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大會九裡垓
關燈
小
中
大
楚漢大會九裡垓
卻說漢王于洛陽每日宴飲為樂。
一日傳旨,欲回鹹陽。
子房曰:&ldquo方今天下諸侯未淨,何可入關?&rdquo漢王曰:&ldquo此言為何?&rdquo子房曰:&ldquo乘楚未備,一鼓滅之,以免後患。
&rdquo王歎曰:&ldquo士卒方才卸甲,萬民未安,焉可又出征戰?且和息正定,吾若興師,豈非失信。
兼項王放吾父母仁恩大矣,一旦背之,神天不佑。
&rdquo子房曰:&ldquo大王收秦四載,戰楚五年。
天下已有其八,若乘勢而滅楚,以成一統基業,子孫傳祚萬年,願王思之。
&rdquo漢王不悅。
陳平奏曰:&ldquo子房之言誠是也。
大王不可執泥信約。
楚王是無信義之人。
昔日大王與之,共立義帝于徐州,後乃遣人弑于彬州,是大不信義也。
今不滅之,終為漢患。
大王宜依子房之言,以報義帝之仇為名,會集諸處軍馬于彭城,破楚必矣。
&rdquo王乃從議,起兵四十萬直抵徐州下寨。
時楚漢五年九月上旬也。
探馬飛報楚王知之,亦點軍五十萬出徐州,約日交戰。
兩陣對圓,楚王出馬大罵曰:&ldquo劉邦匹夫,爾失盟約,天神共鑒,豈佑爾耶?&rdquo漢王曰:&ldquo吾非背約,爾殺弑義帝,特來與之報仇。
&rdquo楚王大怒,拍馬直取漢王。
王背後王陵、夏侯嬰一齊殺出。
戰不數十合,二将敗走,楚兵掩至,漢軍抵敵不住,大敗而奔。
楚王追趕五十餘裡殺得屍橫遍野。
漢軍就于九裡山前下寨。
次日又戰,漢軍又敗走至古陵城。
漢王召子房曰:&ldquo吾敗二陣,折軍一十七萬,又失和好。
天下人謂吾與楚争鋒,返受挫辱,豈不恥乎?&rdquo子房曰:&ldquo大王勿優,臣觀楚王隻再一戰必遭所治。
且有韓信現在于齊,部下雄兵三十萬,戰将千員,可再加封為三齊王,并重賞之,然後遣使宣來,商議破楚;又再加封彭越、英布,并集諸路軍馬,大會于此,破楚必矣。
大王車駕且與衆軍移屯城臯,以待各處兵至。
&rdquo漢王依言,發诏并及賞賜,遣使入齊。
齊王韓信迎接,開诏宣讀,謝恩畢宴待使,命辭别回見漢王。
王問:&ldquo元帥何如?&rdquo使曰:&ldquo元帥大喜。
&rdquo漢王又遣使往加封彭越大粱王,英布九江王,俱令領軍前來會合破楚。
使命已去,遂傳令移屯城臯。
且說楚王戰退漢軍,回至徐州,與群臣将帥議曰:&ldquo劉邦不依盟約,引軍至此,昨來敗陣,移屯城臯,吾必發書約戰,再決勝負何如?&rdquo諸将從命。
楚王遂寫戰書遣使馳至城臯,入奏漢王。
漢王拆書視之。
書日: 竊謂人以信義為先,師以有名而出,弟與公俱布衣也。
自定陶邂逅之遇,結為兄弟,共破暴秦,分封已明。
而爾不安厥位,數納吾國之叛亡,侵諸侯之疆土。
越分亦雲甚矣。
複肆猖獗,襲我都城,屢挫奔逃,危如壘卵。
昨者勢窮力乏,方議和息休兵,指以鴻溝為界,誓通于天。
言猶在耳,顧乃懷奸挾詐,坐未暖席,即展征旗。
曾不思太公久在吾軍,爾且願分杯羹矣。
而吾以遵禮事之,不忍驚懼,何其仁也。
爾每敗窘,而吾未嘗逼迫,何其義也。
家屬三百口吾待若至親,無敢侮慢一納,和而即遣還,何其禮也。
與爾交鋒,而吾不挫一陣,何其智也。
反兵彭城,按兵束甲,何其信也。
吾以五事待公而公無一念,相乃竟率意以妄行,貪功而圖幸。
是誠不信不義不仁無禮無智之人也,豈不恥哉?今如識時達勢,早入關中,遵盟守土,永息戰争,如或執迷不悟,拟日對陣,以決雌雄。
伏候尊裁,至期專望。
西楚五年九月日書 漢王覽畢大驚,問群臣曰:&ldquo事當從何?&rdquo子房奏曰:&ldquo大王勿慮,臣願為使,往齊宣韓信并諸将到來,可以決戰。
&rdquo王甚喜,即遣子房持宣出城,前至齊國。
韓信接見禮畢,設宴子房。
座間謂信曰:&ldquo漢王昨至城畢,與楚兩陣俱敗,今楚王複下戰書,此敵非小,實欺漢無人也。
吾奉王命特來與公商議,大王若何?&rdquo信聞之大怒曰:&ldquo叵耐重瞳賊,吾必奉命往擒之。
&rdquo宴罷遂即點集将校軍馬二十萬,前至城臯。
信與子房并馬入城。
漢王召見,施禮畢,王曰:&ldquo挾師勞神不易。
&rdquo信曰:&ldquo皆賴我王洪福。
&rdquo王請信賜坐,具說楚王之事。
信曰:&ldquo大王勿慮。
臣雖不才,賴王威命,必須破楚。
&rdquo話間人報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及六國諸侯軍馬俱到。
漢王大
一日傳旨,欲回鹹陽。
子房曰:&ldquo方今天下諸侯未淨,何可入關?&rdquo漢王曰:&ldquo此言為何?&rdquo子房曰:&ldquo乘楚未備,一鼓滅之,以免後患。
&rdquo王歎曰:&ldquo士卒方才卸甲,萬民未安,焉可又出征戰?且和息正定,吾若興師,豈非失信。
兼項王放吾父母仁恩大矣,一旦背之,神天不佑。
&rdquo子房曰:&ldquo大王收秦四載,戰楚五年。
天下已有其八,若乘勢而滅楚,以成一統基業,子孫傳祚萬年,願王思之。
&rdquo漢王不悅。
陳平奏曰:&ldquo子房之言誠是也。
大王不可執泥信約。
楚王是無信義之人。
昔日大王與之,共立義帝于徐州,後乃遣人弑于彬州,是大不信義也。
今不滅之,終為漢患。
大王宜依子房之言,以報義帝之仇為名,會集諸處軍馬于彭城,破楚必矣。
&rdquo王乃從議,起兵四十萬直抵徐州下寨。
時楚漢五年九月上旬也。
探馬飛報楚王知之,亦點軍五十萬出徐州,約日交戰。
兩陣對圓,楚王出馬大罵曰:&ldquo劉邦匹夫,爾失盟約,天神共鑒,豈佑爾耶?&rdquo漢王曰:&ldquo吾非背約,爾殺弑義帝,特來與之報仇。
&rdquo楚王大怒,拍馬直取漢王。
王背後王陵、夏侯嬰一齊殺出。
戰不數十合,二将敗走,楚兵掩至,漢軍抵敵不住,大敗而奔。
楚王追趕五十餘裡殺得屍橫遍野。
漢軍就于九裡山前下寨。
次日又戰,漢軍又敗走至古陵城。
漢王召子房曰:&ldquo吾敗二陣,折軍一十七萬,又失和好。
天下人謂吾與楚争鋒,返受挫辱,豈不恥乎?&rdquo子房曰:&ldquo大王勿優,臣觀楚王隻再一戰必遭所治。
且有韓信現在于齊,部下雄兵三十萬,戰将千員,可再加封為三齊王,并重賞之,然後遣使宣來,商議破楚;又再加封彭越、英布,并集諸路軍馬,大會于此,破楚必矣。
大王車駕且與衆軍移屯城臯,以待各處兵至。
&rdquo漢王依言,發诏并及賞賜,遣使入齊。
齊王韓信迎接,開诏宣讀,謝恩畢宴待使,命辭别回見漢王。
王問:&ldquo元帥何如?&rdquo使曰:&ldquo元帥大喜。
&rdquo漢王又遣使往加封彭越大粱王,英布九江王,俱令領軍前來會合破楚。
使命已去,遂傳令移屯城臯。
且說楚王戰退漢軍,回至徐州,與群臣将帥議曰:&ldquo劉邦不依盟約,引軍至此,昨來敗陣,移屯城臯,吾必發書約戰,再決勝負何如?&rdquo諸将從命。
楚王遂寫戰書遣使馳至城臯,入奏漢王。
漢王拆書視之。
書日: 竊謂人以信義為先,師以有名而出,弟與公俱布衣也。
自定陶邂逅之遇,結為兄弟,共破暴秦,分封已明。
而爾不安厥位,數納吾國之叛亡,侵諸侯之疆土。
越分亦雲甚矣。
複肆猖獗,襲我都城,屢挫奔逃,危如壘卵。
昨者勢窮力乏,方議和息休兵,指以鴻溝為界,誓通于天。
言猶在耳,顧乃懷奸挾詐,坐未暖席,即展征旗。
曾不思太公久在吾軍,爾且願分杯羹矣。
而吾以遵禮事之,不忍驚懼,何其仁也。
爾每敗窘,而吾未嘗逼迫,何其義也。
家屬三百口吾待若至親,無敢侮慢一納,和而即遣還,何其禮也。
與爾交鋒,而吾不挫一陣,何其智也。
反兵彭城,按兵束甲,何其信也。
吾以五事待公而公無一念,相乃竟率意以妄行,貪功而圖幸。
是誠不信不義不仁無禮無智之人也,豈不恥哉?今如識時達勢,早入關中,遵盟守土,永息戰争,如或執迷不悟,拟日對陣,以決雌雄。
伏候尊裁,至期專望。
西楚五年九月日書 漢王覽畢大驚,問群臣曰:&ldquo事當從何?&rdquo子房奏曰:&ldquo大王勿慮,臣願為使,往齊宣韓信并諸将到來,可以決戰。
&rdquo王甚喜,即遣子房持宣出城,前至齊國。
韓信接見禮畢,設宴子房。
座間謂信曰:&ldquo漢王昨至城畢,與楚兩陣俱敗,今楚王複下戰書,此敵非小,實欺漢無人也。
吾奉王命特來與公商議,大王若何?&rdquo信聞之大怒曰:&ldquo叵耐重瞳賊,吾必奉命往擒之。
&rdquo宴罷遂即點集将校軍馬二十萬,前至城臯。
信與子房并馬入城。
漢王召見,施禮畢,王曰:&ldquo挾師勞神不易。
&rdquo信曰:&ldquo皆賴我王洪福。
&rdquo王請信賜坐,具說楚王之事。
信曰:&ldquo大王勿慮。
臣雖不才,賴王威命,必須破楚。
&rdquo話間人報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及六國諸侯軍馬俱到。
漢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