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大會九裡垓
關燈
小
中
大
悅,悉皆召至,見禮而退。
次日韓信奏曰:&ldquo臣奉我王命用計破楚,臣有一言奏上,乞王恕臣萬死。
&rdquo王曰:&ldquo卿有何事但言。
&rdquo信曰:&ldquo臣假各國諸侯俱于臣手聽調,楚可滅矣。
&rdquo王曰:&ldquo除吾之外,盡屬元帥指揮。
&rdquo信謝恩,即時升帳傳令天下諸路軍馬,先将軍數開報,以便調遣。
查點之後,諸侯及各各将校俱于帳下伺侯聽令。
臨陣之際,所用旗幡、器械,悉宜準備,勿得有違。
是日互相告報籍計:大梁王軍一十五萬,九江王軍一十五萬,陸賈軍一十九萬,盧绾軍一十萬,燕王軍一十五萬,趙王軍一十五萬,南越軍一十五萬,漢王禦林軍四十萬,齊王本部下軍二十萬,總一百五十餘萬。
諸将俱來報數,聽候分調。
信請子房、彭越上帳共議,指九裡山為垓心。
東至定國山,南至鳳凰山,北至大河,四下八方,随高就低,山谷澗道,各因勢埋伏二十四處。
令樊哙于九裡山上搖旗。
時分撥已定,号令諸将曰:&ldquo吾布此陣,定要擒滅楚王,以定漢王天下,爾諸将于各所分地面,務宜用心,奮力圍住楚軍,如有拿獲項王者,另有重賞;若敢怠慢軍情,走脫項王者,不論諸侯、大将,枭首為令。
&rdquo信号令畢,諸将唯諾一聲,震動天地,漢王群臣莫不驚駭。
後人有詩歎曰: 法令不嚴軍懈怠,威權忒重主驚疑。
為臣此際當何處,最要扪心三複思。
當下諸将得令,悉領本部軍馬照各所分地面埋伏去訖。
且說楚王自遣戰書之後,遠近令人哨探。
是日人報漢王召集軍馬一百五十餘萬,以韓信為大元帥,即日軍至徐州。
楚王聞言,随引五十萬大軍出徐州之南下寨。
次日漢王韓信軍至,楚漢兩下擺開陣勢。
當先韓信出馬,楚王罵曰:&ldquo爾乃窮酸餓莩,敢與吾戰?&rdquo信與交馬數合便回。
楚王怒追數十裡,正逢漢王。
楚王大罵曰:&ldquo劉邦,爾真匹夫也。
&rdquo言畢直取漢王。
漢王回馬飛跑。
楚王恨甚,迳追不舍,直至九裡山;又逢韓信軍兵攔住,楚王曰:&ldquo胯夫還敢對戰。
&rdquo拍馬交鋒,三軍混殺。
須臾信引軍退,楚王聽知樂聲嘹亮,問是何處?左右曰:&ldquo漢王在九裡山上飲宴,故令韓信與大王相戰。
&rdquo楚王愈怒,直至山前。
信于山上望曰:&ldquo項羽已入死地,如魚吞釣,似鳥投籠矣。
&rdquo急令樊哙搖動令旗,四下八方埋伏齊起,弓弩亂發,金鼓震天。
楚王引軍死戰,不能得出,困于垓心。
隻見四面軍兵重重圍裡,旌旗閉日,皂白不分,楚王大怒,進退無門,人困馬乏。
韓信傳令如各地面,走脫楚王者即斬。
衆軍畏懼,盡皆竭力而殺。
信又遣彭越日夜惱楚。
楚軍困在垓心二晝夜,将士無食。
楚王命十将分兵八隊與漢兵沖敵。
楚将終日乏食無力,殺傷大半,活捉項莊、項伯押見漢王。
王恨項莊鴻門之仇,喝令斬訖。
項伯乞降,漢王賜伯姓劉,封為射陽侯。
後人有詩譏項伯日: 項裔緣何可易劉,貪生苟免受封侯。
忠誠異姓猶全義,何獨愚夫不識羞。
漢王令人召楚王歸降,楚王怒曰:&ldquo吾已稱王号帝,豈為漢王手下之臣,大丈夫甯死不辱。
&rdquo遂奮勇沖陣。
争奈漢兵圍把緊密,猶如鐵桶,安能出得?漢王曰:&ldquo楚王骁勇,雖困垓心,不能擒之。
&rdquo信曰:&ldquo中有八千子弟兵,亦須以計除之。
&rdquo子房謂王曰:&ldquo臣有一計,使楚軍自散。
楚王獨力難以當漢之衆,方可擒之。
&rdquo漢王韓信大喜。
子房乃于山上高處吹鐵笛作楚歌聲,楚軍聞者悉皆傷感。
歌日: 飒飒寒風九月天,家鄉撇卻十餘年。
父母老來誰侍養,隻于塞上寂無言。
邊城凋灑夕陽暮,孤雁聲聲叫歸去。
代馬由來嘶北風,越鳥巢南君不顧。
楚之聲楚之曲,漢臣能吹五音律。
相哀分明道子歸,遠處其待五更促。
人身皆從父母生,長大須從父母育。
惜似寶珠愛似珍,三年乳哺無抛擲。
艱辛養成六尺軀,指望圖謀成家計。
父母老來皓首時&hellip&hellip 不傷悲切,淚如雨下。
仰望隻見銀河耿耿,涼月輝輝,四野茫然,親人何在,魂銷腸斷,個個思鄉。
遂各棄甲抛戈,奔逃散去。
子房傳令軍中,任從楚軍逃走,不得阻擋,因此八千子弟兵并無一人在營,衆軍陸續皆散。
胡曾先生有詩曰: 拔山力盡霸圖隳,倚劍空歌不逝骓。
明月滿空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次日韓信奏曰:&ldquo臣奉我王命用計破楚,臣有一言奏上,乞王恕臣萬死。
&rdquo王曰:&ldquo卿有何事但言。
&rdquo信曰:&ldquo臣假各國諸侯俱于臣手聽調,楚可滅矣。
&rdquo王曰:&ldquo除吾之外,盡屬元帥指揮。
&rdquo信謝恩,即時升帳傳令天下諸路軍馬,先将軍數開報,以便調遣。
查點之後,諸侯及各各将校俱于帳下伺侯聽令。
臨陣之際,所用旗幡、器械,悉宜準備,勿得有違。
是日互相告報籍計:大梁王軍一十五萬,九江王軍一十五萬,陸賈軍一十九萬,盧绾軍一十萬,燕王軍一十五萬,趙王軍一十五萬,南越軍一十五萬,漢王禦林軍四十萬,齊王本部下軍二十萬,總一百五十餘萬。
諸将俱來報數,聽候分調。
信請子房、彭越上帳共議,指九裡山為垓心。
東至定國山,南至鳳凰山,北至大河,四下八方,随高就低,山谷澗道,各因勢埋伏二十四處。
令樊哙于九裡山上搖旗。
時分撥已定,号令諸将曰:&ldquo吾布此陣,定要擒滅楚王,以定漢王天下,爾諸将于各所分地面,務宜用心,奮力圍住楚軍,如有拿獲項王者,另有重賞;若敢怠慢軍情,走脫項王者,不論諸侯、大将,枭首為令。
&rdquo信号令畢,諸将唯諾一聲,震動天地,漢王群臣莫不驚駭。
後人有詩歎曰: 法令不嚴軍懈怠,威權忒重主驚疑。
為臣此際當何處,最要扪心三複思。
當下諸将得令,悉領本部軍馬照各所分地面埋伏去訖。
且說楚王自遣戰書之後,遠近令人哨探。
是日人報漢王召集軍馬一百五十餘萬,以韓信為大元帥,即日軍至徐州。
楚王聞言,随引五十萬大軍出徐州之南下寨。
次日漢王韓信軍至,楚漢兩下擺開陣勢。
當先韓信出馬,楚王罵曰:&ldquo爾乃窮酸餓莩,敢與吾戰?&rdquo信與交馬數合便回。
楚王怒追數十裡,正逢漢王。
楚王大罵曰:&ldquo劉邦,爾真匹夫也。
&rdquo言畢直取漢王。
漢王回馬飛跑。
楚王恨甚,迳追不舍,直至九裡山;又逢韓信軍兵攔住,楚王曰:&ldquo胯夫還敢對戰。
&rdquo拍馬交鋒,三軍混殺。
須臾信引軍退,楚王聽知樂聲嘹亮,問是何處?左右曰:&ldquo漢王在九裡山上飲宴,故令韓信與大王相戰。
&rdquo楚王愈怒,直至山前。
信于山上望曰:&ldquo項羽已入死地,如魚吞釣,似鳥投籠矣。
&rdquo急令樊哙搖動令旗,四下八方埋伏齊起,弓弩亂發,金鼓震天。
楚王引軍死戰,不能得出,困于垓心。
隻見四面軍兵重重圍裡,旌旗閉日,皂白不分,楚王大怒,進退無門,人困馬乏。
韓信傳令如各地面,走脫楚王者即斬。
衆軍畏懼,盡皆竭力而殺。
信又遣彭越日夜惱楚。
楚軍困在垓心二晝夜,将士無食。
楚王命十将分兵八隊與漢兵沖敵。
楚将終日乏食無力,殺傷大半,活捉項莊、項伯押見漢王。
王恨項莊鴻門之仇,喝令斬訖。
項伯乞降,漢王賜伯姓劉,封為射陽侯。
後人有詩譏項伯日: 項裔緣何可易劉,貪生苟免受封侯。
忠誠異姓猶全義,何獨愚夫不識羞。
漢王令人召楚王歸降,楚王怒曰:&ldquo吾已稱王号帝,豈為漢王手下之臣,大丈夫甯死不辱。
&rdquo遂奮勇沖陣。
争奈漢兵圍把緊密,猶如鐵桶,安能出得?漢王曰:&ldquo楚王骁勇,雖困垓心,不能擒之。
&rdquo信曰:&ldquo中有八千子弟兵,亦須以計除之。
&rdquo子房謂王曰:&ldquo臣有一計,使楚軍自散。
楚王獨力難以當漢之衆,方可擒之。
&rdquo漢王韓信大喜。
子房乃于山上高處吹鐵笛作楚歌聲,楚軍聞者悉皆傷感。
歌日: 飒飒寒風九月天,家鄉撇卻十餘年。
父母老來誰侍養,隻于塞上寂無言。
邊城凋灑夕陽暮,孤雁聲聲叫歸去。
代馬由來嘶北風,越鳥巢南君不顧。
楚之聲楚之曲,漢臣能吹五音律。
相哀分明道子歸,遠處其待五更促。
人身皆從父母生,長大須從父母育。
惜似寶珠愛似珍,三年乳哺無抛擲。
艱辛養成六尺軀,指望圖謀成家計。
父母老來皓首時&hellip&hellip 不傷悲切,淚如雨下。
仰望隻見銀河耿耿,涼月輝輝,四野茫然,親人何在,魂銷腸斷,個個思鄉。
遂各棄甲抛戈,奔逃散去。
子房傳令軍中,任從楚軍逃走,不得阻擋,因此八千子弟兵并無一人在營,衆軍陸續皆散。
胡曾先生有詩曰: 拔山力盡霸圖隳,倚劍空歌不逝骓。
明月滿空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