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将表秀即帝位
關燈
小
中
大
衆将表秀即帝位
卻說蕭王當日宴賀群功,馬武進言曰:&ldquo三軍之士,天下之民皆望主公為君,非一日矣。
大王雖執謙退,奈宗社何?依臣之見,且先即尊位,然後乃議征伐,是為堂堂之師,所向無不克矣。
&rdquo蕭王不聽,忽見一少年壯士,手持表章跪而切谏曰:&ldquo臣愚不自知,罔識聖鑒,今借刍羹之言,願我王察之,肝膽表雲: 臣聞人之惡不可不除,人之善不可不從。
今天下大亂,社稷危亡。
非聞為皇之君,不能創立救萬民于塗炭,解黎庶之倒懸,設若我皇避位則群臣失望,衆将離心,江山必改,社稷複危,前日苦征惡戰之功,皆付之灰盡矣。
願我主監察,倘或不決,後悔何追?臣耿耳謹表以聞。
蕭王見了表章,微笑曰:&ldquo卿毋庸過慮,候破了王郎子為帝不遲。
&rdquo姚期呼領聖旨,鄧禹催打城。
衆軍入城,王郎子、桓法欽駕雲投北走了。
鄧禹領軍趕至高邑,使軍圍了。
殺豬、犬之血,遍處灑之。
城又圍了半個月。
(按漢鑒書,離高邑縣三十裡地下寨。
)當日蕭王見築起一台,高數丈上寫&ldquo千秋&rdquo二字。
蕭王不曉其意,遂問仲華曰:&ldquo此何意也?&rdquo鄧禹曰:&ldquo謂軍多請王去台上議事,下觀諸将易見耳。
&rdquo遂上台看畢,即下。
至夜策杖私巡軍帳,聽小軍說:元帥将令,來日主公上千秋台為帝。
蕭王聽得大驚,尋思道:若衆人至,天明不由我,不如獨自出寨;若到長安城你便立不得我了,卻不做個幹淨人去。
于是自備鞍馬騎出寨,往南而走。
有把守巡綽将軍乃禦弟劉植,攔住道:&ldquo我等領了鄧禹元帥将令,若放出大王去者,即時該斬;若大王要去,須對元帥講明了再去。
&rdquo蕭王見不能得出,欲撥劍自刎,唬得劉植慌張,隻得放路與走。
劉植慌告知鄧禹,禹忙引衆将魆地而趕,不知往那裡去了。
卻說蕭王夜往南而走,黑魆地立着兩人說話道:&ldquo來日太平了立蕭王為帝。
&rdquo蕭王大怒,持劍向前便砍,一下隻見火光迸出,倒半截在地。
點筆曾将史記評,石人夜報豈胡雲。
曆觀前後興隆者,還算蕭王第一名。
蕭王見觑,斬了的卻是石人,至今古迹還存,乃山河社稷皆順也。
是日至柏鄉城,蕭王又往南行,迎着一隊軍,至近認得是叔父劉良、姊劉元、姐夫鄧辰。
四人痛哭畢,鄧辰曰:&ldquo朝中八個賊臣殺了更始皇帝,立劉盆子為帝,結連十萬赤眉賊入關,燒毀漢家宗廟,掘盡諸帝王陵寝。
&rdquo蕭王無奈隻得領衆人卻回。
至柏鄉城衙内坐定,有鄧禹引衆将尋至,接見蕭王至千秋台下,又不肯上台為帝。
耿純奏日: 臣聞黃帝臨朝,蚩尤作亂,始起兵刀。
上自三皇,下至五帝,征伐不已,何況近代乎?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于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成。
今大王留時逆衆,不正号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歸去之思,無為久自苦也。
竊恐大衆一散,難可複合,天下之事未知終始。
臣不忍見江山無主,社稷陵夷。
依臣愚見宜從衆請,早上尊号,以固士心。
夫乃順天應人之舉,豈同暮逆狂悖之謀。
即天下後世又執何者以議我耶?謹陳拙見,上觸天威,罪責萬死。
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臣純百拜謹奏以聞。
蕭王見了表,又不肯上千秋台為帝,衆人都勸不肯,隻見姚期捉得王郎子、桓法欽至。
蕭王曰:&ldquo此二賊連累我兄弟遭傷,叫人斬訖。
傳首各處曉谕。
&rdquo忽小軍報曰:&ldquo有一先生來見大王。
&rdquo蕭王令人請入至,認得是蔡少公,蕭王大喜。
少公曰:&ldquo天時至矣,即可登台。
&rdquo蕭王尚自猶豫,會儒生疆華自關中奉赤伏符來詣王曰:&ldquo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rdquo衆将看罷,皆大呼曰:&ldquo天命如此,我主其可辭乎?&rdquo蕭王不得已上千秋台,衆臣山呼萬歲,立為大漢皇帝。
是歲乙酉六月。
王即皇帝位于鄗南。
大赧天下,改元封諸功臣。
(按:赤伏符者谶記之書也。
漢以火德王,故尚赤。
捕不道,指天下諸賊奴言。
龍聞野指光武。
四七之際,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得二百二十八年,且光武以二十八歲具兵,皆合四七之數也。
)鄧禹奏曰:&ldquo現今赤眉賊占了長安,立劉盆子為帝,虐害人民,願陛下入潼關捉此賊奴。
&rdquo帝準奏,即領軍五十萬、名将一千員禦駕南征。
前至褒州,有太守張國期接皇帝入坐,排宴款待諸臣
大王雖執謙退,奈宗社何?依臣之見,且先即尊位,然後乃議征伐,是為堂堂之師,所向無不克矣。
&rdquo蕭王不聽,忽見一少年壯士,手持表章跪而切谏曰:&ldquo臣愚不自知,罔識聖鑒,今借刍羹之言,願我王察之,肝膽表雲: 臣聞人之惡不可不除,人之善不可不從。
今天下大亂,社稷危亡。
非聞為皇之君,不能創立救萬民于塗炭,解黎庶之倒懸,設若我皇避位則群臣失望,衆将離心,江山必改,社稷複危,前日苦征惡戰之功,皆付之灰盡矣。
願我主監察,倘或不決,後悔何追?臣耿耳謹表以聞。
蕭王見了表章,微笑曰:&ldquo卿毋庸過慮,候破了王郎子為帝不遲。
&rdquo姚期呼領聖旨,鄧禹催打城。
衆軍入城,王郎子、桓法欽駕雲投北走了。
鄧禹領軍趕至高邑,使軍圍了。
殺豬、犬之血,遍處灑之。
城又圍了半個月。
(按漢鑒書,離高邑縣三十裡地下寨。
)當日蕭王見築起一台,高數丈上寫&ldquo千秋&rdquo二字。
蕭王不曉其意,遂問仲華曰:&ldquo此何意也?&rdquo鄧禹曰:&ldquo謂軍多請王去台上議事,下觀諸将易見耳。
&rdquo遂上台看畢,即下。
至夜策杖私巡軍帳,聽小軍說:元帥将令,來日主公上千秋台為帝。
蕭王聽得大驚,尋思道:若衆人至,天明不由我,不如獨自出寨;若到長安城你便立不得我了,卻不做個幹淨人去。
于是自備鞍馬騎出寨,往南而走。
有把守巡綽将軍乃禦弟劉植,攔住道:&ldquo我等領了鄧禹元帥将令,若放出大王去者,即時該斬;若大王要去,須對元帥講明了再去。
&rdquo蕭王見不能得出,欲撥劍自刎,唬得劉植慌張,隻得放路與走。
劉植慌告知鄧禹,禹忙引衆将魆地而趕,不知往那裡去了。
卻說蕭王夜往南而走,黑魆地立着兩人說話道:&ldquo來日太平了立蕭王為帝。
&rdquo蕭王大怒,持劍向前便砍,一下隻見火光迸出,倒半截在地。
點筆曾将史記評,石人夜報豈胡雲。
曆觀前後興隆者,還算蕭王第一名。
蕭王見觑,斬了的卻是石人,至今古迹還存,乃山河社稷皆順也。
是日至柏鄉城,蕭王又往南行,迎着一隊軍,至近認得是叔父劉良、姊劉元、姐夫鄧辰。
四人痛哭畢,鄧辰曰:&ldquo朝中八個賊臣殺了更始皇帝,立劉盆子為帝,結連十萬赤眉賊入關,燒毀漢家宗廟,掘盡諸帝王陵寝。
&rdquo蕭王無奈隻得領衆人卻回。
至柏鄉城衙内坐定,有鄧禹引衆将尋至,接見蕭王至千秋台下,又不肯上台為帝。
耿純奏日: 臣聞黃帝臨朝,蚩尤作亂,始起兵刀。
上自三皇,下至五帝,征伐不已,何況近代乎?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于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成。
今大王留時逆衆,不正号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歸去之思,無為久自苦也。
竊恐大衆一散,難可複合,天下之事未知終始。
臣不忍見江山無主,社稷陵夷。
依臣愚見宜從衆請,早上尊号,以固士心。
夫乃順天應人之舉,豈同暮逆狂悖之謀。
即天下後世又執何者以議我耶?謹陳拙見,上觸天威,罪責萬死。
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臣純百拜謹奏以聞。
蕭王見了表,又不肯上千秋台為帝,衆人都勸不肯,隻見姚期捉得王郎子、桓法欽至。
蕭王曰:&ldquo此二賊連累我兄弟遭傷,叫人斬訖。
傳首各處曉谕。
&rdquo忽小軍報曰:&ldquo有一先生來見大王。
&rdquo蕭王令人請入至,認得是蔡少公,蕭王大喜。
少公曰:&ldquo天時至矣,即可登台。
&rdquo蕭王尚自猶豫,會儒生疆華自關中奉赤伏符來詣王曰:&ldquo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rdquo衆将看罷,皆大呼曰:&ldquo天命如此,我主其可辭乎?&rdquo蕭王不得已上千秋台,衆臣山呼萬歲,立為大漢皇帝。
是歲乙酉六月。
王即皇帝位于鄗南。
大赧天下,改元封諸功臣。
(按:赤伏符者谶記之書也。
漢以火德王,故尚赤。
捕不道,指天下諸賊奴言。
龍聞野指光武。
四七之際,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得二百二十八年,且光武以二十八歲具兵,皆合四七之數也。
)鄧禹奏曰:&ldquo現今赤眉賊占了長安,立劉盆子為帝,虐害人民,願陛下入潼關捉此賊奴。
&rdquo帝準奏,即領軍五十萬、名将一千員禦駕南征。
前至褒州,有太守張國期接皇帝入坐,排宴款待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