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收齊假印鎮守
關燈
小
中
大
韓信收齊假印鎮守
卻說韓信軍收東齊未下,歲餘不回,漢王怪之,乃遣郦食其入齊,探聽虛實。
郦食其入至齊國,齊王乃即召見食其曰:&ldquo今奉漢王命與王連和,免動刀兵,以安黎庶,王意何如?&rdquo橫甚喜,乃留于國,以宴待之,連日酩酊。
文通知之,告信曰:&ldquo元帥收齊歲餘不下,今食其憑三寸舌頃刻說齊降漢,他日元帥見王豈不恥乎?&rdquo信曰:&ldquo然則若何?&rdquo通曰:&ldquo故持漢诏随處收城齊國,且卷旗幡,是将軍之功也。
&rdquo信依通言持诏引兵,所過郡邑盡降,直至臨淄城下。
齊王正議事間,人報韓信兵至。
齊王聞之大怒,罵食其曰:&ldquo爾以虛詞诳吾無備,賺吾國也。
&rdquo食其曰:&ldquo王且息怒,待吾上城退韓信軍。
&rdquo齊王曰:&ldquo爾若退得信兵,吾當重賞,如軍不退,以油镬烹之。
&rdquo食其上城見信,欲待開言,文通出馬曰:&ldquo今已成功矣,大夫不須多言。
&rdquo言畢擂鼓,軍盡攻城。
齊王大怒,呼左右推郦生下城,入油镬而烹之。
田文急谏曰:&ldquo大王若将食其烹死,滿城百姓其有遺類?不如使人見漢王可明其事。
&rdquo齊王猛省,急止之。
時食其已烹死矣。
胡曾先生有詩歎郦生曰: 不辨賢食一似愚,豈知片舌害全軀。
東齊一下遭油镬,何似高陽作酒徒。
齊王甚悔,與諸将議日:&ldquo可降韓信否?&rdquo田橫不從,曰:&ldquo往楚王處求救兵來,可退韓信。
&rdquo齊王從之。
田橫親走出城沖路而去,至于彭城見楚王,具言其故。
楚王發兵三十萬,命大将陸沮領之,周殷為副,二将于路趱行。
将近齊界,探馬報知韓信,信曰:&ldquo吾觀陸沮必遭吾手。
&rdquo遂令首将陳豨領軍一萬去膠河之上,用布囊盛沙堰住河水,又令灌嬰、樊哙各領軍一萬伏于膠河東西兩側。
信親引大軍與陸沮交戰。
信詐敗,陸沮追信。
信軍直出河上。
陳豨令軍放其河水沖流而下,楚軍不防,大半淹死水中,旗鼓漂流,惟陸沮出水而走于山,山窩兩邊伏兵齊起擒獲陸沮。
衆軍推沮見信。
信問曰:&ldquo爾若降漢,别加重職。
&rdquo沮曰:&ldquo願死而不從漢。
&rdquo信将陸沮斬訖。
敗卒報入齊城。
齊王知之,堅閉不出。
歎曰:&ldquo誰能解圍?&rdquo田文曰:&ldquo請大王納降,可免一城老小。
&rdquo田橫不從曰:&ldquo甯可堅守。
&rdquo田文曰:&ldquo若不出降,恐城中軍變,如之奈何?&rdquo王曰:&ldquo吾不曾虧負軍民,焉肯負吾。
&rdquo言未盡,不防内有奸細獻門,人報韓信、李左車引軍已入城内,齊王大驚,隻得迎信歸降。
田橫心甚不服,與五百義士出城,竟投海島去訖。
當下韓信安民已畢,設宴與衆官飲酒。
信曰:&ldquo若漢王遣人來問烹死郦生,如何解之?&rdquo文通曰:&ldquo此事不妨。
當日子房說魏亦先降而後反。
郦生下齊一如子房也。
&rdquo左車又曰:&ldquo齊國雖降,終是不穩。
&rdquo信曰:&ldquo何如?&rdquo左車曰:&ldquo田氏宗族衆多,地方雄富。
元帥宜于漢王處假齊王印符,權鎮齊地,庶可無變。
&rdquo信曰:&ldquo非也。
庖人調食,不可自食,非庖人也;自取州郡,而自立之,非将也。
今取齊而假齊印,莫不欺君乎?&rdquo文通曰:&ldquo不然。
齊國最雄,若不鎮守三齊,反變何以治之?元帥勿為小禮而失大事。
&rdquo信默然不語。
左車修表,文通為使,迳入洛陽。
且說郦食其之子郦生痛父為齊烹死,進奏漢王曰:&ldquo臣父說齊已下,被韓信以兵挾齊王将臣父烹死,願王聖鑒。
&rdquo漢王聞奏不悅,欲使人問罪于信,子房曰:&ldquo不宜加信之罪,隻以善言解勸可也。
&rdquo漢王依言,再三撫慰,郦生泣謝而退。
王正待與子房議論郦生之事,忽報韓信遣人上表,王即召入。
蒯文通俯伏殿下,進呈表文。
漢王拆視其表日: 信收諸國,惟齊最為難下,今賴我王洪福齊天,淹楚救軍于膠水,齊王破膽,方始歸降。
但田氏子孫繁庶,常懷不忿之心,餘黨尚多,恐有反側之意;若一有變,卒難圖之。
臣冒昧欲假齊印,權鎮于此,以懾衆心,免生異變。
臣不勝惶懼,願王聖鑒。
端詳。
漢王覽畢大怒,罵信曰:&ldquo胯夫自驕耶。
&rdquo子房在旁大驚,慌蹑漢王之足。
王會其意,乃轉言曰:&ldquo既有如此大功,便當封為真王,何求假王。
器量小哉。
&rdquo又謂文通曰:&ldquo卿回見元帥,教好守齊國。
&rdquo文通謝恩出朝。
次日,漢王不得已遣子房持诏封韓信為齊王,并賞賜,前往齊國。
子房拜
郦食其入至齊國,齊王乃即召見食其曰:&ldquo今奉漢王命與王連和,免動刀兵,以安黎庶,王意何如?&rdquo橫甚喜,乃留于國,以宴待之,連日酩酊。
文通知之,告信曰:&ldquo元帥收齊歲餘不下,今食其憑三寸舌頃刻說齊降漢,他日元帥見王豈不恥乎?&rdquo信曰:&ldquo然則若何?&rdquo通曰:&ldquo故持漢诏随處收城齊國,且卷旗幡,是将軍之功也。
&rdquo信依通言持诏引兵,所過郡邑盡降,直至臨淄城下。
齊王正議事間,人報韓信兵至。
齊王聞之大怒,罵食其曰:&ldquo爾以虛詞诳吾無備,賺吾國也。
&rdquo食其曰:&ldquo王且息怒,待吾上城退韓信軍。
&rdquo齊王曰:&ldquo爾若退得信兵,吾當重賞,如軍不退,以油镬烹之。
&rdquo食其上城見信,欲待開言,文通出馬曰:&ldquo今已成功矣,大夫不須多言。
&rdquo言畢擂鼓,軍盡攻城。
齊王大怒,呼左右推郦生下城,入油镬而烹之。
田文急谏曰:&ldquo大王若将食其烹死,滿城百姓其有遺類?不如使人見漢王可明其事。
&rdquo齊王猛省,急止之。
時食其已烹死矣。
胡曾先生有詩歎郦生曰: 不辨賢食一似愚,豈知片舌害全軀。
東齊一下遭油镬,何似高陽作酒徒。
齊王甚悔,與諸将議日:&ldquo可降韓信否?&rdquo田橫不從,曰:&ldquo往楚王處求救兵來,可退韓信。
&rdquo齊王從之。
田橫親走出城沖路而去,至于彭城見楚王,具言其故。
楚王發兵三十萬,命大将陸沮領之,周殷為副,二将于路趱行。
将近齊界,探馬報知韓信,信曰:&ldquo吾觀陸沮必遭吾手。
&rdquo遂令首将陳豨領軍一萬去膠河之上,用布囊盛沙堰住河水,又令灌嬰、樊哙各領軍一萬伏于膠河東西兩側。
信親引大軍與陸沮交戰。
信詐敗,陸沮追信。
信軍直出河上。
陳豨令軍放其河水沖流而下,楚軍不防,大半淹死水中,旗鼓漂流,惟陸沮出水而走于山,山窩兩邊伏兵齊起擒獲陸沮。
衆軍推沮見信。
信問曰:&ldquo爾若降漢,别加重職。
&rdquo沮曰:&ldquo願死而不從漢。
&rdquo信将陸沮斬訖。
敗卒報入齊城。
齊王知之,堅閉不出。
歎曰:&ldquo誰能解圍?&rdquo田文曰:&ldquo請大王納降,可免一城老小。
&rdquo田橫不從曰:&ldquo甯可堅守。
&rdquo田文曰:&ldquo若不出降,恐城中軍變,如之奈何?&rdquo王曰:&ldquo吾不曾虧負軍民,焉肯負吾。
&rdquo言未盡,不防内有奸細獻門,人報韓信、李左車引軍已入城内,齊王大驚,隻得迎信歸降。
田橫心甚不服,與五百義士出城,竟投海島去訖。
當下韓信安民已畢,設宴與衆官飲酒。
信曰:&ldquo若漢王遣人來問烹死郦生,如何解之?&rdquo文通曰:&ldquo此事不妨。
當日子房說魏亦先降而後反。
郦生下齊一如子房也。
&rdquo左車又曰:&ldquo齊國雖降,終是不穩。
&rdquo信曰:&ldquo何如?&rdquo左車曰:&ldquo田氏宗族衆多,地方雄富。
元帥宜于漢王處假齊王印符,權鎮齊地,庶可無變。
&rdquo信曰:&ldquo非也。
庖人調食,不可自食,非庖人也;自取州郡,而自立之,非将也。
今取齊而假齊印,莫不欺君乎?&rdquo文通曰:&ldquo不然。
齊國最雄,若不鎮守三齊,反變何以治之?元帥勿為小禮而失大事。
&rdquo信默然不語。
左車修表,文通為使,迳入洛陽。
且說郦食其之子郦生痛父為齊烹死,進奏漢王曰:&ldquo臣父說齊已下,被韓信以兵挾齊王将臣父烹死,願王聖鑒。
&rdquo漢王聞奏不悅,欲使人問罪于信,子房曰:&ldquo不宜加信之罪,隻以善言解勸可也。
&rdquo漢王依言,再三撫慰,郦生泣謝而退。
王正待與子房議論郦生之事,忽報韓信遣人上表,王即召入。
蒯文通俯伏殿下,進呈表文。
漢王拆視其表日: 信收諸國,惟齊最為難下,今賴我王洪福齊天,淹楚救軍于膠水,齊王破膽,方始歸降。
但田氏子孫繁庶,常懷不忿之心,餘黨尚多,恐有反側之意;若一有變,卒難圖之。
臣冒昧欲假齊印,權鎮于此,以懾衆心,免生異變。
臣不勝惶懼,願王聖鑒。
端詳。
漢王覽畢大怒,罵信曰:&ldquo胯夫自驕耶。
&rdquo子房在旁大驚,慌蹑漢王之足。
王會其意,乃轉言曰:&ldquo既有如此大功,便當封為真王,何求假王。
器量小哉。
&rdquo又謂文通曰:&ldquo卿回見元帥,教好守齊國。
&rdquo文通謝恩出朝。
次日,漢王不得已遣子房持诏封韓信為齊王,并賞賜,前往齊國。
子房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