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上
〈起甲申高麗肅宗九年。
盡丙寅高麗仁宗二十四年。
〉凡四十三年。
甲申九年春正月。
東女眞人來投。
凡千七百人。
遣平章事林幹。
帥師備女眞。
東女眞散居山澤。
未有統一。
其在定州朔州近境者。
雖或內附。
乍臣乍叛。
自盈歌烏雅束。
相繼爲酋長。
頗得衆心。
其勢漸橫。
伊位界上有連山。
自東海岸崛起。
至我北鄙。
嶮絶荒翳。
人馬不能度。
間有一徑。
俗謂甁項。
言其出入隻有一穴而已也。
邀功者往往獻議。
塞其徑則女眞路絶。
請出師平之。
七年。
女眞來屯定州關外。
八年。
誘執酋長許貞羅弗等。
囚廣州栲問。
果謀我也。
會。
邊將李日肅等奏。
女眞虗弱。
不足畏。
失今不伐。
後必爲患。
至是。
酋長烏雅束。
與別部夫乃老有隙。
遣公兄之助。
發兵攻之。
騎兵來屯定州關外。
王乃以幹。
判東北面行營兵馬事。
禦宣政殿。
授鈇鉞。
往備之。
二月。
林幹及女眞。
戰于定州。
敗績。
初。
內侍林彥。
主出兵之議。
直史舘李永曰。
兵?戰危。
不可妄動。
彥當無事時。
欲用兵生釁。
不可也。
王不聽。
幹又邀功。
引不敎之民。
遽出與戰。
酋長延蓋。
使之訓等逆擊之。
我師敗績。
死者太半。
惟樞密院別駕拓俊京。
入賊陣。
斬賊將而還。
俊京由是知名。
女眞遂乘虗。
闌入定州,宣德關城。
殺掠無筭。
有司劾幹及兵馬使黃兪顯等覆軍之罪。
皆坐罷。
兪氏曰。
女眞未甞犯邊。
而幹等邀功輕戰。
覆沒王師。
自此。
兵連禍結。
垂六七年。
殘害生靈。
不止萬數。
其罪不容誅矣。
自古。
國家昇平。
邊帥貪功啓釁。
宋璟不賞邊功。
其慮遠矣。
設令幹等戰勝。
功難掩罪。
僨軍辱國。
止於罷免。
何哉。
以尹瓘爲東北面行營都統使。
復伐女眞。
三月。
瓘及女眞戰不利。
結盟而還。
王以林幹出師無功。
復以樞密使尹瓘。
爲東北面行營都統。
禦重光殿。
授鈇鉞遣之。
瓘與女眞戰。
斬三十餘級。
我軍陷沒死傷者過半。
軍勢不振。
遂卑辭講和。
結盟而還。
王發憤。
告祝天地神明。
願借陰扶。
掃蕩賊境。
〈按。
續綱目。
崇寧三年三月。
烏雅束遣石適歡。
以兵循曷懶甸之地。
下其七城。
高麗恐不利於己。
使人請議事。
石適歡使盃魯往。
而曷懶甸亦使二詳穩如高麗。
高麗執二詳穩。
而拒盃魯不納。
於是。
五水之民皆附。
高麗執女眞團練使十四人。
進攻女眞。
石適歡連破之。
追入闢登水。
逐其殘衆踰境。
高麗王懼。
遣還所俘請和。
由是。
使好復通。
今據東史。
不詳事實。
當以此補入。
而此雲曷懶甸。
疑是夫乃老也。
〉 夏四月。
遼遣使冊王及王太子。
冊王爲忠勤奉國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
餘如故。
太子爲特進檢校太尉兼侍中。
餘如故。
五月。
邵台輔卒。
〈按。
獻宗初。
台輔爲平章。
則位已高矣。
此時嗣王幼沖。
而鷄林公煕。
屬尊權重。
有覬覦之志。
當宣宗大漸之夕。
煕至寢門。
郭尙拒而不納。
則已知其然矣。
台輔身爲大臣。
而處危疑之朝。
當相機善處。
而與王國髦。
誅李資義。
使內外大權。
一歸於煕。
而因行纂逆。
台輔之心。
必曰彼亦君也。
是亦君也。
何事非君。
在我之君位不替。
則是可幸也而已。
是亦亂逆之類也。
故與國髦皆去官以貶。
〉 南京宮闕成。
○秋七月。
左僕射柳伸卒。
伸狀貌不踰中人。
而有膽量。
以淸謹名。
甞牧淸州。
民敬之如神。
國家欲移都南京。
宰相及庶僚。
皆以爲可。
伸與左散騎常侍庾祿崇。
獨言其不可。
凡論國家。
悉主忠義。
時論多之。
謚忠愼。
以李?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尹瓘參知政事。
○遣使入朝于宋。
遣樞密院使崔弘嗣,秘書監鄭文。
如宋謝恩。
進方物。
弘嗣等泛海。
爲颶風所飄。
舟人無不拊心號泣。
弘嗣神色自若。
及至宋。
觀者稱其儀度中?。
帝加賜金幣。
口宣雲。
顧惟樞近之臣。
宜有褒嘉之寵。
舘伴曰。
此語如待朝廷近臣。
可見皇帝寵使臣也。
文在宋受賜。
分與從人。
餘買書以歸。
無他所求。
宋人多之。
王如南京。
村婦野老。
爭獻茶果于路。
各賜布帛。
又出內府茶香衣襯。
施路傍佛舍。
令州郡。
開酒食店。
時。
泉貨之行。
已三歲。
民貧不能興用。
乃命州縣。
出米穀。
開酒食店。
許民貿易。
使知錢利。
冬十月。
王還宮。
王至南京。
事皆依日官所奏。
不合禮制。
有司莫有言者。
十一月。
平章事緻仕金先錫卒。
先錫廉毅有吏材。
不事産業。
然年方乞骸。
尙顧戀不退。
時人譏之。
〈謚忠簡。
〉 十二月。
初置別武班。
尹瓘奏。
臣所以敗於女眞者。
彼騎我步。
不可敵也。
於是。
建議立別武班。
自文武散官吏胥。
至于商賈僕隷及州府郡縣。
凡有馬者爲神騎。
無馬者爲神步。
跳蕩梗弓精弩發火等軍。
年二十以上男子。
非擧子。
皆屬神步。
兩班與諸鎭府軍人。
四時訓鍊。
又選僧徒。
爲降魔軍。
以魏繼廷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乙酉十年春二月。
侍中崔思諏緻仕。
國制。
年滿七十者。
例不得在位從政。
年雖未滿。
上表請老。
則多得閑退。
諸官僚例非上章請老者。
年至六十九。
則歲抄解職。
思諏以老。
三上表乞退甚切。
魏繼廷曰。
崔公在官。
吾輩仰如山鬥。
軍國大事。
一從其言。
今若告老。
奈國政何。
時王曲宴。
執其手曰。
卿若告退。
誰與共政。
朕優老重賢。
不忍從也。
對曰。
七十緻仕。
禮也。
臣耄矣。
願得閑以終餘齡。
王許之。
夏五月。
地鏡見于西京。
見于龍德部街路上。
凡數十步。
如水有影。
秋八月。
王如西京。
○遣使祭東明王廟。
○九月。
王有疾還京。
冬十月。
薨于道。
太子俁卽位。
九月丙辰。
王有疾。
丁巳。
發西京。
冬十月乙醜。
疾大漸。
次金郊驛。
丙寅夜。
至長平門外。
薨于輦中。
壽五十二。
遲明到西華門發喪。
太子俁奉喪。
入延英殿。
卽日移殯宣德殿。
遺詔喪制以日易月。
太子卽位。
是爲睿宗。
王由藩邸。
紹大統。
維持鞏固。
王業隆盛。
然遊幸頻數。
齋醮無節。
多緻民弊。
在位十年。
謚明孝。
廟號肅宗。
甲申。
葬于英陵。
〈在松林縣。
〉後祔太廟。
以明懿大後柳氏祔廟。
〈配享忠謙公邵台輔,景烈公王國髦,忠景公崔思諏。
〉李氏〈齊賢〉曰。
以漢高知人之明。
屢欲易太子。
而不知代王之爲太平天子。
封之邊郡。
唐太宗之賢。
而不克定嗣。
卒用昏童。
使兇牝啄其孫殆盡。
然兩漢四百年臨天下者。
皆孝文之裔也。
唐三百年自中睿迄昭哀。
皆大帝之後也。
用此觀之。
天也。
非人也。
我文考十九子。
而以再興宗國。
期肅宗於髫齔之年。
而由藩侯紹大統。
智以定難。
仁以底平。
有子有孫。
繼繼繩繩。
以至今四百餘年。
斯豈非天乎。
〈按。
通考曰。
煕後避遼主諱。
改顒。
顒性貪吝。
好奪商賈利。
富室犯法。
輒久禁責贖。
雖微罪。
亦輸銀數斤。
〉 遣使如遼告哀。
中書舍人金緣。
奉使至遼。
賜宴奏樂。
緣以君服在身。
引禮固辭。
遼主義而許之。
朝見時。
又乞除吉服舞蹈。
學士孟初曰。
殿廷宜從吉服。
但除舞蹈。
緣。
上琦之子也。
禁士庶交通內官。
○尊母妃柳氏。
爲王太後。
殿曰天和。
府曰崇明。
十一月。
以魏繼廷爲侍中。
崔弘嗣,李?。
爲門下侍郞同平章事。
尹瓘爲中書侍郞同平章事。
初。
肅宗深以喪敗爲恥。
尹瓘亦言。
賊勢倔強難測。
宜休徒養士。
以待後日。
會。
肅宗薨。
不果。
至是。
王欲繼志。
拜瓘爲相。
復有征伐之意。
赦。
○禁民用惡銀惡米。
時。
奸民以沙土和米。
銅鐵交銀。
以眩惑愚民。
民之貧困。
實由於此。
王下敎痛禁之。
宰相賀獄空。
禦史臺奏。
刑措不用。
帝王盛德。
今囹圄空虗。
請書獄空二字。
揭法司南街。
以示聖朝刑措之美。
宰相表賀。
時經大赦。
罪囚皆放而有是擧。
識者譏之。
崔氏曰。
當時宰相臺諫無人。
懷詐獻佞。
尊幼主啓驕心。
國無人。
欲治。
得乎。
此睿宗所以文過其實。
而有好名之失也。
改懷殤王謚恭殤。
廟號獻宗。
○十二月。
政堂文學鄭文卒。
文。
倍傑之子。
恭儉樸訥。
不事生産。
居室僅庇風雨。
莅官謹愼。
典刑曹十餘年。
未甞妄出入人罪。
謚貞簡。
〈按本傳。
倍傑妻崔氏。
賢而無子。
養其族女。
及笄。
勸倍傑爲妾。
未幾。
倍傑死。
遺腹生文。
年十五。
嶷然如成人。
赴國子監試。
作君爲民天賦。
曰物如憔悴。
我則施雨露之恩。
俗若頑兇。
我則布雷霆之怒。
文宗聞之稱歎。
後登第。
〉 太白經天。
○大寧宮災。
○遣使分行郡縣。
王患守令廉謹者少。
慕利釣名。
殘害生民。
下敎分遣名臣。
廵察守令賢否殿最以聞。
丙戌睿宗文孝王〈諱俁。
字世民。
肅宗長子。
母明懿太後柳氏。
〉元年春正月。
彗星見于西南。
月餘乃滅。
遼遣使來吊。
時。
遼國遣使。
有吊慰,有起復,有賀生辰,有橫宣。
使命之頻煩。
恩禮之稠疊。
世世漸加矣。
申明軍法。
都兵馬使奏曰。
頃者東蕃之役。
軍令不嚴。
故將帥無敢力戰。
卒伍亦皆奔潰。
屢緻敗績。
夫號令嚴肅。
然後衆心可一。
請依顯廟辛亥戊午行師之令。
申明軍法。
王從之。
〈按。
高麗史刑法志。
顯廟行師令曰。
初當訓勵時不至者。
勿論官職高下。
杖脊十五。
二次不至者。
及進退失伍者。
或持蔔筮訛言以惑衆者。
誤墜失兵仗者。
隊正以下聞令不傳。
及傳之而不行者。
爲卒雖救其上。
不能使免者。
或私洩謀於敵。
或敵入軍中。
知而不告者。
皆杖脊二十。
發兵而不及期者。
有亡走心。
或臨敵不戰。
或當戰妄動者。
士卒不從其將節制者。
兵仗器械拋棄敵中者。
爲卒不救其上。
以緻敗沒者。
見戰者危急。
以非己部伍不救者。
奪人弓劒。
爭人首級者。
將軍將校臨陣不戰。
或亡入軍中。
或言降於敵者。
或陣而不能拒。
俾敵衝突者。
皆斬。
其投降於敵者。
籍其家孥其妻子。
敵自降不告而妄殺者。
斬。
〉 王親閱神機軍。
時有東征之議。
王屢閱兵士。
且遣使諸道。
敎習兵陣。
點選壯勇。
二月。
封弟俌。
爲帶方侯。
侾爲太原侯。
偦爲齊安侯。
僑爲通義侯。
○北女眞來朝。
○三月。
白虹貫日。
○校定陰陽書。
王以陰陽地理之書。
眞僞相亂。
命儒臣金緣,崔璿,李載等。
與太史官刪定。
名曰海東秘錄。
蠲谷州等三年租稅。
谷州,峽溪〈今谷山新溪。
〉等縣。
民多流亡。
故按察使請除之。
東女眞欵塞。
先是。
東女眞之訓。
遣公牙來朝。
王引見便殿。
禮待之。
至是。
之訓以二千騎。
屯關外納欵曰。
往年之戰。
非新王所知。
公牙之朝。
諭以此意。
厚賞遣歸。
上恩至渥。
豈敢忘背。
願至子孫。
恭勤朝貢。
王厚禮遣之。
召還東界。
加發兵馬使金德珍。
夏四月。
幸妙通寺。
自是。
屢幸寺院。
五月。
王禦樓賦詩。
端午日。
王賦詩。
又禦嘉昌樓賦詩。
令侍臣和進。
賜帛有差。
樓前以銀椀爲的。
命侍臣將相角射。
中者賜之。
〈按帝王家喪紀。
後世雖有以日易月之制。
而三年之內。
主在魂殿。
未及祔廟。
則是三年之義猶存也。
禮。
居喪不讀樂章。
睿宗賦詩角射。
無異平日。
睿宗其無三年之愛于父母者乎。
〉 六月。
納宣宗女爲妃。
姓李氏。
先是。
宰輔屢請納妃。
王以喪制未終。
不允。
至是。
納宣宗貞信賢妃李氏之女延和宮主。
爲妃。
是爲敬和王後。
妃容儀淑麗。
甚有寵。
秋七月。
旱。
時久旱。
王親祀上帝於會慶殿。
配以太祖。
禱雨。
下詔求言。
原流罪以下。
羣臣應旨。
多言行錢不便。
又言風俗奢靡。
服章無度。
王以爲。
錢乃古昔帝王所以富國便民。
非殖貨也。
今不可罷。
今所當罷者。
惟關津商稅而已。
其服餙上下混淆。
自先代未有定法。
近雖立制。
以別尊卑。
第緣君臣不能行儉以卛衆。
故百姓不從其令。
從其所好。
若躬行節儉。
不奪民利。
則庶民觀感矣。
進賢退不肖。
爲政之要也。
然百職至煩。
非朕所能盡知。
如有賢良在下。
宰相薦之。
姦貪竊位。
臺諫黜之。
是日小雨。
九月。
親饗老。
○講仁王經於會慶殿。
飯僧三萬。
王之世齋醮日繁。
而飯僧三萬。
前後凡九度焉。
冬十月。
王如開國寺。
爲肅宗小祥也。
十一月。
參知政事郭尙卒。
尙質直。
無他技能。
然平生不事産業。
宣宗大漸之日。
肅宗至而尙拒之。
及肅宗卽位。
謂其事先君無貳志。
遂被大用。
卒。
謚順顯。
十二月戊午朔。
日食。
○彗星見。
○是歲。
合關內,忠原,河南。
爲楊廣忠淸州道。
以黃海二州爲西海道。
合嶺南,嶺東,山南。
爲慶尙晉州道。
丁亥二年春正月。
侍中魏繼廷緻仕。
尋卒。
繼廷寢疾。
上表乞退。
又辭祿。
王令給二分祿。
繼廷以文章名。
淸儉謇直。
甞副李資義使宋。
資義多市珍貨。
繼廷一無所求。
至登兩府。
不改素節。
又不徇俗好佛。
國人想望大用。
及爲相。
已老病。
且知勢之不可爲。
循默無所建明。
謚忠烈。
平章事緻仕林槩卒。
槩淸直有大臣風。
甞勾管大倉署。
有韓順者。
居倉側。
盜竊倉穀。
誣弄官吏。
家貲鉅萬。
交通縉紳。
槩發其奸。
置於法。
朝議快之。
謚元敬。
以僧曇眞爲王師。
初。
王欲封眞。
右諫議金緣爭之。
不聽。
使緣爲封崇使。
緣曰。
臣職在諫院。
已言封王師之非。
今又從而行之。
是欺殿下也。
王強之。
再三固辭。
以內侍柳台樹。
代之。
二月。
分遣諸道按撫使。
問民疾苦。
察守令殿最以聞。
夏四月。
以思肅王後李氏。
祔宣宗廟。
初。
宣宗爲國原公。
納李預女爲妃。
未幾而卒。
是爲貞信賢妃。
又納李碩女。
生獻宗。
封王後。
及獻宗卽位。
尊爲太後。
薨。
謚思肅。
至是。
議宣廟之配。
王欲以貞信配。
諫官奏。
貞信爲國原妃。
年月甚淺。
思肅自嬪公府。
以至踐位。
內助居多。
及太子繼統。
臨朝稱制者三年。
獻宗遜位于肅宗。
退居舊宮。
永無失德。
以思肅配便。
制曰。
嫡庶之分。
不可不別。
更詳禮典。
諫官復奏曰。
春秋之義。
國君卽位未踰年者。
不合列序昭穆。
況後妃乎。
請以思肅配。
王從之。
三角山國望峰崩。
○六月。
大寒。
日氣如冬。
秋九月。
作西京龍堰宮。
初。
術士以讖。
勸王就西京龍堰。
別創宮闕。
以時廵幸。
兩府會議。
皆以爲可。
知樞密吳延寵獨曰。
近者南京之役甫畢。
民勞財匱。
不可役疲民起新宮。
不報。
至是。
平章事崔弘嗣等奏。
太史言都松嶽今二百餘年。
地脈已衰。
宜蔔龍堰。
以應讖書。
延寵復奏曰。
文宗惑術數。
作西京左右宮。
旣而悔悟。
終不廵禦。
虗費財力。
近創南京。
迨七八年。
迄無吉應。
況西京舊宮。
距今龍堰不遠。
地勢吉?。
未必有異。
無明訣可徵。
而棄祖宗舊宮。
別搆新闕。
毀撤屋廬。
騷動人民。
不可也。
王卒從弘嗣等言。
自是。
兩京衰旺之說。
日新月盛。
終麗之世。
建都移禦之術。
紛然矣。
冬十月。
遣尹瓘吳延寵。
大發兵伐東女眞。
王初卽位。
未遑出師。
至是。
邊將報。
女眞強梁。
侵突邊城。
其酋長以一葫蘆縣雉尾。
轉示諸部落以議事。
其心叵測。
王聞之。
出重光殿佛龕所藏肅宗誓?。
以示兩府大臣。
大臣等奉讀流涕曰。
聖考遺旨。
深切若此。
其可忘諸。
乃上書請繼先志。
王猶豫未決。
命崔弘嗣。
筮于太廟。
遇坎之旣濟。
遂定議出師。
以尹瓘爲元帥。
吳延寵副之。
延寵頗以爲疑。
微語瓘。
瓘慨然曰。
今微公與我。
誰能出萬死計。
以雪國家之恥。
策已決矣。
又何疑焉。
延寵默然。
惟金緣上?極言出師之非。
王不聽。
十一月朔。
日食。
○王幸西京。
日官奏。
宜禦西京。
以遣將帥。
庚午。
王幸西京。
乙亥。
至京。
禦威鳳樓。
親授瓘等鈇鉞。
遣之。
瓘,延寵至東界。
屯兵于長春驛。
〈在古長州今定平。
〉軍凡十七萬。
號二十萬。
分遣兵馬判官崔弘正,黃君裳。
入定長二州。
紿女眞酋長曰。
國家將放還前日拘留蕃酋許貞與羅弗等。
汝等可來聽命。
遂設伏以待。
酋長古羅等。
信之而來者四百餘人。
醉之以酒。
伏發殲之。
其中壯黠者五六十人。
持疑不入關。
遣判官金富弼,錄事拓俊京。
分道擒殺殆盡。
十二月。
尹瓘等擊女眞大破之。
置英,?,福,吉四州。
乙未。
瓘分道出軍。
自以五萬三千人。
出定州大和門。
中軍兵馬使金漢忠。
以三萬六千七百人。
出安陸戍。
左軍兵馬使文冠。
以三萬三千九百人。
出定州弘化門。
右軍兵馬使金德珍。
以四萬三千八百人。
出宣德鎭。
〈古基。
在今鹹興府西四十五裡。
〉船兵別監梁惟竦等。
以船兵二千六百人。
出道鱗浦。
〈一作都連。
在鹹興南三十五裡。
〉瓘過大乃巴隻村。
女眞見軍勢甚盛。
皆遁走。
畜産蔽野。
至文乃泥村。
賊入保冬音城。
瓘遣兵馬鈐轄,林彥,與弘正。
率精銳。
急攻破走之。
丙申。
左軍到石城下。
遣譯諭女眞降。
女眞曰。
吾欲一戰。
以決勝負。
何謂降耶。
乘城拒戰。
矢下如雨。
軍不能前。
瓘謂拓俊京曰。
日昃事急。
爾可與將軍李冠珍攻之。
對曰。
僕甞犯罪。
公謂我壯士。
請于朝宥之。
今日。
是俊京殺身報效之秋也。
遂至石城。
擐甲持盾。
突入賊中。
擊殺酋長數人。
於是。
瓘兵與左軍合擊。
殊死戰大破之。
賊兵或自投巖石死。
老幼男女殲焉。
弘正等進擊伊位洞克之。
四軍凡斬首四千八百餘級。
俘獲亦數千人。
破村落百三十餘所。
遣使告捷。
王大喜。
賜詔奬諭。
元帥以下賜物有差。
瓘又分遣諸將。
畫定地界。
東至火串嶺。
北至弓漢伊嶺。
西至蒙羅骨嶺。
又使日官崔資顥。
相地於蒙羅骨嶺下。
築英州城。
〈在今吉州。
〉火串嶺下。
築?州城。
〈在今吉州。
〉吳林金村。
築福州城。
〈在今端川。
〉弓漢伊村。
築吉州城。
〈在?州北。
〉女眞裊乙乃等三千餘人。
來附。
戊子三年春正月。
王還宮。
王在西京。
判官李壽。
供頓不擾民。
王嘉之。
駕還命扈從。
辭曰。
故事知留扈行。
臣安可要異恩。
以撓常典。
從之。
壽。
預之子也。
納給事中李資謙女。
爲妃。
是爲延德宮主。
資謙。
子淵之孫也。
李氏自子淵以後。
世結椒親。
而父子兄弟多列權要。
至是。
資謙女入宮有寵。
未幾生子。
是爲仁宗。
資謙日益貴顯。
勢傾朝廷。
女眞圍尹瓘,吳延寵於甁項。
兵馬錄事拓俊京。
救卻之。
瓘,延寵。
率精兵八千。
出甁項小路。
賊設伏叢薄間。
候瓘等至。
急擊之。
軍潰。
惟餘十餘人。
圍瓘數重。
延寵中流矢。
勢甚危急。
拓俊京率勇士十餘人。
將救之。
其弟俊臣止之。
俊京曰。
爾可歸養老父。
我以身許國。
義不可止。
乃大呼突陣。
殺賊十餘人。
會。
崔弘正,李冠珍等。
自山谷引兵來救。
賊解圍而走。
追擊敗之。
日晩。
瓘等入英州城。
瓘泣涕執俊京手曰。
自今。
我視汝猶子。
汝視我猶父。
承制拜闔門祗候。
旣而賊步騎二萬。
來屯城南。
大呼挑戰。
瓘謂林彥曰。
彼衆我寡。
勢不可敵。
但當固守而已。
俊京曰。
若不出戰。
敵兵日增。
城中糧盡。
外援不至。
將若之何。
今日出死力以戰。
願諸公登城觀之。
乃率敢死士。
出城與戰。
賊敗走。
俊京皷笛凱還。
瓘等下樓迎之。
攜手交拜。
瓘以左軍判官金晙軍敗。
怒縛軍卒。
將戮之。
晙大呼曰。
今日之敗。
由林彥之失律。
釋不問而戮此輩乎。
瓘愕然釋之。
時。
瓘會諸將于中城大都督府。
承宣王字之。
自公嶮鎭。
領兵詣府。
猝遇虜兵。
與戰失利。
俊京又救敗之。
二月。
遣使告奏于宋。
○赦。
○女眞圍?州。
兵馬判官崔弘正擊敗之。
女眞兵數萬。
來圍?州城。
弘正訓勵士卒。
衆皆思闘。
卽開四門。
齊出奮擊大敗之。
斬八十餘級。
獲兵車馬畜器仗等物無筭。
時。
拓俊京在城中。
州守謂之曰。
城守日久。
軍食將盡。
外援不至。
公若不出城。
收兵還救。
則城中恐無噍類。
俊京服士卒破衣。
縋城夜出。
歸定州整兵。
道通泰鎭自也等浦。
至吉州。
遇賊與戰大敗之。
城中人感泣。
遼遣使冊王。
爲守太尉兼中書令。
加食邑。
命定京畿貢物。
京畿州縣。
常貢外徭役煩重。
百姓逃流。
銅鐵瓷器紙墨雜所別貢。
徵求過濫。
匠人逃避。
王命酌定各所貢物。
三月。
女眞攻英州。
官軍擊敗之。
○尹瓘築北界九城。
瓘築英,?,福,吉,鹹,宜六州。
及公險,通泰,平戎三鎭。
是爲九城。
皆徙南界民六萬八千餘戶以實之。
立碑公嶮鎭。
以爲界。
至使林彥作記。
勒功于英州廳壁。
其略曰。
女眞本高勾麗之部落。
聚居盍馬山東。
世修貢職。
一日背叛。
王命征討。
摧枯破竹。
何足喩其易哉。
其地方三百裡。
東至大海。
西北介于盍馬山。
南接長定二州。
山川秀麗。
土地膏沃。
本高句麗之所有也。
古碑遺跡。
尙有存焉。
夫高勾麗失之於前。
今上得之於後。
豈非天歟。
瓘遣子彥純。
告平定女眞。
奉表稱賀。
獻俘三百四十六口,馬九十六匹,牛三百餘頭。
兵馬副使樸景綽。
以疾留定州。
寄書于瓘曰。
武功已成。
國威已振。
宜戢師旅。
以圖萬全。
更深入狄境。
列置城邑。
今雖易成。
後恐難守。
瓘不能用。
瓘又命諸軍。
盡撤內城材瓦。
以築九城。
兵馬判官金漢忠。
執不可曰。
如外城未畢。
而猝有緩急。
內無完城。
民將何保。
元帥雖有命。
吾不敢從。
後竟如其言。
〈按盛京志曰。
高麗築九城於曷懶甸。
斡魯亦對築九城。
與高麗抗。
出戰入守。
卒城高麗。
○又曰。
康宗烏雅速二年。
高麗殺行人阿耶勝昆。
而築九城於曷懶甸。
斡賽將內外兵守之。
高麗兵數萬來拒。
斡賽分兵爲十隊。
更出疊入。
遂大破之。
以母病召還。
以斡魯代之。
未幾。
斡賽復至。
再破高麗軍。
進圍其城。
高麗請歸前後亡命及所侵故地。
退九城之守。
遂與之和。
九城。
今鳳凰邊外有九連城。
遺址尙存。
按以九連城爲九城。
誤。
〉 夏四月。
尹瓘等凱還。
先是。
瓘奉表稱賀曰。
策勝負者存乎熟。
知變通者貴乎時。
事機可乘。
克行大戮。
俘虜踰於半萬。
斬獲近於五千。
至是凱還。
王命具皷吹軍衛以迎之。
遣帶方侯俌等。
勞宴于東郊。
瓘等詣景靈殿復命。
還納鈇鉞。
王禦文德殿迎見。
親問邊事。
慰奬甚厚。
加瓘侍中判尙書吏部事知軍國重事鈴平縣開國伯。
吳延寵爲左僕射。
幷賜功臣號。
女眞圍?州。
遣吳延寵。
擊走之。
女眞設柵圍?州。
凡二十七日。
林彥,崔弘正等。
率諸將分兵固守。
與戰日久。
人馬困乏。
將潰。
王遣副元帥吳延寵救之。
授鈇鉞送之。
延寵使文冠,金晙,王字之等。
領精銳一萬。
分四道。
水陸俱進。
至烏音志,沙烏二嶺下。
女眞先據嶺頭。
我兵爭先。
急擊大敗之。
斬首四百八十餘級。
遂燒柵而遁。
延寵入城。
以將士不待援兵。
輒出交戰。
多被殺傷。
施罰有差。
親禘于太廟。
赦。
○秋七月。
復遣尹瓘。
伐女眞。
○遣使入朝于宋。
遣尙書金商祐,侍郞韓皦如。
如宋獻方物。
〈按。
通考曰。
顒卒。
子俁嗣。
貢使接踵。
且士子金瑞等五人。
入太學。
朝廷爲置博士。
〉 八月。
分遣九道點軍使。
○女眞冦吉州。
兵馬判官庾翼等敗死。
女眞失其土地。
冦擾不止。
吳延寵,尹瓘。
更疊受命。
往來經畧。
兵馬判官申顯。
敗女眞于寧仁鎭。
〈今永興。
〉王子之,拓俊京。
又敗之于鹹,英二州。
賊雖屢敗。
官軍亦往往失利。
將士死者不可勝計。
庾翼及將軍宋忠,樸懷節等。
皆敗死。
王召宰輔議邊事。
語及翼等。
泣下沾襟。
九月。
王幸南京。
冬十一月。
還宮。
○是歲。
置諸小縣監務。
己醜四年春正月。
女眞冦鹹州。
兵馬錄事王思謹等敗死。
○二月。
宴羣臣于重光殿。
時。
冊封王弟帶方侯俌,太原侯侾。
宴諸王宰樞。
禦史大夫崔繼芳。
酒酣起舞。
時人非之。
又宴重光殿。
王酒酣。
命左右舞。
平章事金景庸起舞。
承宣林彥。
佯醉而退曰。
東邊未寧。
可忍舞乎。
右諫議大夫李載上?言。
今國家多事。
黎庶未安。
上以封兩弟。
數與羣臣宴樂。
命禦史大夫崔繼芳舞。
燃燈之宴。
日高而罷。
今又命景庸舞。
其如禮何。
又曰。
今東蕃攻戰未休。
詐遣史顯請和。
國家信之。
欲遣使告遼。
還其九城。
甚不可也。
遣使如遼。
告築九城。
○三月。
兵馬判官許載等。
敗女眞于吉州關外。
○夏四月。
遣吳延寵救吉州。
尹瓘旣還。
女眞侵掠日甚。
圍吉州。
去城十裡築小城。
立六柵。
累月攻城甚急。
兵馬副使李冠珍等。
訓勵士卒。
一夜更築重城。
且守且戰。
然役久勢窮。
死傷甚衆。
延寵聞之。
憤然欲行。
王復授鈇鉞遣之。
日色赤而無光。
○參知政事緻仕孫冠卒。
冠性行淸純樸古。
以文學名。
東女眞遣使請和。
○五月。
赦。
王將肆赦。
召宰樞議之。
崔弘嗣以爲不可。
王曰。
賊數侵掠。
人民將卒。
疲於攻戍。
國家之急。
政在今日。
今欲肆赦。
以安衆心。
卿獨何心以爲不可。
宰樞皆慚懼而退。
兪氏曰。
睿宗輕動師旅。
結釁外夷。
兵革相持。
已過數年。
凡可以措置者。
必有甚急者。
以祈禱肆赦爲先務。
大事未平。
而君相之志懦弱如此。
宜其不能平定醜虜也。
禱兵于廟社。
王以北兵屢敗。
令宰樞。
各出米二石。
設禱兵齋于神衆院。
又命尹瓘。
詣廟社九陵。
遍禱兵捷。
置救濟都監。
時。
京城疾疫。
置救濟都監以療之。
收瘞屍骨。
女眞襲擊吳延寵於公嶮鎭。
大敗之。
遣尹瓘救之。
延寵引兵。
將救吉州。
行至公嶮鎭。
賊遮路掩擊。
我師大敗。
將卒投甲。
散入諸城。
死者無筭。
延寵具狀自劾。
王又遣瓘往救之。
六月。
東女眞請和。
瓘引兵還定州。
尹瓘,吳延寵。
自定州勒兵赴吉州。
行至那蔔其村。
女眞公兄褭弗,史顯等。
詣鹹州叩關曰。
我輩昨到阿之古村。
太師烏雅束。
今欲請和。
使我傳告。
兵馬使瓘等聞之。
還入定州城。
遣使報女眞將吳舍曰。
和事非兵馬使所得專。
宜遣公兄入奏。
女眞大悅。
請以官人交質入朝。
瓘以記事李管仲,異賢等爲質。
王會羣臣。
議還九城于女眞。
初。
議者皆言。
女眞弓漢裡外。
連山壁立。
惟有一小徑可通。
若設關城塞小徑。
則其患永絶。
及其攻取。
水陸道路。
無往不通。
與前所聞絶異。
女眞旣失窟穴。
誓欲報復。
乃引遠地羣酋。
連歲來攻。
詭謀兵械。
無所不至。
以城險固。
不能猝發。
然我兵喪失亦多。
拓地太廣。
九城相距遼遠。
谿洞荒深。
賊設伏抄掠往來者。
國家調兵多端。
中外騷擾。
加以飢饉疾疫。
怨咨遂興。
女眞厭苦。
亦遣使請和。
乞還舊地。
群臣議多異同。
王猶豫未決。
諫議大夫金緣曰。
人主之取土地。
本欲育民也。
今爭城而殺人。
莫如還其地而息民。
且國家初築九城。
使告契丹。
表稱女眞弓漢裡。
乃我舊地。
其居民亦我編氓。
近來冦邊不已。
故收復而築其城。
今弓漢裡酋長。
多受契丹官職者。
若不與。
必與契丹生釁。
必加責讓。
東備女眞。
北備契丹。
恐九城非三韓之福也。
王然之。
會羣臣。
議還九城可否。
平章崔弘嗣等二十八人。
皆曰可還。
禮部郞中樸昇中等。
皆曰不可。
東女眞褭弗等來朝。
請還九城。
褭弗,史顯等遂來朝。
王禦宣政殿南門引見。
宣問來由。
對曰。
昔我太師盈歌甞言。
我祖宗出自大邦。
至于子孫。
義合歸附。
今太師烏雅束。
亦以大邦爲父母之國。
甲申年間。
有弓漢村人。
自作不靖。
本非太師指揮。
國朝聲其犯境之罪。
討之。
復許修好。
故我信之。
朝貢不絶。
不意去年大擧而入。
殺我耄倪。
築置九城。
使孑遺之民。
靡所止歸。
故太師使我等。
來請舊地。
今若許還舊城。
使安生業。
則我等告天爲誓。
至于子孫。
恪守世貢。
亦不敢以瓦礫。
投於境上。
王賜酒慰諭。
秋七月。
以任懿權判東北面兵馬事。
金緣副之。
王將撤九城。
欲令懿等。
措置邊事。
親授鈇鉞。
餞于郊外。
時。
崔弘正已撤九城。
懿等行緩。
壃埸之事。
一無措置。
時人譏之。
撤九城。
歸于女眞。
王又會宰樞臺省及文武三品以上。
問之。
皆曰可還。
於是。
王引見褭弗等。
許還九城。
褭弗等感泣拜謝。
王詔元帥等。
諭還九城女眞。
辛酉。
兵馬別監崔弘正,兵馬使文冠。
諭女眞酋長約誓。
酋長等設壇鹹州門外。
告天誓曰。
而今而後。
至于九父之世。
無有惡心。
連年朝貢。
有渝此盟。
蕃土滅亡。
盟訖而退。
弘正等始
盡丙寅高麗仁宗二十四年。
〉凡四十三年。
甲申九年春正月。
東女眞人來投。
凡千七百人。
遣平章事林幹。
帥師備女眞。
東女眞散居山澤。
未有統一。
其在定州朔州近境者。
雖或內附。
乍臣乍叛。
自盈歌烏雅束。
相繼爲酋長。
頗得衆心。
其勢漸橫。
伊位界上有連山。
自東海岸崛起。
至我北鄙。
嶮絶荒翳。
人馬不能度。
間有一徑。
俗謂甁項。
言其出入隻有一穴而已也。
邀功者往往獻議。
塞其徑則女眞路絶。
請出師平之。
七年。
女眞來屯定州關外。
八年。
誘執酋長許貞羅弗等。
囚廣州栲問。
果謀我也。
會。
邊將李日肅等奏。
女眞虗弱。
不足畏。
失今不伐。
後必爲患。
至是。
酋長烏雅束。
與別部夫乃老有隙。
遣公兄之助。
發兵攻之。
騎兵來屯定州關外。
王乃以幹。
判東北面行營兵馬事。
禦宣政殿。
授鈇鉞。
往備之。
二月。
林幹及女眞。
戰于定州。
敗績。
初。
內侍林彥。
主出兵之議。
直史舘李永曰。
兵?戰危。
不可妄動。
彥當無事時。
欲用兵生釁。
不可也。
王不聽。
幹又邀功。
引不敎之民。
遽出與戰。
酋長延蓋。
使之訓等逆擊之。
我師敗績。
死者太半。
惟樞密院別駕拓俊京。
入賊陣。
斬賊將而還。
俊京由是知名。
女眞遂乘虗。
闌入定州,宣德關城。
殺掠無筭。
有司劾幹及兵馬使黃兪顯等覆軍之罪。
皆坐罷。
兪氏曰。
女眞未甞犯邊。
而幹等邀功輕戰。
覆沒王師。
自此。
兵連禍結。
垂六七年。
殘害生靈。
不止萬數。
其罪不容誅矣。
自古。
國家昇平。
邊帥貪功啓釁。
宋璟不賞邊功。
其慮遠矣。
設令幹等戰勝。
功難掩罪。
僨軍辱國。
止於罷免。
何哉。
以尹瓘爲東北面行營都統使。
復伐女眞。
三月。
瓘及女眞戰不利。
結盟而還。
王以林幹出師無功。
復以樞密使尹瓘。
爲東北面行營都統。
禦重光殿。
授鈇鉞遣之。
瓘與女眞戰。
斬三十餘級。
我軍陷沒死傷者過半。
軍勢不振。
遂卑辭講和。
結盟而還。
王發憤。
告祝天地神明。
願借陰扶。
掃蕩賊境。
〈按。
續綱目。
崇寧三年三月。
烏雅束遣石適歡。
以兵循曷懶甸之地。
下其七城。
高麗恐不利於己。
使人請議事。
石適歡使盃魯往。
而曷懶甸亦使二詳穩如高麗。
高麗執二詳穩。
而拒盃魯不納。
於是。
五水之民皆附。
高麗執女眞團練使十四人。
進攻女眞。
石適歡連破之。
追入闢登水。
逐其殘衆踰境。
高麗王懼。
遣還所俘請和。
由是。
使好復通。
今據東史。
不詳事實。
當以此補入。
而此雲曷懶甸。
疑是夫乃老也。
〉 夏四月。
遼遣使冊王及王太子。
冊王爲忠勤奉國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
餘如故。
太子爲特進檢校太尉兼侍中。
餘如故。
五月。
邵台輔卒。
〈按。
獻宗初。
台輔爲平章。
則位已高矣。
此時嗣王幼沖。
而鷄林公煕。
屬尊權重。
有覬覦之志。
當宣宗大漸之夕。
煕至寢門。
郭尙拒而不納。
則已知其然矣。
台輔身爲大臣。
而處危疑之朝。
當相機善處。
而與王國髦。
誅李資義。
使內外大權。
一歸於煕。
而因行纂逆。
台輔之心。
必曰彼亦君也。
是亦君也。
何事非君。
在我之君位不替。
則是可幸也而已。
是亦亂逆之類也。
故與國髦皆去官以貶。
〉 南京宮闕成。
○秋七月。
左僕射柳伸卒。
伸狀貌不踰中人。
而有膽量。
以淸謹名。
甞牧淸州。
民敬之如神。
國家欲移都南京。
宰相及庶僚。
皆以爲可。
伸與左散騎常侍庾祿崇。
獨言其不可。
凡論國家。
悉主忠義。
時論多之。
謚忠愼。
以李?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尹瓘參知政事。
○遣使入朝于宋。
遣樞密院使崔弘嗣,秘書監鄭文。
如宋謝恩。
進方物。
弘嗣等泛海。
爲颶風所飄。
舟人無不拊心號泣。
弘嗣神色自若。
及至宋。
觀者稱其儀度中?。
帝加賜金幣。
口宣雲。
顧惟樞近之臣。
宜有褒嘉之寵。
舘伴曰。
此語如待朝廷近臣。
可見皇帝寵使臣也。
文在宋受賜。
分與從人。
餘買書以歸。
無他所求。
宋人多之。
王如南京。
村婦野老。
爭獻茶果于路。
各賜布帛。
又出內府茶香衣襯。
施路傍佛舍。
令州郡。
開酒食店。
時。
泉貨之行。
已三歲。
民貧不能興用。
乃命州縣。
出米穀。
開酒食店。
許民貿易。
使知錢利。
冬十月。
王還宮。
王至南京。
事皆依日官所奏。
不合禮制。
有司莫有言者。
十一月。
平章事緻仕金先錫卒。
先錫廉毅有吏材。
不事産業。
然年方乞骸。
尙顧戀不退。
時人譏之。
〈謚忠簡。
〉 十二月。
初置別武班。
尹瓘奏。
臣所以敗於女眞者。
彼騎我步。
不可敵也。
於是。
建議立別武班。
自文武散官吏胥。
至于商賈僕隷及州府郡縣。
凡有馬者爲神騎。
無馬者爲神步。
跳蕩梗弓精弩發火等軍。
年二十以上男子。
非擧子。
皆屬神步。
兩班與諸鎭府軍人。
四時訓鍊。
又選僧徒。
爲降魔軍。
以魏繼廷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乙酉十年春二月。
侍中崔思諏緻仕。
國制。
年滿七十者。
例不得在位從政。
年雖未滿。
上表請老。
則多得閑退。
諸官僚例非上章請老者。
年至六十九。
則歲抄解職。
思諏以老。
三上表乞退甚切。
魏繼廷曰。
崔公在官。
吾輩仰如山鬥。
軍國大事。
一從其言。
今若告老。
奈國政何。
時王曲宴。
執其手曰。
卿若告退。
誰與共政。
朕優老重賢。
不忍從也。
對曰。
七十緻仕。
禮也。
臣耄矣。
願得閑以終餘齡。
王許之。
夏五月。
地鏡見于西京。
見于龍德部街路上。
凡數十步。
如水有影。
秋八月。
王如西京。
○遣使祭東明王廟。
○九月。
王有疾還京。
冬十月。
薨于道。
太子俁卽位。
九月丙辰。
王有疾。
丁巳。
發西京。
冬十月乙醜。
疾大漸。
次金郊驛。
丙寅夜。
至長平門外。
薨于輦中。
壽五十二。
遲明到西華門發喪。
太子俁奉喪。
入延英殿。
卽日移殯宣德殿。
遺詔喪制以日易月。
太子卽位。
是爲睿宗。
王由藩邸。
紹大統。
維持鞏固。
王業隆盛。
然遊幸頻數。
齋醮無節。
多緻民弊。
在位十年。
謚明孝。
廟號肅宗。
甲申。
葬于英陵。
〈在松林縣。
〉後祔太廟。
以明懿大後柳氏祔廟。
〈配享忠謙公邵台輔,景烈公王國髦,忠景公崔思諏。
〉李氏〈齊賢〉曰。
以漢高知人之明。
屢欲易太子。
而不知代王之爲太平天子。
封之邊郡。
唐太宗之賢。
而不克定嗣。
卒用昏童。
使兇牝啄其孫殆盡。
然兩漢四百年臨天下者。
皆孝文之裔也。
唐三百年自中睿迄昭哀。
皆大帝之後也。
用此觀之。
天也。
非人也。
我文考十九子。
而以再興宗國。
期肅宗於髫齔之年。
而由藩侯紹大統。
智以定難。
仁以底平。
有子有孫。
繼繼繩繩。
以至今四百餘年。
斯豈非天乎。
〈按。
通考曰。
煕後避遼主諱。
改顒。
顒性貪吝。
好奪商賈利。
富室犯法。
輒久禁責贖。
雖微罪。
亦輸銀數斤。
〉 遣使如遼告哀。
中書舍人金緣。
奉使至遼。
賜宴奏樂。
緣以君服在身。
引禮固辭。
遼主義而許之。
朝見時。
又乞除吉服舞蹈。
學士孟初曰。
殿廷宜從吉服。
但除舞蹈。
緣。
上琦之子也。
禁士庶交通內官。
○尊母妃柳氏。
爲王太後。
殿曰天和。
府曰崇明。
十一月。
以魏繼廷爲侍中。
崔弘嗣,李?。
爲門下侍郞同平章事。
尹瓘爲中書侍郞同平章事。
初。
肅宗深以喪敗爲恥。
尹瓘亦言。
賊勢倔強難測。
宜休徒養士。
以待後日。
會。
肅宗薨。
不果。
至是。
王欲繼志。
拜瓘爲相。
復有征伐之意。
赦。
○禁民用惡銀惡米。
時。
奸民以沙土和米。
銅鐵交銀。
以眩惑愚民。
民之貧困。
實由於此。
王下敎痛禁之。
宰相賀獄空。
禦史臺奏。
刑措不用。
帝王盛德。
今囹圄空虗。
請書獄空二字。
揭法司南街。
以示聖朝刑措之美。
宰相表賀。
時經大赦。
罪囚皆放而有是擧。
識者譏之。
崔氏曰。
當時宰相臺諫無人。
懷詐獻佞。
尊幼主啓驕心。
國無人。
欲治。
得乎。
此睿宗所以文過其實。
而有好名之失也。
改懷殤王謚恭殤。
廟號獻宗。
○十二月。
政堂文學鄭文卒。
文。
倍傑之子。
恭儉樸訥。
不事生産。
居室僅庇風雨。
莅官謹愼。
典刑曹十餘年。
未甞妄出入人罪。
謚貞簡。
〈按本傳。
倍傑妻崔氏。
賢而無子。
養其族女。
及笄。
勸倍傑爲妾。
未幾。
倍傑死。
遺腹生文。
年十五。
嶷然如成人。
赴國子監試。
作君爲民天賦。
曰物如憔悴。
我則施雨露之恩。
俗若頑兇。
我則布雷霆之怒。
文宗聞之稱歎。
後登第。
〉 太白經天。
○大寧宮災。
○遣使分行郡縣。
王患守令廉謹者少。
慕利釣名。
殘害生民。
下敎分遣名臣。
廵察守令賢否殿最以聞。
丙戌睿宗文孝王〈諱俁。
字世民。
肅宗長子。
母明懿太後柳氏。
〉元年春正月。
彗星見于西南。
月餘乃滅。
遼遣使來吊。
時。
遼國遣使。
有吊慰,有起復,有賀生辰,有橫宣。
使命之頻煩。
恩禮之稠疊。
世世漸加矣。
申明軍法。
都兵馬使奏曰。
頃者東蕃之役。
軍令不嚴。
故將帥無敢力戰。
卒伍亦皆奔潰。
屢緻敗績。
夫號令嚴肅。
然後衆心可一。
請依顯廟辛亥戊午行師之令。
申明軍法。
王從之。
〈按。
高麗史刑法志。
顯廟行師令曰。
初當訓勵時不至者。
勿論官職高下。
杖脊十五。
二次不至者。
及進退失伍者。
或持蔔筮訛言以惑衆者。
誤墜失兵仗者。
隊正以下聞令不傳。
及傳之而不行者。
爲卒雖救其上。
不能使免者。
或私洩謀於敵。
或敵入軍中。
知而不告者。
皆杖脊二十。
發兵而不及期者。
有亡走心。
或臨敵不戰。
或當戰妄動者。
士卒不從其將節制者。
兵仗器械拋棄敵中者。
爲卒不救其上。
以緻敗沒者。
見戰者危急。
以非己部伍不救者。
奪人弓劒。
爭人首級者。
將軍將校臨陣不戰。
或亡入軍中。
或言降於敵者。
或陣而不能拒。
俾敵衝突者。
皆斬。
其投降於敵者。
籍其家孥其妻子。
敵自降不告而妄殺者。
斬。
〉 王親閱神機軍。
時有東征之議。
王屢閱兵士。
且遣使諸道。
敎習兵陣。
點選壯勇。
二月。
封弟俌。
爲帶方侯。
侾爲太原侯。
偦爲齊安侯。
僑爲通義侯。
○北女眞來朝。
○三月。
白虹貫日。
○校定陰陽書。
王以陰陽地理之書。
眞僞相亂。
命儒臣金緣,崔璿,李載等。
與太史官刪定。
名曰海東秘錄。
蠲谷州等三年租稅。
谷州,峽溪〈今谷山新溪。
〉等縣。
民多流亡。
故按察使請除之。
東女眞欵塞。
先是。
東女眞之訓。
遣公牙來朝。
王引見便殿。
禮待之。
至是。
之訓以二千騎。
屯關外納欵曰。
往年之戰。
非新王所知。
公牙之朝。
諭以此意。
厚賞遣歸。
上恩至渥。
豈敢忘背。
願至子孫。
恭勤朝貢。
王厚禮遣之。
召還東界。
加發兵馬使金德珍。
夏四月。
幸妙通寺。
自是。
屢幸寺院。
五月。
王禦樓賦詩。
端午日。
王賦詩。
又禦嘉昌樓賦詩。
令侍臣和進。
賜帛有差。
樓前以銀椀爲的。
命侍臣將相角射。
中者賜之。
〈按帝王家喪紀。
後世雖有以日易月之制。
而三年之內。
主在魂殿。
未及祔廟。
則是三年之義猶存也。
禮。
居喪不讀樂章。
睿宗賦詩角射。
無異平日。
睿宗其無三年之愛于父母者乎。
〉 六月。
納宣宗女爲妃。
姓李氏。
先是。
宰輔屢請納妃。
王以喪制未終。
不允。
至是。
納宣宗貞信賢妃李氏之女延和宮主。
爲妃。
是爲敬和王後。
妃容儀淑麗。
甚有寵。
秋七月。
旱。
時久旱。
王親祀上帝於會慶殿。
配以太祖。
禱雨。
下詔求言。
原流罪以下。
羣臣應旨。
多言行錢不便。
又言風俗奢靡。
服章無度。
王以爲。
錢乃古昔帝王所以富國便民。
非殖貨也。
今不可罷。
今所當罷者。
惟關津商稅而已。
其服餙上下混淆。
自先代未有定法。
近雖立制。
以別尊卑。
第緣君臣不能行儉以卛衆。
故百姓不從其令。
從其所好。
若躬行節儉。
不奪民利。
則庶民觀感矣。
進賢退不肖。
爲政之要也。
然百職至煩。
非朕所能盡知。
如有賢良在下。
宰相薦之。
姦貪竊位。
臺諫黜之。
是日小雨。
九月。
親饗老。
○講仁王經於會慶殿。
飯僧三萬。
王之世齋醮日繁。
而飯僧三萬。
前後凡九度焉。
冬十月。
王如開國寺。
爲肅宗小祥也。
十一月。
參知政事郭尙卒。
尙質直。
無他技能。
然平生不事産業。
宣宗大漸之日。
肅宗至而尙拒之。
及肅宗卽位。
謂其事先君無貳志。
遂被大用。
卒。
謚順顯。
十二月戊午朔。
日食。
○彗星見。
○是歲。
合關內,忠原,河南。
爲楊廣忠淸州道。
以黃海二州爲西海道。
合嶺南,嶺東,山南。
爲慶尙晉州道。
丁亥二年春正月。
侍中魏繼廷緻仕。
尋卒。
繼廷寢疾。
上表乞退。
又辭祿。
王令給二分祿。
繼廷以文章名。
淸儉謇直。
甞副李資義使宋。
資義多市珍貨。
繼廷一無所求。
至登兩府。
不改素節。
又不徇俗好佛。
國人想望大用。
及爲相。
已老病。
且知勢之不可爲。
循默無所建明。
謚忠烈。
平章事緻仕林槩卒。
槩淸直有大臣風。
甞勾管大倉署。
有韓順者。
居倉側。
盜竊倉穀。
誣弄官吏。
家貲鉅萬。
交通縉紳。
槩發其奸。
置於法。
朝議快之。
謚元敬。
以僧曇眞爲王師。
初。
王欲封眞。
右諫議金緣爭之。
不聽。
使緣爲封崇使。
緣曰。
臣職在諫院。
已言封王師之非。
今又從而行之。
是欺殿下也。
王強之。
再三固辭。
以內侍柳台樹。
代之。
二月。
分遣諸道按撫使。
問民疾苦。
察守令殿最以聞。
夏四月。
以思肅王後李氏。
祔宣宗廟。
初。
宣宗爲國原公。
納李預女爲妃。
未幾而卒。
是爲貞信賢妃。
又納李碩女。
生獻宗。
封王後。
及獻宗卽位。
尊爲太後。
薨。
謚思肅。
至是。
議宣廟之配。
王欲以貞信配。
諫官奏。
貞信爲國原妃。
年月甚淺。
思肅自嬪公府。
以至踐位。
內助居多。
及太子繼統。
臨朝稱制者三年。
獻宗遜位于肅宗。
退居舊宮。
永無失德。
以思肅配便。
制曰。
嫡庶之分。
不可不別。
更詳禮典。
諫官復奏曰。
春秋之義。
國君卽位未踰年者。
不合列序昭穆。
況後妃乎。
請以思肅配。
王從之。
三角山國望峰崩。
○六月。
大寒。
日氣如冬。
秋九月。
作西京龍堰宮。
初。
術士以讖。
勸王就西京龍堰。
別創宮闕。
以時廵幸。
兩府會議。
皆以爲可。
知樞密吳延寵獨曰。
近者南京之役甫畢。
民勞財匱。
不可役疲民起新宮。
不報。
至是。
平章事崔弘嗣等奏。
太史言都松嶽今二百餘年。
地脈已衰。
宜蔔龍堰。
以應讖書。
延寵復奏曰。
文宗惑術數。
作西京左右宮。
旣而悔悟。
終不廵禦。
虗費財力。
近創南京。
迨七八年。
迄無吉應。
況西京舊宮。
距今龍堰不遠。
地勢吉?。
未必有異。
無明訣可徵。
而棄祖宗舊宮。
別搆新闕。
毀撤屋廬。
騷動人民。
不可也。
王卒從弘嗣等言。
自是。
兩京衰旺之說。
日新月盛。
終麗之世。
建都移禦之術。
紛然矣。
冬十月。
遣尹瓘吳延寵。
大發兵伐東女眞。
王初卽位。
未遑出師。
至是。
邊將報。
女眞強梁。
侵突邊城。
其酋長以一葫蘆縣雉尾。
轉示諸部落以議事。
其心叵測。
王聞之。
出重光殿佛龕所藏肅宗誓?。
以示兩府大臣。
大臣等奉讀流涕曰。
聖考遺旨。
深切若此。
其可忘諸。
乃上書請繼先志。
王猶豫未決。
命崔弘嗣。
筮于太廟。
遇坎之旣濟。
遂定議出師。
以尹瓘爲元帥。
吳延寵副之。
延寵頗以爲疑。
微語瓘。
瓘慨然曰。
今微公與我。
誰能出萬死計。
以雪國家之恥。
策已決矣。
又何疑焉。
延寵默然。
惟金緣上?極言出師之非。
王不聽。
十一月朔。
日食。
○王幸西京。
日官奏。
宜禦西京。
以遣將帥。
庚午。
王幸西京。
乙亥。
至京。
禦威鳳樓。
親授瓘等鈇鉞。
遣之。
瓘,延寵至東界。
屯兵于長春驛。
〈在古長州今定平。
〉軍凡十七萬。
號二十萬。
分遣兵馬判官崔弘正,黃君裳。
入定長二州。
紿女眞酋長曰。
國家將放還前日拘留蕃酋許貞與羅弗等。
汝等可來聽命。
遂設伏以待。
酋長古羅等。
信之而來者四百餘人。
醉之以酒。
伏發殲之。
其中壯黠者五六十人。
持疑不入關。
遣判官金富弼,錄事拓俊京。
分道擒殺殆盡。
十二月。
尹瓘等擊女眞大破之。
置英,?,福,吉四州。
乙未。
瓘分道出軍。
自以五萬三千人。
出定州大和門。
中軍兵馬使金漢忠。
以三萬六千七百人。
出安陸戍。
左軍兵馬使文冠。
以三萬三千九百人。
出定州弘化門。
右軍兵馬使金德珍。
以四萬三千八百人。
出宣德鎭。
〈古基。
在今鹹興府西四十五裡。
〉船兵別監梁惟竦等。
以船兵二千六百人。
出道鱗浦。
〈一作都連。
在鹹興南三十五裡。
〉瓘過大乃巴隻村。
女眞見軍勢甚盛。
皆遁走。
畜産蔽野。
至文乃泥村。
賊入保冬音城。
瓘遣兵馬鈐轄,林彥,與弘正。
率精銳。
急攻破走之。
丙申。
左軍到石城下。
遣譯諭女眞降。
女眞曰。
吾欲一戰。
以決勝負。
何謂降耶。
乘城拒戰。
矢下如雨。
軍不能前。
瓘謂拓俊京曰。
日昃事急。
爾可與將軍李冠珍攻之。
對曰。
僕甞犯罪。
公謂我壯士。
請于朝宥之。
今日。
是俊京殺身報效之秋也。
遂至石城。
擐甲持盾。
突入賊中。
擊殺酋長數人。
於是。
瓘兵與左軍合擊。
殊死戰大破之。
賊兵或自投巖石死。
老幼男女殲焉。
弘正等進擊伊位洞克之。
四軍凡斬首四千八百餘級。
俘獲亦數千人。
破村落百三十餘所。
遣使告捷。
王大喜。
賜詔奬諭。
元帥以下賜物有差。
瓘又分遣諸將。
畫定地界。
東至火串嶺。
北至弓漢伊嶺。
西至蒙羅骨嶺。
又使日官崔資顥。
相地於蒙羅骨嶺下。
築英州城。
〈在今吉州。
〉火串嶺下。
築?州城。
〈在今吉州。
〉吳林金村。
築福州城。
〈在今端川。
〉弓漢伊村。
築吉州城。
〈在?州北。
〉女眞裊乙乃等三千餘人。
來附。
戊子三年春正月。
王還宮。
王在西京。
判官李壽。
供頓不擾民。
王嘉之。
駕還命扈從。
辭曰。
故事知留扈行。
臣安可要異恩。
以撓常典。
從之。
壽。
預之子也。
納給事中李資謙女。
爲妃。
是爲延德宮主。
資謙。
子淵之孫也。
李氏自子淵以後。
世結椒親。
而父子兄弟多列權要。
至是。
資謙女入宮有寵。
未幾生子。
是爲仁宗。
資謙日益貴顯。
勢傾朝廷。
女眞圍尹瓘,吳延寵於甁項。
兵馬錄事拓俊京。
救卻之。
瓘,延寵。
率精兵八千。
出甁項小路。
賊設伏叢薄間。
候瓘等至。
急擊之。
軍潰。
惟餘十餘人。
圍瓘數重。
延寵中流矢。
勢甚危急。
拓俊京率勇士十餘人。
將救之。
其弟俊臣止之。
俊京曰。
爾可歸養老父。
我以身許國。
義不可止。
乃大呼突陣。
殺賊十餘人。
會。
崔弘正,李冠珍等。
自山谷引兵來救。
賊解圍而走。
追擊敗之。
日晩。
瓘等入英州城。
瓘泣涕執俊京手曰。
自今。
我視汝猶子。
汝視我猶父。
承制拜闔門祗候。
旣而賊步騎二萬。
來屯城南。
大呼挑戰。
瓘謂林彥曰。
彼衆我寡。
勢不可敵。
但當固守而已。
俊京曰。
若不出戰。
敵兵日增。
城中糧盡。
外援不至。
將若之何。
今日出死力以戰。
願諸公登城觀之。
乃率敢死士。
出城與戰。
賊敗走。
俊京皷笛凱還。
瓘等下樓迎之。
攜手交拜。
瓘以左軍判官金晙軍敗。
怒縛軍卒。
將戮之。
晙大呼曰。
今日之敗。
由林彥之失律。
釋不問而戮此輩乎。
瓘愕然釋之。
時。
瓘會諸將于中城大都督府。
承宣王字之。
自公嶮鎭。
領兵詣府。
猝遇虜兵。
與戰失利。
俊京又救敗之。
二月。
遣使告奏于宋。
○赦。
○女眞圍?州。
兵馬判官崔弘正擊敗之。
女眞兵數萬。
來圍?州城。
弘正訓勵士卒。
衆皆思闘。
卽開四門。
齊出奮擊大敗之。
斬八十餘級。
獲兵車馬畜器仗等物無筭。
時。
拓俊京在城中。
州守謂之曰。
城守日久。
軍食將盡。
外援不至。
公若不出城。
收兵還救。
則城中恐無噍類。
俊京服士卒破衣。
縋城夜出。
歸定州整兵。
道通泰鎭自也等浦。
至吉州。
遇賊與戰大敗之。
城中人感泣。
遼遣使冊王。
爲守太尉兼中書令。
加食邑。
命定京畿貢物。
京畿州縣。
常貢外徭役煩重。
百姓逃流。
銅鐵瓷器紙墨雜所別貢。
徵求過濫。
匠人逃避。
王命酌定各所貢物。
三月。
女眞攻英州。
官軍擊敗之。
○尹瓘築北界九城。
瓘築英,?,福,吉,鹹,宜六州。
及公險,通泰,平戎三鎭。
是爲九城。
皆徙南界民六萬八千餘戶以實之。
立碑公嶮鎭。
以爲界。
至使林彥作記。
勒功于英州廳壁。
其略曰。
女眞本高勾麗之部落。
聚居盍馬山東。
世修貢職。
一日背叛。
王命征討。
摧枯破竹。
何足喩其易哉。
其地方三百裡。
東至大海。
西北介于盍馬山。
南接長定二州。
山川秀麗。
土地膏沃。
本高句麗之所有也。
古碑遺跡。
尙有存焉。
夫高勾麗失之於前。
今上得之於後。
豈非天歟。
瓘遣子彥純。
告平定女眞。
奉表稱賀。
獻俘三百四十六口,馬九十六匹,牛三百餘頭。
兵馬副使樸景綽。
以疾留定州。
寄書于瓘曰。
武功已成。
國威已振。
宜戢師旅。
以圖萬全。
更深入狄境。
列置城邑。
今雖易成。
後恐難守。
瓘不能用。
瓘又命諸軍。
盡撤內城材瓦。
以築九城。
兵馬判官金漢忠。
執不可曰。
如外城未畢。
而猝有緩急。
內無完城。
民將何保。
元帥雖有命。
吾不敢從。
後竟如其言。
〈按盛京志曰。
高麗築九城於曷懶甸。
斡魯亦對築九城。
與高麗抗。
出戰入守。
卒城高麗。
○又曰。
康宗烏雅速二年。
高麗殺行人阿耶勝昆。
而築九城於曷懶甸。
斡賽將內外兵守之。
高麗兵數萬來拒。
斡賽分兵爲十隊。
更出疊入。
遂大破之。
以母病召還。
以斡魯代之。
未幾。
斡賽復至。
再破高麗軍。
進圍其城。
高麗請歸前後亡命及所侵故地。
退九城之守。
遂與之和。
九城。
今鳳凰邊外有九連城。
遺址尙存。
按以九連城爲九城。
誤。
〉 夏四月。
尹瓘等凱還。
先是。
瓘奉表稱賀曰。
策勝負者存乎熟。
知變通者貴乎時。
事機可乘。
克行大戮。
俘虜踰於半萬。
斬獲近於五千。
至是凱還。
王命具皷吹軍衛以迎之。
遣帶方侯俌等。
勞宴于東郊。
瓘等詣景靈殿復命。
還納鈇鉞。
王禦文德殿迎見。
親問邊事。
慰奬甚厚。
加瓘侍中判尙書吏部事知軍國重事鈴平縣開國伯。
吳延寵爲左僕射。
幷賜功臣號。
女眞圍?州。
遣吳延寵。
擊走之。
女眞設柵圍?州。
凡二十七日。
林彥,崔弘正等。
率諸將分兵固守。
與戰日久。
人馬困乏。
將潰。
王遣副元帥吳延寵救之。
授鈇鉞送之。
延寵使文冠,金晙,王字之等。
領精銳一萬。
分四道。
水陸俱進。
至烏音志,沙烏二嶺下。
女眞先據嶺頭。
我兵爭先。
急擊大敗之。
斬首四百八十餘級。
遂燒柵而遁。
延寵入城。
以將士不待援兵。
輒出交戰。
多被殺傷。
施罰有差。
親禘于太廟。
赦。
○秋七月。
復遣尹瓘。
伐女眞。
○遣使入朝于宋。
遣尙書金商祐,侍郞韓皦如。
如宋獻方物。
〈按。
通考曰。
顒卒。
子俁嗣。
貢使接踵。
且士子金瑞等五人。
入太學。
朝廷爲置博士。
〉 八月。
分遣九道點軍使。
○女眞冦吉州。
兵馬判官庾翼等敗死。
女眞失其土地。
冦擾不止。
吳延寵,尹瓘。
更疊受命。
往來經畧。
兵馬判官申顯。
敗女眞于寧仁鎭。
〈今永興。
〉王子之,拓俊京。
又敗之于鹹,英二州。
賊雖屢敗。
官軍亦往往失利。
將士死者不可勝計。
庾翼及將軍宋忠,樸懷節等。
皆敗死。
王召宰輔議邊事。
語及翼等。
泣下沾襟。
九月。
王幸南京。
冬十一月。
還宮。
○是歲。
置諸小縣監務。
己醜四年春正月。
女眞冦鹹州。
兵馬錄事王思謹等敗死。
○二月。
宴羣臣于重光殿。
時。
冊封王弟帶方侯俌,太原侯侾。
宴諸王宰樞。
禦史大夫崔繼芳。
酒酣起舞。
時人非之。
又宴重光殿。
王酒酣。
命左右舞。
平章事金景庸起舞。
承宣林彥。
佯醉而退曰。
東邊未寧。
可忍舞乎。
右諫議大夫李載上?言。
今國家多事。
黎庶未安。
上以封兩弟。
數與羣臣宴樂。
命禦史大夫崔繼芳舞。
燃燈之宴。
日高而罷。
今又命景庸舞。
其如禮何。
又曰。
今東蕃攻戰未休。
詐遣史顯請和。
國家信之。
欲遣使告遼。
還其九城。
甚不可也。
遣使如遼。
告築九城。
○三月。
兵馬判官許載等。
敗女眞于吉州關外。
○夏四月。
遣吳延寵救吉州。
尹瓘旣還。
女眞侵掠日甚。
圍吉州。
去城十裡築小城。
立六柵。
累月攻城甚急。
兵馬副使李冠珍等。
訓勵士卒。
一夜更築重城。
且守且戰。
然役久勢窮。
死傷甚衆。
延寵聞之。
憤然欲行。
王復授鈇鉞遣之。
日色赤而無光。
○參知政事緻仕孫冠卒。
冠性行淸純樸古。
以文學名。
東女眞遣使請和。
○五月。
赦。
王將肆赦。
召宰樞議之。
崔弘嗣以爲不可。
王曰。
賊數侵掠。
人民將卒。
疲於攻戍。
國家之急。
政在今日。
今欲肆赦。
以安衆心。
卿獨何心以爲不可。
宰樞皆慚懼而退。
兪氏曰。
睿宗輕動師旅。
結釁外夷。
兵革相持。
已過數年。
凡可以措置者。
必有甚急者。
以祈禱肆赦爲先務。
大事未平。
而君相之志懦弱如此。
宜其不能平定醜虜也。
禱兵于廟社。
王以北兵屢敗。
令宰樞。
各出米二石。
設禱兵齋于神衆院。
又命尹瓘。
詣廟社九陵。
遍禱兵捷。
置救濟都監。
時。
京城疾疫。
置救濟都監以療之。
收瘞屍骨。
女眞襲擊吳延寵於公嶮鎭。
大敗之。
遣尹瓘救之。
延寵引兵。
將救吉州。
行至公嶮鎭。
賊遮路掩擊。
我師大敗。
將卒投甲。
散入諸城。
死者無筭。
延寵具狀自劾。
王又遣瓘往救之。
六月。
東女眞請和。
瓘引兵還定州。
尹瓘,吳延寵。
自定州勒兵赴吉州。
行至那蔔其村。
女眞公兄褭弗,史顯等。
詣鹹州叩關曰。
我輩昨到阿之古村。
太師烏雅束。
今欲請和。
使我傳告。
兵馬使瓘等聞之。
還入定州城。
遣使報女眞將吳舍曰。
和事非兵馬使所得專。
宜遣公兄入奏。
女眞大悅。
請以官人交質入朝。
瓘以記事李管仲,異賢等爲質。
王會羣臣。
議還九城于女眞。
初。
議者皆言。
女眞弓漢裡外。
連山壁立。
惟有一小徑可通。
若設關城塞小徑。
則其患永絶。
及其攻取。
水陸道路。
無往不通。
與前所聞絶異。
女眞旣失窟穴。
誓欲報復。
乃引遠地羣酋。
連歲來攻。
詭謀兵械。
無所不至。
以城險固。
不能猝發。
然我兵喪失亦多。
拓地太廣。
九城相距遼遠。
谿洞荒深。
賊設伏抄掠往來者。
國家調兵多端。
中外騷擾。
加以飢饉疾疫。
怨咨遂興。
女眞厭苦。
亦遣使請和。
乞還舊地。
群臣議多異同。
王猶豫未決。
諫議大夫金緣曰。
人主之取土地。
本欲育民也。
今爭城而殺人。
莫如還其地而息民。
且國家初築九城。
使告契丹。
表稱女眞弓漢裡。
乃我舊地。
其居民亦我編氓。
近來冦邊不已。
故收復而築其城。
今弓漢裡酋長。
多受契丹官職者。
若不與。
必與契丹生釁。
必加責讓。
東備女眞。
北備契丹。
恐九城非三韓之福也。
王然之。
會羣臣。
議還九城可否。
平章崔弘嗣等二十八人。
皆曰可還。
禮部郞中樸昇中等。
皆曰不可。
東女眞褭弗等來朝。
請還九城。
褭弗,史顯等遂來朝。
王禦宣政殿南門引見。
宣問來由。
對曰。
昔我太師盈歌甞言。
我祖宗出自大邦。
至于子孫。
義合歸附。
今太師烏雅束。
亦以大邦爲父母之國。
甲申年間。
有弓漢村人。
自作不靖。
本非太師指揮。
國朝聲其犯境之罪。
討之。
復許修好。
故我信之。
朝貢不絶。
不意去年大擧而入。
殺我耄倪。
築置九城。
使孑遺之民。
靡所止歸。
故太師使我等。
來請舊地。
今若許還舊城。
使安生業。
則我等告天爲誓。
至于子孫。
恪守世貢。
亦不敢以瓦礫。
投於境上。
王賜酒慰諭。
秋七月。
以任懿權判東北面兵馬事。
金緣副之。
王將撤九城。
欲令懿等。
措置邊事。
親授鈇鉞。
餞于郊外。
時。
崔弘正已撤九城。
懿等行緩。
壃埸之事。
一無措置。
時人譏之。
撤九城。
歸于女眞。
王又會宰樞臺省及文武三品以上。
問之。
皆曰可還。
於是。
王引見褭弗等。
許還九城。
褭弗等感泣拜謝。
王詔元帥等。
諭還九城女眞。
辛酉。
兵馬別監崔弘正,兵馬使文冠。
諭女眞酋長約誓。
酋長等設壇鹹州門外。
告天誓曰。
而今而後。
至于九父之世。
無有惡心。
連年朝貢。
有渝此盟。
蕃土滅亡。
盟訖而退。
弘正等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