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學與師門
關燈
小
中
大
在沙堆上玩耍,唯獨他端坐着,用手指在沙上畫,一看,他畫的竟然是八卦圖。
他才開始學習《孟子》的時候,讀到“聖人和我們是同一類人”這句話,就十分高興,認為自己一定能做到聖賢那樣。
朱松還活着的時候,朱熹就在家裡學習。
朱松也不是一般人。
伊洛理學,是由程颢和程頤創建的,這一學派的傳承人是楊文靖公,就是人們傳說的龜山先生(楊文靖,字中立,南劍州将樂人)。
羅豫章(字彥仲、仲素,南劍州人,學者稱他為豫章先生,谥号文質)和李延平又跟随龜山先生學習,從而得到真傳。
朱松拜兩人為師,而且特别佩服龜山先生的學識,對自己要求苛刻嚴厲,去除表面上的虛浮,追求本源實質,每天讀誦《大學》、《中庸》這類書,把功夫下在獲取知識、使自己心志真誠上面。
朱熹受到這樣學識著名的父親的濡染影響,他的品行器量自然就與常人不一樣。
紹興(宋高宗的年号)十三年癸亥年的春天,朱松病重。
當時朱熹才十四歲,學業還沒有完成。
朱松在病危将死的時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件事。
于是他親自寫信,将朱熹托付給劉屏山(名子翚,字彥沖,劉少傳、劉子羽的弟弟)、劉草堂(名勉之,字緻中,白水人,學者稱為草堂先生)、胡原仲(名憲,籍溪人)三位老師的門下,看着朱熹說:“這三個人,是我的好友,學問非常深邃,我對他們很敬重,我死了以後你就去把他們當做父親一般侍奉,他們教導什麼都要聽從。
” 朱松臨近去世的時候,又把家中的事務交付給劉屏山的哥哥劉子羽,劉子羽在他家旁邊為朱熹母子建了一間房子,朱熹侍奉着母親遷居到這裡,然後按照父親的臨終囑咐,在這三位老師的門下接受教育。
三位老師撫育教導朱熹如同對待自己的子侄一般,劉草堂還将他的女兒嫁給朱熹。
朱熹曾經跟劉屏山到武夷山講學,離家距離很遠,劉屏山就在路途中間建造了一個歇馬莊,用作講學來回中途休息的場所。
劉屏山死後,朱熹把他的田地給了劉屏山的兒子。
劉草堂和劉屏山去世都比較早,朱熹受他們教導很少,唯獨跟随績溪胡原仲的時間最長。
【評論】 史書上說朱熹年幼時就聰明異于常人,看他的所做所為,确實是非常聰明過人。
然而人少年時聰明,長大了未必就有才智。
人的天分就像種子一樣,種子雖然好但也要依靠人的栽培,不一定好的種子就會結出好的果實。
看朱松自己研究學問,自我要求極為嚴格,他教導他的兒子,自然不會放松要求。
臨死的時候,他不憂慮以後家中貧困、孩子尚且年幼,唯獨将選擇賢師良友這件事托付于人,可以說是抓住根本了。
用這樣的言行教導孩子,君子知道他的後代必然會有很大作為。
劉屏山、劉草堂、胡原仲三人,受到朱松所托,慷慨地把所托之事當做自己的責任,對待故人的兒子,無異于對待自己的子侄。
劉子羽甚至還在朱家附近為其母子建房居住,以方便照顧,這種待人厚道真誠的态度,讓人感動流涕,朱松可算是有識人之明啊。
朱熹的字“元晦”,是出自劉屏山之手,取字時他做的詞是:“成年加冠就取字,是遵循古代禮制。
朱家後人朱熹,年幼就聰穎過人,和道德高尚的人交往。
現在請求給他賜字,賜字叫元晦。
這個字的含義是,樹木的能量在根部,人的能量在修身,内心精神智慧将充實豐富。
以前曾子稱贊他的朋友說,有學問就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知識卻像一無所知一樣,不排斥别人的意見看法,然後青史留名。
雖然間隔的時代久遠,揣摩聖賢們的氣概,就知道顔淵好像很愚鈍的樣子,與曾參一起遊學,孔子弟子中才能出類拔萃的人怎麼會沒有,但誰又敢列于顔淵之前呢。
自從孔子讓弟子各言其志,顔淵說自己沒有過多的欲望、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之後,一說出這句話就能做到終身踐行,從來沒有逾越他的諾言,雖然居住的巷子昏暗簡陋,但他的人格魅力卻閃耀出耀眼的光芒。
貫徹聖人之道在于專一,曾參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他們繼承和傳播孔子的學說,如同車前兩側的駿馬一樣馳騁。
學問想要步入正道,我知道這些人可以作為努力的方向。
”劉屏山期望朱熹成為顔回、曾子這樣的人而不提其他聖賢之人,真是善于祝願啊。
最初,朱松曾經經過建陽,到了考亭這個地方,非常喜歡,于是在日記中寫道:考亭山清水秀,可以在這個地方選擇一處居住。
宋光宗紹熙二年,朱熹從漳州回老家後,就遷居到考亭,從而完成朱松的遺願。
作為一個孝子,朱熹孝敬父母的心思竟細心周到到這種程度啊。
他才開始學習《孟子》的時候,讀到“聖人和我們是同一類人”這句話,就十分高興,認為自己一定能做到聖賢那樣。
朱松還活着的時候,朱熹就在家裡學習。
朱松也不是一般人。
伊洛理學,是由程颢和程頤創建的,這一學派的傳承人是楊文靖公,就是人們傳說的龜山先生(楊文靖,字中立,南劍州将樂人)。
羅豫章(字彥仲、仲素,南劍州人,學者稱他為豫章先生,谥号文質)和李延平又跟随龜山先生學習,從而得到真傳。
朱松拜兩人為師,而且特别佩服龜山先生的學識,對自己要求苛刻嚴厲,去除表面上的虛浮,追求本源實質,每天讀誦《大學》、《中庸》這類書,把功夫下在獲取知識、使自己心志真誠上面。
朱熹受到這樣學識著名的父親的濡染影響,他的品行器量自然就與常人不一樣。
紹興(宋高宗的年号)十三年癸亥年的春天,朱松病重。
當時朱熹才十四歲,學業還沒有完成。
朱松在病危将死的時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件事。
于是他親自寫信,将朱熹托付給劉屏山(名子翚,字彥沖,劉少傳、劉子羽的弟弟)、劉草堂(名勉之,字緻中,白水人,學者稱為草堂先生)、胡原仲(名憲,籍溪人)三位老師的門下,看着朱熹說:“這三個人,是我的好友,學問非常深邃,我對他們很敬重,我死了以後你就去把他們當做父親一般侍奉,他們教導什麼都要聽從。
” 朱松臨近去世的時候,又把家中的事務交付給劉屏山的哥哥劉子羽,劉子羽在他家旁邊為朱熹母子建了一間房子,朱熹侍奉着母親遷居到這裡,然後按照父親的臨終囑咐,在這三位老師的門下接受教育。
三位老師撫育教導朱熹如同對待自己的子侄一般,劉草堂還将他的女兒嫁給朱熹。
朱熹曾經跟劉屏山到武夷山講學,離家距離很遠,劉屏山就在路途中間建造了一個歇馬莊,用作講學來回中途休息的場所。
劉屏山死後,朱熹把他的田地給了劉屏山的兒子。
劉草堂和劉屏山去世都比較早,朱熹受他們教導很少,唯獨跟随績溪胡原仲的時間最長。
【評論】 史書上說朱熹年幼時就聰明異于常人,看他的所做所為,确實是非常聰明過人。
然而人少年時聰明,長大了未必就有才智。
人的天分就像種子一樣,種子雖然好但也要依靠人的栽培,不一定好的種子就會結出好的果實。
看朱松自己研究學問,自我要求極為嚴格,他教導他的兒子,自然不會放松要求。
臨死的時候,他不憂慮以後家中貧困、孩子尚且年幼,唯獨将選擇賢師良友這件事托付于人,可以說是抓住根本了。
用這樣的言行教導孩子,君子知道他的後代必然會有很大作為。
劉屏山、劉草堂、胡原仲三人,受到朱松所托,慷慨地把所托之事當做自己的責任,對待故人的兒子,無異于對待自己的子侄。
劉子羽甚至還在朱家附近為其母子建房居住,以方便照顧,這種待人厚道真誠的态度,讓人感動流涕,朱松可算是有識人之明啊。
朱熹的字“元晦”,是出自劉屏山之手,取字時他做的詞是:“成年加冠就取字,是遵循古代禮制。
朱家後人朱熹,年幼就聰穎過人,和道德高尚的人交往。
現在請求給他賜字,賜字叫元晦。
這個字的含義是,樹木的能量在根部,人的能量在修身,内心精神智慧将充實豐富。
以前曾子稱贊他的朋友說,有學問就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知識卻像一無所知一樣,不排斥别人的意見看法,然後青史留名。
雖然間隔的時代久遠,揣摩聖賢們的氣概,就知道顔淵好像很愚鈍的樣子,與曾參一起遊學,孔子弟子中才能出類拔萃的人怎麼會沒有,但誰又敢列于顔淵之前呢。
自從孔子讓弟子各言其志,顔淵說自己沒有過多的欲望、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之後,一說出這句話就能做到終身踐行,從來沒有逾越他的諾言,雖然居住的巷子昏暗簡陋,但他的人格魅力卻閃耀出耀眼的光芒。
貫徹聖人之道在于專一,曾參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他們繼承和傳播孔子的學說,如同車前兩側的駿馬一樣馳騁。
學問想要步入正道,我知道這些人可以作為努力的方向。
”劉屏山期望朱熹成為顔回、曾子這樣的人而不提其他聖賢之人,真是善于祝願啊。
最初,朱松曾經經過建陽,到了考亭這個地方,非常喜歡,于是在日記中寫道:考亭山清水秀,可以在這個地方選擇一處居住。
宋光宗紹熙二年,朱熹從漳州回老家後,就遷居到考亭,從而完成朱松的遺願。
作為一個孝子,朱熹孝敬父母的心思竟細心周到到這種程度啊。