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門在鶴橋東。

    俗稱東大門。

    〉麾下護軍權僖。

    詗知之曰。

    賊之精銳。

    皆聚於此。

    出其不意。

    攻之可克。

    時。

    賊於城中。

    築寨拒守。

    諸軍不得進。

    寧海人樸強。

    下馬。

    擔闆扉以進。

    爲梯而上。

    拔劒大呼。

    賊登寨者皆懼而墜。

    強隨下亂斫數十級。

    諸軍繼進開門。

    乙醜昧爽。

    僖率數十騎。

    突入皷噪奮擊。

    賊衆驚駭。

    諸將乘之。

    四面急擊。

    我太祖以麾下親兵二千人。

    先登大敗之。

    日晡時。

    斬賊魁沙劉關先生等。

    賊徒自相蹈藉。

    僵屍滿城。

    斬首十餘萬。

    獲元帝玉璽二金寶一玉印三金銀銅印金銀器牌面等物。

    諸將鹹曰。

    窮冦不可盡也。

    乃開崇仁炭峴二門。

    〈東門曰會昌。

    俗號炭峴。

    在賢聖寺北。

    〉餘黨破頭潘等十餘萬。

    奔渡鴨綠江而走。

    破頭潘走。

    爲遼陽行省同知高家奴所擒殺。

    賊遂平。

    攻城之日。

    賊雖窮蹙。

    築壘固守。

    會日暮。

    諸軍進圍逼之。

    太祖止路傍家。

    夜半。

    賊闌圍而走。

    太祖馳至東門。

    賊及我軍爭門。

    雜遝不可出。

    有後至賊。

    以槍刺太祖右耳後。

    勢急。

    太祖拔劒斫前七八人。

    躍馬踰城。

    馬不跌。

    人皆神之。

     金鏞矯旨。

    令安祐等。

    殺捴兵官平章事鄭世雲。

     鏞素與世雲不相能。

    又恐安祐金得培李芳實等成大功。

    爲王所重。

    欲使祐等殺世雲。

    因以爲罪而盡殺之。

    己巳。

    乃矯旨爲書。

    使其侄前工部尙書琳。

    密諭祐等。

    令圖世雲。

    且曰。

    世雲素忌卿等。

    破賊之後。

    必不免禍。

    盍先圖之。

    祐芳實就得培牙帳曰。

    今世雲畏賊不進。

    鏞書如此。

    不可不從。

    得培曰。

    今甫平賊。

    豈宜自相剪滅。

    昔穰苴擅誅莊賈。

    衛靑不殺蘇建。

    古今明鑑。

    不可不愼。

    若不獲已。

    執緻闕下。

    聽上區處。

    不亦可乎。

    祐芳實乃退。

    及夜。

    復來言曰。

    誅世雲。

    君命也。

    我輩成功而不奉命。

    其如後患何。

    得培堅執不可。

    祐等強之。

    於是。

    置酒。

    使人邀世雲。

    旣至。

    祐等目壯士於坐。

    擊殺之。

    洪彥博聞世雲死。

    曰。

    総兵之出師也。

    言貌甚傲。

    其及宜矣。

    庚午。

    世雲露布至行在。

    王遣人賜世雲衣酒。

    王聞變大怒。

    將調兵討之。

    旣而諸將論世雲書至。

    王乃悅。

    遣使賜諸將衣酒。

    促令凱還。

    李氏穡曰。

    世雲非常人也。

    事上忠。

    未嘗少有承迎。

    持志確。

    未嘗少有變易。

    辛醜之徙于福也。

    世雲慨然請行。

    旬月之間。

    宗社復安。

    其功烈足與顯廟時姜侍中儷美矣。

    姜公凱還。

    顯廟親迓於郊。

    世雲之不幸。

    玄陵之傷痛也。

    天曷故焉。

    嗚呼悲夫。

    〈按。

    僿說曰。

    金鏞矯旨而殺三元帥。

    憑依行胷。

    其罪大矣。

    祐與芳實。

    固不足道。

    在得培。

    隻合正言直諫。

    寧同得罪於時君。

    不忍推刃於無辜也。

    是役也。

    四人同事。

    而世雲主之。

    苟無忌功之心。

    恐無因暗昧之書。

    而恣行不義。

    至此甚也。

    惟其先有偏係。

    故蔽於物而不見理。

    此三人之所以陷於鏞計。

    身又不免也。

    餘觀得培金海郡詩。

    蓋以功名矜誇者也。

    詩曰。

    來管盆城二十春。

    當時父老半爲塵。

    自從書記爲元帥。

    屈指如餘有幾人。

    ○更按。

    洪氏汝河曰。

    乙醜破賊。

    己巳三元帥殺世雲。

    庚午露布至行在。

    則鏞書在捷前矣。

    設爲王書。

    王不知其成功而令殺之。

    諸將以此密奏可也。

    且曰。

    世雲素忌卿等。

    盍先圖之。

    則鏞之情盡露矣。

    何不置疑。

    而便殺主將乎。

    萬世之下。

    三元帥不得逃其誅矣。

    〉 二月。

    趙小生引納哈出。

    冦東北面。

     時。

    元朝政亂。

    胡虜納哈出。

    據有瀋陽等地。

    稱行省丞相。

    趙小生卓都卿等。

    旣失雙城。

    怨本國。

    遂誘納哈出。

    入冦三撒〈今北靑〉忽面〈今洪原〉之地。

     ?者高龍普伏誅。

     龍普失勢於元。

    還本國。

    趙日新之亂。

    逃匿免死。

    遂爲僧。

    在伽耶山海印寺。

    王遣中丞鄭之祥斬之。

    世傳忠惠之執。

    龍普內應。

    故有是刑。

     倭焚嶽陽縣。

    〈今爲晉州屬縣在州西一百二十一裡。

    〉○王發福州。

    次于商州。

     辛醜。

    發福州。

    癸卯。

    駕次尙州。

    牧使崔宰。

    供進無缺。

    不行饋遺。

    爲左右所短。

    遂罷之。

     殺都元帥安祐元帥李芳實金得培。

     祐等至鹹昌。

    王擇大臣有計畫者。

    往迎之。

    以備非常。

    乃遣侍中柳濯。

    濯至跪進酒。

    請元帥立飮。

    祐不敢。

    濯曰。

    今公收復三韓。

    僕敢以爵位爲心。

    因泣下。

    翌日乙巳。

    祐凱還。

    詣行宮上謁。

    金鏞令睦仁吉。

    引至中門。

    使門者椎其首。

    祐色不變。

    三指所佩囊。

    大呼曰。

    幸少緩。

    願至上前。

    獻囊書就戮。

    椎者更擊殺之。

    曳下庭。

    王不知其死。

    傳旨曰。

    汝等擅殺鄭世雲。

    身首異處。

    今不斬汝。

    以有大功也。

    囊書卽鏞紿祐等殺世雲書也。

    鏞恐金琳洩其謀。

    先斬之。

    遂白王曰。

    祐等擅殺主將。

    是不有殿下也。

    罪不可赦。

    旣而王聞祐死。

    其幼子裸立道傍。

    哀之。

    召留禁中。

    問其所歸。

    遣之。

    麾下士驚潰。

    王召賜酒食勞之。

    鏞遂禀宣旨。

    榜雲。

    祐等不忠。

    擅殺世雲。

    已伏辜。

    有能捕得培芳實者。

    重賞之。

    分遣大將軍吳仁澤萬戶樸椿金庾及鄭之祥等。

    捕之。

    是日。

    芳實赴行在。

    至龍宮縣。

    椿至。

    稱有旨。

    芳實下庭跪。

    仁澤拔劒擊之。

    卽仆絶良久。

    復甦踰垣走。

    椿追執之。

    之祥從後擊殺之。

    得培至基州。

    〈今豊基。

    〉聞變。

    率數騎逃匿山陽縣〈今屬尙州在州北六十三裡〉先塋側。

    囚得培妻孥鞫之。

    其壻直講趙雲仡。

    謂妻母曰。

    直言之。

    母受苦楚。

    妻母隱忍久之。

    乃告。

    丁未。

    庾椿之祥等。

    捕斬之。

    梟首尙州。

    觀者莫不嗟悼。

    祐。

    耽津人。

    得培。

    尙州人。

    芳實。

    鹹安人。

    得培以科第進。

    其門生直翰林鄭夢周。

    請王收屍。

    爲文以祭曰。

    紅冦闌入。

    乘輿播越。

    公出萬死。

    計復三韓業。

    雖其有罪。

    以功掩之可也。

    罪重於功。

    必使歸服其罪。

    然後誅之可也。

    奈何汗馬未乾。

    凱歌未罷。

    遂使泰山之功。

    轉爲鋒刃之血歟。

    此吾所以泣血而問於天者也。

    聞者義之。

    祐芳實子年甫十餘。

    遊於市。

    人爭以物饋之曰。

    我輩獲安寢食。

    三元帥之功也。

    至有垂涕者。

    吳氏曰。

    三元帥擎天偉烈。

    騈首就戮於賊鏞之手。

    而王不省悟。

    抑天厭王氏。

    奪其聡明。

    以基促亡之兆耶。

    竊甞觀之。

    臨危撥亂。

    注意乎將。

    而功蓋一世。

    旋見疑忌。

    小人乘時。

    輒售鬼蜮。

    不曰擁兵謀叛。

    必曰軍心盡歸。

    必使手毀長城。

    兎死狗烹。

    而國隨以亡。

    前車旣覆。

    今古一轍。

    惟彼昏庸。

    不足深責。

    當時從臣如李嵒柳濯洪彥博諸人。

    豈皆賊鏞之黨。

    而無一人出一言以悟主。

    曾不若爭饋報功之市人。

    嗚呼痛哉。

    兪氏曰。

    鏞計固奸秘。

    未必非王使之也。

    王猜忍之主也。

    素以腹心待鏞。

    見諸將成不世之功。

    不無疑畏之心。

    必與鏞密議抑制之術。

    使鏞得以窺測王心。

    故鏞乃能投隙售奸。

    不然。

    鏞旣誅。

    王涕泣思鏞。

    當時事畧可想矣。

    〈按。

    金鏞殺三元帥。

    而不書金鏞者。

    歸罪於王也。

    兪氏之論。

    蓋得其實矣。

    〉 三月。

    遣平章事李公遂。

    守京城。

     時。

    京城宮闕閭巷。

    皆爲丘墟。

    白骨成丘。

    命公遂參政黃裳樞密金希祖等。

    守京城。

    且命李仁復。

    收拾國史實錄。

    僅存三櫃十餘笥。

    公遂量才任使。

    安集流民。

    敎養生徒。

     赦大酺于行宮。

     勞赴征將士。

     地震。

    ○復改官制。

     以其復通元朝。

    故。

    官職之僭擬上國者改之。

    多如忠烈之舊。

    而禮部曰禮儀司。

    工部曰典工司。

    六部皆稱判書。

    翰林院曰藝文舘。

    史舘曰春秋舘。

    學士皆稱提學。

     李嵒免。

    以柳濯爲左政丞。

    柳淑知都僉議事。

     淑以燕邸久臣。

    爲王親信。

    常在近密。

    初。

    安祐等殺鄭世雲曰。

    旣殺捴兵官矣。

    柳淑居中。

    每出奇謀。

    可畏也。

    淑聞之。

    告王曰。

    衆怒難犯。

    今諸將忌臣者。

    徒以在殿下左右耳。

    殿下如逐臣。

    則臣一布衣耳。

    誰復置齒牙間耶。

    遂出爲東京留守。

    至是召入。

     夏四月。

    京城大井濁沸。

    ○陞福州。

    爲安東大都護府。

     王之駐福也。

    福人盡心供頓。

    卒能徵兵諸道。

    收復京都。

    故陞號焉。

    又水原先降于賊。

    州郡莫敢挫其鋒。

    安城獨以小邑。

    設計殲賊。

    賊不敢南下。

    故降水原爲郡。

    割其四部曲。

    隷于安城。

    陞爲郡。

     以我太祖爲東北面兵馬使。

     時。

    納哈出侵掠日甚。

    指揮使鄭暉。

    累戰敗績。

    請遣我太祖。

    遂拜爲兵馬使以遣之。

     五月。

    令省郞。

    薦六品以上可外任者。

     ?諫言。

    守令雖有?諫政曹保擧之令。

    皆徇面情。

    願自今引見。

    擧非其人。

    擧主必罰。

    王從之。

    終王之世。

    頻命宰相。

    各擧堪爲守令者。

     六月。

    彗星見于紫微。

    ○遣使如元。

    告平紅賊。

    ○秋七月。

    我太祖大破納哈出於東北界。

    納哈出遁去。

     納哈出領兵數萬。

    與卓都卿趙小生等。

    屯于洪原之韃靼洞。

    〈在縣南三十裡。

    〉遇其先鋒千餘人於德山洞坪。

    〈在鹹興府東四十裡。

    〉擊走之。

    踰鹹關車踰二嶺。

    〈皆在府東北七十餘裡。

    〉幾殲之。

    是日。

    太祖退屯答相谷。

    〈在鹹興東北。

    〉納哈出怒。

    移屯德山洞。

    太祖乘夜襲擊敗之。

    納哈出還韃靼洞。

    太祖退屯舍音洞。

    〈在府東北二十五裡。

    〉遣斥候。

    至車踰嶺。

    賊登山樵採者甚衆。

    候卒以白。

    太祖曰。

    兵法當先攻弱。

    遂令擒斬殆盡。

    自以精騎六百繼之。

    踰車踰嶺。

    至嶺下。

    賊乃覺。

    欲逆戰。

    太祖率十餘騎衝賊。

    射殪其裨將一人。

    初。

    太祖至。

    問諸將累敗狀。

    諸將曰。

    每戰酣。

    賊將一人。

    鐵鎧飾以朱旄尾。

    揮槊突進。

    衆披靡無敢敵者。

    太祖物色其人。

    獨當之。

    陽北走。

    其人果奮前。

    注槊甚急。

    太祖翻身着馬韂。

    賊將失中。

    隨槊而倒。

    太祖卽射殪之。

    賊狼狽奔北。

    太祖追擊至賊屯。

    日暮乃還。

    納哈出之妻。

    謂納哈出曰。

    公周行天下。

    復有如此將軍乎。

    宜避而速歸。

    納哈出不從太祖踰鹹關嶺。

    直至韃靼洞。

    與納哈出置陣相對。

    納哈出紿曰。

    我之來。

    本追紅賊。

    非侵貴國。

    今吾屢敗。

    喪卒萬餘。

    乞罷戰。

    惟命是從。

    時。

    賊勢甚盛。

    太祖知其詐。

    欲令降之。

    有一將立其傍。

    射之。

    應弦而倒。

    又射納哈出之馬而斃。

    改乘又斃之。

    於是。

    大戰良久。

    互有勝負。

    大祖追逐納哈出。

    納哈出急曰。

    李萬戶兩將。

    何必相迫。

    乃回騎。

    太祖又射其馬。

    斃之。

    有麾下士下馬。

    以授納哈出。

    遂得免。

    日且暮。

    太祖麾軍以退。

    自爲殿。

    賊將來逐。

    太祖連射殺賊將三人。

    卽連斃數十餘人。

    於是。

    賊大奔。

    太祖以鐵騎蹂之。

    賊自相蹈藉。

    殺獲甚多。

    還屯定州。

    〈今定平。

    〉留數日休士卒。

    設伏要衝。

    乃分三軍。

    左軍由城串。

    〈山名。

    在鹹興府北二裡。

    〉右軍由都連浦。

    〈卽道鱗浦。

    在府南三十五裡。

    〉自將中軍。

    與納哈出。

    遇於鹹興坪。

    太祖單騎皷勇。

    突進試賊。

    賊驍將三人。

    並馳直前。

    太祖陽北走。

    引轡策馬。

    爲駷馬狀。

    三將爭追逼之。

    太祖忽跋馬右出。

    從後射之。

    皆應弦而倒。

    轉戰引至要衝。

    左右伏俱發。

    合擊大敗之。

    納哈出知不可敵。

    收散卒遁去。

    於是。

    東北鄙悉平。

    初。

    桓祖朝元。

    過納哈出。

    稱道太祖之才。

    至是。

    納哈出敗歸曰。

    李某曏日言。

    果不誣矣。

    後。

    納哈出遣人。

    通好于王。

    遺鞞皷良馬各一于太祖。

    緻禮意。

    蓋心服之也。

     八月。

    王發尙州。

    次于淸州。

     先是。

    王欲幸水原。

    營宮闕。

    ?臣言。

    水原狹隘濱海。

    倭冦可慮。

    先降紅賊。

    人心難保。

    淸州居三道之衝。

    便於轉餉。

    已備巡幸之所。

    願駐駕淸州。

    王從之。

    丁亥。

    發尙州。

    壬辰。

    到淸州。

     元主遣學士忻都。

    賜王衣酒。

    ○判密直司事宋卿罷。

     卿言於洪彥博曰。

    蒼生望公復相久矣。

    今爲冢宰。

    何無一事協輿望乎。

    宗社陷賊。

    主上蒙塵。

    取笑天下者。

    公之不早圖也。

     濟州叛。

    附于元。

     耽羅牧胡古禿不花石疊裡必思等。

    以星主高福壽。

    叛附元。

    元置萬戶官領之。

     九月。

    置祿轉色。

     自播遷以來。

    祿轉出納。

    不任倉官。

    別立一所。

    謂之祿轉色。

    又以調度不給。

    增斂民戶米豆有差。

    名曰無端米。

    民甚苦之。

    行宮所需金銀乏少。

    王之用度無節。

    洪彥博白曰。

    內帑之儲。

    何如在都時。

    經費宜加裁省。

    王熟視不應。

     置禁殺都監。

     以紅賊陷京。

    殺牛馬殆盡。

    申嚴宰殺之禁。

     冬十月。

    地震。

    下敎求言。

     戊申地震。

    辛巳又震。

    王以災異。

    命百官及守令。

    奏陳時政得失民間利害。

    監察大夫金續命,獻納黃瑾等上書曰。

    地者臣道也。

    今賞罰不明。

    故大小之臣。

    怠弛曠官。

    又因軍功。

    白丁驟拜卿相。

    皁隷濫處朝班。

    臣道淆亂。

    以緻地震。

    請自今信賞必罰。

    重惜名器。

    古者選軍。

    給之土田。

    故兵皆足食。

    不憚征役。

    近豪勢兼幷。

    曾無一畒。

    徵發之際。

    率皆解軆。

    況望敵愾乎。

    請復選軍給田之法。

    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君誰與爲不正。

    刑餘陰類。

    而殿下日與相狎。

    樂聞鄙俚無稽之言。

    夜分不寢。

    日中乃興。

    踈遠大臣。

    嘉謀讜議。

    無自而入。

    自今三殿?者。

    各留十餘人。

    悉汰去。

    正人端士。

    常令侍側。

    治國之道。

    專在經典。

    未聞以佛書緻治。

    殿下過信佛法。

    群髡緣此幹謁。

    自今願斷緇流出入禁闥。

    復開經筵。

    日訪治道。

    常觀聖賢之書。

    勿雜異端之說。

    女謁。

    爲政之大害也。

    今針線娘子內僚之女。

    亦有封翁主宅主者。

    僭擬踰分。

    殊失尊卑之軆。

    除不得已宗室勳舊外。

    勿許封爵。

    已封者請奪之。

    田裡戚休。

    在於守令。

    今雖有?省保擧之令。

    皆徇面情。

    其所薦擧。

    至有不識字者。

    願自今臨軒引見。

    核其名實。

    擧非其人。

    擧主必罰。

    末言數赦之弊。

    王召?諫詰之。

    ?諫面爭益切。

    王怒甚。

    柳淑進曰。

    旣求直言。

    而怒言者可乎。

    王怒少解。

    ○密直提學白文寶。

    又上書言事曰。

    今當喪亂之後。

    民不聊生。

    宜霈寬恩。

    以惠遺黎。

    遵堯舜六經之道。

    不行功利禍福之說則上天純祐。

    國祚延長。

    願念睿廟置淸燕寶文閣故事。

    講究天人道德之說。

    以明聖學。

    且鄕曲皆正。

    則國家可理。

    唐鄕置大中正。

    國初置事審官。

    今宜州縣復置事審官。

    糾察非違。

    又曰。

    九品至一品。

    各給職牒。

    所以防奸。

    近世朝謝。

    初則僉署。

    終則一官署。

    故始難終易。

    吏緣爲奸。

    今後六品以上。

    各自寫牒。

    投省。

    具署經印。

    七品以下典理軍簿。

    具署經印。

    每品同品轉移者。

    隻給謝牒。

    又曰。

    三代之制。

    下士與庶人。

    可食九人。

    今吾東方千裡者二。

    山林雖居其半。

    十倍於百裡之國。

    而卿大夫之祿。

    不足以食九人。

    況其餘乎。

    重祿之術。

    令有司更議。

    又曰。

    京師近地。

    平廣膏腴。

    可以耕稼者。

    爲牧塲而奪其利。

    宜移牧於山谷島嶼。

    以興地利。

    且畿內八縣田土。

    亦不須頒祿科。

    均給大夫士祭田。

    以濟居京者之所急。

    又曰。

    國田之制。

    法漢之限田。

    十分稅一。

    慶尙田稅。

    雖同他道。

    而漕輓費倍。

    元定足丁則七結。

    半丁則三結加給。

    以充稅價。

    又曰。

    江淮之民。

    不憂水旱者。

    水車之力也。

    東人不解其法。

    宜命界首官造。

    使取?傳於民間。

    此備旱墾荒第一策也。

    又曰。

    舊日塩戶散亡。

    元額日減。

    朔塩不足。

    然民間朔布。

    一依前例收納。

    故塩沒布在。

    吏緣爲奸。

    民雖納布。

    而未收一升之稅。

    今後以塩多寡。

    準布數。

    均給爲式。

    又曰。

    貧民稱貸富戶。

    依例子母停息。

    又曰。

    春爲喜神。

    秋爲怒神。

    若喜神一忤。

    歲功不成。

    春夏時輕刑宜免。

    重刑宜減等速決。

    謀逆外大辟。

    在冬節。

    又曰。

    鄕驛之吏。

    出家逃賦。

    自今官給度牒。

    始得出家。

    三丁不足者。

    並不聽。

     十二月。

    元立?思帖木兒。

    爲高麗王。

     卽德興君譓也。

    〈忠宣王子。

    〉奇皇後怨王。

    必欲報仇。

    謂太子曰。

    爾年已長。

    何不爲我報讎。

    崔濡在元。

    謀害本國。

    且恃金鏞爲內應。

    遂與群不逞說後。

    謀廢王。

    德興君又言。

    王薨於紅賊之變。

    於是。

    立德興君爲王。

    以奇三寶奴爲元子。

    金鏞判三司事。

    濡自爲左政丞。

    國人在元者。

    鹹署僞官。

    金添壽柳仁雨文益漸等皆附之。

    初。

    瀋暠孫篤朶不花。

    襲封瀋王。

    奇後始欲立篤朶不花。

    篤朶不花固辭曰。

    叔父無子。

    百歲後國將焉往。

    今叔父無恙。

    而奪其位耶。

    乃以?思帖木兒爲王。

    天下莫不賢之。

    王聞變。

    疑朝臣有貳於德興者。

    以洪師範爲西北面軆覆使。

    審察情僞。

     遣李壽山。

    定女眞疆域。

    ○無冰。

     癸卯十二年春正月。

    王在淸州。

    ○二月。

    王還京。

    遂幸興王寺。

    〈古址在今豊德府東三十裡德積山南。

    〉 先是。

    王決意遷都。

    國人皆不欲。

    大妃亦面責洪彥博不能諫止。

    王使李仁復。

    詣開泰寺〈古址在連山縣東五裡〉太祖眞。

    蔔之不吉。

    兩府耆老。

    皆請還駕。

    以慰民望。

    乙亥。

    駕發淸州。

    壬午。

    還京。

    癸未。

    遂幸興王寺。

    宰樞上壽。

    王曰。

    不圖今日得還京城。

    此皆卿等之功也。

     以李仁任爲西北面都廵問使兼平壤尹。

     王聞元將納德興君。

    先遣仁任。

    調兵糧。

    以爲備禦之具。

     以金鏞提調巡軍。

     鏞納賂市恩。

    專恣日甚。

    嘗遇諫議金漢龍曰。

    賀公將拜奉翊。

    漢龍叩頭謝。

    鏞之鬻權類此。

     三月。

    地震。

    ○遣贊成事李公遂。

    奉表如元。

     公遂。

    奇皇後內兄也。

    以奏復王位爲己任。

    行至西京。

    謁太祖原廟。

    誓曰。

    吾君不復位。

    臣死不復還。

    至元。

    後設盛饌。

    待以親兄之禮。

    公遂陳姜嫄妊姒及褒妲呂武美惡之迹。

    且曰。

    殿下卽周之妊姒也。

    三韓之幸爲大。

    今王敵愾。

    爲國樹勳。

    當行賞典。

    以激將士之氣。

    奈何逞私憾廢公義乎。

    丙申之??。

    實我家不戒盛滿之緻然耳。

    非王罪也。

    不知反咎。

    而廢有功之主。

    他日必爲天下笑。

    願善奏于帝。

    復吾王逐姦臣。

    後感其言。

    然怒猶未已。

    令公遂奉德興東歸。

    公遂不肯曰。

    老臣縱不能以頸血濺德興之轅。

    其忍從耶。

    辭疾請留。

    後不敢強。

    遂留元。

    拜太常禮儀院使。

    公遂辭不獲。

    宗廟大享。

    再爲太常卿。

    循蹈禮則。

    觀者敬之。

    太子召公遂。

    同上廣寒殿。

    問殿額仁智之義。

    對曰。

    愛民之謂仁。

    辨物之謂智。

    帝王用二字禦四海。

    萬世太平矣。

    太子入殿。

    指金玉之柱曰。

    老人曾見乎。

    曰。

    帝王發政施仁。

    則所居雖朽木。

    猶堅。

    不然。

    金玉不足恃也。

    太子又取琴彈之。

    未成曲。

    曰。

    久不習忘之矣。

    公遂跪曰。

    憂民之心。

    不至乎忘。

    則琴上一二調。

    忘之何害。

    太子具以公遂語。

    奏元主。

    元主曰。

    朕固知此老賢者也。

    汝外家唯此一人耳。

    及德興到遼陽。

    崔濡曰。

    李公遂在都。

    其心莫測。

    事或中變。

    悔無及矣。

    重賂禿魯帖木兒樸不花。

    必欲得公遂以歸。

    公遂謂書狀林樸曰。

    吾當祝髮入山。

    決不從彼也。

    會。

    元主不從濡請。

    令林樸從德興。

    樸曰。

    臣等若從僧王。

    無異於婦人之背夫也。

    元主許其任意。

    德興除樸典理捴郞以誘之。

    樸不受曰。

    寧死。

    誓不從。

    德興請詩於樸。

    樸書屛示其志。

    元學士危素見之。

    歎其忠節。

    〈詩曰。

    棄本滔滔逐末行。

    泰山還似一毫輕。

    投鞭直欲橫江去。

    嗜餠徒勞畫地成。

    得甕舞時誰識破。

    吹竽混處謾求榮。

    莫將繪事迷人目。

    我愛天然古石屛。

    〉 三司右使金光載卒。

     光載立朝慷慨。

    事忠定。

    甚見委任。

    及王卽位。

    杜門不出。

    事母盡孝。

    母歿。

    廬墓終制。

    每時祭。

    涕泣不止。

    王嘉之。

    命?所居曰靈昌坊孝子裡。

    居家不治生産。

    左右琴書。

    湛如也。

    疾革。

    謂其妻曰。

    男子不絶於婦人之手。

    禮也。

    使率衆婢以退而乃卒。

    謚文簡。

    〈號松堂。

    〉 閏月。

    金鏞作亂。

    襲行宮。

    上將軍金長壽?者安都赤死之。

    賊遂殺右政丞洪彥博等。

     鏞初以權倖。

    得寵於王。

    旣殺鄭世雲三元帥。

    鬻權專恣。

    無所畏忌。

    且與德興爲內應。

    辛未朔夜五皷。

    密遣其黨金守曺連等五十餘人。

    犯興王寺行宮。

    斬門者直入。

    呼稱宰相奉帝旨。

    殺侍衛金漢龍評理王梓左司尹金台權?者姜元吉衛士七八人。

    徑至寢殿。

    宿衛奔竄。

    ?者李剛達。

    負王入太後密室。

    蒙毯而匿之。

    公主坐當其戶。

    ?者安都赤貌類王。

    欲以身代王。

    遂卧寢內。

    賊認爲王而殺之。

    踴躍呼萬歲。

    分遣其黨。

    殺留都宰相。

    時。

    右政丞洪彥博。

    在京師。

    聞亂將赴。

    俄而賊至。

    稱帝旨。

    令彥博出迎。

    妻子勸避。

    彥博不肯曰。

    安有爲首相而逃死者乎。

    徐整衣冠。

    出戶叱之曰。

    爾乃賊也。

    何稱帝旨。

    賊斮之。

    血濺屋椽。

    後諡文正。

    權氏曰。

    公性剛明。

    確持正論。

    力排異端。

    以天資之美。

    輔以學問。

    所見旣高。

    所守益力。

    嘗自言曰。

    日來胷中。

    如有主宰。

    是其得力處也。

    故能於倉卒之際。

    從容就義。

    得正而斃。

    眞所謂臨大節而不可奪者也。

    ○旣而賊知王尙在。

    陽言於衆曰。

    愼勿驚動乘輿。

    令膳夫促進膳。

    欲王不疑而自出。

    時。

    諸宰相在妙蓮寺。

    〈古址在今開城府三峴裡。

    〉祝釐。

    聞變。

    判書崔瑩。

    與安遇慶禹磾金長壽等。

    率兵赴難。

    諸將欲審賊而後入。

    長壽厲聲曰。

    賊在內。

    何謂審視。

    毀門拔劒而入。

    殺賊數人。

    爲賊所害。

    崔瑩等勒兵捕賊。

    盡殺之。

    方諸宰之自妙蓮赴亂也。

    政丞柳濯等。

    駷馬由間道至廵軍。

    鏞獨不赴妙蓮。

    先至廵軍集衆。

    陽言討賊。

    謂諸相曰。

    諸公領此兵。

    先詣行在。

    餘亦收散卒繼進。

    濯揣鏞有異志。

    留以觀變。

    鏞與其門客廵軍提控華之元相目。

    凡賊被執來者不訊。

    輒殺以滅口。

    亂定。

    以討賊爲鏞功。

    策爲一等。

     錄諸功臣。

     錄興王討賊功安遇慶崔瑩等二十八人。

    錄扶侍避亂功柳淑成士達等十人。

    又錄己亥擊走紅賊功慶千興等六十餘人。

    辛醜。

    扈從功洪彥博鄭世雲等百二十餘人。

    錄。

    僉兵輔佐功柳濯李成瑞等九人。

    錄收復京城功黃裳韓方信及我太祖凡百餘人。

    一等圖形壁上。

    皆賜田民有差。

     以廉悌臣爲右政丞。

    崔瑩判密直司事。

    ○流金鏞于密城郡。

     興王賊黨逮捕者凡九十餘人。

    鏞爲提調。

    一不鞫訊。

    人皆疑之。

    王召鏞曰。

    宜下廵軍。

    按問情狀。

    但念前功。

    姑從末減。

    卽命流之。

    又竄其黨大護軍高懽典理正郞華之元等數人于外。

    先是。

    廉悌臣新拜政丞。

    宰樞往賀。

    鏞酒酣。

    謂悌臣曰。

    三患去矣。

    不樂何爲。

    人莫知所指。

    或雲。

    三患卽鄭世雲三元帥及洪彥博也。

     增置職額。

     除?諫吏兵部外。

    增置東班三品以下六品以上西班五品以下職額。

     夏四月。

    有星闘于天中。

    ○張士誠遣使來聘。

     賀平紅賊。

    獻綵段及羊孔雀。

     遣使如元呈書。

     遣密直商議洪淳同知密直李壽林。

    如元。

    百官耆老。

    呈書禦史?及中書省詹事院。

    陳王有功無罪之狀。

    且言德興君。

    非忠宣之子。

    乃忠宣賤妾出宮。

    後嫁白文擧而生者。

    請械送本國。

    以快群情。

    不從。

     廉悌臣罷。

    以柳濯爲右政丞。

    遙授李公遂。

    爲左政丞。

     紅賊亂。

    悌臣駄妻孥財賄。

    車馬甚盛。

    棄母而去。

    ?諫論以不孝。

    拜相逾月。

    不署告身。

    會。

    以金鏞姻好罷。

    旣而母歿。

    大斂而葬。

    時人譏之。

     倭入喬桐。

     倭船二百餘艘泊喬桐。

    以安遇慶爲防禦使。

     金鏞伏誅。

     鏞旣流。

    群情憤欝。

    王遣大護軍林堅味。

    囚鏞于雞林府鞫之。

    鏞雲。

    予以八年三宰。

    無欲不遂。

    豈有犯上之心乎。

    但欲去洪侍中耳。

    堅味詰雲。

    何以殺安都赤乎。

    鏞無以對。

    遂轘之。

    傳首京城。

    籍其家。

    斬其黨十餘人。

    其餘杖流者亦數十人。

    王尙未忘鏞。

    爲之泣下。

    再歎曰。

    誰可恃者。

    崔氏曰。

    昔唐德宗爲盧杞所誤。

    乘輿播遷。

    尙不知其奸。

    今鏞之罪逆。

    浮於盧杞。

    王之追念。

    甚於德宗。

    豈非入於左腹。

    獲明夷之心而然哉。

     太白經天。

    ○下敎罪己。

     敎曰。

    還都之初。

    天不悔??。

    星芒示警。

    旱魃爲災。

    宜先責己。

    以惠于民。

    惟爾大小臣僚。

    務求實效。

    毋事虛文。

    用底中興之理。

    因條示禁令。

    復申元年五年之制。

     還安九室主于太廟。

    新撰樂章。

     初。

    王還都。

    權置廟主于彌陁寺。

    太祖忠宣肅惠四室神主。

    失於兵亂。

    新作四主。

    設還安都監。

    令白文寶金敬直主其事。

    無典籍可考。

    遣史官。

    取海印寺史庫三禮圖杜祐通典至。

    文寶倣通典。

    又採寢園老給事樸忠語。

    爲儀制。

    忠不識字。

    多出臆計。

    至是還安。

    百官公服侍衛。

    時經亂離。

    具冠帶者僅四十餘。

    太祖惠顯元宗烈宣肅惠穆王九主于太廟。

    新撰樂章。

    王不親行。

    事多失儀。

    人譏之。

     以慶千興爲西北面都元帥。

    出屯安州。

     時。

    王不以失位廢貢獻。

    屢遣使陳情。

    冀悟元主。

    崔濡等互相擁蔽。

    奪進獻幣物表箋。

    王無如之何。

    且聞元將以德興君爲王。

    奇三寶奴爲元子。

    發遼陽兵以送。

    遂與宰樞。

    議防禦之策。

    以千興爲西北面都元帥。

    屯安州。

    安遇慶爲都指揮使。

    屯義州。

    李龜壽爲都廵察使。

    屯麟州。

    李珣爲都軆察使。

    屯泥城。

    洪瑄爲都兵馬使。

    屯靜州。

    禹磾樸椿爲都兵馬使。

    分屯江界禿魯江等處。

    池龍壽爲廵撫使。

    屯龍州。

    〈今龍川。

    〉以備西北。

    皆受都元帥節度。

    命李仁任爲平壤尹。

    調兵食。

    都安撫使丁贊。

    與韓暉。

    將遊兵。

    往來諸營之間。

    以察軍情動靜。

    以韓方信爲東北面都指揮使。

    金貴爲都兵馬使。

    屯和州。

    以備東北。

    時有勸王南幸避亂者。

    王頗然之。

    判書吳仁澤曰。

    德興非紅賊比。

    大駕一南。

    都城以北。

    誰從殿下者。

    今日之策。

    親征爲上。

    議遂寢。

     罷左政丞李公遂。

     時。

    公遂在元。

    有人誣告。

    公遂已受德興僞官。

    故罷。

     殺密直副使朱思忠。

     以應德興君殺之。

    思忠謇直。

    素有功。

    初下獄。

    大言曰。

    我本無罪。

    二三執政。

    無功驟貴。

    逼人如此。

    及死。

    人惜之。

     六月。

    平澤軍作亂。

     時。

    諸州兵將赴西。

    屯東郊。

    壬戌夜。

    平澤軍人於良大等。

    憚於征役。

    脅衆謀亂。

    突入城門。

    天明自潰。

    追捕斬其魁八人。

     秋七月。

    元使李家奴來。

     家奴賫遞位詔來。

    收王印章。

    兵馬使樸椿。

    聞其至。

    將兵數千人。

    生獲二獐。

    詣家奴所舍曰。

    椿防倭到此。

    今有廢立之言。

    然乎。

    椿將爲我王死也。

    因泣下。

    殺獐餽之。

    家奴歎息。

    且有懼心。

    椿又從間道。

    以所領兵。

    送李珣屯所。

    令珣遇家奴亦如之。

    王聞家奴來。

    遣人執其從者。

    問廢立之故。

    使至。

    王陳兵迎送。

    附表。

    請執送崔濡等。

     八月。

    釋奠于先聖。

     博士以下無一人至者。

     以李仁復爲西北面都察軍容使。

    ○冬十二月。

    崔濡以?思帖木兒進屯遼東。

     時。

    德興君屯遼東。

    候騎到鴨綠。

    朝野震懼。

    又慮兵將生變。

    用兵方畧。

    皆從中遙授。

    將帥自危。

    莫敢專制。

    頗失機會。

    軍卒凍餒。

    又欲令安遇慶等渡江迎擊。

    時。

    李龜壽至鳳州。

    軍卒憚征役。

    謀叛被誅。

    李仁任謂鎭撫河乙沚曰。

    我軍飢寒思歸。

    豈無異心。

    渡江之擧。

    可謂寒心。

    元帥性疑不斷。

    我欲假他事請元帥。

    遣君禀事於王。

    君其圖之。

    卽以李龜壽軍卒叛書。

    授乙沚。

    乙沚倍道來見王。

    王覽書大驚。

    不暇作書。

    口諭千興。

    速罷越江。

    乙沚還。

    仁任止于外。

    乃見千興。

    從容語曰。

    令公曾牧尙州。

    初上官時。

    民心孰與解官時。

    曰。

    解官時民心不如初。

    仁任曰。

    今日事類此。

    主上舊君。

    德興新主。

    愚民但知安飽之爲樂。

    豈知邪正之所在。

    況我軍思歸已久乎。

    一朝渡江。

    其變難測。

    莫若還守鴨綠。

    遏彼渡江。

    上策也。

    千興悚然曰。

    業已如此。

    奈何。

    頃之。

    乙沚入傳旨。

    千興悅。

    立召諸將還營。

    移檄德興君從者。

    諭以逆順禍福之異。

    動之以覊旅思歸之情。

    且曰。

    苟能來者。

    仍其僞授。

    此厥不聽。

    與爾永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