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上
〈起庚申新羅阿達羅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二年。
百濟肖古王十五年。
盡癸酉新羅炤智王十五年。
高句麗文咨王二年。
百濟東城王十五年。
〉凡三百十四年。
庚申〈新羅阿達羅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二年。
百濟肖古王十五年。
○駕洛首露王百三十九年。
○大國三小國一凡四國。
〉春二月。
高句麗立妃于氏。
提那部于素之女也。
秋九月。
高句麗王。
如卒本。
祀始祖廟。
甲子〈新羅阿達羅王三十一年。
伐休王昔氏元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六年。
百濟肖古王十九年。
〉春三月。
鷄林尼師今阿達羅薨。
國人立脫解王孫昔伐休。
王薨。
無子。
國人立脫解王子仇鄒角幹之子伐休。
〈一作發暉。
〉爲王。
是爲伐休尼師今。
母金氏隻珍內禮夫人。
伐休占風雲。
預知水旱豊儉。
又知人邪正。
人謂之聖王。
漢遼東侵高句麗。
麗王敗之于坐原。
遼東太守興師來侵。
王遣子罽須拒之不克。
王親帥精騎。
與漢軍戰於坐原〈今未詳〉敗之。
斬首山積。
乙醜〈新羅伐休王二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七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年。
〉春二月。
鷄林置左右軍主。
伐召文國。
拜波珍飡仇道。
一吉飡仇須兮。
爲左右軍主。
伐召文國。
〈今義城縣。
〉軍主之名始此。
仇道者。
金閼智五世孫也。
丙寅〈新羅伐休王三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八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一年。
〉春正月。
鷄林尼師今。
巡州郡觀風俗。
○夏四月。
熒惑守心。
○五月壬辰晦。
日食。
○冬十月。
有星孛于西北。
丁卯〈新羅伐休王四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九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二年。
〉春三月。
鷄林令州郡。
無作土木之事。
○夏五月。
百濟旱漢水竭。
戊辰〈新羅伐休王五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三年。
〉春二月。
百濟重修宮室。
○百濟。
侵鷄林母山城。
己巳〈新羅伐休王六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一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四年。
〉春三月。
駕洛君妃許氏卒。
許氏稱皇玉夫人。
或號普州太後。
卒年百五十七歲。
有子十人。
得後姓者二人。
〈後陵在今金海府西王陵後一裡。
〉 夏四月丙子朔。
日食。
○秋七月。
鷄林將金仇道。
敗百濟兵於狗壤。
先是。
仇道禦百濟兵于母山城。
至是。
與百濟戰于狗壤〈今未詳〉敗之。
殺獲五百餘級。
庚午〈新羅伐休王七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二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五年。
〉秋八月。
百濟。
襲鷄林敗之。
百濟襲新羅西境圓山鄕。
進圍缶谷城。
〈二地今幷未詳。
〉仇道卛勁騎五百擊之。
濟人佯走。
仇道追及蛙山。
濟人還擊大敗之。
新羅王貶仇道爲缶谷城主。
以薛支爲左軍主。
是歲。
漢以公孫度。
爲遼東太守。
時漢室衰微。
度知天下將亂。
求出遼東。
到官。
以法誅滅郡中豪族百餘家。
郡中震慄。
乃東伐高句麗。
西擊烏桓。
語所親曰。
漢祚將絶。
當與諸卿圖王耳。
於是。
分遼東。
爲遼西中遼郡。
各置太守。
越海收東萊諸縣。
置營州刺使。
自立爲遼東侯平州牧。
〈資治通鑑補○按遼東。
在九州之外東北一隅。
被山帶河。
南臨大海。
據形勝之地。
擅魚塩之利。
當天下有事之時。
其勢亦足以自爲。
故公孫度求出遼東。
亦能?張。
自後。
慕容氏,渤海大氏。
亦皆?據一方。
虎視諸夷。
而中國亦不能禁。
至遼至金。
莫不先定遼地。
而與天下爭衡。
此亦籌策之士所宜知。
〉 辛未〈新羅伐休王八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三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六年。
〉夏四月。
高句麗外戚左可慮等叛。
伏誅。
中畏大夫沛者於畀留。
評者左可慮。
皆以後戚。
執國命。
多行不義。
子弟倚勢驕侈。
掠奪人子女田宅。
國人怨憤。
王聞之怒。
欲誅之。
左可慮等。
與四椽那諸部擧兵叛。
攻王都。
王徵畿內兵討平之。
高句麗聘鴨綠處士乙巴素。
立爲相。
授國政。
王旣誅左可慮等。
下令諸部曰。
近者官以寵受。
位非德進。
毒流百姓。
動我王家。
此寡人不明所緻。
汝四部其各擧賢良在下者。
於是四部共擧東部晏留。
王徵之。
委以國政。
晏留言於王曰。
微臣庸愚。
固不足以忝大政。
西鴨綠谷左勿村乙巴素者。
琉璃王大臣乙素之孫也。
性質剛毅。
智慮淵深。
不見用於世。
力田自給。
大王若欲理國。
非此人則不可。
王遣使以卑辭重禮聘之。
拜中畏大夫。
加爵爲于台。
謂曰孤叨承先業。
處臣民之上。
德薄才短。
未濟於理。
先生藏用晦明。
竆處草澤者久矣。
今不我棄。
幡然而來。
非獨孤之喜幸。
社稷生民之福也。
請安承敎。
公其盡心巴素意雖許國。
謂所受職不足以濟事。
乃對曰。
臣之駑蹇。
不敢當嚴命。
願大王選賢良授高官。
以成大業。
王知其意。
乃除爲國相。
令知政事。
於是朝臣國戚。
謂素以新間舊。
疾之。
王有敎曰。
無貴賤。
苟不從國相者。
族之。
素退告人曰。
不逢時則隱。
逢時則仕。
士之常也。
今上待我以厚意。
其可復念舊隱乎。
乃以至誠奉國。
明政敎愼賞罰。
民人以安內外無事。
秋九月。
蚩尤旗見於角亢。
○冬十月。
高句麗以晏留爲大使者。
王謂晏留曰。
若無子之一言。
孤不能得巴素以共理。
今庶績之凝。
子之功也。
有是命。
金氏曰。
古先哲王之於賢者也。
立之無方。
用之不惑。
若殷高宗之傅說。
蜀主之孔明。
秦苻堅之王猛。
然後賢在位能在職。
政敎修明。
國家可保。
今王發巴素於海濱。
不撓衆口。
置百官之上。
又賞擧者。
可謂得先王之法矣。
癸酉〈新羅伐休王十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五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八年。
〉春正月甲寅朔。
日食。
○三月。
鷄林漢祗部女。
一産四男一女。
○夏六月。
倭國大饑。
來求食於新羅者。
千餘人。
甲戌〈新羅伐休王十一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六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九年。
〉夏六月乙巳晦。
日食。
○秋七月。
高句麗隕霜殺糓。
○冬十月。
高句麗立賑貸法。
王出畋。
路見哭者。
問之。
對曰臣貧竆。
常以傭力養母。
今歲不登。
無所於傭。
不得升鬥之食。
以是哭。
王曰孤爲民父母。
斯民至於此極。
孤之罪也。
給衣食以存撫之。
因命內外所司。
訪鱞寡孤獨老病貧乏不能自存者。
賑恤之。
又令每歲。
自三月至七月。
出官糓以賑貸百姓。
稱家口多少。
至十月。
還輸以爲恒式。
內外大悅。
〈按。
此後世還上之始。
當春艱食之時。
出官穀以貸民。
及秋物成之後。
輸民糓而納官。
故曰還上。
麗王問竆民之饑困。
而立賑貸之法。
其曰賑則賑饑民矣。
其曰貸則貸官糓而責之償也。
賑固可矣。
貸則不可。
何者。
是民也皆吾赤子也。
方當饑竆顚連之際。
出粟而濟之。
父母之責也。
何事乎貸而責其償也。
蓋徒給而不責之償。
則國儲窘竭。
後無可繼故也。
苟能制法。
通輕重之權。
爲斂散之術。
而得其宜。
則無事乎貸。
而民國有裕矣。
前期貸民。
後責其償。
則必不免鞭笞驚擾之患。
此其法之不善者也。
劉晏。
唐之善理財者也。
未嘗假貸乎民曰。
使吏依法督責。
非民之便。
善哉言乎。
句麗此時。
君相得人。
其立法施爲不貽民害。
必有可觀。
而史雲以爲恒式。
則後來得人。
未必皆賢。
而民受困矣。
〉 丙子〈新羅伐休王十三年奈解王元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八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一年。
〉春二月。
鷄林重修宮室。
○夏四月。
鷄林尼師今伐休薨。
庶孫奈解立。
王薨。
太子骨正及次子伊買皆早卒。
太孫助賁尙幼。
乃立伊買之子奈解。
是爲奈解尼師今。
容儀?偉。
有俊才。
母內禮夫人。
妃昔氏。
助賁之妹也。
是歲自正月至四月不雨。
及王卽位之日。
大雨浹洽。
百姓歡慶。
丁醜〈新羅奈解王二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九年。
山上王元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二年。
〉夏五月。
高句麗王男武薨。
王妃于氏矯遺命。
立王少弟延優。
王薨。
後秘不發喪。
夜往王次弟發歧第。
說曰王薨而無子。
子宜爲嗣。
發歧不知王薨。
且曰天之曆數必有所歸。
不可輕議。
況婦人夜行。
禮乎。
後慙。
便往王少弟延優第。
延優迎入飮之。
後曰王薨無嗣。
發歧當立。
而謂妾無禮。
是以來見子耳。
延優親自操刀。
割肉侑酒。
誤傷其指。
後解裙帶|之。
謂曰王新喪。
夜又深。
恐有不虞。
遂執延優手入宮。
翌日矯遺命立之。
是爲山上王。
有勇力便騎射。
葬王于故國川原。
高句麗王子發歧。
奔遼東乞師。
討延優不克。
自殺。
發歧聞延優爲王。
大怒。
以兵圍王宮。
呼曰兄死弟及。
禮也。
汝越次簒奪。
大罪也。
宜速出。
不然。
誅及妻孥。
延優閉門三日。
國人又無從發歧者。
發歧知事不濟。
以妻子奔遼東。
見公孫度言其故。
願假兵三萬以平亂。
度從之。
延優遣其弟罽須。
將兵禦之。
漢兵大敗。
罽須自爲先鋒追之。
發歧語罽須曰。
汝今忍害老兄乎。
罽須曰。
延優不以國讓。
雖非義也。
然兄亦以一時之憤。
欲?宗國。
是何意耶。
身沒之後。
何面目見先人於地下乎。
發歧不勝慚悔。
奔至裵川。
〈今未詳。
〉自刎死。
罽須哀哭。
收其屍。
殯葬而還。
王曰發歧謀伐宗國。
罪莫大焉。
今爾縱而不殺足矣。
反哭之哀。
其以寡人爲無道乎。
罽須泣曰。
臣請一言而死。
王後雖以先王遺命立大王。
大王不以禮讓之。
曾無兄弟友于之義。
臣欲成大王之美。
故收屍殯之。
大王若以仁忘惡。
以兄喪禮葬之。
孰謂大王不美乎。
因請死。
王前席慰諭。
命有司奉迎發歧之喪。
以王禮葬於裵嶺。
〈按。
天下之事。
不過義利兩端。
動以義則雖敗亦榮。
動以利則雖成亦辱。
蓋一時之得失輕。
而萬世之是非重故也。
況爲義則得衆。
背義則無親乎。
發歧於淫後利誘之時。
能以義抑。
有足多者。
及其延優之矯旨也。
若能仗義緻討。
以暴其奸淫矯誣之罪。
無一毫爭位之心。
則其義聲足以動人。
而今其聲罪之辭。
不過曰越次簒奪。
是已出於忿爭之私心。
宜國人之不從也。
罽須當延優之立。
高擧遠遯。
自靖其身可也。
如不得已。
亦當反兵討罪。
擁立發歧。
以靖國人可也。
其所以衛宗國。
適足以助奸惡。
惜哉。
〉 秋九月。
高句麗延優。
立其先王妃于氏爲妃。
延優因于氏得國。
故不復更娶。
立于氏爲後。
崔氏曰。
今于氏。
以陰先陽。
以婦乘夫。
以一身而再爲國母。
頑淫無恥。
天下古今。
一人而已。
當延優冊後之時。
有一忠臣義士。
力陳不可而沮止之。
則名正言順。
小可以得伸大義矣。
惜乎其不爾也。
是歲。
漢人多投高句麗。
中國亂也。
戊寅〈新羅奈解王三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三年。
〉春二月。
高句麗築丸都城。
○夏四月。
鷄林始祖廟前。
卧柳自起。
○五月。
鷄林國西大水。
免州縣一年租調。
遣使撫問。
己卯〈新羅奈解王四年。
高句麗山上王三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四年。
○駕洛居登王元年。
〉春三月。
駕洛君首露卒。
子居登嗣。
王在位百五十八歲而卒。
王之世。
黎民大化。
四方來則之。
號爲淳厖之治。
及薨。
國人悲慟。
葬于納陵。
高一丈周三百步。
一曰首陵。
〈在今金海府西。
〉每歲孟春三七日。
端午。
仲秋五日。
十五日祭之。
後以冬至大祀。
以太後配食。
〈記言及遺事補。
○按芝峯類說。
壬辰倭發首露王陵。
壙中甚濶。
頭骨大如銅盆。
手足脛骨甚偉。
柩傍有二女子面貌如生。
年可二十。
出置壙外。
旋卽消滅。
蓋其殉葬者也。
〉 庚辰〈新羅奈解王五年。
高句麗山上王四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五年。
〉秋九月庚午朔。
日食。
○百濟遣使聘倭。
〈倭史補○按海東記。
倭皇仲哀之九年。
百濟國始遣使來。
〉 辛巳〈新羅奈解王六年。
高句麗山上王五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六年。
〉春二月。
加耶請和於鷄林。
○三月丁卯朔。
日食。
○鷄林大旱慮囚。
癸未〈新羅奈解王八年。
高句麗山上王七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八年。
〉春三月。
高句麗王禱嗣於山川。
王以無子。
禱於山川。
夢天謂曰。
吾令汝小後生男。
勿憂也。
王覺語羣臣曰。
天語如此。
而奈無小後何。
乙巴素曰。
天命不可測。
王其待之。
〈按天何言哉。
設有言。
天豈與淫惡如延優者言乎。
延優欲掩酒桶鶉奔之迹。
矯天以爲言。
甚矣。
小人之無忌憚也。
〉 秋八月。
高句麗國相乙巴素卒。
以高優婁爲國相。
巴素一朝際會。
起草澤任國政。
言聽計行。
爲國相十三年而卒。
國人哀痛。
崔氏曰。
故國川。
句麗之良王耳。
擧巴素於草廬之中。
將欲共理國家。
爲宗社萬世之計。
及其薨逝。
于氏淫穢。
延優竊位。
其罪惡通天。
人人之所共誅也。
發歧拒于氏而發兵討之。
眞義擧也。
巴素爲上相。
宜率國人。
唱以大義。
執于氏。
延優。
至故國柩前。
數其罪賜之死。
而立發歧。
則名正言順。
而大事定矣。
顧乃助延優。
拒發歧。
使之奔竄他國。
遂至隕命。
已失大臣扶顚持危之責。
及延優立于氏。
爲後瀆亂綱常。
又不能諫止。
終身立其朝。
孔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哉。
巴素之謂矣。
冬十月。
靺鞨寇鷄林。
○鷄林桃李花。
大疫。
甲申〈新羅奈解王九年。
高句麗山上王八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九年。
〉秋七月。
百濟攻鷄林。
鷄林王子利音。
擊破之。
百濟攻新羅腰車城〈今未詳〉拔之。
殺其城主薛夫羅。
王怒命王子利音。
〈一雲奈音。
〉將六部精兵六千。
伐百濟破沙峴城。
〈今未詳。
〉 冬十月。
有星孛于東井。
○是歲。
遼東太守公孫度卒。
子康繼。
度據遼東。
?張海東。
東夷多服屬焉。
及卒。
子康立。
分樂浪郡之屯有,有塩縣。
〈二縣疑今黃海道。
〉以南荒地爲帶方郡。
〈見地理考。
〉遣公孫模,張敞等。
收集遺民之流入韓濊者。
倭韓諸國。
皆屬帶方。
〈三國誌及文獻通考補。
〉 乙酉〈新羅奈解王十年。
高句麗山上王九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年。
〉春二月。
鷄林以眞忠爲一伐飡。
參國政○鷄林遣使聘倭。
〈倭史補○按海東記。
倭皇神功之五年。
新羅國始遣使來。
〉 丁亥〈新羅奈解王十二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一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二年。
〉春正月。
鷄林以利音。
爲伊伐飡。
王子利音。
善用兵。
屢立戰功。
至是拜爲伊伐飡。
兼知內外兵馬事。
戊子〈新羅奈解王十三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二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三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
西巡郡邑。
○夏四月。
倭寇鷄林。
○秋。
百濟旱蝗盜起。
王撫安之。
冬十一月。
高句麗王微行。
如酒桶村。
麗郊豕逸。
掌者追之。
至酒桶村。
躑躅不能行。
有一女年二十許。
美而艶。
笑而前執之。
然後追者得之。
王聞而異之。
微行夜至女家。
欲禦之。
女曰王命不敢避。
幸而有子。
願不見遺。
王曰諾。
崔氏曰。
延優前日有麀聚之行。
汚衊閨門。
今日恣鶉奔之欲。
荒淫閭井。
滅絶綱常。
蕩無禮儀。
千載之下。
孰不唾罵而嗤鄙乎。
己醜〈新羅奈解王十四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三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四年。
〉春三月。
高句麗王如酒桶村。
先是。
王後于氏妬酒桶村女。
陰遣兵士殺之。
女男服而逃。
兵士追及之。
女曰殺我王命乎。
今妾有娠。
殺妾可也。
殺王子可乎。
兵士不敢害。
後愈怒必欲殺之。
王聞有娠。
復至女家詰之。
對曰妾平生不與兄弟同席。
況敢近異姓男子乎。
今在腹之子。
實大王之遺軆也。
王喜贈與厚。
後竟不能害。
秋七月。
浦上八國。
侵加羅。
鷄林救破之。
保羅。
〈未詳。
〉古自。
〈今固城。
〉史勿。
〈今泗川。
〉等八國。
侵加羅。
〈加羅。
駕洛也。
三國史本紀。
作加羅列傳。
作阿羅。
〉加羅王子請捄。
王命太子于老及利音。
將六部兵往救之。
擊殺八國將軍。
奪所虜六千人還之。
是役也。
有勿稽子者。
功最大。
以見忌利音。
不見錄。
人曰子功大。
而不見錄怨乎。
曰何怨之有。
曰盍聞之於王。
曰矜功求名。
志士所不爲也。
但當勵志待時而已。
九月。
高句麗王子郊彘生。
立酒桶女。
爲小後。
酒桶女生男。
王喜曰。
此天賚予嗣胤也。
以因郊豕而得。
名之曰郊彘。
立其女爲小後。
初小後之母方娠。
蔔之。
巫曰必生王後。
及生。
名後女。
冬十月。
高句麗移都丸都。
丸都地險阻。
多大山深谷。
至是。
自國內移都都。
國內凡二百七年而遷。
庚寅〈新羅奈解王十五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四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五年。
〉春二月。
百濟築赤峴,沙道二城。
王苦靺鞨侵軼。
築二城。
移東部民戶以實之。
夏。
鷄林旱。
慮囚。
原輕罪。
冬十月。
靺鞨寇百濟。
靺鞨攻百濟沙道城不克。
焚城門而遁。
辛卯〈新羅奈解王十六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五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六年。
〉春正月。
鷄林以萱堅爲伊飡。
允宗爲一吉飡。
○秋八月。
百濟國南蝗饑。
壬辰〈新羅奈解王十七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六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七年。
〉春三月。
加耶質子于鷄林。
○夏六月庚寅晦。
日食。
○骨浦,?浦,古史浦人。
侵鷄林。
骨浦〈今昌原〉?浦〈今興海一雲今?原〉古史浦〈古自國。
今固城。
史勿國今泗川。
疑居二國。
〉三國。
攻新羅竭火城。
〈按。
未詳。
遺事今蔚山爲屈弗。
卽竭火也。
〉王率兵出救大破之。
勿稽子斬獲數十級。
論功又不見錄。
歸語其婦曰。
爲臣之道。
見危則緻命。
臨亂則忘身。
前日浦上竭火之役。
可謂危難。
而不能緻命忘身。
以聞於人。
將何面目復出市朝乎。
遂被髮荷琴。
入師彘山。
〈今未詳。
〉作歌。
託竹樹之性。
擬溪澗之響。
扣琴制曲。
不復現於世。
癸巳〈新羅奈解王十八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七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八年。
〉春正月。
高句麗立子郊彘。
爲太子。
後改名憂位居 秋七月。
百濟西部獻白鹿。
賜穀百石。
甲午〈新羅奈解王十九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八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九年。
仇首王元年。
〉秋七月。
百濟攻鷄林。
鷄林將利音。
破之沙峴城。
濟兵陷腰車城。
〈今未詳。
〉殺城主薛夫。
王命伊伐飡利音。
率精兵六千擊之。
破濟兵于沙峴城。
九月。
百濟襲靺鞨取門城。
冬靺鞨冦述川。
百濟命北部眞果。
領兵一千。
襲取靺鞨石門城。
冬靺鞨以輕騎來侵。
至述川。
百濟王肖古薨。
太子仇首立。
是爲仇首王。
〈或雲夫須。
〉身長七尺。
威儀秀異。
丙申〈新羅奈解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年。
百濟仇首王三年。
〉秋八月。
百濟王敗靺鞨于沙道城下。
靺鞨來圍赤峴城。
城主固拒。
賊退歸。
王率勁騎八百。
追戰沙道城下。
破之。
丁酉〈新羅奈解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一年。
百濟仇首王四年。
〉春二月。
百濟設二柵于沙道城側。
時靺鞨頻歲來侵。
百濟設二柵于沙道城側。
東西相去十裡。
分赤峴城卒戍之。
秋八月。
漢平州人夏瑤。
投高句麗。
時中國亂。
瑤等一千餘家來投。
王納之。
置柵城。
冬十月。
高句麗地震。
有星孛于東北。
戊戌〈新羅奈解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二年。
百濟仇首王五年。
〉秋七月。
鷄林武庫兵器自出。
○百濟侵鷄林獐山城。
〈今慶山。
〉鷄林尼師今。
出擊走之。
己亥〈新羅奈解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三年。
百濟仇首王六年。
〉春二月壬子晦。
日食。
庚子〈新羅奈解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四年。
百濟仇首王七年。
〉春三月。
鷄林利音卒。
以忠萱爲伊伐飡。
兼知兵馬事。
○秋七月。
鷄林大閱楊山西。
○冬十月。
靺鞨寇百濟北邊。
○是歲。
曹丕簒漢。
辛醜〈新羅奈解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五年。
百濟仇首王八年。
〉夏五月。
百濟國東大水。
○六月戊辰晦。
日食。
○秋八月。
百濟大閱漢水西。
壬寅〈新羅奈解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六年。
百濟仇首王九年。
〉春二月。
百濟修堤防勸農。
○夏四月。
鷄林南新人死。
歷月復活。
○六月。
百濟京都雨魚。
○冬十月。
百濟大破鷄林於熊谷。
百濟侵牛頭州鎭。
王遣伊伐飡忠萱。
領兵五千。
逆戰於熊谷大敗。
單騎遁還。
貶爲鎭主。
以連珍代之。
兼知兵馬事。
十一月庚申晦。
日食。
甲辰〈新羅奈解王二十九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八年。
百濟仇首王十一年。
〉秋七月。
鷄林將連珍。
破百濟兵於烽山。
殺獲千餘級。
○八月。
鷄林築烽山城。
丙午〈新羅奈解王三十一年。
高句麗山上王三十年。
百濟仇首王十三年。
〉秋。
鷄林大旱。
自春不雨。
至秋七月乃雨。
王發倉賑饑。
錄囚原輕罪。
丁未〈新羅奈解王三十二年。
高句麗山上王三十一年。
東川王元年。
百濟仇首王十四年。
〉春三月。
鷄林以康萱爲伊伐飡。
○夏四月。
百濟大旱。
王祈東明廟。
乃雨。
五月。
高句麗王延優薨。
太子憂位居立。
王薨。
葬山上陵。
太子立。
是爲東川王。
〈一雲東壤。
〉性寬仁。
母後欲試之。
候王出遊。
使人截路馬鬣。
王還曰馬無鬣可憐。
又令侍者進羹覆衣。
亦不怒。
戊申〈新羅奈解王三十三年。
高句麗東川王二年。
百濟仇首王十五年。
〉春二月。
高句麗王如卒本。
祭始祖廟。
大赦。
○三月。
高句麗王。
尊于氏爲太後。
○是歲。
漢遼東太守公孫康卒。
弟恭繼康子淵簒之。
己酉〈新羅奈解王三十四年。
高句麗東川王三年。
百濟仇首王十六年。
〉秋九月。
鷄林地震。
○冬十一月。
靺鞨入百濟。
王遣精兵三百拒之。
賊伏兵夾擊。
濟兵大敗。
百濟大疫。
庚戌〈新羅奈解王三十五年。
助賁王元年。
高句麗東川王四年。
百濟仇首王十七年。
〉春三月。
鷄林尼師今奈解薨。
伐休王太孫助賁立。
是謂助賁〈一雲諸貴〉尼師今。
伐休太子骨正之子也。
王將薨。
遺言以婿助賁繼位。
身長美儀表。
臨事明斷。
國人畏敬之。
母金氏玉帽夫人。
仇道之女。
妃昔氏阿爾兮夫人。
奈解王之女也。
鷄林以連忠。
爲伊飡委軍國事。
○秋七月。
高句麗高優婁卒。
以于台明臨於漱。
爲國相。
辛亥〈新羅助賁王二年。
高句麗東川王五年。
百濟仇首王十八年。
〉夏四月。
百濟雨雹。
大如栗。
鳥雀中死。
秋七月。
鷄林以伊飡昔于老。
爲大將軍。
○鷄林遣昔于老。
?甘文國爲郡。
〈今開寧縣縣東二裡柳山北。
有甘文國宮闕遺址。
縣北二十裡。
有大塚。
俗傳甘文金孝王陵。
縣西熊峴裡。
稱甘文國獐夫人陵。
〉 壬子〈新羅助賁王三年。
高句麗東川王六年。
百濟仇首王十九年。
〉夏四月。
倭寇鷄林。
倭人猝至。
圍金城。
王親出戰。
賊潰走。
輕騎追擊。
殺獲千餘級。
癸醜〈新羅助賁王四年。
高句麗東川王七年。
百濟仇首王二十年。
〉夏五月。
鷄林昔于老。
敗倭于沙道。
倭寇新羅東邊。
伊飡于老。
與戰于沙道。
〈今未詳。
〉乘風縱火。
焚其舟。
賊盡赴水死。
高句麗遣使如吳。
時遼東公孫淵。
稱臣於吳。
吳主孫權大悅。
遣使封淵爲燕王。
及至。
淵斬其使張彌。
送其首于魏。
拘其屬秦旦,黃彊等。
于玄菟。
旦等逃奔麗。
因宣吳主旨。
紿言有賜。
爲遼東所劫奪。
王喜。
遣皁衣二十五人。
送旦等還吳。
奉表稱臣。
貢貂皮千枚。
鶡鷄皮十具。
〈資治通鑑。
文獻通考補。
〉 甲寅〈新羅助賁王五年。
高句麗東川王八年。
百濟仇首王二十一年。
古爾王元年。
〉秋九月。
高句麗于氏死。
葬山上王陵。
太後臨終遺言曰。
妾失節。
將何面目。
見國壤於地下乎。
若羣臣不忍棄丘壑。
請葬山上王陵。
從之。
國壤降於巫曰。
餘見于氏歸山上。
不勝憤恚。
遂與戰。
退而思之。
顔厚羞見國人。
爾告於朝。
遮我以物。
於是種松七重於陵前。
國壤卽國川也。
百濟王仇首薨。
長子沙伴立。
肖古王弟古爾。
廢沙伴而自立。
是爲古爾王。
肖古王之弟也。
沙伴幼少。
不能爲政。
古尒廢而自立。
是歲。
魏遣使高句麗和親。
丙辰〈新羅助賁王七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年。
百濟古爾王三年。
〉春二月。
骨伐國。
降于鷄林。
骨伐國王阿音夫。
率衆來降。
王賜第宅莊園。
以其地爲郡。
〈按骨伐。
今永川郡之臨川縣。
在郡東南五裡。
亦稱骨火。
新羅地名多稱火。
方言稱火爲弗。
又弗轉爲伐。
皆方言之變也。
〉 秋七月。
高句麗斬吳使。
傳首於魏。
吳王孫權遣使。
胡衛通和。
王留其使斬之。
傳首於魏。
〈按交隣通和。
有國之常也。
然而吳之於麗。
風濤萬裡。
地勢隔絶。
不可以隣國言也。
是以。
吳未甞有求於麗。
而前歲麗王遣使稱臣。
吳使之來。
爲其報聘也。
王當隨其來而待之可也。
今反殺使。
傳首於魏。
欲襲公孫亂亡之政。
其不義甚矣。
王之此擧。
不過求媚於魏。
而纔過十年。
毌丘一出。
都邑殘破。
幾不保國。
不義之效如是矣。
〉 冬十月。
百濟王獵西海大島。
親射鹿四十後。
大閱於石川。
雙鴈起於川上。
王又射之。
皆中。
權氏曰。
濟王以國君之尊。
曠廢庶政。
越風濤之險。
觸啣橛之危。
多殺不忌。
誇示射禦之能。
侈然自肆。
而不知其非。
籲。
傳曰馳聘田獵。
令人心荒。
可不戒哉。
丁巳〈新羅助賁王八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一年。
百濟古爾王四年。
〉秋八月。
鷄林蝗。
○高句麗遣使如魏。
○是歲。
公孫淵自稱燕王。
戊午〈新羅助賁王九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二年。
百濟古爾王五年。
〉春正月。
百濟王謁東明廟。
祭天地。
用皷吹。
○二月。
百濟王。
田釜山。
〈今未詳。
〉五旬而返。
○夏四月。
雷震百濟宮門。
黃龍自其門飛出。
是歲魏司馬懿討公孫淵斬之。
取遼東。
懿之出兵。
高句麗王遣主簿大加。
將千人助之。
〈按。
公孫氏據遼東。
自初平元年庚午至此。
凡三世四十九年亡。
〉 魏遣將。
取樂浪帶方郡。
時二郡隔遠中國。
分屬麗濟。
魏遣帶方太守劉昕。
樂浪太守鮮于嗣。
越海定二郡。
於是遼東玄菟樂浪帶方。
皆屬於魏。
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
其次爲邑長。
其俗好衣幘。
下戶詣郡朝謁。
皆假衣幘。
自服印綬衣幘者千餘人。
部從事吳林。
以樂浪本統韓國。
分割辰韓八國。
以與樂浪。
〈按。
此時新羅百濟之稱。
不聞於中國。
故中國人人稱羅濟爲韓國。
○三國志。
文獻通考補。
〉 倭遣使詣帶方郡。
朝魏。
倭未甞通中國。
但覊屬于帶方郡。
至是。
其女王卑彌呼。
遣大夫詣郡。
求詣天子朝獻。
太守送至魏都。
〈文獻通考補。
○按。
海東記雲女王神功之三十九年己未。
始遣使于漢通考。
作景初二年戊午。
〉 己未〈新羅助賁王十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三年。
百濟古爾王六年。
〉百濟自正月不雨。
至于五月。
庚申〈新羅助賁王十一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四年。
百濟古爾王七年。
〉春百濟侵鷄林。
○夏四月。
百濟以眞忠爲左將。
委以內外兵馬事。
秋七月。
百濟大閱於石川。
雙鴈起於川上。
王射之皆中。
壬戌〈新羅助賁王十三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六年。
百濟古爾王九年。
〉春。
百濟開稻田於南澤。
○夏四月。
百濟以叔父質。
爲右輔。
質性慧毅。
謀事無失。
秋。
鷄林大有年。
古陁郡〈今安東〉進嘉禾。
○高句麗。
襲魏遼東。
麗與魏。
通和已八年。
至是。
麗王遣將襲遼東。
破西安平縣。
兵釁自此始矣。
癸亥〈新羅助賁王十四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七年。
百濟古爾王十年。
〉春正月。
百濟王謁東明廟。
○高句麗立王子然弗。
爲太子赦。
○百濟設太壇。
祀天地山川。
甲子〈新羅助賁王十五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八年。
百濟古爾王十一年。
〉春正月。
鷄林以伊飡昔
高句麗故國川王二年。
百濟肖古王十五年。
盡癸酉新羅炤智王十五年。
高句麗文咨王二年。
百濟東城王十五年。
〉凡三百十四年。
庚申〈新羅阿達羅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二年。
百濟肖古王十五年。
○駕洛首露王百三十九年。
○大國三小國一凡四國。
〉春二月。
高句麗立妃于氏。
提那部于素之女也。
秋九月。
高句麗王。
如卒本。
祀始祖廟。
甲子〈新羅阿達羅王三十一年。
伐休王昔氏元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六年。
百濟肖古王十九年。
〉春三月。
鷄林尼師今阿達羅薨。
國人立脫解王孫昔伐休。
王薨。
無子。
國人立脫解王子仇鄒角幹之子伐休。
〈一作發暉。
〉爲王。
是爲伐休尼師今。
母金氏隻珍內禮夫人。
伐休占風雲。
預知水旱豊儉。
又知人邪正。
人謂之聖王。
漢遼東侵高句麗。
麗王敗之于坐原。
遼東太守興師來侵。
王遣子罽須拒之不克。
王親帥精騎。
與漢軍戰於坐原〈今未詳〉敗之。
斬首山積。
乙醜〈新羅伐休王二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七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年。
〉春二月。
鷄林置左右軍主。
伐召文國。
拜波珍飡仇道。
一吉飡仇須兮。
爲左右軍主。
伐召文國。
〈今義城縣。
〉軍主之名始此。
仇道者。
金閼智五世孫也。
丙寅〈新羅伐休王三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八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一年。
〉春正月。
鷄林尼師今。
巡州郡觀風俗。
○夏四月。
熒惑守心。
○五月壬辰晦。
日食。
○冬十月。
有星孛于西北。
丁卯〈新羅伐休王四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九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二年。
〉春三月。
鷄林令州郡。
無作土木之事。
○夏五月。
百濟旱漢水竭。
戊辰〈新羅伐休王五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三年。
〉春二月。
百濟重修宮室。
○百濟。
侵鷄林母山城。
己巳〈新羅伐休王六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一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四年。
〉春三月。
駕洛君妃許氏卒。
許氏稱皇玉夫人。
或號普州太後。
卒年百五十七歲。
有子十人。
得後姓者二人。
〈後陵在今金海府西王陵後一裡。
〉 夏四月丙子朔。
日食。
○秋七月。
鷄林將金仇道。
敗百濟兵於狗壤。
先是。
仇道禦百濟兵于母山城。
至是。
與百濟戰于狗壤〈今未詳〉敗之。
殺獲五百餘級。
庚午〈新羅伐休王七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二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五年。
〉秋八月。
百濟。
襲鷄林敗之。
百濟襲新羅西境圓山鄕。
進圍缶谷城。
〈二地今幷未詳。
〉仇道卛勁騎五百擊之。
濟人佯走。
仇道追及蛙山。
濟人還擊大敗之。
新羅王貶仇道爲缶谷城主。
以薛支爲左軍主。
是歲。
漢以公孫度。
爲遼東太守。
時漢室衰微。
度知天下將亂。
求出遼東。
到官。
以法誅滅郡中豪族百餘家。
郡中震慄。
乃東伐高句麗。
西擊烏桓。
語所親曰。
漢祚將絶。
當與諸卿圖王耳。
於是。
分遼東。
爲遼西中遼郡。
各置太守。
越海收東萊諸縣。
置營州刺使。
自立爲遼東侯平州牧。
〈資治通鑑補○按遼東。
在九州之外東北一隅。
被山帶河。
南臨大海。
據形勝之地。
擅魚塩之利。
當天下有事之時。
其勢亦足以自爲。
故公孫度求出遼東。
亦能?張。
自後。
慕容氏,渤海大氏。
亦皆?據一方。
虎視諸夷。
而中國亦不能禁。
至遼至金。
莫不先定遼地。
而與天下爭衡。
此亦籌策之士所宜知。
〉 辛未〈新羅伐休王八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三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六年。
〉夏四月。
高句麗外戚左可慮等叛。
伏誅。
中畏大夫沛者於畀留。
評者左可慮。
皆以後戚。
執國命。
多行不義。
子弟倚勢驕侈。
掠奪人子女田宅。
國人怨憤。
王聞之怒。
欲誅之。
左可慮等。
與四椽那諸部擧兵叛。
攻王都。
王徵畿內兵討平之。
高句麗聘鴨綠處士乙巴素。
立爲相。
授國政。
王旣誅左可慮等。
下令諸部曰。
近者官以寵受。
位非德進。
毒流百姓。
動我王家。
此寡人不明所緻。
汝四部其各擧賢良在下者。
於是四部共擧東部晏留。
王徵之。
委以國政。
晏留言於王曰。
微臣庸愚。
固不足以忝大政。
西鴨綠谷左勿村乙巴素者。
琉璃王大臣乙素之孫也。
性質剛毅。
智慮淵深。
不見用於世。
力田自給。
大王若欲理國。
非此人則不可。
王遣使以卑辭重禮聘之。
拜中畏大夫。
加爵爲于台。
謂曰孤叨承先業。
處臣民之上。
德薄才短。
未濟於理。
先生藏用晦明。
竆處草澤者久矣。
今不我棄。
幡然而來。
非獨孤之喜幸。
社稷生民之福也。
請安承敎。
公其盡心巴素意雖許國。
謂所受職不足以濟事。
乃對曰。
臣之駑蹇。
不敢當嚴命。
願大王選賢良授高官。
以成大業。
王知其意。
乃除爲國相。
令知政事。
於是朝臣國戚。
謂素以新間舊。
疾之。
王有敎曰。
無貴賤。
苟不從國相者。
族之。
素退告人曰。
不逢時則隱。
逢時則仕。
士之常也。
今上待我以厚意。
其可復念舊隱乎。
乃以至誠奉國。
明政敎愼賞罰。
民人以安內外無事。
秋九月。
蚩尤旗見於角亢。
○冬十月。
高句麗以晏留爲大使者。
王謂晏留曰。
若無子之一言。
孤不能得巴素以共理。
今庶績之凝。
子之功也。
有是命。
金氏曰。
古先哲王之於賢者也。
立之無方。
用之不惑。
若殷高宗之傅說。
蜀主之孔明。
秦苻堅之王猛。
然後賢在位能在職。
政敎修明。
國家可保。
今王發巴素於海濱。
不撓衆口。
置百官之上。
又賞擧者。
可謂得先王之法矣。
癸酉〈新羅伐休王十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五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八年。
〉春正月甲寅朔。
日食。
○三月。
鷄林漢祗部女。
一産四男一女。
○夏六月。
倭國大饑。
來求食於新羅者。
千餘人。
甲戌〈新羅伐休王十一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六年。
百濟肖古王二十九年。
〉夏六月乙巳晦。
日食。
○秋七月。
高句麗隕霜殺糓。
○冬十月。
高句麗立賑貸法。
王出畋。
路見哭者。
問之。
對曰臣貧竆。
常以傭力養母。
今歲不登。
無所於傭。
不得升鬥之食。
以是哭。
王曰孤爲民父母。
斯民至於此極。
孤之罪也。
給衣食以存撫之。
因命內外所司。
訪鱞寡孤獨老病貧乏不能自存者。
賑恤之。
又令每歲。
自三月至七月。
出官糓以賑貸百姓。
稱家口多少。
至十月。
還輸以爲恒式。
內外大悅。
〈按。
此後世還上之始。
當春艱食之時。
出官穀以貸民。
及秋物成之後。
輸民糓而納官。
故曰還上。
麗王問竆民之饑困。
而立賑貸之法。
其曰賑則賑饑民矣。
其曰貸則貸官糓而責之償也。
賑固可矣。
貸則不可。
何者。
是民也皆吾赤子也。
方當饑竆顚連之際。
出粟而濟之。
父母之責也。
何事乎貸而責其償也。
蓋徒給而不責之償。
則國儲窘竭。
後無可繼故也。
苟能制法。
通輕重之權。
爲斂散之術。
而得其宜。
則無事乎貸。
而民國有裕矣。
前期貸民。
後責其償。
則必不免鞭笞驚擾之患。
此其法之不善者也。
劉晏。
唐之善理財者也。
未嘗假貸乎民曰。
使吏依法督責。
非民之便。
善哉言乎。
句麗此時。
君相得人。
其立法施爲不貽民害。
必有可觀。
而史雲以爲恒式。
則後來得人。
未必皆賢。
而民受困矣。
〉 丙子〈新羅伐休王十三年奈解王元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八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一年。
〉春二月。
鷄林重修宮室。
○夏四月。
鷄林尼師今伐休薨。
庶孫奈解立。
王薨。
太子骨正及次子伊買皆早卒。
太孫助賁尙幼。
乃立伊買之子奈解。
是爲奈解尼師今。
容儀?偉。
有俊才。
母內禮夫人。
妃昔氏。
助賁之妹也。
是歲自正月至四月不雨。
及王卽位之日。
大雨浹洽。
百姓歡慶。
丁醜〈新羅奈解王二年。
高句麗故國川王十九年。
山上王元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二年。
〉夏五月。
高句麗王男武薨。
王妃于氏矯遺命。
立王少弟延優。
王薨。
後秘不發喪。
夜往王次弟發歧第。
說曰王薨而無子。
子宜爲嗣。
發歧不知王薨。
且曰天之曆數必有所歸。
不可輕議。
況婦人夜行。
禮乎。
後慙。
便往王少弟延優第。
延優迎入飮之。
後曰王薨無嗣。
發歧當立。
而謂妾無禮。
是以來見子耳。
延優親自操刀。
割肉侑酒。
誤傷其指。
後解裙帶|之。
謂曰王新喪。
夜又深。
恐有不虞。
遂執延優手入宮。
翌日矯遺命立之。
是爲山上王。
有勇力便騎射。
葬王于故國川原。
高句麗王子發歧。
奔遼東乞師。
討延優不克。
自殺。
發歧聞延優爲王。
大怒。
以兵圍王宮。
呼曰兄死弟及。
禮也。
汝越次簒奪。
大罪也。
宜速出。
不然。
誅及妻孥。
延優閉門三日。
國人又無從發歧者。
發歧知事不濟。
以妻子奔遼東。
見公孫度言其故。
願假兵三萬以平亂。
度從之。
延優遣其弟罽須。
將兵禦之。
漢兵大敗。
罽須自爲先鋒追之。
發歧語罽須曰。
汝今忍害老兄乎。
罽須曰。
延優不以國讓。
雖非義也。
然兄亦以一時之憤。
欲?宗國。
是何意耶。
身沒之後。
何面目見先人於地下乎。
發歧不勝慚悔。
奔至裵川。
〈今未詳。
〉自刎死。
罽須哀哭。
收其屍。
殯葬而還。
王曰發歧謀伐宗國。
罪莫大焉。
今爾縱而不殺足矣。
反哭之哀。
其以寡人爲無道乎。
罽須泣曰。
臣請一言而死。
王後雖以先王遺命立大王。
大王不以禮讓之。
曾無兄弟友于之義。
臣欲成大王之美。
故收屍殯之。
大王若以仁忘惡。
以兄喪禮葬之。
孰謂大王不美乎。
因請死。
王前席慰諭。
命有司奉迎發歧之喪。
以王禮葬於裵嶺。
〈按。
天下之事。
不過義利兩端。
動以義則雖敗亦榮。
動以利則雖成亦辱。
蓋一時之得失輕。
而萬世之是非重故也。
況爲義則得衆。
背義則無親乎。
發歧於淫後利誘之時。
能以義抑。
有足多者。
及其延優之矯旨也。
若能仗義緻討。
以暴其奸淫矯誣之罪。
無一毫爭位之心。
則其義聲足以動人。
而今其聲罪之辭。
不過曰越次簒奪。
是已出於忿爭之私心。
宜國人之不從也。
罽須當延優之立。
高擧遠遯。
自靖其身可也。
如不得已。
亦當反兵討罪。
擁立發歧。
以靖國人可也。
其所以衛宗國。
適足以助奸惡。
惜哉。
〉 秋九月。
高句麗延優。
立其先王妃于氏爲妃。
延優因于氏得國。
故不復更娶。
立于氏爲後。
崔氏曰。
今于氏。
以陰先陽。
以婦乘夫。
以一身而再爲國母。
頑淫無恥。
天下古今。
一人而已。
當延優冊後之時。
有一忠臣義士。
力陳不可而沮止之。
則名正言順。
小可以得伸大義矣。
惜乎其不爾也。
是歲。
漢人多投高句麗。
中國亂也。
戊寅〈新羅奈解王三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三年。
〉春二月。
高句麗築丸都城。
○夏四月。
鷄林始祖廟前。
卧柳自起。
○五月。
鷄林國西大水。
免州縣一年租調。
遣使撫問。
己卯〈新羅奈解王四年。
高句麗山上王三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四年。
○駕洛居登王元年。
〉春三月。
駕洛君首露卒。
子居登嗣。
王在位百五十八歲而卒。
王之世。
黎民大化。
四方來則之。
號爲淳厖之治。
及薨。
國人悲慟。
葬于納陵。
高一丈周三百步。
一曰首陵。
〈在今金海府西。
〉每歲孟春三七日。
端午。
仲秋五日。
十五日祭之。
後以冬至大祀。
以太後配食。
〈記言及遺事補。
○按芝峯類說。
壬辰倭發首露王陵。
壙中甚濶。
頭骨大如銅盆。
手足脛骨甚偉。
柩傍有二女子面貌如生。
年可二十。
出置壙外。
旋卽消滅。
蓋其殉葬者也。
〉 庚辰〈新羅奈解王五年。
高句麗山上王四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五年。
〉秋九月庚午朔。
日食。
○百濟遣使聘倭。
〈倭史補○按海東記。
倭皇仲哀之九年。
百濟國始遣使來。
〉 辛巳〈新羅奈解王六年。
高句麗山上王五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六年。
〉春二月。
加耶請和於鷄林。
○三月丁卯朔。
日食。
○鷄林大旱慮囚。
癸未〈新羅奈解王八年。
高句麗山上王七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八年。
〉春三月。
高句麗王禱嗣於山川。
王以無子。
禱於山川。
夢天謂曰。
吾令汝小後生男。
勿憂也。
王覺語羣臣曰。
天語如此。
而奈無小後何。
乙巴素曰。
天命不可測。
王其待之。
〈按天何言哉。
設有言。
天豈與淫惡如延優者言乎。
延優欲掩酒桶鶉奔之迹。
矯天以爲言。
甚矣。
小人之無忌憚也。
〉 秋八月。
高句麗國相乙巴素卒。
以高優婁爲國相。
巴素一朝際會。
起草澤任國政。
言聽計行。
爲國相十三年而卒。
國人哀痛。
崔氏曰。
故國川。
句麗之良王耳。
擧巴素於草廬之中。
將欲共理國家。
爲宗社萬世之計。
及其薨逝。
于氏淫穢。
延優竊位。
其罪惡通天。
人人之所共誅也。
發歧拒于氏而發兵討之。
眞義擧也。
巴素爲上相。
宜率國人。
唱以大義。
執于氏。
延優。
至故國柩前。
數其罪賜之死。
而立發歧。
則名正言順。
而大事定矣。
顧乃助延優。
拒發歧。
使之奔竄他國。
遂至隕命。
已失大臣扶顚持危之責。
及延優立于氏。
爲後瀆亂綱常。
又不能諫止。
終身立其朝。
孔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哉。
巴素之謂矣。
冬十月。
靺鞨寇鷄林。
○鷄林桃李花。
大疫。
甲申〈新羅奈解王九年。
高句麗山上王八年。
百濟肖古王三十九年。
〉秋七月。
百濟攻鷄林。
鷄林王子利音。
擊破之。
百濟攻新羅腰車城〈今未詳〉拔之。
殺其城主薛夫羅。
王怒命王子利音。
〈一雲奈音。
〉將六部精兵六千。
伐百濟破沙峴城。
〈今未詳。
〉 冬十月。
有星孛于東井。
○是歲。
遼東太守公孫度卒。
子康繼。
度據遼東。
?張海東。
東夷多服屬焉。
及卒。
子康立。
分樂浪郡之屯有,有塩縣。
〈二縣疑今黃海道。
〉以南荒地爲帶方郡。
〈見地理考。
〉遣公孫模,張敞等。
收集遺民之流入韓濊者。
倭韓諸國。
皆屬帶方。
〈三國誌及文獻通考補。
〉 乙酉〈新羅奈解王十年。
高句麗山上王九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年。
〉春二月。
鷄林以眞忠爲一伐飡。
參國政○鷄林遣使聘倭。
〈倭史補○按海東記。
倭皇神功之五年。
新羅國始遣使來。
〉 丁亥〈新羅奈解王十二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一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二年。
〉春正月。
鷄林以利音。
爲伊伐飡。
王子利音。
善用兵。
屢立戰功。
至是拜爲伊伐飡。
兼知內外兵馬事。
戊子〈新羅奈解王十三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二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三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
西巡郡邑。
○夏四月。
倭寇鷄林。
○秋。
百濟旱蝗盜起。
王撫安之。
冬十一月。
高句麗王微行。
如酒桶村。
麗郊豕逸。
掌者追之。
至酒桶村。
躑躅不能行。
有一女年二十許。
美而艶。
笑而前執之。
然後追者得之。
王聞而異之。
微行夜至女家。
欲禦之。
女曰王命不敢避。
幸而有子。
願不見遺。
王曰諾。
崔氏曰。
延優前日有麀聚之行。
汚衊閨門。
今日恣鶉奔之欲。
荒淫閭井。
滅絶綱常。
蕩無禮儀。
千載之下。
孰不唾罵而嗤鄙乎。
己醜〈新羅奈解王十四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三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四年。
〉春三月。
高句麗王如酒桶村。
先是。
王後于氏妬酒桶村女。
陰遣兵士殺之。
女男服而逃。
兵士追及之。
女曰殺我王命乎。
今妾有娠。
殺妾可也。
殺王子可乎。
兵士不敢害。
後愈怒必欲殺之。
王聞有娠。
復至女家詰之。
對曰妾平生不與兄弟同席。
況敢近異姓男子乎。
今在腹之子。
實大王之遺軆也。
王喜贈與厚。
後竟不能害。
秋七月。
浦上八國。
侵加羅。
鷄林救破之。
保羅。
〈未詳。
〉古自。
〈今固城。
〉史勿。
〈今泗川。
〉等八國。
侵加羅。
〈加羅。
駕洛也。
三國史本紀。
作加羅列傳。
作阿羅。
〉加羅王子請捄。
王命太子于老及利音。
將六部兵往救之。
擊殺八國將軍。
奪所虜六千人還之。
是役也。
有勿稽子者。
功最大。
以見忌利音。
不見錄。
人曰子功大。
而不見錄怨乎。
曰何怨之有。
曰盍聞之於王。
曰矜功求名。
志士所不爲也。
但當勵志待時而已。
九月。
高句麗王子郊彘生。
立酒桶女。
爲小後。
酒桶女生男。
王喜曰。
此天賚予嗣胤也。
以因郊豕而得。
名之曰郊彘。
立其女爲小後。
初小後之母方娠。
蔔之。
巫曰必生王後。
及生。
名後女。
冬十月。
高句麗移都丸都。
丸都地險阻。
多大山深谷。
至是。
自國內移都都。
國內凡二百七年而遷。
庚寅〈新羅奈解王十五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四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五年。
〉春二月。
百濟築赤峴,沙道二城。
王苦靺鞨侵軼。
築二城。
移東部民戶以實之。
夏。
鷄林旱。
慮囚。
原輕罪。
冬十月。
靺鞨寇百濟。
靺鞨攻百濟沙道城不克。
焚城門而遁。
辛卯〈新羅奈解王十六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五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六年。
〉春正月。
鷄林以萱堅爲伊飡。
允宗爲一吉飡。
○秋八月。
百濟國南蝗饑。
壬辰〈新羅奈解王十七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六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七年。
〉春三月。
加耶質子于鷄林。
○夏六月庚寅晦。
日食。
○骨浦,?浦,古史浦人。
侵鷄林。
骨浦〈今昌原〉?浦〈今興海一雲今?原〉古史浦〈古自國。
今固城。
史勿國今泗川。
疑居二國。
〉三國。
攻新羅竭火城。
〈按。
未詳。
遺事今蔚山爲屈弗。
卽竭火也。
〉王率兵出救大破之。
勿稽子斬獲數十級。
論功又不見錄。
歸語其婦曰。
爲臣之道。
見危則緻命。
臨亂則忘身。
前日浦上竭火之役。
可謂危難。
而不能緻命忘身。
以聞於人。
將何面目復出市朝乎。
遂被髮荷琴。
入師彘山。
〈今未詳。
〉作歌。
託竹樹之性。
擬溪澗之響。
扣琴制曲。
不復現於世。
癸巳〈新羅奈解王十八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七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八年。
〉春正月。
高句麗立子郊彘。
爲太子。
後改名憂位居 秋七月。
百濟西部獻白鹿。
賜穀百石。
甲午〈新羅奈解王十九年。
高句麗山上王十八年。
百濟肖古王四十九年。
仇首王元年。
〉秋七月。
百濟攻鷄林。
鷄林將利音。
破之沙峴城。
濟兵陷腰車城。
〈今未詳。
〉殺城主薛夫。
王命伊伐飡利音。
率精兵六千擊之。
破濟兵于沙峴城。
九月。
百濟襲靺鞨取門城。
冬靺鞨冦述川。
百濟命北部眞果。
領兵一千。
襲取靺鞨石門城。
冬靺鞨以輕騎來侵。
至述川。
百濟王肖古薨。
太子仇首立。
是爲仇首王。
〈或雲夫須。
〉身長七尺。
威儀秀異。
丙申〈新羅奈解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年。
百濟仇首王三年。
〉秋八月。
百濟王敗靺鞨于沙道城下。
靺鞨來圍赤峴城。
城主固拒。
賊退歸。
王率勁騎八百。
追戰沙道城下。
破之。
丁酉〈新羅奈解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一年。
百濟仇首王四年。
〉春二月。
百濟設二柵于沙道城側。
時靺鞨頻歲來侵。
百濟設二柵于沙道城側。
東西相去十裡。
分赤峴城卒戍之。
秋八月。
漢平州人夏瑤。
投高句麗。
時中國亂。
瑤等一千餘家來投。
王納之。
置柵城。
冬十月。
高句麗地震。
有星孛于東北。
戊戌〈新羅奈解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二年。
百濟仇首王五年。
〉秋七月。
鷄林武庫兵器自出。
○百濟侵鷄林獐山城。
〈今慶山。
〉鷄林尼師今。
出擊走之。
己亥〈新羅奈解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三年。
百濟仇首王六年。
〉春二月壬子晦。
日食。
庚子〈新羅奈解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四年。
百濟仇首王七年。
〉春三月。
鷄林利音卒。
以忠萱爲伊伐飡。
兼知兵馬事。
○秋七月。
鷄林大閱楊山西。
○冬十月。
靺鞨寇百濟北邊。
○是歲。
曹丕簒漢。
辛醜〈新羅奈解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五年。
百濟仇首王八年。
〉夏五月。
百濟國東大水。
○六月戊辰晦。
日食。
○秋八月。
百濟大閱漢水西。
壬寅〈新羅奈解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六年。
百濟仇首王九年。
〉春二月。
百濟修堤防勸農。
○夏四月。
鷄林南新人死。
歷月復活。
○六月。
百濟京都雨魚。
○冬十月。
百濟大破鷄林於熊谷。
百濟侵牛頭州鎭。
王遣伊伐飡忠萱。
領兵五千。
逆戰於熊谷大敗。
單騎遁還。
貶爲鎭主。
以連珍代之。
兼知兵馬事。
十一月庚申晦。
日食。
甲辰〈新羅奈解王二十九年。
高句麗山上王二十八年。
百濟仇首王十一年。
〉秋七月。
鷄林將連珍。
破百濟兵於烽山。
殺獲千餘級。
○八月。
鷄林築烽山城。
丙午〈新羅奈解王三十一年。
高句麗山上王三十年。
百濟仇首王十三年。
〉秋。
鷄林大旱。
自春不雨。
至秋七月乃雨。
王發倉賑饑。
錄囚原輕罪。
丁未〈新羅奈解王三十二年。
高句麗山上王三十一年。
東川王元年。
百濟仇首王十四年。
〉春三月。
鷄林以康萱爲伊伐飡。
○夏四月。
百濟大旱。
王祈東明廟。
乃雨。
五月。
高句麗王延優薨。
太子憂位居立。
王薨。
葬山上陵。
太子立。
是爲東川王。
〈一雲東壤。
〉性寬仁。
母後欲試之。
候王出遊。
使人截路馬鬣。
王還曰馬無鬣可憐。
又令侍者進羹覆衣。
亦不怒。
戊申〈新羅奈解王三十三年。
高句麗東川王二年。
百濟仇首王十五年。
〉春二月。
高句麗王如卒本。
祭始祖廟。
大赦。
○三月。
高句麗王。
尊于氏爲太後。
○是歲。
漢遼東太守公孫康卒。
弟恭繼康子淵簒之。
己酉〈新羅奈解王三十四年。
高句麗東川王三年。
百濟仇首王十六年。
〉秋九月。
鷄林地震。
○冬十一月。
靺鞨入百濟。
王遣精兵三百拒之。
賊伏兵夾擊。
濟兵大敗。
百濟大疫。
庚戌〈新羅奈解王三十五年。
助賁王元年。
高句麗東川王四年。
百濟仇首王十七年。
〉春三月。
鷄林尼師今奈解薨。
伐休王太孫助賁立。
是謂助賁〈一雲諸貴〉尼師今。
伐休太子骨正之子也。
王將薨。
遺言以婿助賁繼位。
身長美儀表。
臨事明斷。
國人畏敬之。
母金氏玉帽夫人。
仇道之女。
妃昔氏阿爾兮夫人。
奈解王之女也。
鷄林以連忠。
爲伊飡委軍國事。
○秋七月。
高句麗高優婁卒。
以于台明臨於漱。
爲國相。
辛亥〈新羅助賁王二年。
高句麗東川王五年。
百濟仇首王十八年。
〉夏四月。
百濟雨雹。
大如栗。
鳥雀中死。
秋七月。
鷄林以伊飡昔于老。
爲大將軍。
○鷄林遣昔于老。
?甘文國爲郡。
〈今開寧縣縣東二裡柳山北。
有甘文國宮闕遺址。
縣北二十裡。
有大塚。
俗傳甘文金孝王陵。
縣西熊峴裡。
稱甘文國獐夫人陵。
〉 壬子〈新羅助賁王三年。
高句麗東川王六年。
百濟仇首王十九年。
〉夏四月。
倭寇鷄林。
倭人猝至。
圍金城。
王親出戰。
賊潰走。
輕騎追擊。
殺獲千餘級。
癸醜〈新羅助賁王四年。
高句麗東川王七年。
百濟仇首王二十年。
〉夏五月。
鷄林昔于老。
敗倭于沙道。
倭寇新羅東邊。
伊飡于老。
與戰于沙道。
〈今未詳。
〉乘風縱火。
焚其舟。
賊盡赴水死。
高句麗遣使如吳。
時遼東公孫淵。
稱臣於吳。
吳主孫權大悅。
遣使封淵爲燕王。
及至。
淵斬其使張彌。
送其首于魏。
拘其屬秦旦,黃彊等。
于玄菟。
旦等逃奔麗。
因宣吳主旨。
紿言有賜。
爲遼東所劫奪。
王喜。
遣皁衣二十五人。
送旦等還吳。
奉表稱臣。
貢貂皮千枚。
鶡鷄皮十具。
〈資治通鑑。
文獻通考補。
〉 甲寅〈新羅助賁王五年。
高句麗東川王八年。
百濟仇首王二十一年。
古爾王元年。
〉秋九月。
高句麗于氏死。
葬山上王陵。
太後臨終遺言曰。
妾失節。
將何面目。
見國壤於地下乎。
若羣臣不忍棄丘壑。
請葬山上王陵。
從之。
國壤降於巫曰。
餘見于氏歸山上。
不勝憤恚。
遂與戰。
退而思之。
顔厚羞見國人。
爾告於朝。
遮我以物。
於是種松七重於陵前。
國壤卽國川也。
百濟王仇首薨。
長子沙伴立。
肖古王弟古爾。
廢沙伴而自立。
是爲古爾王。
肖古王之弟也。
沙伴幼少。
不能爲政。
古尒廢而自立。
是歲。
魏遣使高句麗和親。
丙辰〈新羅助賁王七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年。
百濟古爾王三年。
〉春二月。
骨伐國。
降于鷄林。
骨伐國王阿音夫。
率衆來降。
王賜第宅莊園。
以其地爲郡。
〈按骨伐。
今永川郡之臨川縣。
在郡東南五裡。
亦稱骨火。
新羅地名多稱火。
方言稱火爲弗。
又弗轉爲伐。
皆方言之變也。
〉 秋七月。
高句麗斬吳使。
傳首於魏。
吳王孫權遣使。
胡衛通和。
王留其使斬之。
傳首於魏。
〈按交隣通和。
有國之常也。
然而吳之於麗。
風濤萬裡。
地勢隔絶。
不可以隣國言也。
是以。
吳未甞有求於麗。
而前歲麗王遣使稱臣。
吳使之來。
爲其報聘也。
王當隨其來而待之可也。
今反殺使。
傳首於魏。
欲襲公孫亂亡之政。
其不義甚矣。
王之此擧。
不過求媚於魏。
而纔過十年。
毌丘一出。
都邑殘破。
幾不保國。
不義之效如是矣。
〉 冬十月。
百濟王獵西海大島。
親射鹿四十後。
大閱於石川。
雙鴈起於川上。
王又射之。
皆中。
權氏曰。
濟王以國君之尊。
曠廢庶政。
越風濤之險。
觸啣橛之危。
多殺不忌。
誇示射禦之能。
侈然自肆。
而不知其非。
籲。
傳曰馳聘田獵。
令人心荒。
可不戒哉。
丁巳〈新羅助賁王八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一年。
百濟古爾王四年。
〉秋八月。
鷄林蝗。
○高句麗遣使如魏。
○是歲。
公孫淵自稱燕王。
戊午〈新羅助賁王九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二年。
百濟古爾王五年。
〉春正月。
百濟王謁東明廟。
祭天地。
用皷吹。
○二月。
百濟王。
田釜山。
〈今未詳。
〉五旬而返。
○夏四月。
雷震百濟宮門。
黃龍自其門飛出。
是歲魏司馬懿討公孫淵斬之。
取遼東。
懿之出兵。
高句麗王遣主簿大加。
將千人助之。
〈按。
公孫氏據遼東。
自初平元年庚午至此。
凡三世四十九年亡。
〉 魏遣將。
取樂浪帶方郡。
時二郡隔遠中國。
分屬麗濟。
魏遣帶方太守劉昕。
樂浪太守鮮于嗣。
越海定二郡。
於是遼東玄菟樂浪帶方。
皆屬於魏。
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
其次爲邑長。
其俗好衣幘。
下戶詣郡朝謁。
皆假衣幘。
自服印綬衣幘者千餘人。
部從事吳林。
以樂浪本統韓國。
分割辰韓八國。
以與樂浪。
〈按。
此時新羅百濟之稱。
不聞於中國。
故中國人人稱羅濟爲韓國。
○三國志。
文獻通考補。
〉 倭遣使詣帶方郡。
朝魏。
倭未甞通中國。
但覊屬于帶方郡。
至是。
其女王卑彌呼。
遣大夫詣郡。
求詣天子朝獻。
太守送至魏都。
〈文獻通考補。
○按。
海東記雲女王神功之三十九年己未。
始遣使于漢通考。
作景初二年戊午。
〉 己未〈新羅助賁王十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三年。
百濟古爾王六年。
〉百濟自正月不雨。
至于五月。
庚申〈新羅助賁王十一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四年。
百濟古爾王七年。
〉春百濟侵鷄林。
○夏四月。
百濟以眞忠爲左將。
委以內外兵馬事。
秋七月。
百濟大閱於石川。
雙鴈起於川上。
王射之皆中。
壬戌〈新羅助賁王十三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六年。
百濟古爾王九年。
〉春。
百濟開稻田於南澤。
○夏四月。
百濟以叔父質。
爲右輔。
質性慧毅。
謀事無失。
秋。
鷄林大有年。
古陁郡〈今安東〉進嘉禾。
○高句麗。
襲魏遼東。
麗與魏。
通和已八年。
至是。
麗王遣將襲遼東。
破西安平縣。
兵釁自此始矣。
癸亥〈新羅助賁王十四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七年。
百濟古爾王十年。
〉春正月。
百濟王謁東明廟。
○高句麗立王子然弗。
爲太子赦。
○百濟設太壇。
祀天地山川。
甲子〈新羅助賁王十五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八年。
百濟古爾王十一年。
〉春正月。
鷄林以伊飡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