人。
餘皆赦之。
闔境賴安。
冬十二月。
崔忠獻進爵三重大匡守太尉上柱國。
置都房于其家。
忠獻自知縱恣。
恐變生不測。
自大小文武官吏閑良。
至軍卒強有力者。
並皆招緻。
分爲六番。
更日直宿其家。
號都房。
及其出入。
合番擁衛。
如赴戰鬪焉。
史臣曰。
忠獻擅廢立作威福。
權勢日熾。
王室日微。
自古君弱臣強。
未有甚於此時。
當時撰實錄者。
恐其語洩。
皆諱而畧之。
史臣之罪也。
慶州人作亂。
初。
崔忠獻之夷義旼族也。
慶州別將崔茂。
承州官之命。
捕義旼族思敬等。
於是。
思敬族伯瑜,直才等?之。
訴於副留守房應喬曰。
茂欲作亂。
應喬囚茂。
伯瑜等夜入獄殺茂。
應喬不問擅殺之罪。
反欲捕殺茂族用雄大義等。
州人憤?。
旣而用雄等殺伯瑜直才。
而用雄亦爲人所殺。
大義等集州中無賴。
縱暴甚。
應喬不能制。
遂免。
辛酉四年春二月。
南池水赤。
○夏六月。
金遣使來。
○秋七月。
遣使如金。
○冬十一月戊申朔。
日食。
○十二月。
刑部尙書閔湜卒。
湜。
令謨之子也。
性豁達有大度。
雖貴顯。
視故舊。
無貴賤一如平日。
明宗時。
諸小君用事。
朝士爭附。
而湜獨不往。
一日。
與弟嗣忠飮酣。
忽曰。
虹沙彌輩敗國家。
嗣忠愕然流汗。
蓋以虹一端接地。
一端屬天。
喩小君王子而母賤也。
其放曠如此。
以奇洪壽爲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車若松參知政事。
洪壽,若松。
在中書。
若松問洪壽曰。
孔雀好在否。
洪壽又問養牧丹之術。
若松具道之。
聞者曰。
宰相職在經邦。
但論花鳥。
何以儀表百僚。
李氏〈齊賢〉曰。
國家宰相。
旅進旅退。
往往高談大笑。
閨房夫婦之私。
市井米塩之利。
靡所不談。
比之奇車孔雀牧丹之問。
又各一時也。
〈按禮。
公庭不言婦女。
敬謹之至也。
昔宋王朝當國丁謂。
以玉淸宮飮食薄惡。
至中書言至再三。
王不答。
謂色變。
問何以不答。
王曰。
此地不是與人理會饅頭夾子處。
古人處心如此。
其所以理會者可見。
常人之情。
日趨汚下。
苟許諢俚之談。
轉於國務背馳。
謀國者當知所以自勵。
觀益齋之言。
末俗之弊。
古今同轍。
噫。
〉 崔忠獻兼吏兵部尙書禦史大夫。
國朝以來。
宰相無一人兼兩銓者。
忠獻日橫。
常在私第。
與吏部郞盧琯。
注擬文武官以奏。
王頷之。
二部判事。
檢閱而已。
琯。
忠獻外戚。
起市井。
性巧黠善承迎。
倚勢招權。
賄賂狼藉。
晉州人。
討鄭方義誅之。
壬戌五年春正月。
熒惑太白。
同舍于南鬥。
○夏四月。
雨雪。
○秋七月。
日有黑子。
○冬十月。
耽羅叛。
遣少監張允文等安撫。
賊魁煩石等伏誅。
○十一月。
廢王薨于昌樂宮。
前王寢疾。
王欲遣醫進藥。
前王不聽曰。
我忝位二十八。
壽至七十二。
豈希延生。
戊午薨。
宰樞及常參以上。
皁帶詣闕陳慰。
大霧。
○十二月。
慶州盜起。
遣大將軍金陟侯等。
討之。
先是。
慶州別抄軍。
與永州〈今永川〉人有隙。
引雲門賊黨及符仁桐華兩寺僧人。
攻永州。
州人李克仁。
擊敗之。
崔忠獻聞之。
將擧兵討慶州。
會。
州人義庇之黨。
與草賊孛佐等謀叛。
時。
將軍石成桂。
謫古阜郡。
賊遣人說曰。
高麗王業幾盡。
新羅必復興。
以公爲主。
沙平渡爲界何如。
成桂佯喜。
潛告郡以聞。
誅之。
忠獻遣陟侯及大將軍田元均副之。
與崔匡義,康純義等。
分三道討之。
賊聞之。
募集雲門山及蔚珍草田諸賊。
分爲三軍。
自稱正國兵馬使。
誘脅州郡。
以蔡靖爲東京留守副使。
靖。
陰城縣吏。
力學通經。
登第掌東都書記。
有淸德。
後。
出牧晉陽。
時。
東都亂。
議遣使安撫。
聞東都人思靖不已。
有是拜。
靖單騎之任。
東都人聞其至。
反側悉安。
閏月。
葬明宗于智陵。
〈在今長湍府南七裡。
〉 王欲葬以王禮。
崔忠獻執不可。
遂用降等之禮。
太子斥在江華。
不得奔喪。
國人哀之。
宗室百官及士庶。
玄冠素服。
三日後祔太廟。
以光靖太後金氏祔。
〈以平章事文定公尹鱗瞻,忠肅公文克謙。
配享。
〉 崔忠獻自爲守太傅參知政事。
癸亥六年春正月。
罷金陟侯。
以大將軍丁彥眞代之。
陟侯師老不戰。
賊勢日熾。
?官劾罷陟侯。
以彥眞代之。
時。
中軍副使田元均。
屯雲門山以自固。
完葺廳事。
施曲欄倚檻。
蒔瓜其側。
或告以此非種瓜之所。
元均曰。
賊忌官軍。
先據要險。
利其速徙。
屢驚擾之。
故將示以無動。
以絶賊望也。
二月。
設壓兵道塲於修文殿。
○右軍副使李維城。
擊賊大敗之。
先時。
賊入基陽縣。
〈今醴川。
〉左軍兵馬使崔匡義。
急擊殺獲甚多。
至是。
掠杞溪縣。
〈今慶州屬縣。
〉維城進擊。
孛佐望見將遁。
將軍房秀精。
率二子先登奮擊。
士卒乘之。
斬虜一千二百餘人。
夏四月。
太白晝見。
○秋七月。
丁彥眞誘孛佐誅之。
諸賊悉平。
先是。
彥眞旣至。
因祈恩詣城隍祠。
密以捕賊之謀授覡。
一日。
賊都領利備父子。
至祠潛禱。
覡紿曰。
都領擧兵。
將復新羅。
吾屬喜之久矣。
今幸得見。
請獻一盃。
邀至其家。
飮之醉。
執送彥眞。
至是。
彥眞又遣隊正鹹延壽。
往雲門。
誘孛佐使安業。
不聽。
賊副目延壽。
延壽知其意。
出持劒入擊孛佐斬之。
傳首京城。
賊麾下欲殺延壽。
賊副呵禁之。
崔匡義又執大白山賊魁阿之。
械送京師。
彥眞及田元均還奏。
賊未盡除。
宜留中軍判官樸仁碩。
爲按察使。
率京兵二百鎭之。
從其議。
仁碩又擒餘黨金順等二十餘人。
於是。
諸賊悉平。
冬十二月。
崔忠獻自爲中書侍郞平章事吏部尙書判禦史?事。
○以金鳳毛爲樞密院副使。
鳳毛。
慶州人。
美容儀。
解胡漢語。
每金使至。
必令儐接。
常居東閣。
官至侍中。
王有疾。
甲子七年春正月朔。
日有黑子。
○王疾病。
傳位于太子悳。
越八日。
薨于德陽侯第。
王患背疽。
疾漸彌留。
正月丁卯。
崔忠獻入問疾。
王欲傳位於太子。
忠獻對以不敢承命。
出與冢宰崔詵,平章事奇洪壽。
密議內禪事。
己巳。
忠獻復入問疾。
王又語以內禪。
意甚繾綣。
忠獻以告太子。
太子涕泣固辭。
遂下詔傳位於太子。
忠獻翼太子進禦服。
出大觀殿。
受百官賀。
是爲煕宗。
改名韺。
王扶起謂忠獻曰。
今日朕之志願已畢。
卿於朕之父子。
功德不淺。
無以爲報。
因謂承宣重房等曰。
今日以後。
不復見卿等矣。
宜各善輔嗣君。
以臻至理。
聞者莫不流涕。
丁醜。
王移禦德陽侯私第。
遂薨。
在位七年。
壽六十一。
諡靖孝。
廟號神宗。
戊寅。
忠獻會宰樞於其第。
議減禮司所奏舊制服喪二十六日。
爲十四日。
史臣曰。
神宗爲忠獻所立。
生殺廢置。
皆出其手。
徒擁虛器。
如木偶人耳。
惜哉。
兪氏曰。
庚癸以後。
兇孽得志。
王綱陵替。
崔忠獻一朝誅義旼弑君之賊。
放故主而立新君。
爲神宗者。
若於迎立之際。
立條約。
如晉悼公卽位時所言。
則忠獻雖兇恣。
必不敢擅弄生殺。
累世執國也。
顧乃爲其驅使。
不敢出一言。
自此。
王室益卑而國不爲國矣。
二月。
葬陽陵。
〈在城南。
〉○遣使如金告哀。
○夏四月。
尊王妃金氏。
爲王太後。
府號膺慶。
殿曰綏福。
後自幼勤女工。
當忠獻廢立之際。
備甞艱難。
謹愼自守。
赦。
○六月。
金遣使吊祭。
○改慶尙道。
爲尙晉安東道。
忠獻以東京造亂謀逆。
安東當盜賊合攻之日。
一心捍禦。
以全忠義。
降東京留守。
爲知慶州事。
陞安東爲大都護府。
又改道號。
後稱慶尙晉安道。
九月。
遣使如金。
○燃燈。
以正月有喪。
故退行。
冬十一月。
立子祉。
爲王太子。
時年八歲。
十二月。
崔忠獻加守太師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王以忠獻有擁立之功。
待以殊禮。
呼爲恩門相國。
韓惟漢入智異山。
惟漢世居京都。
不樂仕進。
見忠獻擅政。
曰難將作矣。
遂挈妻子。
隱於智異山。
淸修苦節。
不與世人交。
後除大悲院錄事。
不起。
移居深谷。
終身不返。
未幾。
果有契丹蒙古之亂。
世傳名士隱智異山。
王聞之。
遣使迎之。
謝曰。
外臣無所知。
王命不可容易受。
卽閉戶不出。
使者排戶入視。
壁上唯書一句。
曰一片絲綸來入洞。
始知名字落人間。
從北牖逃。
後人謂韓惟漢也。
曺南溟〈植〉曰。
國家將亡。
焉有好賢之事乎。
若比惟漢於高山大川。
更於十層峯頭冠一玉也。
千頃波面生一月也。
崔氏曰。
當時權姦擅國。
正賢士高蹈遠引之時也。
滿朝羣臣。
無一人見幾而作。
惟漢獨能之。
可不謂賢乎。
視當時媚竈乞憐之徒。
不啻犬彘。
況肯赴其徵辟耶。
英風峻節。
千載之下。
莫不景仰而歆慕雲。
乙醜煕宗成孝王〈諱韺。
字不陂。
舊諱悳。
神宗長子。
母宣靖太後金氏。
〉元年冬十二月。
崔忠獻加特進侍中晉康郡開國侯。
賜忠獻內莊田一百結。
授訏謨逸德安社濟世功臣門下侍中晉康郡開國侯。
食邑三千戶。
食實封三百戶。
忠獻獨專政柄。
威震一國。
大開賂門。
恣行威福。
第舍服禦僭侈。
嗜利之徒。
爭附忠獻。
忠獻作茅亭於男山〈在今開城府東〉裡第傍。
植雙松。
及第崔頤。
賦雙松詩。
文士皆和。
忠獻使耆儒白光臣等第之。
及第鄭公賁爲魁。
忠獻奏其詩。
王召公賁。
屬內侍。
直翰林李奎報。
作亭記以美之。
奎報。
黃驪人。
幼聰敏。
九歲能屬文。
號奇童。
稍長。
通經史。
百家佛老語。
一覽輒記。
登第。
爲不平者所抑。
久不調。
諂附忠獻。
遂得通顯。
奎報上啓于忠獻曰。
天地生我而未澤其身。
父母卵我而未傅以翼。
吾之喘息。
公所生成。
識者鄙之。
丙寅二年春二月。
祔神宗于太廟。
後。
以宣靖太後金氏祔。
〈以侍中文景公趙永仁。
配享。
〉本朝廟制。
九室而有新祔之主。
則奉遷主安於本陵。
至是。
崔忠獻與宰樞文士議。
據古典有功者不遷。
親盡者毀之。
以爲順宗親盡無嗣。
當出。
以神宗祔于第九室。
太祖在西東向。
惠顯同爲第一昭。
宣肅同爲第二昭。
仁宗爲第三昭。
文宗爲第一穆。
睿宗爲第二穆。
神宗爲第三穆。
時議以昭穆紊舛。
非之。
其後。
王下制。
令宰樞文士。
據禮典。
各上封事。
而衆論紛紜。
竟不能改。
史臣曰。
漢書雲。
父昭子穆。
孫復爲昭。
公羊傳曰。
父爲昭子爲穆。
孫從王父。
則昭穆之序。
一定不易矣。
今國無恒典。
而隨時變易。
昭穆之序。
大紊矣。
三月。
冊崔忠獻。
爲晉康侯。
立府置僚屬。
府曰興寧。
以興德宮屬之。
王子以下就第賀。
忠獻宴冊使及諸王以下。
花果絲竹之盛。
三韓以來。
人臣之家所未有也。
自是。
忠獻出入宮門。
張蓋侍從。
門客殆三千人。
夏四月。
金遣使冊王。
○是歲。
蒙古鐵木眞。
僭稱帝。
國號蒙古。
蒙古部在烏桓之北。
世奉貢于遼金。
總于韃靼。
至鐵木眞漸強。
呑並諸部。
至是稱帝。
自號成吉思皇帝。
〈是爲太祖。
〉 丁卯三年春正月。
設道塲於重房。
自前年。
武官多死。
武班疑文臣祝之。
往往有不平之語。
王乃遣內侍。
設道塲於重房及將軍房。
以祈禳之。
二月。
量移諸道流配人。
忠獻欲收人心。
奏放免幾三百人。
三月。
三角山中峯崩。
○夏五月。
崔忠獻殺其甥樸晉材。
晉材初與忠獻同事。
旣而有隙。
晉材爲大將軍。
門客幾於忠獻。
而率皆勇悍。
晉材恨其門客除官者少。
常怏怏不平。
酒酣。
輒言忠獻無狀。
且自謂若無忠獻。
可專國政。
欲圖之。
流言舅氏有無君之心。
忠獻知其必害己。
呼使至前曰。
汝何欲害我耶。
遂命左右縛之。
斷其腳筋。
流白翎鎭。
〈在今長淵府南海中。
〉居數月。
病死。
分配門客之勇悍者于遠島。
於是。
忠獻益無所忌者矣。
冬十二月。
進崔忠獻中書令晉康公。
不受。
忠獻以爲。
公者。
五等之首。
中書令。
人臣之極。
辭不受。
戊辰四年春二月。
太白經天。
○王移禦崔瑀第。
王用術士言。
避正殿。
移禦忠獻子瑀之第。
忠獻迎駕獻壽。
諸王子宰樞皆侍。
錦繡彩棚胡漢襍戱。
窮極侈異。
不可形狀。
秋七月。
始斂兩班坊裡戶米。
改營大市左右長廊。
又構太倉南廊。
凡一千八十餘楹。
費廣。
經用不能供。
五部坊裡兩班戶斂米粟。
僦賃供役。
兩班坊裡之役始此。
八月。
盜發諸陵。
命願刹僧修之。
冬十月。
饗國老庶老。
王親侑酒食。
仍大酺。
孝順節義鱞寡孤獨廢疾。
賜物有差。
諸郡縣亦然。
比因國家多難。
此禮久廢。
至是。
詔立都監。
復遵舊制。
己巳五年春正月。
遣使如金吊祭。
王聞金主殂。
告哀使未及至。
先遣奉慰祭奠二使。
祭奠使李淳中。
請祭器於金。
金人不許。
淳中曰。
道途遼遠。
聞訃最晩。
騰裝速赴。
未暇賫來。
大國何責人以細故。
而吝惜此器耶。
乃許之。
及祭。
祭奠精腆。
金人嘉之。
二月。
王幸奉恩寺。
觀燃燈。
正月爲神宗忌月。
故復以二月燃燈。
因以爲例。
三月。
王移禦崔忠獻第。
○遣使如金。
賀卽位。
少府監崔甫淳製表。
有五馬渡江之語。
時。
金主兄弟爭立。
嫌其觸實。
中書省詰其表辭不當。
坐免。
夏四月。
崔忠獻殺右僕射韓琦等。
靑郊驛吏。
謀殺忠獻父子。
詐爲公牒。
召募諸寺僧徒。
事洩被執。
遂讒構琦並其三子殺之。
又殺將軍金南寶等九人。
分配從者于遠島。
五月。
平章事崔詵卒。
詵以文學名世。
恬淡寡言。
不以門地自負。
禮賢下士。
再知貢擧。
多得名士。
諡文懿。
六月癸亥朔。
日食。
○平章事奇洪壽卒。
洪壽判吏部事。
以吏部掌銓選。
讓忠獻乞退。
琴書自娛。
冬十一月。
王還禦延慶宮。
○天狗墜。
庚午六年春二月。
王幸奉恩寺。
是時。
王遊幸頗頻。
夏四月。
太史請祓妖言。
先是。
忠獻營第于濶洞。
毀人家百餘。
務爲宏麗。
延袤數裡。
擬於禁掖。
北臨市廛構別堂。
號十字閣。
土木役劇。
國內嗷嗷。
訛言捕童男女。
衣五色。
埋宅四隅。
禳土木之氣。
凡有兒者。
抱負遠遁。
或無賴詐捕小兒。
其父母厚賂。
乃得免。
都民驚懼失措。
忠獻榜市諭之。
乃止。
時。
人心皆知國亂。
訛言無所不有。
朝廷不能禁。
太史乃奏請祓之。
秋九月。
王幸崔忠獻第。
忠獻權傾人主。
威震中外。
人有違忤。
卽見誅戮。
故皆鉗口不言。
時營三第。
多藏金玉錢穀。
謂左右曰。
欲獻此以助國用。
衆皆稱善。
其姻戚盧仁祐。
佯狂屢直語。
至是。
乃曰。
未若留爲經費。
更不斂民之爲愈也。
忠獻爲之赧然。
忠獻會賓客。
設重陽宴。
使都房有力者。
相手搏。
勝者卽授校尉隊正以賞之。
史臣任翊曰。
國家政例。
六月權務政。
十二月大政。
吏兵判事。
與諸僚會本部。
陟功黜罪。
皆稟上命。
過此。
雖有闕不補。
又吏部每歲調選百司胥吏。
有仍有徙。
名爲動靜。
忠獻威傾一國。
獨專政柄。
乃以眼前小戱。
亂其邦憲。
又因左右所托。
或授東班權務之職。
其頒政無常。
專恣弄法。
未有甚於此者矣。
冬十二月乙卯朔。
日食。
○崔忠獻召還明宗太子璹于江華。
辛未七年春正月。
封璹爲漢南公。
改名貞。
○有雀墮死于城中。
大雪寒甚。
小雀入城市墮死。
雀黃而小。
前所未見者。
夏四月。
冊元妃任氏。
爲鹹平宮主。
宗室寧仁侯稹之女也。
是爲成平王後。
從外姓稱任。
太子冠。
○封子褘。
爲始寧侯。
○五月。
遣使如金。
爲蒙人所殺。
盡庚戌高麗高宗三十七年。
〉凡五十四年。
丁巳二十七年春正月。
虎入穆淸殿。
○二月乙巳朔。
日食。
○圖畫崔忠獻像于功臣閣。
○秋八月。
熒惑入太微。
○九月。
大雷電。
○崔忠獻廢王。
幽于昌樂宮。
放太子于江華。
立平涼公旼爲王。
流中書令杜景升等。
崔忠粹與樸晉材。
謀于忠獻曰。
上老而倦勤。
諸小君亂國政。
上又寵愛羣小。
多賜金帛。
府庫虛竭。
不可以主臣民。
太子璹闇弱。
不宜爲儲副。
司空縝。
博通經史。
聰明有度。
若立爲王。
國可中興矣。
縝婢爲忠粹所嬖。
故欲立之。
忠獻欲立平涼公旼。
議未決。
晉材曰。
二人皆可爲君。
然金人不知有縝。
若立縝。
彼必以爲纂。
不如立旼。
依毅宗故事。
以弟及告之。
則無患矣。
議乃定。
縝。
平壤公基之五世孫也。
忠獻兄弟設醮。
告天以廢立事。
卽九月甲寅也。
是夕。
大雷電雨雹。
暴風拔木。
墻屋多頹。
後七日庚申。
又大雷電。
癸亥。
忠獻,忠粹。
與晉材及其族金躍珍,盧碩崇等。
勒兵市街。
爲中軍。
分諸衛兵。
爲前後左右軍。
屯四街。
閉諸城門。
召杜景升。
流紫燕島。
〈在今仁川海中。
〉又流樞密副使柳得義等十二人及諸小君洪機等十餘人于嶺南及海島。
遣人入闕。
逼王以單騎出向成門。
幽于昌樂宮。
以兵守之。
時。
太子在北宮。
使人督出。
太子與妃。
步出宮門。
冐雨乘驛騎。
放于江華。
迎平涼公旼。
卽位于大觀殿。
是爲神宗。
忠獻兄弟。
擁兵入樞密院。
令諸衛將軍。
屯毬庭。
王遜位。
五年薨。
在位二十七年。
壽七十三。
諡曰光孝。
廟號明宗。
〈輿地勝覽。
竹山凝石寺。
高麗明宗潛邸時。
燒香至此寺。
寺僧夢太祖賜明宗一牙笏。
並有詩。
曰授爾一牙笏。
法師不離侍。
居年九九九。
享位七七二。
明宗未解其意。
後卽祚二十八年。
其應不差。
〉史臣曰。
自鄭仲夫,李義方,李義旼等弑毅宗。
竊弄國柄。
爲明宗計。
當誓心自強。
必欲討賊而後已。
若曰力不足。
則慶大升憤王室之微弱。
疾強臣之跋扈。
一朝擧義。
誅仲夫父子。
如獵狐兎。
而義旼奉首鼠竄。
假息鄕閭。
此正任用賢良。
修明紀綱。
復張王室之秋也。
王不能然。
溺於宴安。
其所施爲。
殊如平康無事之時。
若義旼者。
特一匹夫耳。
遣一介使。
數其弑君之罪。
誅而族之。
可也。
反加招緻。
驟登爵位。
使之淩轢王室。
殺害朝臣。
賣官鬻獄。
濁亂朝政。
其??慘矣。
崔忠獻乘時而起。
王反見逐。
子孫不保。
自是。
權臣相繼執命。
王室之不亡。
若綴旒者幾百年。
痛哉。
立宗室女爲妃。
稱金氏。
江陵公溫之女。
後冊爲宮主。
是爲宣靖太後。
崔忠獻黜內侍閔湜等七十餘人。
炟艾井爲禦水。
俗雲。
王飮此井。
?者用事。
忠獻毀之。
乃以廣明寺井爲禦水。
俚語。
藤梨謂之炟艾。
〈醫書。
名獮猴桃。
卽?桃也。
〉 崔忠獻自爲三韓大匡上將軍柱國。
以崔忠粹爲大將軍。
樸晉材爲刑部侍郞。
○冬十月。
王改名晫。
令避嫌名。
諸姓卓者從外姓。
內外姓同。
從內外祖母之姓。
遣使如金。
告遜位。
讓位請命。
一如鄭仲夫等立明宗故事。
遣考工員外郞趙通。
如金。
崔忠獻殺崔忠粹。
初。
太子娶昌化伯祐女爲妃。
祐。
帶方公俌之曾孫。
尙明宗女生妃。
忠粹欲以女配太子。
固請王。
王不悅。
忠粹脅之。
王不得已出太子妃。
妃嗚咽不自勝。
王亦出涕。
宮中莫不痛慽。
妃遂微服出外。
忠粹定期。
聚工大備粧具。
忠獻聞之。
攜酒饋忠粹。
酒酣。
譬曉之曰。
今我兄弟。
雖勢傾一國。
系本寒微。
若以女配東宮。
得無譏乎。
且太子配耦有年。
一朝離之。
於人情何。
向者。
李義方以女配太子。
卒死人手。
今欲踵其覆轍。
可乎。
忠粹然之。
旣而復悔。
其母復以忠獻之言止之。
忠粹怒曰。
非婦人所知。
以手推之仆地。
忠獻聞之曰。
罪莫大於不孝。
此不可以言語開諭。
明朝。
當令吾衆。
候廣化門。
拒其女不納。
人告忠粹。
忠粹曰。
兄之欲制我者。
恃其有衆也。
詰朝。
吾當掃除其徒爾。
忠獻遂與樸晉材,盧碩崇,金躍珍等。
率兵千餘。
乘夜至廣化門。
告門者曰。
忠粹朝將作亂。
吾將衛社。
門者以聞。
王大驚。
卽命開門納之。
使屯於毬庭。
又發武庫兵仗。
授禁軍以備之。
黎明。
忠粹與其徒千餘人。
屯十字街。
與忠獻軍遇。
戰於興國寺南。
晉材,碩崇等。
首尾相應。
腹背夾攻。
忠獻以禦庫大角弩縱射之。
忠粹之徒大潰。
忠粹曰。
今日之敗。
天也。
馳至保定門。
斬關而出。
渡長湍至坡平。
欲據臨津以南。
以抗忠獻。
追者斬之。
傳首于京。
自此。
內外大權。
一歸忠獻矣。
十一月。
前中書令杜景升。
卒于紫燕島。
景升性質直寬厚。
少文有勇力。
在諸武臣中。
多所匡救。
久掌吏銓。
雖內寵。
莫敢撓之。
爲中書令。
舊制。
三品以上每遷級。
例上讓表。
不允然後表謝上官。
景升獨曰。
內不欲讓。
而假人筆。
外爲禮文。
吾不忍爲也。
其樸直類此。
景升在島。
憂憤嘔血卒。
以趙永仁爲門下侍郞。
奇洪壽,任濡,崔讜。
爲中書侍郞同平章事。
崔詵知樞密院事。
永仁。
橫川〈今橫城〉人。
博學善屬文。
有宰相器度。
廢王立。
命輔導太子。
及爲承宣。
多所匡救。
物論歸重。
洪壽。
幸州〈今屬高陽〉人。
少善書工文。
及壯。
以武班用。
濡。
元厚之子。
讜,詵。
惟淸之子。
俱有時望。
戊午神宗靖孝王〈諱旼。
字至華。
後改名晫。
仁宗第五子。
明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己亥朔。
日食。
○置山川裨補都監。
崔忠獻議。
國內山川。
裨補延基。
遂置都監。
三月。
分遣中使。
省州縣寃獄。
○王幸王輪寺。
自是。
常幸寺院。
夏五月。
公私奴隷謀亂。
捕誅之。
私奴萬積等六人。
樵于北山。
招集公私奴隷。
謀曰。
庚癸以來。
朱紫多起於賤隷。
將相寧有種乎。
吾輩安能勞筋骨於箠楚之下。
諸奴皆然之。
翦黃紙數千。
皆鈒丁字爲識。
約聚興國寺。
趣毬庭。
先殺崔忠獻等。
仍各格殺其主。
焚賤籍。
使三韓無賤人。
則公卿將相。
皆可得矣。
及期。
衆不滿數百。
恐不濟事。
更約會普濟寺。
律學博士韓忠愈奴順貞。
告于忠愈。
忠愈告之忠獻。
遂捕萬積等百餘人。
投之江。
六月。
金遣使問傳授之故。
金遣宣問使孫俁。
詰前王遜位事。
欲面見前王。
親授詔書。
門下侍郞趙永仁曰。
前王養疾南州。
計程三十日乃至。
必欲親授詔。
請留待二三月然後可。
俁曰。
苟如是。
不必親授。
遂傳詔于王而還。
〈按。
金使若曰。
雖遲累月。
必面見王傳詔雲。
則亦何以防之耶。
〉 秋七月。
遣使如金。
請冊命。
○八月。
太白經天。
己未二年春二月。
東京賊金順。
蔚珍賊今草等來降。
時。
權姦專國。
朝廷屢革。
綱紀不明。
州郡盜賊數起。
有盜起于溟州。
陷三陟,蔚珍。
又起東京。
二賊合勢。
侵掠郡邑。
遣祗候宋公綽于溟州。
少監趙通于東京。
招降。
東京賊魁金順。
蔚珍賊魁今草等來降。
王賜酒食衣服遣還。
夏四月。
金遣使冊王。
冊爲開府儀同三司。
賜車服印章鞍馬等物。
遣使謝之。
自是以後。
廢立相繼。
而上國亦不深詰。
因而冊之而已。
五月。
南部北井水赤沸。
聲如牛鳴十餘日。
占曰賤人將貴。
六月。
崔忠獻逐兩府宰臣二十人。
平章事崔讜,于述儒等。
皆舊臣。
故崔忠獻惡之。
皆令緻仕。
凡不請而仍令緻仕者二十人。
於是。
王之左右。
無非忠獻之腹心矣。
崔忠獻自爲兵部尙書知吏部事。
忠獻朝往兵部。
晝入吏部。
注擬文武官。
又出入禁闥。
以兵自衛。
秋八月。
黃州牧守金俊琚。
謀討崔忠獻。
不克死之。
俊琚。
平章事永存之子。
忠獻疑俊琚兄弟有異志。
出俊琚爲黃州牧守。
弟俊光爲尙州牧守。
俊琚之任。
不恤民事。
召募勇士。
與樸晉材門客神騎指諭李勣中同謀。
會。
俊光移安邊。
遂與通謀。
乃率黃州民驍勇者。
潛入京。
俊琚妻父郞將金純永。
告忠獻。
忠獻捕俊琚殺之。
其黨或殺或流。
悉籍妻子爲奴婢。
遣人殺俊光。
永存以老免。
純永以功拜將軍。
蝗。
○冬十月。
大雷有黑祲。
大雷。
俄而有怪氣赤黑。
從鵠嶺出。
漸大彌滿京都。
遂雨雹。
黑氣下地。
咫尺不見人。
庚申三年春二月。
太白經天。
○夏四月。
立子悳。
爲王太子。
太子。
元妃之子。
性聰明。
常開經筵。
謂僚友曰。
人皆不知其過。
吾亦安能自知。
請卿輩悉陳無隱。
朝野嘉歎。
封子恕。
爲德陽侯。
○五月。
晉州吏鄭方義。
作亂。
先是。
方義以罪見囚。
其弟昌大。
突入脫枷鎖出之。
嘯聚不逞之徒。
縱橫州裡。
殺素所仇?者。
至六千四百餘人。
牧使李淳中等。
懼閉閤不出。
方義脅令視事。
多斂邑內銀甁。
賂遺權貴。
以規免。
按察副使孫公禮。
行部至晉。
按問之。
吏民畏方義。
皆曰無罪。
淳中竟坐流。
遣少府監趙通等。
安撫之。
通等畏其虐焰。
但拱手而已。
時。
陜州賊光明計勃等豪橫。
亦爲一方巨害。
晉人有與方義爲仇者投之。
方義擊破之。
盡殺陜賊。
秋八月。
金州人作亂。
副使李廸儒。
討平之。
金州襍族。
聚衆謀殺豪家。
來圍副使衙。
廸儒登屋。
射首謀者。
應弦而倒。
其黨曰。
欲除強暴以淸我邑。
何故射我。
廸儒陽驚曰。
吾未料此。
誤謂外賊耳。
乃緩其勢。
密諭城外豪族。
來擊盡殺之。
時。
郡縣處處盜起。
南原有賊屯山自固。
守倅不能制。
廉察使尹威。
以單騎入府。
諭以??福。
賊感泣聽命。
於是。
誅首謀者二三人。
餘皆赦之。
闔境賴安。
冬十二月。
崔忠獻進爵三重大匡守太尉上柱國。
置都房于其家。
忠獻自知縱恣。
恐變生不測。
自大小文武官吏閑良。
至軍卒強有力者。
並皆招緻。
分爲六番。
更日直宿其家。
號都房。
及其出入。
合番擁衛。
如赴戰鬪焉。
史臣曰。
忠獻擅廢立作威福。
權勢日熾。
王室日微。
自古君弱臣強。
未有甚於此時。
當時撰實錄者。
恐其語洩。
皆諱而畧之。
史臣之罪也。
慶州人作亂。
初。
崔忠獻之夷義旼族也。
慶州別將崔茂。
承州官之命。
捕義旼族思敬等。
於是。
思敬族伯瑜,直才等?之。
訴於副留守房應喬曰。
茂欲作亂。
應喬囚茂。
伯瑜等夜入獄殺茂。
應喬不問擅殺之罪。
反欲捕殺茂族用雄大義等。
州人憤?。
旣而用雄等殺伯瑜直才。
而用雄亦爲人所殺。
大義等集州中無賴。
縱暴甚。
應喬不能制。
遂免。
辛酉四年春二月。
南池水赤。
○夏六月。
金遣使來。
○秋七月。
遣使如金。
○冬十一月戊申朔。
日食。
○十二月。
刑部尙書閔湜卒。
湜。
令謨之子也。
性豁達有大度。
雖貴顯。
視故舊。
無貴賤一如平日。
明宗時。
諸小君用事。
朝士爭附。
而湜獨不往。
一日。
與弟嗣忠飮酣。
忽曰。
虹沙彌輩敗國家。
嗣忠愕然流汗。
蓋以虹一端接地。
一端屬天。
喩小君王子而母賤也。
其放曠如此。
以奇洪壽爲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車若松參知政事。
洪壽,若松。
在中書。
若松問洪壽曰。
孔雀好在否。
洪壽又問養牧丹之術。
若松具道之。
聞者曰。
宰相職在經邦。
但論花鳥。
何以儀表百僚。
李氏〈齊賢〉曰。
國家宰相。
旅進旅退。
往往高談大笑。
閨房夫婦之私。
市井米塩之利。
靡所不談。
比之奇車孔雀牧丹之問。
又各一時也。
〈按禮。
公庭不言婦女。
敬謹之至也。
昔宋王朝當國丁謂。
以玉淸宮飮食薄惡。
至中書言至再三。
王不答。
謂色變。
問何以不答。
王曰。
此地不是與人理會饅頭夾子處。
古人處心如此。
其所以理會者可見。
常人之情。
日趨汚下。
苟許諢俚之談。
轉於國務背馳。
謀國者當知所以自勵。
觀益齋之言。
末俗之弊。
古今同轍。
噫。
〉 崔忠獻兼吏兵部尙書禦史大夫。
國朝以來。
宰相無一人兼兩銓者。
忠獻日橫。
常在私第。
與吏部郞盧琯。
注擬文武官以奏。
王頷之。
二部判事。
檢閱而已。
琯。
忠獻外戚。
起市井。
性巧黠善承迎。
倚勢招權。
賄賂狼藉。
晉州人。
討鄭方義誅之。
壬戌五年春正月。
熒惑太白。
同舍于南鬥。
○夏四月。
雨雪。
○秋七月。
日有黑子。
○冬十月。
耽羅叛。
遣少監張允文等安撫。
賊魁煩石等伏誅。
○十一月。
廢王薨于昌樂宮。
前王寢疾。
王欲遣醫進藥。
前王不聽曰。
我忝位二十八。
壽至七十二。
豈希延生。
戊午薨。
宰樞及常參以上。
皁帶詣闕陳慰。
大霧。
○十二月。
慶州盜起。
遣大將軍金陟侯等。
討之。
先是。
慶州別抄軍。
與永州〈今永川〉人有隙。
引雲門賊黨及符仁桐華兩寺僧人。
攻永州。
州人李克仁。
擊敗之。
崔忠獻聞之。
將擧兵討慶州。
會。
州人義庇之黨。
與草賊孛佐等謀叛。
時。
將軍石成桂。
謫古阜郡。
賊遣人說曰。
高麗王業幾盡。
新羅必復興。
以公爲主。
沙平渡爲界何如。
成桂佯喜。
潛告郡以聞。
誅之。
忠獻遣陟侯及大將軍田元均副之。
與崔匡義,康純義等。
分三道討之。
賊聞之。
募集雲門山及蔚珍草田諸賊。
分爲三軍。
自稱正國兵馬使。
誘脅州郡。
以蔡靖爲東京留守副使。
靖。
陰城縣吏。
力學通經。
登第掌東都書記。
有淸德。
後。
出牧晉陽。
時。
東都亂。
議遣使安撫。
聞東都人思靖不已。
有是拜。
靖單騎之任。
東都人聞其至。
反側悉安。
閏月。
葬明宗于智陵。
〈在今長湍府南七裡。
〉 王欲葬以王禮。
崔忠獻執不可。
遂用降等之禮。
太子斥在江華。
不得奔喪。
國人哀之。
宗室百官及士庶。
玄冠素服。
三日後祔太廟。
以光靖太後金氏祔。
〈以平章事文定公尹鱗瞻,忠肅公文克謙。
配享。
〉 崔忠獻自爲守太傅參知政事。
癸亥六年春正月。
罷金陟侯。
以大將軍丁彥眞代之。
陟侯師老不戰。
賊勢日熾。
?官劾罷陟侯。
以彥眞代之。
時。
中軍副使田元均。
屯雲門山以自固。
完葺廳事。
施曲欄倚檻。
蒔瓜其側。
或告以此非種瓜之所。
元均曰。
賊忌官軍。
先據要險。
利其速徙。
屢驚擾之。
故將示以無動。
以絶賊望也。
二月。
設壓兵道塲於修文殿。
○右軍副使李維城。
擊賊大敗之。
先時。
賊入基陽縣。
〈今醴川。
〉左軍兵馬使崔匡義。
急擊殺獲甚多。
至是。
掠杞溪縣。
〈今慶州屬縣。
〉維城進擊。
孛佐望見將遁。
將軍房秀精。
率二子先登奮擊。
士卒乘之。
斬虜一千二百餘人。
夏四月。
太白晝見。
○秋七月。
丁彥眞誘孛佐誅之。
諸賊悉平。
先是。
彥眞旣至。
因祈恩詣城隍祠。
密以捕賊之謀授覡。
一日。
賊都領利備父子。
至祠潛禱。
覡紿曰。
都領擧兵。
將復新羅。
吾屬喜之久矣。
今幸得見。
請獻一盃。
邀至其家。
飮之醉。
執送彥眞。
至是。
彥眞又遣隊正鹹延壽。
往雲門。
誘孛佐使安業。
不聽。
賊副目延壽。
延壽知其意。
出持劒入擊孛佐斬之。
傳首京城。
賊麾下欲殺延壽。
賊副呵禁之。
崔匡義又執大白山賊魁阿之。
械送京師。
彥眞及田元均還奏。
賊未盡除。
宜留中軍判官樸仁碩。
爲按察使。
率京兵二百鎭之。
從其議。
仁碩又擒餘黨金順等二十餘人。
於是。
諸賊悉平。
冬十二月。
崔忠獻自爲中書侍郞平章事吏部尙書判禦史?事。
○以金鳳毛爲樞密院副使。
鳳毛。
慶州人。
美容儀。
解胡漢語。
每金使至。
必令儐接。
常居東閣。
官至侍中。
王有疾。
甲子七年春正月朔。
日有黑子。
○王疾病。
傳位于太子悳。
越八日。
薨于德陽侯第。
王患背疽。
疾漸彌留。
正月丁卯。
崔忠獻入問疾。
王欲傳位於太子。
忠獻對以不敢承命。
出與冢宰崔詵,平章事奇洪壽。
密議內禪事。
己巳。
忠獻復入問疾。
王又語以內禪。
意甚繾綣。
忠獻以告太子。
太子涕泣固辭。
遂下詔傳位於太子。
忠獻翼太子進禦服。
出大觀殿。
受百官賀。
是爲煕宗。
改名韺。
王扶起謂忠獻曰。
今日朕之志願已畢。
卿於朕之父子。
功德不淺。
無以爲報。
因謂承宣重房等曰。
今日以後。
不復見卿等矣。
宜各善輔嗣君。
以臻至理。
聞者莫不流涕。
丁醜。
王移禦德陽侯私第。
遂薨。
在位七年。
壽六十一。
諡靖孝。
廟號神宗。
戊寅。
忠獻會宰樞於其第。
議減禮司所奏舊制服喪二十六日。
爲十四日。
史臣曰。
神宗爲忠獻所立。
生殺廢置。
皆出其手。
徒擁虛器。
如木偶人耳。
惜哉。
兪氏曰。
庚癸以後。
兇孽得志。
王綱陵替。
崔忠獻一朝誅義旼弑君之賊。
放故主而立新君。
爲神宗者。
若於迎立之際。
立條約。
如晉悼公卽位時所言。
則忠獻雖兇恣。
必不敢擅弄生殺。
累世執國也。
顧乃爲其驅使。
不敢出一言。
自此。
王室益卑而國不爲國矣。
二月。
葬陽陵。
〈在城南。
〉○遣使如金告哀。
○夏四月。
尊王妃金氏。
爲王太後。
府號膺慶。
殿曰綏福。
後自幼勤女工。
當忠獻廢立之際。
備甞艱難。
謹愼自守。
赦。
○六月。
金遣使吊祭。
○改慶尙道。
爲尙晉安東道。
忠獻以東京造亂謀逆。
安東當盜賊合攻之日。
一心捍禦。
以全忠義。
降東京留守。
爲知慶州事。
陞安東爲大都護府。
又改道號。
後稱慶尙晉安道。
九月。
遣使如金。
○燃燈。
以正月有喪。
故退行。
冬十一月。
立子祉。
爲王太子。
時年八歲。
十二月。
崔忠獻加守太師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王以忠獻有擁立之功。
待以殊禮。
呼爲恩門相國。
韓惟漢入智異山。
惟漢世居京都。
不樂仕進。
見忠獻擅政。
曰難將作矣。
遂挈妻子。
隱於智異山。
淸修苦節。
不與世人交。
後除大悲院錄事。
不起。
移居深谷。
終身不返。
未幾。
果有契丹蒙古之亂。
世傳名士隱智異山。
王聞之。
遣使迎之。
謝曰。
外臣無所知。
王命不可容易受。
卽閉戶不出。
使者排戶入視。
壁上唯書一句。
曰一片絲綸來入洞。
始知名字落人間。
從北牖逃。
後人謂韓惟漢也。
曺南溟〈植〉曰。
國家將亡。
焉有好賢之事乎。
若比惟漢於高山大川。
更於十層峯頭冠一玉也。
千頃波面生一月也。
崔氏曰。
當時權姦擅國。
正賢士高蹈遠引之時也。
滿朝羣臣。
無一人見幾而作。
惟漢獨能之。
可不謂賢乎。
視當時媚竈乞憐之徒。
不啻犬彘。
況肯赴其徵辟耶。
英風峻節。
千載之下。
莫不景仰而歆慕雲。
乙醜煕宗成孝王〈諱韺。
字不陂。
舊諱悳。
神宗長子。
母宣靖太後金氏。
〉元年冬十二月。
崔忠獻加特進侍中晉康郡開國侯。
賜忠獻內莊田一百結。
授訏謨逸德安社濟世功臣門下侍中晉康郡開國侯。
食邑三千戶。
食實封三百戶。
忠獻獨專政柄。
威震一國。
大開賂門。
恣行威福。
第舍服禦僭侈。
嗜利之徒。
爭附忠獻。
忠獻作茅亭於男山〈在今開城府東〉裡第傍。
植雙松。
及第崔頤。
賦雙松詩。
文士皆和。
忠獻使耆儒白光臣等第之。
及第鄭公賁爲魁。
忠獻奏其詩。
王召公賁。
屬內侍。
直翰林李奎報。
作亭記以美之。
奎報。
黃驪人。
幼聰敏。
九歲能屬文。
號奇童。
稍長。
通經史。
百家佛老語。
一覽輒記。
登第。
爲不平者所抑。
久不調。
諂附忠獻。
遂得通顯。
奎報上啓于忠獻曰。
天地生我而未澤其身。
父母卵我而未傅以翼。
吾之喘息。
公所生成。
識者鄙之。
丙寅二年春二月。
祔神宗于太廟。
後。
以宣靖太後金氏祔。
〈以侍中文景公趙永仁。
配享。
〉本朝廟制。
九室而有新祔之主。
則奉遷主安於本陵。
至是。
崔忠獻與宰樞文士議。
據古典有功者不遷。
親盡者毀之。
以爲順宗親盡無嗣。
當出。
以神宗祔于第九室。
太祖在西東向。
惠顯同爲第一昭。
宣肅同爲第二昭。
仁宗爲第三昭。
文宗爲第一穆。
睿宗爲第二穆。
神宗爲第三穆。
時議以昭穆紊舛。
非之。
其後。
王下制。
令宰樞文士。
據禮典。
各上封事。
而衆論紛紜。
竟不能改。
史臣曰。
漢書雲。
父昭子穆。
孫復爲昭。
公羊傳曰。
父爲昭子爲穆。
孫從王父。
則昭穆之序。
一定不易矣。
今國無恒典。
而隨時變易。
昭穆之序。
大紊矣。
三月。
冊崔忠獻。
爲晉康侯。
立府置僚屬。
府曰興寧。
以興德宮屬之。
王子以下就第賀。
忠獻宴冊使及諸王以下。
花果絲竹之盛。
三韓以來。
人臣之家所未有也。
自是。
忠獻出入宮門。
張蓋侍從。
門客殆三千人。
夏四月。
金遣使冊王。
○是歲。
蒙古鐵木眞。
僭稱帝。
國號蒙古。
蒙古部在烏桓之北。
世奉貢于遼金。
總于韃靼。
至鐵木眞漸強。
呑並諸部。
至是稱帝。
自號成吉思皇帝。
〈是爲太祖。
〉 丁卯三年春正月。
設道塲於重房。
自前年。
武官多死。
武班疑文臣祝之。
往往有不平之語。
王乃遣內侍。
設道塲於重房及將軍房。
以祈禳之。
二月。
量移諸道流配人。
忠獻欲收人心。
奏放免幾三百人。
三月。
三角山中峯崩。
○夏五月。
崔忠獻殺其甥樸晉材。
晉材初與忠獻同事。
旣而有隙。
晉材爲大將軍。
門客幾於忠獻。
而率皆勇悍。
晉材恨其門客除官者少。
常怏怏不平。
酒酣。
輒言忠獻無狀。
且自謂若無忠獻。
可專國政。
欲圖之。
流言舅氏有無君之心。
忠獻知其必害己。
呼使至前曰。
汝何欲害我耶。
遂命左右縛之。
斷其腳筋。
流白翎鎭。
〈在今長淵府南海中。
〉居數月。
病死。
分配門客之勇悍者于遠島。
於是。
忠獻益無所忌者矣。
冬十二月。
進崔忠獻中書令晉康公。
不受。
忠獻以爲。
公者。
五等之首。
中書令。
人臣之極。
辭不受。
戊辰四年春二月。
太白經天。
○王移禦崔瑀第。
王用術士言。
避正殿。
移禦忠獻子瑀之第。
忠獻迎駕獻壽。
諸王子宰樞皆侍。
錦繡彩棚胡漢襍戱。
窮極侈異。
不可形狀。
秋七月。
始斂兩班坊裡戶米。
改營大市左右長廊。
又構太倉南廊。
凡一千八十餘楹。
費廣。
經用不能供。
五部坊裡兩班戶斂米粟。
僦賃供役。
兩班坊裡之役始此。
八月。
盜發諸陵。
命願刹僧修之。
冬十月。
饗國老庶老。
王親侑酒食。
仍大酺。
孝順節義鱞寡孤獨廢疾。
賜物有差。
諸郡縣亦然。
比因國家多難。
此禮久廢。
至是。
詔立都監。
復遵舊制。
己巳五年春正月。
遣使如金吊祭。
王聞金主殂。
告哀使未及至。
先遣奉慰祭奠二使。
祭奠使李淳中。
請祭器於金。
金人不許。
淳中曰。
道途遼遠。
聞訃最晩。
騰裝速赴。
未暇賫來。
大國何責人以細故。
而吝惜此器耶。
乃許之。
及祭。
祭奠精腆。
金人嘉之。
二月。
王幸奉恩寺。
觀燃燈。
正月爲神宗忌月。
故復以二月燃燈。
因以爲例。
三月。
王移禦崔忠獻第。
○遣使如金。
賀卽位。
少府監崔甫淳製表。
有五馬渡江之語。
時。
金主兄弟爭立。
嫌其觸實。
中書省詰其表辭不當。
坐免。
夏四月。
崔忠獻殺右僕射韓琦等。
靑郊驛吏。
謀殺忠獻父子。
詐爲公牒。
召募諸寺僧徒。
事洩被執。
遂讒構琦並其三子殺之。
又殺將軍金南寶等九人。
分配從者于遠島。
五月。
平章事崔詵卒。
詵以文學名世。
恬淡寡言。
不以門地自負。
禮賢下士。
再知貢擧。
多得名士。
諡文懿。
六月癸亥朔。
日食。
○平章事奇洪壽卒。
洪壽判吏部事。
以吏部掌銓選。
讓忠獻乞退。
琴書自娛。
冬十一月。
王還禦延慶宮。
○天狗墜。
庚午六年春二月。
王幸奉恩寺。
是時。
王遊幸頗頻。
夏四月。
太史請祓妖言。
先是。
忠獻營第于濶洞。
毀人家百餘。
務爲宏麗。
延袤數裡。
擬於禁掖。
北臨市廛構別堂。
號十字閣。
土木役劇。
國內嗷嗷。
訛言捕童男女。
衣五色。
埋宅四隅。
禳土木之氣。
凡有兒者。
抱負遠遁。
或無賴詐捕小兒。
其父母厚賂。
乃得免。
都民驚懼失措。
忠獻榜市諭之。
乃止。
時。
人心皆知國亂。
訛言無所不有。
朝廷不能禁。
太史乃奏請祓之。
秋九月。
王幸崔忠獻第。
忠獻權傾人主。
威震中外。
人有違忤。
卽見誅戮。
故皆鉗口不言。
時營三第。
多藏金玉錢穀。
謂左右曰。
欲獻此以助國用。
衆皆稱善。
其姻戚盧仁祐。
佯狂屢直語。
至是。
乃曰。
未若留爲經費。
更不斂民之爲愈也。
忠獻爲之赧然。
忠獻會賓客。
設重陽宴。
使都房有力者。
相手搏。
勝者卽授校尉隊正以賞之。
史臣任翊曰。
國家政例。
六月權務政。
十二月大政。
吏兵判事。
與諸僚會本部。
陟功黜罪。
皆稟上命。
過此。
雖有闕不補。
又吏部每歲調選百司胥吏。
有仍有徙。
名爲動靜。
忠獻威傾一國。
獨專政柄。
乃以眼前小戱。
亂其邦憲。
又因左右所托。
或授東班權務之職。
其頒政無常。
專恣弄法。
未有甚於此者矣。
冬十二月乙卯朔。
日食。
○崔忠獻召還明宗太子璹于江華。
辛未七年春正月。
封璹爲漢南公。
改名貞。
○有雀墮死于城中。
大雪寒甚。
小雀入城市墮死。
雀黃而小。
前所未見者。
夏四月。
冊元妃任氏。
爲鹹平宮主。
宗室寧仁侯稹之女也。
是爲成平王後。
從外姓稱任。
太子冠。
○封子褘。
爲始寧侯。
○五月。
遣使如金。
爲蒙人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