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關燈
義搞清楚,道理自然就明晰了;道理明晰了,那麼聖人之道就明白了。

    上天好像是故意把這件事留着不做,以等待後世的賢人,從而在哲學界中産生一位能有突出成就之人。

    到宋朝鼎盛時期,南起湖南,北到黃河、洛河一帶,西到陝西中部地區,千裡之内,著名的賢人接連出現,志趣相投的人彼此應和,如同兵符一樣完全吻合。

    其中有研究極、誠、仁、道、忠、恕、性命、氣質、天理、人欲、陰陽、鬼神等等類似這樣的問題,這些都是講解聖人學問的關鍵問題。

    一千多年來,大家跟着錯誤的方向,沒有人能深刻領會其學說旨意,到現在才忽然像是久治不愈的病一下子痊愈、睡了很久突然醒悟過來一樣,真是大快人心。

    這其中有一位傳統學術取得突出成就、吸納百家之長的大家,就是朱文公。

     宋朝理學界的大儒,在朱熹之前有濂溪先生周敦實(道州營道縣人,字茂叔,原名周敦實,後來為了避宋英宗的名諱,改名為周敦頤,學者稱他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研究創制了太極圖。

    撰寫儒學通書的有明道先生程颢(程颢,字伯淳,世代居住在中山的博野縣,後來遷居河南,為河南人,學者稱他為明道先生,谥号純公)、伊川先生程頤(程頤,字正叔,學者稱他為伊川先生,他是明道先生的弟弟,谥号正公,世人也将明道先生稱為大程子,伊川先生為二程子,他們都在周敦頤門下求學),他們繼承了老師的學問,為後來人開辟了道路。

    橫渠先生張載(字子厚,祖籍大梁人,後遷徙到鳳翔縣橫渠鎮南邊,谥号明。

    他弟弟張戬,字天祺,也非常出名),創作了《西銘》。

    康節先生邵雍(字堯夫,他祖先是範陽人,後來遷到洛陽,谥号康節,他兒子邵伯溫能夠繼承他的學說)創作了《皇極經世》内外篇。

    這些學者,都能夠掃除宋朝以前拘泥于古人注解的陳規陋習,另找新的途徑方法,并取得卓越的成就,自成一派,成為了窮究事物義理的傑出人物,跟那些研究極、誠、仁、道、忠、恕、性命、氣質、天理、人欲、陰陽鬼神等學說的人,相互研讨勉勵,分辨其中的不同,也基本上都将其中的道理呈現出來,然而仍然沒有能夠達到頂峰。

     朱熹出現後,強于記憶,見識廣博,目光高遠,受學于延平先生李侗(李侗,字願中,劍浦人,世人稱他為延平先生,谥号文靖),謙卑之貌好像難以承受,于是收斂其外在光華,追求其内在實質,從廣博歸于簡約。

    等到長期積累之後思想越發渾厚,閱曆逐漸豐富,踐行聖賢之道也更加娴熟,無論精細還是概略、無論是内修還是外治都能融會貫通,先賢的思想精髓,諸子百家的不同觀點,都能夠細緻詳盡地剖析,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樣清晰。

    同時期,還有張宣公(名張栻,字敬夫,學者稱他為南軒先生,溪州縣竹人,張忠獻的兒子)、呂成公(名呂祖謙,字伯恭,浙江金華人,學者稱他為東萊先生,祖籍在萊州,後遷入壽州,他六代前的祖先呂夷簡曾官至宰相,遷居到北宋首都開封,曾祖父呂好問追随宋高宗南渡黃河,官至尚書右丞,擇地居住在浙江金華,他的四世祖呂希哲與程颢交遊,以儒行聞名于世,因此他家中子孫有中原文獻古籍相傳)志趣相同,緻力于研究先聖之道,但兩人年歲有限,相關著作沒有完成就去世了,隻有朱熹一人巍然存于世間。

    中年又遭受“慶元學禁”的迫害,讓他對理學的追求更加堅定,從《易經》、《詩經》、《中庸》、《大學》、《論語》、《孟子》開始推演鋪陳,延伸到《儀禮》、《周禮》、《禮記》及《孝經》,乃至屈原、韓愈的文章,周敦頤、二程、邵雍、張載的著作,道家的言論,司馬遷的《史記》,前代賢人的言語行為,都分别進行了論述分析。

    然後先世帝王治理國家的做法、聖賢教化百姓的學說,由此開始輝煌燦爛,由衰轉盛。

    學者研習他的言論、尊崇他的義理,由是知道天地人三才的根本是相同的,抽象道理與具體事物的核心是一緻的。

    他的思想深邃到能夠探求無極太極的奧妙,但是又不脫離普通百姓的認知水平;理論宏大到參究天地之間的萬物規律,但又不外乎在暗室和隐秘處也不會有羞愧之心!真是達到極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