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弑平帝立子嬰

關燈
立三層,按三才方正,四角按四時,每層九尺,按九曜壇。

    東列一百二十軍人,青袍、青甲、青馬、青鞍,手執青旗,以象東方木德。

    壇南列一百二十軍人,紅袍、紅甲、紅馬、紅鞍,手執紅旗,以象南方火德。

    壇兩列一百二十軍人,白袍、白甲、白馬、白鞍,手執白旗,以象西方金德。

    壇北列一百二十軍人,皂袍、皂甲、皂馬、皂鞍,手執皂旗以象北方水德,中央列一百二十軍人,黃袍、黃甲、黃馬、黃鞍,手執黃旗,以象中央土德。

    壇壝齊全。

    莽命車駕至于壇下,擺列祭品、香花。

    司天監丞立于中層。

    莽穿衮服,執圭登壇祝拜。

    群臣羅列壇下,一齊俯伏。

    文臣讀祝畢,莽複仰天告曰:&ldquo願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rdquo 正欲下壇,忽左衛上将軍蘇成私怒曰:&ldquo不殺篡位之賊,焉得風調雨順。

    &rdquo說罷張弓搭箭,拽滿弓弦,一箭正中王莽平天冠,莽被一驚。

    衆軍拿住蘇成,推出壇下。

    成大笑曰:&ldquo工莽爾好有福,吾反為爾所擒。

    吾若得半箭之地,呼聚英雄,諸方響應不過半年,漢室複興。

    &rdquo王莽曰:&ldquo無端匹夫,怕爾不能成事。

    &rdquo乃命近臣将黃旗大書:奉敕叛國降漢蘇成。

    八字付與蘇成。

    成就将黃旗往禦林軍中高叫曰:&ldquo王君今日賜吾黃旗,令吾反叛,如敢叛者跟吾同往軍中。

    &rdquo約有千人齊聲應諾,跟成而去。

    蘇獻奏莽擒拿。

    葬曰:&ldquo朕親出旨,敕令彼叛,豈可食言。

    &rdquo當日西夕,車駕還朝。

    忽日莽适升殿,侍臣奏曰:&ldquo正陽門外自一異禽,立高丈餘,諸鳥圍簇。

    &rdquo莽聽說,引文武百官往視之。

    其禽紅嘴人眼,口叫殺聲。

    莽顧群臣曰:&ldquo此何禽也?&rdquo蘇獻曰:&ldquo此乃鳳凰也。

    國之祥瑞,不足為怪。

    &rdquo王豐曰:&ldquo此是雄鳳,又名鸑鷟。

    主刀兵旱澇。

    &rdquo莽曰:&ldquo何以見之?&rdquo豐曰:&ldquo可用三般祭物。

    人頭一顆,水一盂,谷一篚祭之;若食人頭,上有刀兵;若食水谷,必主旱澇。

    &rdquo莽命左右須臾安排三品置于門下。

    那禽一見飛來,先食谷,次食水,後啖人頭。

    食訖望莽頭展翅一撲,飛向東南而去。

    莽心甚疑,急還朝内,恐外造為谶言。

    乃政元天鳳元年。

    至天鳳三年,一日王豐奏曰:&ldquo臣夜觀乾象,紫微隐隐出現,後引二十八宿四聖九曜諸星降臨凡世,與我主争取天下。

    &rdquo莽曰:&ldquo出在何方?&rdquo豐曰:&ldquo現在東南方雙女宮下。

    &rdquo 有詩曰: 王莽面謀漢室傾,皇天特降紫微星。

     諸星列曜相扶佐,再立炎劉二百春。

     莽又問曰:&ldquo雙女分野屬何州郡?&rdquo豐曰:&ldquo正應楚地,今屬唐鄧州是也。

    &rdquo莽甚驚疑。

    蘇獻曰:&ldquo此無妨礙,可命陰陽官掩壓諸星,再令一将領五千人馬繞圍東南地界,系紫微并二十八宿應炁之處,盡皆殺取,自然不能興事。

    &rdquo王豐曰:&ldquo不可,堯湯之世不免水旱之災,我上若肯施行德政,自可轉禍為福,豈宜濫殺。

    以傷天地之和。

    &rdquo禦弟王尋出曰:&ldquo王豐之言極當,蘇獻之言非也。

    夫民為邦本,本固邦甯;若濫殺無辜,是戕國本矣。

    且諸星宿既天降生,豈易除滅。

    臣有一計,名鎖諸侯法。

    王可诏示天下,春試文舉,秋試武舉。

    文武選中,随材授任,如是則天下英雄智謀之士皆為王臣,縱有真命,何能為哉?&rdquo莽曰:&ldquo禦弟所見極是。

    &rdquo即命草诏,遍行天下。

    不日榜文至于南陽所轄湖陽城。

    城中邑令差大将于各門張挂,曉谕百姓,皆來看榜。

     時有一老人,姓劉名良,表字以伯。

    乃漢景帝之後。

    先為王莽篡位之時,誅殺劉氏老幼盡皆逃避。

    良因改姓金。

    居胡陽屬下白水村中。

    有子二人,長曰劉寅,次曰劉仲。

    父子以農為業。

    當日良乘匹馬于村中聽知朝廷招選文武,亦下馬視榜,而歸坐于草堂,感慨大罵王莽,乃複歎曰:&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