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上 〈起甲戌新羅炤智王十六年。

    高勾麗文咨王三年。

    百濟東城王十六年。

    盡戊申新羅眞德女主二年。

    高勾麗寶藏王七年。

    百濟義慈王八年。

    〉凡一百五十五年。

     甲戌〈新羅炤智王十六年。

    高勾麗文咨王三年。

    百濟東城王十六年。

    ○駕洛鉗知三年。

    ○大國三。

    小國一。

    凡四國。

    〉春二月。

    扶餘降高勾麗。

     扶餘。

    爲勿吉所逐。

    王及妻孥。

    以國來降。

    〈此後無聞。

    ○按通典及唐書。

    唐貞觀十四年。

    流鬼國。

    三譯入貢。

    自言北扶餘之裔。

    高勾麗滅之。

    北渡池漏河居焉。

    河東北流入黑水。

    其國在靺鞨東北。

    航海十五日乃至雲。

    國北一月行。

    有夜叉國。

    人皆豕牙噉人雲。

    更按日本北海中。

    有羅刹國。

    一名夜叉。

    疑此國。

    〉 夏四月。

    鷄林大水。

    ○秋七月。

    鷄林侵高勾麗不克。

    退保犬牙城。

    百濟遣兵救之。

     新羅將軍竹實等。

    與麗兵戰於薩水之原不克。

    退保犬牙城。

    〈疑今三登縣。

    〉麗兵圍之。

    百濟王。

    遣兵三千救解圍。

     齊冊高勾麗王。

     冊爲使持節散騎常侍。

    都督營平二州。

    征東大將軍。

    樂浪郡公。

     冬十月。

    高勾麗桃李華。

     乙亥〈新羅炤智王十七年。

    高勾麗文咨王四年。

    百濟東城王十七年。

    〉夏四月朔。

    日食。

    〈中史不見。

    〉○秋八月。

    高勾麗侵百濟。

    鷄林遣兵救之。

     麗兵來侵。

    圍雉壤城。

    百濟請救於新羅。

    羅王命將軍德智。

    將兵救之。

    麗衆走。

     丙子〈新羅炤智王十八年。

    高勾麗文咨王五年。

    百濟東城王十八年。

    〉春二月。

    加耶。

    獻白雉于鷄林。

    〈尾長五尺。

    〉○高句麗遣使如齊。

    齊加冊高勾麗王。

    ○夏五月。

    鷄林大水。

    ○秋七月。

    高勾麗侵鷄林牛山城。

    鷄林將竹實。

    敗之于泥河。

     丁醜〈新羅炤智王十九年。

    高勾麗文咨王六年。

    百濟東城王十九年。

    〉夏四月。

    倭冦鷄林。

    ○百濟眞老卒。

    以燕突爲兵官佐平。

    ○秋七月。

    鷄林。

    命擧才堪牧民者各一人。

    ○八月。

    高勾麗攻鷄林。

    拔牛山城。

     戊寅〈新羅炤智王二十年。

    高勾麗文咨王七年。

    百濟東城王二十年。

    〉春正月。

    高勾麗立子興安爲太子。

    ○百濟設熊津橋。

    ○秋七月。

    高勾麗創金剛寺。

    ○八月。

    百濟伐耽羅。

    不至而還。

     濟王。

    以耽羅不修職貢。

    親征至武珍州。

    〈今光州。

    〉耽羅聞之。

    遣使乞罪乃止。

     己卯〈新羅炤智王二十一年。

    高勾麗文咨王八年。

    百濟東城王二十一年。

    〉冬百濟饑疫。

     百濟大旱年饑。

    民至相食。

    盜賊蜂起。

    群臣請發倉賑救。

    王不許。

    於是漢山饑民。

    亡入麗者二千餘家。

    重以大疫戶口蕭然。

     庚辰〈新羅炤智王二十二年。

    智證王元年。

    高勾麗文咨王九年。

    百濟東城王二十二年。

    〉春二月。

    倭冦鷄林。

    陷長峯鎭。

    ○百濟起臨流閣。

    諫臣抗?不報。

     閣在宮東。

    高五丈。

    又穿池置囿。

    養奇禽。

    諫臣抗?不報。

    恐有復諫者。

    閉宮門。

    與左右宴于閣中。

    終夜極歡。

    金氏曰。

    良藥苦口。

    利於病。

    忠言逆耳。

    利於行。

    是以明君。

    虛己臨政。

    和顔受諫。

    猶恐人之不言。

    懸敢諫之皷。

    立誹謗之木而不已。

    今王。

    諫書上而不省。

    復閉門以拒之。

    莊子曰。

    見過不改。

    聞諫愈甚。

    謂之狼。

    其王之謂乎。

     夏四月。

    鷄林暴風拔木。

    龍見金城井。

    黃霧四塞。

    ○百濟王。

    田於牛頭城。

    ○五月。

    百濟旱。

    ○百濟王。

    宴群臣於臨流閣。

    ○秋九月。

    鷄林麻立幹。

    納捺已郡女。

     初。

    捺已郡〈今榮川郡〉人波路。

    獻其女碧花。

    年十六。

    眞國色也。

    王不納。

    及還宮。

    思念不已。

    屢至其第幸之。

    路見老嫗。

    問曰。

    國人以王爲何如主。

    嫗曰。

    衆以爲聖。

    妾獨疑之。

    王幸波路女。

    屢微服而行。

    夫龍爲魚服。

    漁者制之。

    今王不自愼重。

    此而爲聖。

    孰非聖乎。

    王大慙。

    潛逆其女。

    置於別室。

    至生一子。

    崔氏曰。

    擧動。

    人君之大節。

    出警入蹕。

    左右扈從。

    儀衛甚嚴。

    猶懼其不自愼重。

    況離深宮。

    棄法駕。

    忘啣橜之虞。

    罔晝夜縱色荒者乎。

    王之過擧。

    婦女猶知而不能自悟。

    終乃遂非。

    何哉。

     冬十一月。

    鷄林麻立幹炤智薨。

    再從弟智大路立。

     王薨無子。

    奈勿王曾孫智大路立。

    〈或雲智度老。

    一雲智哲老。

    〉是爲智證王。

    父葛文王習寶。

    母金氏烏生夫人。

    訥祗王之女。

    妃樸氏延帝夫人。

    登欣伊飡女。

    王體鴻大。

    膽力過人。

    卽位時。

    年六十四。

     辛巳〈新羅智證王二年。

    高勾麗文咨王十年。

    百濟東城王二十三年。

    武寧王元年。

    〉春正月。

    百濟京都老嫗。

    化爲狐。

     時。

    百濟災恠疊出。

    王都有老嫗化狐而去。

    二虎闘於南山。

    捕之不得。

    三月降霜殺麥。

    自五月不雨而至于七月民皆愁困。

    而王興役不已。

    惟事遊獵。

    民不堪命矣。

     秋七月。

    百濟設柵于炭峴。

    〈在今扶餘縣以備新羅也。

    〉○八月。

    百濟以衛士佐平苩加。

    鎭加林城。

    〈今林川。

    〉○冬十二月。

    百濟苩加。

    弑其王牟大于馬浦村。

    子斯摩立。

     王耽樂遊宴。

    喜田獵。

    十月。

    獵泗泚東原。

    十一月。

    獵熊川北。

    又田於泗泚西原。

    阻大雪。

    宿於馬浦村。

    初苩加。

    不欲出鎭加林。

    辭以疾。

    王不許。

    是以怨王。

    至是。

    使人刺王。

    乃薨。

    謚東城王。

    百濟謚法始此。

    〈按前此。

    蓋鹵王。

    名慶司則蓋鹵。

    謚也。

    〉第二子斯摩立。

    〈南史名隆。

    〉是爲武寧王。

    身長八尺。

    眉目如畫。

    仁慈寬厚。

    民心歸附。

     壬午〈新羅智證王三年。

    高勾麗文咨王十一年。

    百濟武寧王二年。

    〉春正月。

    百濟苩加叛據加林城。

    王自將討誅之。

     加。

    自加林。

    帥兵至牛頭城。

    命扞卛解明討之。

    加出降。

    王斬之。

    投於白江。

    金氏曰。

    人臣無將。

    將必誅。

    苩加之元惡。

    不卽誅之。

    至其叛而後誅之。

    晩也。

    權氏曰。

    加旣弑逆。

    擧城以叛。

    其勢強矣。

    武寧卽位未久。

    能卛勵將士。

    執而誅之。

    得討賊之義矣。

     二月。

    鷄林始禁殉葬。

     前時王薨。

    殉以男女各五人。

    至是禁焉。

    崔氏曰。

    葬不遵古。

    作俑以葬。

    其弊至於殉人。

    不仁孰大。

    羅法王薨必殉。

    習以爲常。

    歷數十世而莫能革者。

    王能禁之。

    其視秦穆之亂命。

    康公之迫而納之壙中者。

    豈不賢哉。

     鷄林令州郡勸農。

    始敎民牛耕。

    ○冬十月。

    高勾麗地震。

    ○十一月。

    百濟遣將。

    襲高勾麗水谷城。

    ○是歲。

    梁簒齊。

    冊高勾麗百濟王。

     進麗王爲車騎大將軍。

    濟王征東大將軍。

    〈南史補。

    〉 癸未〈新羅智證王四年。

    高勾麗文咨王十二年。

    百濟武寧王三年。

    〉秋九月。

    靺鞨冦百濟。

     靺鞨燒馬首柵進攻高木城。

    〈今未詳。

    〉王遣兵五千。

    擊退之。

     冬十月。

    鷄林定國號曰新羅。

    始稱王。

     群臣。

    言始祖創業以來。

    國名未定。

    或稱斯羅。

    或稱斯盧。

    或言新羅。

    臣等以爲新者。

    德業日新。

    羅者網羅四方之業。

    其爲國號宜矣。

    又自古有國家者。

    皆稱帝稱王。

    今立國二十二世。

    但稱方言。

    未定尊號。

    今羣臣一意。

    謹上號新羅國王。

    王從之。

     甲申〈新羅智證王五年。

    高勾麗文咨王十三年。

    百濟武寧王四年。

    〉夏四月。

    高勾麗遣使如魏。

     麗使芮悉弗入貢。

    魏主引見於東堂。

    悉弗進曰。

    小國係誠天極。

    累葉純誠。

    地産土毛。

    無愆王貢。

    但黃金出扶餘。

    珂産涉羅。

    〈今未詳。

    〉今扶餘爲勿吉所逐。

    涉羅爲百濟所幷。

    二品之不登王府。

    誠由兩賊。

    魏主曰。

    高勾麗世荷上奬。

    專制海外。

    九夷黠虜。

    悉得征之。

    甁罄罍恥。

    誰之咎也。

    卿宜宣朕志於卿主。

    還復舊疆。

    無失常貢也。

     新羅。

    始頒喪服。

     〈按禮者。

    人道之大節而冠婚喪祭。

    最切於用。

    箕王之世。

    必有一代之制。

    而惜乎夷貊交亂。

    彜倫斁?。

    禮樂文物。

    蕩然無存三國幷興。

    惟幹戈是事。

    無禮俗之可稱。

    以其見於中國史者言之。

    後漢書曰。

    高勾麗。

    跪拜曳一腳。

    行步皆走。

    婚姻皆就婦家。

    生子長大。

    然後將還。

    便稍營送終之具。

    金銀財幣。

    盡於厚葬。

    積石爲封。

    亦種松栢。

    北史曰。

    高勾麗婚嫁。

    取男女相悅卽爲之。

    男家送豬酒而已。

    無財聘之禮。

    或有受財者。

    人共恥之。

    以爲賣婢。

    死者殯在屋內。

    經三年。

    擇吉日而葬。

    居父母及夫喪服皆三年。

    兄弟三月。

    初終哭泣。

    葬則皷舞作樂而送之。

    埋訖。

    取死者生時服玩車馬。

    置墓側。

    會葬者爭取而去。

    百濟。

    若朝拜祭祀。

    其冠兩翅。

    拜謁之禮。

    以兩手據地爲禮。

    婚娶之禮。

    畧同華俗。

    父母及夫死者。

    三年居服。

    餘親則葬訖除之。

    新羅婚嫁禮。

    唯酒食而已。

    輕重隨貧富。

    新婦之夕。

    女先拜舅姑。

    次卽大兄。

    夫死有棺斂葬送起墳陵。

    王及父母妻子喪。

    居服一年。

    此其大畧也。

    〉 秋九月。

    新羅築骨火等十二城。

     乙酉〈新羅智證王六年。

    高勾麗文咨王十四年。

    百濟武寧王五年。

    〉春二月。

    新羅定州郡縣。

    ○新羅。

    以異斯夫。

    爲悉直州軍主。

     外州置軍主。

    始此。

    〈按羅初郡縣之制。

    雖不得其詳。

    而據此觀之則州最大。

    郡次之。

    縣爲下。

    州置軍主統郡縣。

    猶我朝鎭管之制。

    山險要害。

    皆置城以禦外侮。

    其制槩可知矣。

    〉 冬十月。

    新羅始制舟楫之利。

     新羅制度法章。

    自此稍稍備矣。

     丙戌〈新羅智證王七年。

    高勾麗文咨王十五年。

    百濟武寧王六年。

    〉春。

    百濟大疫。

    ○夏。

    新羅百濟饑。

    皆發倉賑救。

    ○秋七月。

    靺鞨冦百濟。

    陷高木城。

    ○冬十一月。

    高勾麗侵百濟。

    遇大雪還。

     士卒。

    凍皸而還。

     丁亥〈新羅智證王八年。

    高勾麗文咨王十六年。

    百濟武寧王七年。

    〉夏五月。

    百濟立二柵於高木城南。

     百濟以靺鞨數侵。

    立二柵於高木城南。

    又築長嶺城備之。

     冬十月。

    高勾麗將高老及靺鞨。

    攻百濟漢城。

    進屯橫嶽。

    百濟擊退之。

     戊子〈新羅智證王九年。

    高勾麗文咨王十七年。

    百濟武寧王八年。

    〉梁。

    加冊高勾麗王。

     梁主。

    以王誠欵不替。

    貢驛相尋。

    詔拜撫軍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

    持節常侍都督王幷如故。

     己醜〈新羅智證王十年。

    高勾麗文咨王十八年。

    百濟武寧王九年。

    〉春正月。

    新羅復置京都東市。

     先是。

    新羅設京師市肆。

    至是置東市。

    設官以監之。

     新羅。

    設檻穽。

     將以除猛獸之害也。

     庚寅〈新羅智證王十一年。

    高勾麗文咨王十九年。

    百濟武寧王十年。

    〉春正月。

    百濟修堤堰。

    令遊民歸農。

    ○夏五月。

    新羅地震。

     壬辰〈新羅智證王十三年。

    高勾麗文咨王二十一年。

    百濟武寧王十二年。

    〉春三月。

    高勾麗。

    遣使如梁。

    ○夏四月。

    百濟遣使如梁。

    ○六月。

    于山國降新羅。

     于山國。

    在阿瑟羅州東海中。

    或名欝陵島。

    地方百裡。

    〈遺事亐陵島。

    今作羽陵。

    在東海中。

    便風二日程。

    周回二萬六千七百三十步。

    〉恃險不服。

    〈按拾遺記曰。

    蓬萊山東。

    有蔚夷國。

    又王維送日本晁監序曰。

    扶桑若薺。

    蔚島如萍。

    皆指蔚陵島也。

    至今爲我國地方。

    多漁採之利。

    故倭人。

    常來漁釣雲。

    〉軍主異斯夫。

    奈勿王之孫也。

    善用兵多智畧。

    謂于山人愚悍。

    難以威來。

    可以計服。

    乃多造木偶獅子。

    分載戰船。

    抵其國海岸。

    紿曰汝若不服。

    放此獸踏殺之。

    國人恐懼卽降。

    歲以土宜來貢。

    〈按異斯夫。

    遺事作樸伊宗。

    未詳孰是。

    〉 秋九月。

    百濟王。

    大破高勾麗侵兵於葦川。

     麗兵。

    襲取加弗城。

    移兵破圓山城。

    虜男女千餘口。

    王帥勇騎三千。

    戰於葦川北。

    麗人見軍小易之。

    不設陣。

    王出奇急擊。

    大破之。

     甲午〈新羅智證王十五年。

    法興王元年。

    高勾麗文咨王二十三年。

    百濟武寧王十四年。

    〉春正月。

    新羅。

    置小京於阿屍村。

    〈今未詳。

    〉 徙六郡及南地民。

    實之。

    〈小京之名始此。

    〉 秋七月。

    新羅王智大路薨。

    元子原宗立。

    始行謚法。

     王薨。

    元子原宗立。

    是爲法興王。

    〈按南史。

    姓募名秦疑誤。

    〉母延帝夫人。

    妃樸氏保刀夫人。

    身長七尺。

    寬厚愛人。

    三國。

    自有國以來。

    王薨無謚。

    高勾麗或有謚。

    多以園陵爲號。

    其後自廣開土。

    凡薨王別上號。

    其法亦頗倣於謚。

    百濟,新羅。

    皆以王名爲號。

    濟自蓋鹵,東城王。

    始別爲號。

    至是羅王薨。

    羣臣上號曰智證王。

    東方謚法。

    始此。

     丙申〈新羅法興王三年。

    高勾麗文咨王二十五年。

    百濟武寧王十六年。

    〉春三月戊戌朔。

    日食。

    ○夏四月。

    高勾麗遣使如梁。

     丁酉〈新羅法興王四年。

    高勾麗文咨王二十六年。

    百濟武寧王十七年。

    〉夏四月。

    新羅置兵部令。

     〈按新羅。

    初置十七位。

    而無官府之制。

    其始有大輔主國政。

    後來。

    以伊伐飡,伊飡等官。

    或參國政。

    兼知兵馬事。

    至助賁王。

    始以昔于老。

    爲大將軍。

    又有將軍之號。

    又以主州郡者。

    謂州主郡主。

    主軍者謂軍主。

    主城者謂城主而已。

    至是。

    始置兵部令一人。

    始有官府之名。

    自此以後官制漸備焉。

    〉 戊戌〈新羅法興王五年。

    高勾麗文咨王二十七年。

    百濟武寧王十八年。

    〉春三月。

    高勾麗。

    大風毀宮南門。

     己亥〈新羅法興王六年。

    高句麗文咨王二十八年。

    安臧王元年。

    百濟武寧王十九年。

    〉高勾麗王羅雲薨。

    太子興安立。

     王薨。

    號文咨明王。

    太子卽位。

    是爲安臧王。

     魏。

    冊贈高勾麗王及嗣王。

     時。

    魏主年幼。

    胡大後臨朝稱制。

    聞王薨。

    擧哀於東堂。

    遣使冊贈王車騎大將軍。

    嗣王鎭東將軍。

    領護東夷校尉。

    遼東郡公。

    高勾麗王。

     庚子〈新羅法興王七年。

    高勾麗安臧王二年。

    百濟武寧王二十年。

    〉春正月。

    新羅頒律令。

    始制百官公服。

     自角幹至大阿飡紫衣。

    阿飡至級飡緋衣。

    幷牙笏。

    大奈麻至奈麻靑衣。

    大舍至先沮知黃衣。

    伊飡,迊飡錦冠。

    波珍飡,大阿飡衿荷緋冠。

    上堂大奈麻赤位大舍組纓。

     高勾麗。

    遣使如梁。

    二月。

    梁冊高勾麗王。

     冊爲寧東將軍。

    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

    高勾麗王。

    遣使者江法盛。

    賜王衣冠釰佩。

    至光州海中。

    爲魏人所執。

    送于洛陽。

    魏亦封王爲安東將軍。

    領護東夷校尉。

    遼東郡開國公。

    高勾麗王。

     秋九月。

    高勾麗遣使如梁。

     辛醜〈新羅法興王八年。

    高勾麗安臧王三年。

    百濟武寧王二十一年。

    ○駕洛仇衡元年。

    〉夏四月。

    高勾麗王。

    如卒本。

    祀始祖廟。

    ○駕洛君鉗知卒。

    子仇衡嗣。

    ○新羅。

    遣使如梁。

     時。

    麗濟二國。

    皆通聘上國。

    而新羅地偏東隅。

    無以自達。

    至是隨百濟使。

    奉獻方物于梁。

    〈南史補○按南北史。

    始立新羅傳。

    南史曰。

    新羅在百濟東南五百餘裡。

    其地東濱大海。

    南北與勾麗百濟接。

    魏時曰斯盧。

    宋時曰新羅。

    或曰斯羅。

    其國小。

    不能自通使聘。

    梁普通二年。

    王姓募名秦。

    始使隨百濟。

    奉獻方物。

    其俗。

    呼城曰建牟羅。

    其邑在內曰啄評。

    在外曰邑勒。

    亦中國之言郡縣也。

    國有六啄評五十二邑勒。

    土地肥饒。

    宜植五穀。

    多桑麻作縑布。

    服牛乘馬。

    男女有別。

    其官名。

    有子賁旱支壹旱支齊旱支謁旱支壹吉支奇貝旱支。

    其冠曰遺子禮。

    襦曰尉解。

    袴曰柯半。

    靴曰洗。

    其拜及行。

    與高麗相類。

    無文字。

    刻木爲信。

    語言待百濟而後通焉。

    〉 秋。

    百濟饑。

     百濟。

    是歲五月大水。

    八月蝗。

    民饑亡入新羅者。

    九百餘家。

     冬十一月。

    百濟遣使如梁。

    梁加冊王。

     先是百濟。

    爲高勾麗所破。

    衰弱累年。

    遷居南韓地。

    至是上表。

    稱累破高勾麗。

    始與通好而更爲強國。

    武帝詔曰。

    百濟王餘隆。

    守藩海外。

    遠修貢職。

    朕有嘉焉。

    宜卛舊章。

    授玆榮命。

    加冊寧東大將軍。

     壬寅〈新羅法興王九年。

    高勾麗安臧王四年。

    百濟武寧王二十二年。

    〉春三月。

    加耶請婚于新羅。

     以伊飡比助夫妹。

    送之。

     冬十月。

    百濟地震。

     癸卯〈新羅法興王十年。

    高勾麗安臧王五年。

    百濟武寧王二十三年。

    聖王元年。

    〉春二月。

    百濟築雙峴城。

    〈今未詳。

    〉 濟王。

    幸漢城。

    徵漢北民年十五以上築之。

    三月還。

     夏五月。

    百濟王斯摩薨。

    子明禯立。

    始行謚法。

     王薨。

    上謚武寧王。

    百濟謚法始此。

    子明禯卽位。

    是爲聖王。

    知識英邁能斷事。

    國人稱爲聖王。

     秋八月。

    高勾麗侵百濟。

     麗兵至浿水。

    命左將志忠。

    帥步騎一萬。

    戰退之。

     甲辰〈新羅法興王十一年。

    高勾麗安臧王六年。

    百濟聖王二年。

    〉梁冊百濟王。

     冊爲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

    綏東將軍百濟王。

     新羅。

    定官制。

    ○秋九月。

    新羅王。

    廵南境。

    加耶君來會。

     乙巳〈新羅法興王十二年。

    高勾麗安臧王七年。

    百濟聖王三年。

    〉春二月。

    百濟聘新羅。

    ○新羅。

    置沙伐州。

    號上州。

    〈今尙州府。

    〉 以大阿飡伊登。

    爲軍主。

     丙午〈新羅法興王十三年。

    高勾麗安臧王八年。

    百濟聖王四年。

    〉春三月。

    高勾麗遣使如梁。

    ○冬十月。

    百濟修熊津城。

    立沙井柵。

     戊申〈新羅法興王十五年。

    高勾麗安臧王十年。

    百濟聖王六年。

    〉新羅舍人異次頓。

    伏誅。

     初。

    訥祗王時。

    沙門墨胡子。

    自高勾麗至一善郡人毛禮家。

    作窟室居之。

    時中國遣使遺香。

    王不知所用。

    徧問群臣。

    莫能對。

    墨胡子見之曰。

    是佛家三寶。

    曰佛陀。

    曰達摩。

    曰僧伽。

    燒此發願。

    必有靈應。

    時王女病。

    王使胡子。

    焚香表誓。

    病尋愈。

    王喜餽贈甚厚。

    胡子辭歸。

    不知所去。

    至炤智王時。

    有僧阿道和尙。

    與侍者三人。

    亦至毛禮家。

    貌如胡子。

    未幾無病而死。

    侍者留住講讀經律。

    往往有信奉者。

    至是王欲興佛敎。

    群臣不信。

    王難之。

    舍人異次頓。

    〈一雲處道。

    按遺事。

    姓樸名猒髑。

    〉請斬小臣以定衆議。

    王召群臣議。

    僉曰今見僧徒。

    童頭異服。

    議論奇詭。

    今若從之。

    恐有後悔。

    異次頓獨曰。

    今羣臣之言非也。

    夫有非常之人然後。

    有非常之事。

    佛敎淵奧。

    不可不信。

    王曰衆人之言。

    牢不可破而汝獨異言。

    下吏將誅之。

    異次頓。

    臨死曰我爲法就刑。

    佛若有神。

    吾死必有異事。

    及斬。

    血從斷處湧。

    色白如乳。

    衆恠之。

    不復毀佛。

    此新羅佛法之始也。

    權氏曰。

    佛氏之敎。

    淸凈寂滅。

    必使此心之理。

    皆空而至於無。

    乃爲正覺。

    心之所具者。

    三綱五常之理。

    人道之不可須臾離者也。

    而一切使無之可乎。

    楊朱爲我。

    墨翟兼愛。

    孟子猶謂之無父無君。

    佛氏甚於楊墨。

    今法興王欲興其法羣臣斥之。

    可謂有良知矣。

    異次頓。

    不惜其死。

    贊成其計。

    可謂基禍之主而陷君之臣矣。

    〈按西域之俗。

    善幻多技能。

    而佛其尤者也。

    故其種種靈異。

    見於傳記。

    而不可誣者。

    不一而足。

    若大明永樂中。

    命蕃僧設法於靈谷寺。

    有慶雲天花。

    靑獅白象。

    雲裡羅漢。

    空中梵唄之異。

    靈恠之狀。

    不可名言。

    羣臣來賀。

    上亦由此。

    潛心釋典。

    以成祖之明而不知見欺于幻化套中。

    噫。

    假使佛敎靈異。

    實有此事。

    是不過物外虛誕之敎。

    有何關於家國事耶。

    帝王之治天下。

    自有彜倫典常之道。

    實無待於他而世主。

    惑溺於怳惚神恠之中。

    不自覺焉。

    何哉。

    今此白乳之異。

    亦是胡鬼幻變欺誑之術而擧國迷惑。

    遂至信奉。

    至于後世。

    竟以亡國。

    可不戒哉。

    世傳阿道甞創寺設法。

    桃李冬華。

    故名山與寺曰桃李。

    在今善山府。

    佔畢齋詩曰。

    桃李山前桃李開。

    墨胡已去道師來。

    誰知赫赫新羅業。

    終作毛公窟裡灰。

    悲夫。

    〉 新羅始行佛法。

     自異次頓之死。

    衆心疑懼。

    王亦惑之。

    遂行佛法。

     己酉〈新羅法興王十六年。

    高勾麗安臧王十一年。

    百濟聖王七年。

    〉新羅。

    禁殺生。

     從佛戒也。

     冬十月。

    高勾麗攻百濟。

    拔穴城。

     麗王。

    躬帥兵馬。

    侵百濟。

    拔北鄙穴城。

    〈今未詳。

    〉百濟佐平燕謨。

    領步騎三萬。

    拒戰於五谷原〈今未詳〉不克。

    死者二千人。

     辛亥〈新羅法興王十八年。

    高勾麗安臧王十三年。

    安原王元年。

    百濟聖王九年。

    〉夏四月。

    新羅置上大等。

     置上大等。

    居百官之上。

    緫國事。

    以伊飡哲夫爲之。

    上大等始此。

     五月。

    高勾麗王興安薨。

    弟寶延立。

    梁詔襲爵。

     王好色。

    甞出遊。

    至皆伯縣。

    〈今高陽德陽縣。

    〉有漢氏女。

    於高山頭。

    燃烽火以迎王。

    後人名其地。

    爲王逢。

    又曰高烽。

    〈今高陽高峯縣。

    〉及薨。

    號安臧王。

    無子。

    弟寶延卽位。

    是爲安原王。

    身長七尺五寸。

    有器量。

    安臧愛友之。

    及嗣位。

    梁主。

    下詔襲爵。

     壬子〈新羅法興王十九年。

    高勾麗安原王二年。

    百濟聖王十年。

    ○是歲駕洛亡凡三大國。

    〉春三月。

    魏冊高勾麗王。

     使持節散騎常侍。

    車騎大將軍。

    領護東夷校尉。

    遼東郡開國公。

    賜衣冠車旗。

     駕洛國君金仇衡。

    以國降新羅。

     仇衡〈一作仇亥〉地日削弱。

    遂與其妃及三子奴宗武德武力。

    以國幣寶物。

    降于新羅。

    羅王禮待之。

    授位上等。

    以本國爲食邑。

    三子皆授角幹。

    駕洛亡。

    凡十君四百九十一年。

     夏四月。

    高勾麗遣使如梁。

    六月。

    遣使如魏。

    ○秋七月。

    隕星于百濟如雨。

    ○冬十一月。

    高勾麗遣使如梁。

     癸醜〈新羅法興王二十年。

    高勾麗安原王三年。

    百濟聖王十一年。

    〉春正月。

    高勾麗立王子平成爲太子。

    ○二月。

    高勾麗遣使如魏。

     甲寅〈新羅法興王二十一年。

    高勾麗安原王四年。

    百濟聖王十二年。

    〉春三月。

    百濟遣使如梁。

    ○夏四月。

    熒惑犯南鬥。

    ○新羅上大等哲夫卒。

    ○是歲東魏。

    遣使冊高勾麗王。

     是歲。

    魏分爲二。

    孝文孫寶炬。

    爲宇文泰所立。

    是爲西魏。

    淸河王善見。

    爲高歡所立。

    號東魏。

    詔加王驃騎大將軍。

    餘如故。

    自是麗人。

    專意於東魏。

    貢獻無虛歲。

     乙卯〈新羅法興王二十二年。

    高勾麗安原王五年。

    百濟聖王十三年。

    〉春二月。

    高勾麗遣使如梁。

    ○夏五月。

    高勾麗國南。

    大水。

    ○新羅。

    創興輪寺。

     王。

    自行佛法以後。

    謝冕旒披方袍。

    施宮戚爲寺隷。

    創此寺。

    凡十年而成。

    〈二寺古址。

    俱在今慶州府南二裡。

    ○三國遺事補。

    〉 冬十月。

    高勾麗地震。

    ○十二月。

    高勾麗大疫。

     丙辰〈新羅法興王二十三年。

    高勾麗安原王六年。

    百濟聖王十四年。

    〉夏。

    高勾麗大旱。

    發使賑饑。

    ○新羅。

    始稱年號。

    改元建元。

     中國分裂。

    正朔難行。

    故遂自稱年號。

    崔氏曰。

    周之時。

    吳楚僭稱王。

    春秋夷狄之所以謹名分也。

    建號記年。

    天子之事。

    諸侯而僭之。

    越禮犯分。

    莫甚焉。

    是後泰封盜竊。

    復僭年號。

    雖以麗祖之明達。

    開國之初。

    尙襲此弊。

    法興啓之也。

     秋八月。

    高勾麗。

    遣使如東魏。

     自是貢獻。

    亦歲歲不愆。

     戊午〈新羅法興王二十五年。

    高勾麗安原王八年。

    百濟聖王十六年。

    〉春正月。

    新羅令外官。

    挈家赴任。

    ○新羅。

    滅阿屍良國。

    〈今鹹安郡。

    〉○百濟。

    徙都泗泚。

    國號南扶餘。

     都熊津。

    凡六十三年而遷。

    〈泗泚。

    一名所夫裡。

    今扶餘縣。

    〉 庚申〈新羅法興王二十七年。

    眞興王元年。

    高勾麗安原王十年。

    百濟聖王十八年。

    〉秋七月。

    新羅王原宗薨。

    侄彡麥宗〈年表作麥原一作深麥夫〉立。

    太後金氏攝政。

    〈彡山先深三音。

    〉 王薨。

    葬於哀公寺北峯。

    〈在今慶州府西嶽裡。

    〉王弟立宗之子彡麥宗立。

    是爲眞興王。

    時年七歲。

    母金氏法興王之女。

    王年幼。

    太後攝政。

     八月。

    新羅大赦國內。

    賜文武官一級。

    ○九月。

    百濟侵高勾麗。

     百濟。

    遣將軍燕會。

    攻高勾麗牛山城。

    麗王。

    遣精騎五千。

    擊走之。

     冬十月。

    新羅地震。

    桃李華。

    ○新羅。

    選童男女。

    號風月主。

     新羅君臣。

    病無以知人。

    欲使類聚群遊。

    以觀其行義然後擧用。

    選童男容儀端正者。

    號風月主。

    求善士爲徒衆。

    以勵孝悌忠信。

    後又擇人家美艶女子。

    奉爲源花。

    乃簡南毛,俊貞二人。

    兩花聚徒三四百人。

    二女爭娟相妬。

    俊貞引南毛於私第。

    強勸酒至醉。

    曳以投河水以殺之。

    事覺伏誅。

    由是徒人。

    失和罷散。

    王。

    下令廢源花。

     辛酉〈新羅眞興王二年。

    高勾麗安原王十一年。

    百濟聖王十九年。

    〉春三月。

    新羅以金異斯夫。

    爲兵部令。

     掌內外兵馬事。

     百濟。

    與新羅和親。

    ○高勾麗百濟。

    幷遣使如梁。

     濟王。

    請毛詩博士涅槃等經義。

    幷工匠畵師。

    梁主從之。

     甲子〈新羅眞興王五年。

    高勾麗安原王十四年。

    百濟聖王二十二年。

    〉春二月。

    新羅作興輪寺。

    度人爲僧尼。

     新羅自此。

    廣興寺刹。

    奉佛之勤。

    最於三國矣。

     新羅。

    置中原小京。

    ○新羅。

    置軍幢等號。

     幢。

    軍號也。

    新羅至此。

    始立軍號。

    曰大幢。

    置將軍大監以眞骨爲之。

    又有弟監監舍知小監等官以掌之。

    又於十停。

    置幢停軍營之稱。

    十停曰音裡火停。

    〈今商州靑裡縣。

    〉曰古良夫裡停。

    〈今靑陽。

    〉曰居斯勿停。

    〈今巨寧縣屬鎭安。

    〉曰參良火停。

    〈今玄風。

    〉曰召參停。

    〈在今鹹安。

    〉曰末多夫裡停。

    〈今未詳一雲多一作冬今南平。

    〉曰骨乃斤停。

    〈今呂州。

    〉曰伐力川停。

    〈未詳一雲今洪州。

    〉曰伊火兮停。

    〈今安德縣屬靑松。

    〉各置隊大監小監大尺等官。

    統騎步兵。

    又於都畿之內。

    置仇力〈後稱大城郡〉西兄山〈後稱商城〉二郡。

    分置六停。

    曰毛隻停。

    〈後稱東畿。

    〉曰道品兮停。

    〈後稱南畿。

    〉曰豆良彌知停。

    〈後稱西畿。

    〉曰雨谷停。

    〈後稱北畿。

    〉曰根乃停。

    〈後稱中畿。

    〉曰官阿良隻停。

    〈後稱莫邪。

    〉皆鎭衛王城焉。

    自是以後。

    其軍號之加設者。

    有二十三。

    曰六停。

    曰九誓幢。

    曰三千幢。

    曰五州誓。

    曰三武幢。

    曰罽衿幢。

    曰急幢。

    曰四千幢。

    曰京五種幢。

    曰二節末幢。

    曰萬步幢。

    曰大匠尺幢。

    曰軍師幢。

    曰仲幢。

    曰百官幢。

    曰四設幢。

    〈弩雲梯衝車石投是也。

    〉曰皆知戟幢。

    曰三十九餘甲幢。

    〈京餘甲小京餘甲外餘甲是也。

    〉曰仇七幢。

    曰二罽幢。

    曰二弓。

    曰三邊守。

    曰新三千幢。

    皆以綠紫白緋黃黑碧赤靑罽衿色相別。

    其形如半月着衣上。

    又以金銀銅鐵爲鈴。

    大小隨位高卑。

    懸馬上。

    將軍大監以下。

    各以猛獸皮鷙鳥羽大小長短。

    亦視位置杠上。

    謂之花。

     乙醜〈新羅眞興王六年。

    高勾麗安原王十五年。

    陽原王元年。

    百濟聖王二十三年。

    〉春三月。

    高勾麗王寶延薨。

    太子平成立。

     王薨。

    號安原王。

    太子立。

    是爲陽原王。

    〈一雲陽岡上好王。

    〉生而聦慧。

    及壯?豪過人。

     秋七月。

    新羅始修國史。

     伊飡異斯夫。

    奏曰國史者。

    記君臣之善惡。

    示褒貶於萬代。

    不有修撰。

    後代何觀。

    王然之。

    命大阿飡居漆夫〈姓金〉等。

    廣集文士修之。

    居漆夫。

    奈勿王之五世之孫。

    少有遠志。

    初爲僧。

    入高勾麗覘強弱。

    聞僧惠亮。

    開堂說法。

    遂詣聽講。

    一日亮問曰。

    汝從何來。

    因握手密語曰。

    見汝容貌非常。

    其殆有心乎。

    老僧不敏。

    亦能識子。

    恐子見執。

    宜速返將還。

    亮曰汝燕頷鷹視。

    必爲將帥。

    他日無貽我害。

    與之相誓而來。

    從仕至大阿飡。

     十二月。

    高勾麗。

    遣使如東魏。

     丙寅〈新羅眞興王七年。

    高勾麗陽原王二年。

    百濟聖王二十四年。

    〉秋七月。

    高勾麗。

    築白巖城。

    ○高勾麗。

    遣使如西魏。

     丁卯〈新羅眞興王八年。

    高勾麗陽原王三年。

    百濟聖王二十五年。

    〉春正月己亥朔。

    日食。

     戊辰〈新羅眞興王九年。

    高勾麗陽原王四年。

    百濟聖王二十六年。

    〉春正月。

    高勾麗以濊兵侵百濟。

    新羅將朱珍。

    擊破之。

     麗王。

    以濊兵六千。

    攻漢北獨山城。

    濟王遣使。

    請救於新羅。

    羅王。

    命將軍朱珍。

    將甲卒三千救之。

    朱珍日夜兼程。

    至獨山城下。

    與麗兵一戰。

    大破之。

     己巳〈新羅眞興王十年。

    高勾麗陽原王五年。

    百濟聖王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