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學與師門

關燈
朱子,名熹,字仲晦,又字元晦。

    晚居建陽之考亭,學者稱考亭先生,谥曰文(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又名五二),婺源松岩裡人也。

    父松(字喬年)擢進士第,入官尚書郎,以不附秦桧和議去官,學者稱為韋齊先生(松性卞急,因取古人佩韋之義,名其居曰韋齊,以自警焉),為建州政和縣尉,遂寓建之崇安五夫裡。

    而文公則生于南劍尤溪之寓舍雲。

     文公幼即穎異。

    生四歲,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問曰:“天之上何物?”韋齊異之。

    人必心有所疑,而後勉力乎學問,文公少即懷疑如此。

    五歲入小學,八歲讀《孝經》,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嘗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

    初讀《孟子》,至“聖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以為聖賢可必至。

    韋齊在日,即受學于家庭。

    夫韋齊亦非常人也。

    伊洛之學,源于二程子,傳之者楊文靖公,時世所稱龜山先生者也(文靖,字中立,南劍州将樂人)。

    羅豫章(名字彥仲、仲素,南劍州人,學者稱為豫章先生,谥文質)、李延平又從龜山學,而得其傳。

    韋齊師事二人,而尤服膺龜山,痛自刻厲,刮浮華以趨本實,日誦《大學》《中庸》之書,以用力于緻知誠意之地。

    文公得名父之熏陶,其根器固已與人不同。

    紹興(宋高宗年号)十三年癸亥春,韋齊疾革。

    時文公止十四歲,學業未成。

    韋齊彌留之際,所最戀戀而不能恝然者也。

    手自為書,屬遺孤于劉屏山(名子翚,字彥沖,少傳子羽之弟)、劉草堂(名勉之,字緻中,白水人,學者稱為草堂先生)、胡原仲(名憲,籍溪人)三先生之門,顧謂文公曰:“此三人者,吾友也,學有淵源,吾所敬畏。

    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聽。

    ” 韋齊臨殁,又以家事屬屏山之兄子羽,子羽為築室于其裡第之傍,文公奉母夫人遷而居焉。

    乃遵遺訓,承學于三君子之門。

    三君子撫教如子侄,草堂因以其女妻之。

    嘗與屏山講學武夷山,去家頗遠,屏山于中途建歇馬莊,以為休止之所。

    屏山身後,始以其田歸之屏山之子。

    二劉早亡,親炙甚少,獨事籍溪胡公為最久。

     【批評】 史言朱子幼即穎異,觀其所為,誠哉其穎異也。

    然小時了了,大未必慧。

    蓋天分如種子,種子雖美,又恃人之培植,未必種子好,就得佳果。

     觀韋齊之自待,甚不薄矣,教其子者,自不宜薄。

    臨殁之日,不以家貧子幼為念,惟為擇賢師友而托之,可謂知本矣。

    以此教子,君子知其後必大。

    二劉籍溪,受韋齊之托,便慨然引為己任,視故人子,無異子侄。

    子羽且為築室裡第之傍,以便護視,熱腸古道,令人可歌可泣。

    韋齊可謂識人矣。

     元晦之字,出于屏山,其詞曰:“冠而欽名,粵惟古制。

    朱氏子熹,幼而騰異,友朋尚焉,請祝以字。

    字以元晦,表名之義,木晦于根,春榮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

    昔者曾子,稱其友曰,有若無,實若虛,不斥厥名,而傳于書。

    雖百世之遠也,揣其氣象,知顔子如愚,迹參并遊,英驅豈無他人,夫誰敢居。

    自諸子言志,回無欲無伐,一宣于聲,終身勿越,陋巷暗然,其光烈烈。

    從事于斯,惟參也無慚,貫道惟一,省身則三。

    夾輔孔門,翺翔兩骖,學的欲正,吾知斯之為指南。

    ”期以顔曾,而不及其他,屏山可謂善頌。

     先是韋齊嘗過建陽,至考亭,愛之,書日記曰:考亭溪山清邃可以蔔居。

    光宗紹熙二年,公自漳州歸,遷居考亭,以成韋齊之志。

    孝子之用心,無微不至如此。

     朱子,名熹,字仲晦,也字元晦。

    晚年居住在建陽一個叫考亭的地方,因此學者也稱他為考亭先生,谥号為文(他小名叫做沈郎,小字季延,又叫做五二),祖籍在婺源縣松岩裡。

    他父親是朱松(字喬年)通過了殿試成為進士,擔任尚書郎一職,因為沒有附和秦桧與金朝議和的主張被罷免官職,學者稱他為韋齊先生(朱松性情急躁,因此借鑒古人佩戴熟皮用來自戒急躁,把他的居室命名為韋齊,從而自我警醒)。

    因為他擔任建州政和縣的縣尉,于是在福建崇安的五夫裡這個地方安居下來,朱熹就出生在南劍州尤溪縣的住所裡。

     朱熹年幼的時候就聰明異常。

    四歲的時候,他父親指着天上對他說:“這是天。

    ”他問道:“在天的上面還有什麼東西呢?”朱松驚訝不已。

    人必然是心中先存有疑惑好奇,然後才能盡力學習知識釋疑解惑,朱熹年幼的時候就懷有這樣的好奇之心。

    五歲的時候進學,八歲的時候就學習《孝經》,在書上做筆記說:“若不如此做,便不成人。

    ”他曾和一群小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